培优练习《罗斯福新政》历史人教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26669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0.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优练习《罗斯福新政》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培优练习《罗斯福新政》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培优练习《罗斯福新政》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培优练习《罗斯福新政》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培优练习《罗斯福新政》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培优练习《罗斯福新政》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培优练习《罗斯福新政》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培优练习《罗斯福新政》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培优练习《罗斯福新政》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培优练习《罗斯福新政》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培优练习《罗斯福新政》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培优练习《罗斯福新政》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培优练习《罗斯福新政》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培优练习《罗斯福新政》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培优练习《罗斯福新政》历史人教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培优练习《罗斯福新政》历史人教必修2.docx

《培优练习《罗斯福新政》历史人教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优练习《罗斯福新政》历史人教必修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培优练习《罗斯福新政》历史人教必修2.docx

培优练习《罗斯福新政》历史人教必修2

《罗斯福新政》培优练习

一、单选题

1.有人认为,从1933年开始的“新政”,并没有使美国走出“大萧条”,美国人勒紧裤腰带又苦熬了七八年。

美国真正的救星是二战,战时的军需充分吸收了美国剩余的劳动力,大量美军的出征又使美国从一半劳动力闲置走向劳动力短缺,乃至待在家里的妇女都被鼓励出来工作。

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新政”的作用是有限的    ②二战的爆发完全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③二战对美国经济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④二战使美国人口锐减,劳动力严重不足

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③

2.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喻德指出:

“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

……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这表明他主张(  )

A.实行大规模国有化改革B.取消市场调节作用

C.放弃对经济的干预D.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3.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在《大萧条时代》一书中评价道:

“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

但话说回来,这毕竟是超越逻辑的。

”这里“爱情婚配”体现“新政”(  )

A.违背了自由主义经济理念B.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

C.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利D.借鉴了苏联计划经济经验

4.美国传统的“自由”的概念,在罗斯福时期发生了改变。

罗斯福在有名的就职演说中把旧“四大自由”改成了新“四大自由”即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罗斯福以下新政措施中,属于“免于匮乏的自由”的是()

A.通过《紧急银行法》

B.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农产品市场

C.成立工业复兴署执行《全国工业复兴法》

D.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

5.“我们的政府不是主人,而是人民的工具。

……国家的责任之一,就是关怀那些陷入逆境以致不靠别人帮助就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获得的公民。

”基于此,罗斯福政府的施政()

A.加强了对经济全面干预B.催生了“福利国家”模式

C.使美国避免了法西斯化D.采取了“以工代赈”措施

6.美国学者艾伦•布林克利在《美国史》一书中说道:

“在一个万物奇缺,许多家庭遭受营养不良和无食果腹的社会,政府很难解释为什么要消除产品剩余,毁掉牲畜和庄稼的做法在许多年都无法让人理解。

”对于农业调整的做法,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稳定价格,增加农民收入B.稳定市场,刺激产品出口

C.减耕减产,降低产品价格D.防止投机,保障农民权益

7.某学者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

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釆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下列属于运用式创新的有(  )

A.铁犁牛耕的应用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新经济”的出现D.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

8.美国人卡尔·德格勒曾指出,胡佛与罗斯福“都认为大企业需要控制,他们有个时候曾经都相信企业与政府间的合作是实现这种控制的最佳途径”,“他们认为做某些事情来对付经济危机是政府的责任”……胡佛“是打破政府(对经济)漠不关心和软弱无力的习俗的第1人”。

据此可知,卡尔·德格勒认为胡佛改革()

A.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B.以有限干预经济应对危机

C.坚持自由放任经济政策D.无法应对经济危机的冲击

9.美国学者艾伦·布林克利在《美国史》一书中说到:

“在一个万物奇缺,许多家庭遭受营养不良和无食果腹的社会,政府很难解释为什么要消除产品剩余,毁掉牲畜和庄稼的做法在许多年都无法让人理解。

”对于农业调整的做法,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A.稳定价格,增加农民收入B.稳定市场,刺激产品出口

C.减耕减产,降低产品价格D.防止投机,保障农民权益

10.对表中的史实,解读不合理的是()

1933年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

1936年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1944年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7年

关贸总协定签署

1949年

以苏联为首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1956年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A.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创立与发展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C.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D.两大社会制度建立的经济体制日益趋同

11.从罗斯福以“新政”为纲领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对其一直有两种评价:

一种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

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的改革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诸如阶级、贫困、种族等美国社会深层次问题。

对这两种不同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

A.前者观点代表社会上层利益,后者观点代表社会底层利益

B.前者观点从经济制度角度分析,最接近问题的本质

C.前者观点不利于新政的实施,后者观点极大推动了改革进程

D.后者观点从关注民生角度考虑,最有利于社会进步

12.有学者曾说过:

在美国乃至于世界经济发展史上,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给人们提供了经验教训,因此当人们要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美国这段历史。

该学者这样说的主要理由不包括(  )

A.“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B.“新政”使美国经济立刻恢复并保持长期繁荣

C.“新政”使美国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

D.“新政”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3.罗斯福指出:

1936年全国47%的家庭和个人的年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而1.5%的家庭的收入相当于这47%的家庭的总收入;少数人暴富而多数人贫穷,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

这表明“新政”的目的在于()

A.完善社会福利制度B.防止贫富差距过大

C.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D.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

14.读图(美国1930—1936年失业率变化),实线代表私人部门就业者的失业率,虚线代表全国就业者整体失业率。

出现图中所示失业率差距是因为()

A.《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B.金融体系的整顿

C.《农业调整法》的贯彻落实D.以工代赈的推行

15.郑林庄在《美国往那(哪)里去》(1934年1月)中提到:

美国的病根在于,高筑关税壁垒,“就等于把自己的绳索勒得愈紧”。

但罗氏“舍本而求末”,对国际协调无根本诚意,“而国内枝末小节则不惜下九牛二虎之力”,“左冲右突,到处碰壁,真是‘张天师捉鬼,反着了鬼迷”。

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大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供需矛盾尖锐

B.罗斯福新政措施侧重点存在偏差

C.只有国际合作才能缓解经济危机的破坏

D.罗斯福新政导致各国爆发贸易战

16.自由主义者洛克腾堡指出,罗斯福新政“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

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新政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B.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

C.新政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D.批评罗斯福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

17.《全球通史》中写道:

“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己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

A.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B.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D.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18.20世纪30年代,美国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建立水电站、提供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

美国政府建立这一工程的直接目的是(  )

A.拉动就业以缓和社会矛盾B.发展农业以摆脱经济危机

C.兴修水利以防止水土流失D.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19.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20.《美国经济概况》描述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美国经济时说: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保罗•沃克尔及其下任格林斯潘的领导下,很好地发挥了经济交通警察的核心作用,指导国家经济的发展。

”这一时期,美国在经济领域(  )

A.坚持自由放任B.加强国家干预C.出现滞涨现象D.发展混合经济

二、材料解析题

21.社会保障制度关系国计民生,美国的社会发展与其密不可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29年至1932年,全国共约发生2700次罢工。

1932年春夏,工人、退伍军人向白宫请愿。

他们携家带口来到华盛顿要求政府给予补助。

……工人罢工的同时,农民的罢工运动也以燎原之势席卷西部。

他们要求提高农产品的价格,降低中间商高的出奇的利润,给穷人发放补助,停止拍卖破产者的财产。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材料二  1933年3月,国会通过了《国民造林保护队救济法》,由联邦政府拨款,吸收2.5万名18—25岁的男青年参加市政建设,如植树、修路、土壤保护等,每月工资30美元。

11月成立“民间工程署”,拨款33亿美元,用于完成18万项工程计划和支付工资。

这种救济方式,……为日后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卷》

材料三 杜鲁门于1946年签署《就业法》,规定政府有责任帮助实现最大程度的就业,同时扩大老年遗族受益人范围,在1956年艾森豪威尔执政时发展为老年、遗族、残疾保险,并且将抚养未成年人的贫困成年人也列入了AFDC计划;1949年通《住房法》,使联邦政府第一次介入城市和农村的住房问题;提出一项全面实施预付保险金的国民健康医疗保险计划,任何人不拘年龄均可参加,经费来源于社会保障税的4%。

……从1969年尼克松上台以后,美国的社会福利政策迎来了一个收缩调整的时期。

——吴娆《试析美国社会福利政策模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工人、农民罢工的时代背景。

华盛顿政府是如何成功扭转危局的?

这一举措体现出怎样的显著特点?

(2)依据材料二,“这种救济方式”指的是什么?

它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概括材料三中美国社会保障发展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收缩调整”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哪些因素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变化?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总统罗斯福针对当时的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剧烈社会动荡,制定和颁布了《社会保险法》,美国开始实行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制度,到1939年,全国性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二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

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

其失业保险规定:

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

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制度陷入了重重困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蓬勃兴起与加速发展,资本可以随意跃出国界,工会对福利的任何进一步要求和政府扩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会促使资本“外逃”,资本“外逃”反过来又加剧了国内的失业压力。

庞大的社会福利支出用于消费,既增加了西欧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导致这些国家在对外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

国民对福利的过度依赖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和劳动力市场僵化,“福利经济”培养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懒汉,诱发了长期困扰西方社会的“福利道德”问题。

——摘自代恒猛《全球化与欧洲“福利国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新政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它体现何种经济理论?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福利制度带来了哪些社会问题?

(3)综合以上材料,你对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有何认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知识运用能力。

依据材料信息“从1933年开始的‘新政’,并没有使美国走出‘大萧条’,美国人勒紧裤腰带又苦熬了七八年。

美国真正的救星是二战”可知,材料认为“罗斯福新政”的作用有限、而对美国经济恢复起着重要作用的二战,①③正确,D符合题意;“消除了”说法太过绝对,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排除②,排除AC;④说法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

故选D。

2.【答案】D

【解析】题干中材料“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强调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强调的是必须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由此可知作者的主张应是市场与计划相结合,故D项正确。

A项只是宏观调控的部分,不全面,应排除。

BC两项是对材料的误解,应排除。

故选D。

3.【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新政的措施的对象是针对人民,让人民觉得可靠,主要是因为新政的一些措施维护了广大劳工的权力,故B项符合题意。

故选:

C。

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题目中的“罗斯福”提出的“免于匮乏的自由”指的是保障公民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排除均与此表述不符的ABC三项,故选D。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提炼材料信息及形成正确认知的能力。

分析材料信息可见,罗斯福所说的“国家的责任之一,就是关怀那些陷入逆境……连起码的生存资料也无法获得的公民”,即罗斯福新政确定了将救济弱势群体的公民作为国家责任之一,催生了福利国家模式,故B正确;AC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以工代赈仅为新政中福利政策具体措施之一,与材料中社会福利制度的指导思想不吻合,排除D。

故选B。

6.【答案】A

【解析】A.在危机时刻,政府还要销毁产品,而很多人都饿肚子,这主要是为了减少供应,稳定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的收入。

B.销毁农产品与刺激出口无关。

C.减少耕种和生产量,只会减少供应,应该是使商品价格提升,而不是下降。

D.材料以防止投机无关。

故选A。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釆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可知,该创新没有改变原有的事务,而是对其调整与发展,分析选项B符合题意。

故B正确。

AD涉及的是生产力的发展,故AD错误。

“新经济”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故C错误。

故选B。

8.【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胡佛“是打破政府(对经济)漠不关心和软弱无力的人”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胡佛的改革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故选A项;材料并不是强调胡佛政策的特点,而是强调胡佛政策对罗斯福新政的作用,排除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胡佛对经济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排除C项;题干并不是强调政策的结果,而是强调胡佛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关系,排除D项。

故选A。

9.【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政府很难解释为什么要消除产品剩余,毁掉牲畜和庄稼的做法在许多年都无法让人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调整法》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减少农产品过剩,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保证农民利益,故A符合题意;B项所述材料无体现,排除;C项所述“降低产品价格”表述错误,排除;D项所述“防止投机”材料无体现,排除。

故选A。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历史史实认识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能力。

根据材料中1949年经互会的成立及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说明在世界范围内仍存在两大社会制度建立的经济制度仍处于对立状态,并未出现利益趋同,故D项错误,与题意相符;根据材料图表中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可知阐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创立与发展,故A项正确,与题意不符;根据表中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得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故B项正确,与题意不符;根据图表中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签署说明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故C项正确,与题意不符。

故选D。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罗斯福新政根本不会使美国走上“非民主化”的道路,它只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进了经济的恢复,故B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ACD本身说法都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12.【答案】B

【解析】A.符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故排除。

B.不符材料,新政”使美国经济立刻恢复并保持长期繁荣,“立即”这个词不符合当时的实际,美国经济是慢慢恢复的,故为答案。

C.符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新政”使美国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故排除。

D.符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新政”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故排除。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信息“少数人暴富而多数人贫穷,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可知,罗斯福新政是为了维护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即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是手段,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防止贫富差距过大也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B项从属于C项,故错误;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也是手段,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期间,美国的失业率在逐步的下降,这是因为罗斯福新政期间实行的以工代赈的做法起到的效果,故D项正确;ABC项都与失业率下降无直接关系,排除。

故选D。

15.【答案】B

【解析】AC材料未体现,故AC错误;“但罗氏‘舍本而求末’”“而国内枝末小节则不惜下九牛二虎之力”表明罗斯福新政措施侧重点存在偏差,故B正确;D表述不够准确,夸大了罗斯福新政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B。

16.【答案】C

【解析】”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

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

”表明新政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故C正确;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故A错误;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17.【答案】D

【解析】材料文字说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给美国农业带来严重灾难,为此在罗斯福新政中采取了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的措施,这些措施提高了农产品价格而对于由减产造成的损失由政府以补贴的形式发给资本家,故D正确;B项是为解决失业问题而采取的对策,故B错误;AC两项是对工业的调整举措,故AC错误。

故选D。

1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政府扩大投资兴办公共工程,从而扩大了就业,并达到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故A正确;B项与所学矛盾,当时农业也出现了生产严重过剩现象,故B错误;CD项与材料中的直接目的不符,故排除。

故选A。

19.【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综合考查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思想、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邓小平理论的共性,旨在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和题意可知,20世纪20年代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提出是在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好转而提出的;毛泽东是根据中国国情选择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是在自由经济政策失败的情况下提出来的;9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的,所有这些都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D正确。

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并没有学习资本主义,故A错误。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无法反映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故B错误。

C项评价不够全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作物,忽视了客观条件和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故C错误。

故选D。

20.【答案】D

【解析】A.罗斯福新政以后,就放弃了自由放任的政策。

B.70年代经济滞胀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时就放弃了单纯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C.经济滞胀是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D.到八九十年代美国出现了一种干预和自由相结合的混合制经济。

故选D。

21.【答案】

(1)原因: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举措:

罗斯福新政。

特点:

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2)方式:

以工代赈。

作用:

为美国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3)特点:

更加注重立法保障;全民(面)保障。

原因:

国家财政负担沉重。

(4)因素:

国家政策;法律制度;经济发展。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罗斯福新政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分析、认知的能力。

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从1929年至1932年,全国共约发生2700次罢工”、“工人罢工的同时,农民的罢工运动也以燎原之势席卷西部”等,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揭示的是1929年至1933年期间美国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概况。

关于第二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实际上考查美国罗斯福新政,回答罗斯福新政即可。

关于第三小问,考查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即“新”在何处,把握到“国家全面干预经济”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罗斯福新政知识点,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的能力。

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作答不完整。

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 1933年3月,国会通过了《国民造林保护队救济法》”、“11月成立‘民间工程署’,拨款33亿美元”等,结合罗斯福新政史实,直接作答,即推行“以工代赈”。

关于第二小问,主要把握到“以工代赈带来的积极进步作用”,可以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人的就业问题、为美国工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等,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3)本题考查的是美国社会保障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认知,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