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第一人民医院申报云南科技奖励项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2805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第一人民医院申报云南科技奖励项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云南第一人民医院申报云南科技奖励项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云南第一人民医院申报云南科技奖励项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云南第一人民医院申报云南科技奖励项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云南第一人民医院申报云南科技奖励项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云南第一人民医院申报云南科技奖励项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云南第一人民医院申报云南科技奖励项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云南第一人民医院申报云南科技奖励项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云南第一人民医院申报云南科技奖励项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云南第一人民医院申报云南科技奖励项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云南第一人民医院申报云南科技奖励项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云南第一人民医院申报云南科技奖励项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云南第一人民医院申报云南科技奖励项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第一人民医院申报云南科技奖励项目.docx

《云南第一人民医院申报云南科技奖励项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第一人民医院申报云南科技奖励项目.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第一人民医院申报云南科技奖励项目.docx

云南第一人民医院申报云南科技奖励项目

附件2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申报2018年度云南省科技奖励项目

项目1

项目名称:

利用非洲爪蛙研究叶酸和尼克氨酸治疗神经疾病的分子机制

主要完成人:

李杰晶,杨相彩,孙鹥,徐亚,范欣,张桂前,高玉红

主要完成单位: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推荐单位:

云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项目简介:

本成果阐明了两种维生素(叶酸和尼克氨酸)对神经嵴发育的调控机制,为神经嵴发育畸形、神经嵴发育异常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与药物研发奠定了研究基础。

项目针对RFC(还原性叶酸转运蛋白)调控神经嵴发育机制,首次克隆并就其对神经嵴发育的调控进行了研究,揭示RFC可通过调控叶酸/5-MTHF及其后续的一碳单位循环而调控神经嵴发育,进一步筛选和验证了下游靶基因。

此发现表明,表观遗传学修饰在神经嵴诱导与迁移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调节神经嵴的发育是叶酸等营养因子影响多种疾病发生的主要机制。

项目首次发现尼克氨酸(NA)能打破脑胶质瘤细胞内钙的平衡,使胶质瘤细胞内钙持续升高,引起细胞内质网(ER)和细胞质之间钙分布改变,同时激活Caspase依赖的凋亡途径和内质网应激(ERstress)反应,从而有效诱导脑胶质瘤细胞的凋亡,但不能杀伤神经元。

此外,项目还揭示NA可以上调脑胶质瘤TRPM7钙离子通道的表达,使得MyosinIIA发生磷酸化解聚,抑制细胞迁移前缘结构(leadingedge)的形成,从而抑制脑胶质瘤的迁移功能,同时也影响了依赖于细胞骨架的转运(影响非洲爪蛙色素小体的转运)。

该发现提示NA可通过靶向于胶质瘤细胞的钙系统而诱导其凋亡,从而有望成为有效的胶质瘤治疗药物。

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情况:

候选人共同承担相关的课题设计,科研实验工作,数据收集、整理,论文合著、发表。

代表性论文专著情况:

本项目目前已经发表相关SCI研究论文5篇,累计影响因子17.355,SCI他引频次累计18。

项目2

项目名称:

胸腔镜术前CT引导下双弹簧圈标记定位肺内微小病灶的临床应用

主要完成人:

陈志明卜梁彭俊杨金伟吕梁张利斌杨维新

主要完成单位: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推荐单位: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

随着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肺内微小病灶的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但对越小的病灶定性诊断越困难,对处于肺癌高发区或有肺癌家族史的患者,对病灶的积极干预,有助于对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是非常有益的。

目前国内外,对肺内小结节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CT引导下Hook-wir定位,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方法之一,但因Hook-wire定位针一端位于肺内,一端位于体表,随呼吸运动会形成牵拉、移位,易造成肺组织损伤而出现咯血,血气胸,疼痛及定位偏差,而且定位后需立即实施手术;经皮穿刺病灶时,注入各种液性材料的方法。

但液态物质易溢出或扩散至结节外的肺组织或胸膜腔,影响定位的精确性,同时溶液可能进入肺血管而引起肺栓塞的潜在风险;依靠各种设备等进行定位,但因受呼吸运动,操作者的依赖性较高、分辨率低难以清晰地显示毫米级的结节;放射性同位素粒子定位,该方法定位模糊且存在辐射危害;CT引导下置入微弹簧圈,术中在DSA透视下行VATS手术,该法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于无DSA的医院,开展较困难,同时术中操作者和患者均接受辐射.

该项目采用术前在CT引导下于病灶边缘置入一个定位弹簧圈,根据病灶距胸膜的距离选择不同规格的第二个标记弹簧圈,标记微弹簧圈展开在针道中,一端连接定位弹簧圈另一尾端悬挂于胸膜壁层胸膜外。

在胸腔镜进入胸腔即可看到标记弹簧圈,触及定位弹簧圈后即可进行病灶切除,标本在定位弹簧圈的指示下可迅速冰冻切片,快速得到病理结果,指导下一步操作和治疗。

本项目的开展,使这部分高危病人得到了及早诊断和治疗,使这些患者避免了术后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进一步的治疗。

为患者及社会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同时明显的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同时该组患者年龄在39--68岁,大部分是社会的工作人员,使这部分患者能继续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故该方法的推广应用获得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本研究现在经卜梁教授、彭俊教授、陈志明教授,在云南省各地州、市开展的胸部微创外科新进展学习班巡讲中,对该技术进行了推广应用,共举办6次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学员400多名。

本研究发表论文5篇。

(北大版核心期刊1篇,SCI论文4篇)。

由于及早诊断和治疗,使这些患者避免了术后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进一步的治疗。

为患者及社会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同时明显的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同时该组患者年龄在39--68岁,大部分是社会的工作人员,使这部分患者能继续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故该方法的推广应用获得了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项目3

项目名称:

常规腹腔镜器械下单孔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系列改良及应用研究

主要完成人:

余闫宏,肖民辉,杨峻峰,张科,肖龙,齐书武,章卓睿,申杰,邹岷

主要完成单位: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推荐单位:

云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800字以内):

2011至2017年,我科在国内较早、省内率先开展:

常规腹腔镜器械LESS泌尿外科手术183例(包括经脐、经腰、经腹股沟3种入路),含22余种手术方式(包括17种三、四级手术),并施行了以下原创或改良技术,初步突破了LESS技术瓶颈,降低了手术难度,缩短了学习曲线,填补了国内空白。

1.原创性单孔腹腔镜下绕圈打结法:

常规腹腔镜器械持缝线短头绕过放松的缝线长头形成线圈后,将短头穿过线圈拉出,形成第一个结;反向操作形成第二个结,快速可靠易学。

2.改良带线缝针牵引暴露法:

将缝针预弯呈鱼钩状的2-0微乔线置入术野,原创性地经腹壁刺入腹腔镜疝气针,夹持线尾并带出腹壁,此时用该缝针,以适当张力和角度灵活牵拉暴露,必要时,置入多个带线针牵引。

有效解决手术暴露,穿刺点无明显瘢痕。

3.改良DJ管置入法:

于拟置入D-J管相应处原创性地用4-0微乔线缝合标记,线尾超过D-J管近端少许;经D-J管近端置入斑马导丝软头,穿出开放的远端并伸直;导丝软头引导D-J管顺行完全置入后拔出导丝;此时D-J管近端可轻松置入切口上方管腔;牵拉缝线上移D-J管至线结露出,剪去缝线,此时D-J管即留置在恰当位置,快速可靠。

4.自制“1环1套3通道”装置:

原创性地将3个Trocar裁短成不同长度,位于腹壁切口外,常规直型腹腔镜器械即可自然形成操作三角,镜头和器械可在Trocar间灵活互换,而Trocar长短不一,有效避免Trocar间“打架”问题,降低了手术难度。

5.首次进行术者姿势工程力学初步研究:

经脐途径时,患侧高斜卧位,术者放松坐位,曲肘约90°时,腕关节与脐处于同一水平面;显示屏位于术者正对面,屏幕中点与术者抬头平视时的双眼为同一水平面;术者双眼—单孔切口—目标脏器—显示屏4点处于一条直线。

此“双面一线”术者姿势,其腰颈肩肘腕等均不易疲劳及慢性损伤。

6.手术创新:

应用常规腹腔镜器械经脐单孔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治疗先天性单侧梗阻性巨输尿管症并患侧肾无功能患者,无明显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脐部伤口不明显。

本项目12次在国家级、省级继教项目及学习班进行学术推广,在省内27家医院进行应用推广,临床效果佳,术后伤口美容度好,得到广泛好评。

已发表论文7篇,主编相关学术专著1部,实用新型专利2项正在审核中,培养研究生4人,职称晋升2人,省内6家媒体进行了报道,社会效益优良。

经专业机构检索和专家评价,认为国、内外未见与本课题相同的常规腹腔镜器械单孔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应用的系列研究文献报道,课题中5种原创和改良技术研究国内外均未见相同报道。

1种手术国内外均未见相同报道。

课题总体已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项目4

项目名称:

提高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种植成功率的机理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

马艳萍、李永刚、武泽、胥琴、李云秀、林娜、俞健梅、和祯琳、高梦莹、邓莲、白云

主要完成单位: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推荐单位:

云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800字以内):

辅助生殖技术为不孕不育患者带来了福音,但胚胎种植率仍停留在较低水平。

本项目在胚胎筛选、移植时机、子宫内膜准备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安全、有效、经济的技术指标,包括:

(1)率先提出17-β雌二醇可以优化子宫内膜,特别是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反应不良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优化并推广胚胎移植子宫内膜准备方案;

(2)确定并推广胚胎移植的孕酮阈值及最佳移植时机,简化并推广囊胚培养的患者选择标准,有效提高胚胎利用率,降低多胎妊娠和异位妊娠等医疗风险,降低患者就医成本;(3)首次筛选出调控人胚胎干细胞分化和多能性的关键趋化因子,为IVF-ET助孕过程中早期胚胎体外培养具有关键指导意义。

本项目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收录4篇、国内核心期刊9篇。

出版专著7部,其中主编2部、参编5部。

培养硕士研究生34人,举办继续教育项目国家级10项、省级6项,培训技术人员3000余人,接收进修学习人员100余名。

本项目成果中胚胎移植子宫内膜准备的优化方案、胚胎移植的孕酮阈值及最佳移植时机、简化的囊胚培养患者选择标准均通过继续教育项目和马艳萍专家团队的医联体模式推广应用于国内51家医疗机构。

其中,国内推广覆盖北京、山西、江苏、浙江、湖北、甘肃、福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上海、陕西、山东14省,省外共19家医疗机构;省内推广覆盖昭通市、曲靖市、文山州、红河州、玉溪市、普洱市、保山市、大理州、丽江市、德宏州11个地州市,共32家医疗机构,其中昆明市13家。

研究单位所在医疗机构年门诊量持续增长,2017年达29万人,IVF治疗患者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极为显著。

该成果引领了云南省生殖医学和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显著提高胚胎质量、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IVF-ET种植率和单次取卵周期妊娠率,最大限度地利用胚胎,减少移植胚胎数、显著降低多胎妊娠和异位妊娠等医疗风险,降低患者就医成本,更符合辅助生殖技术最终目标——足月单活胎,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

项目5

项目名称:

试管婴儿精神体格发育及出生缺陷与NKX2.5、TBX5基因关联

主要完成人:

李利杨景晖米弘瑛许小艳姜艳李永刚麻新梅刘熠齐心月段见英

主要完成单位: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推荐单位:

云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800字以内):

本项目前瞻性观察研究NICU病房150例试管婴儿出生缺陷、出生情况、新生儿期并发症情况,并追踪随访试管婴儿0-2岁的体格及精神运动发育指标。

首次在国内对先心病相关基因基因编码区1、2和TBX5基因编码区4、5、8在试管婴儿中有无变异进行了研究。

项目为试管婴儿的安全和健康提供遗传和临床依据,减轻试管婴儿父母的心理负担。

本项目推广应用单位通过加强对试管婴儿新生儿期并发症、出生缺陷及体格精神发育异常的防治,减少平均住院日1-2天,降低住院费用,提高试管婴儿生存质量,减轻了试管婴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撰写了4篇论文,均为国内核心期刊论文;该研究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分别在第十六次、第十八次、第十九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上交流,表明该研究结果已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值得推广应用。

课题研究结果为试管婴儿的安全和健康提供一定的遗传和临床依据,减轻试管婴儿父母的心理负担。

该研究中试管婴儿新生儿期生存质量、出生缺陷及体格精神发育监测与随访在我院及省内各级医院推广应用7年余,对提高试管婴儿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项目6

项目名称:

合胞素-1基因在白血病中的异常表达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主要完成人:

孙鹥、郑永唐、杨相彩、徐亚、朱红艳、范欣、张桂前、郑志、井敏敏、刘旭功

主要完成单位: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推荐单位:

云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项目简介:

人类内源性病毒(humanendogenousretrovirus,HERV)是远古逆转录病毒感染人类基因组后留下的遗迹,其组成约占人类基因组3%~8%,目前可分为至少31个家族。

多项研究表明,人类内源性病毒基因的异常表达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

HERV-W多表达于胎盘中,最近的研究发现它在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等中也有表达。

然而,对这些HERV蛋白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及其机制知之甚少。

合胞素-1(syncytin)是HERV-W家族的囊膜蛋白,由538个氨基酸组成,在已检测的23种人体组织中,syncytin主要在胎盘中表达,少量表达于睾丸。

本项目首次发现syncytin在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高表达,而健康人外周血中不表达,从而深入研究syncytin的功能及应用。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800字以内):

主要技术内容

本研究小组在研究中,首次发现syncytinmRNA和蛋白在8个白血病或淋巴瘤细胞系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细胞中有表达,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细胞中不表达,而且syncytin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白血病患者病情相关,患者经过治疗后,其外周血中变异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比值下降,syncytin的表达也会随之下降,反之亦然,提示syncytin对于白血病及其疾病进展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

随后我们对syncytin表达的白血病类型及其细胞进行进一步细化,发现白细胞syncytin的表达可能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表型的发展和/或维持中具有重要作用,AML中表达syncytin的白血病细胞的百分比有作为AML患者长期免疫力较差指标的潜力。

我们也对syncytin在白血病细胞中发挥的具体功能进行探索,首次证实了syncytin过表达可引起白血病细胞凋亡,可引起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以及自噬性细胞死亡,提示syncytin对于白血病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值得深入探索。

应用推广情况

已在12家医疗单位推广应用,包括昆明市内多家三甲医院和地州医院等,对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干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效益情况等

在本项目支持下目前已经发表SCI研究论文3篇,累计影响因子5左右,中文核心期刊2篇,中文科技核心期刊4篇,相关研究成果被多家单位采纳应用,且创造经济效益每年每家医院上百万元以上。

培养研究生6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5人;4人晋升职称。

项目负责人孙鹥入选云南省医学学科带头人。

项目7

项目名称:

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及同源性研究

主要完成人:

郑瑞、孙鹥、蒋雅先、蒋杰、徐宁、李嘉嘉、周超、李艺坤

主要完成单位: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推荐单位:

云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800字以内):

肠杆菌科分离数量及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自1999到2013年15年间不断增高。

细菌耐药机制多样化,多重耐药菌株检出率亦不断增高。

给临床治疗及院内感染控制带来了严重威胁。

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在云南省的多家医院均有检出,产碳青霉烯酶是导致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最为常见的机制。

成人与NICU病房的新生患儿分离到的CPE菌株所携带的碳青霉烯酶基因存在很大不同。

儿童及新生儿病患分离到的CPE菌株均全部携带金属酶基因包括:

blaNDM-1和blaIMP-4,引起NICU病房小规模爆发流行中检测到的肺炎克雷伯菌所携带的blaNDM-1基因位于一条约50kb的IncFI型质粒上,并可以通过接合试验转移到大肠杆菌J53,导致接合子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MIC值升高。

该质还粒同时携带另外一个β-内酰胺酶基因blaSHV-1。

MLST分型显示所有的2014年1月22日到2014年3月31日之间分离到的产NDM-1型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均属于ST105型。

这些CPE菌株同时还携带其他类药物的耐药基因包括:

qnr、aac等。

总之,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在云南省多家不同医院检出,已经不再是散发,耐药形式严峻。

碳青霉烯酶基因可通过质粒介导的传播方式进行水平传播,导致耐药性在不同菌株之间迅速散播。

医院环境可以成为CPE菌株存在的温床,并引起院内小规模的院内爆发流行。

可以预期云南省CPE的流行情况将会愈演愈烈,应采取有效的院感措施最大程度的限制这些细菌的传播流行。

因此,应当定期(比如每个星期)对院内环境中、医护人员定值、各种操作器械上存在的细菌的种类及数量进行监测,采用平皿空气培养以及水倾注的方法,对细菌进行半定量及计数。

对于潜在的致病菌,应当将其鉴定到种的水平。

对院内各种环境中存在的细菌的种类及数量有所掌握,一旦其种属发生改变时,或者出现明显的致病菌时,即应该引起重视。

项目8

项目名称:

云南省部分少数民族女性HPV筛查及分型检测与宫颈癌预防策略

主要完成人:

吴晓梅、夏雪山、袁涛、赵婷、宋玉竹、王炳辉、朱克伦、李晓、李圆月

主要完成单位: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理工大学

推荐单位:

云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项目的重要技术创新点、项目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800字以内):

重要技术创新点:

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是伴随宫颈异常的细胞变化的必须条件。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人群多聚居于边疆欠发达地区,在云南省境内进行HP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阐明HPV传播规律及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妇科与昆明理工大学生科院通过长期HPV感染流调合作

(1)阐明了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育龄妇女女性生殖健康状况;建立了宫颈癌规范化的HP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建立了宫颈癌规范化的HPV筛查标准流程及HPV感染者的监控和诊治流程;

(2)阐明云南省少数民族女性HPV感染状况与基因型分布和不同基因型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的相关性,完善了国内少数民族HPV感染及分型检测相关数据;(3)明确高危性HPVE6/E7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

上述研究为云南省宫颈癌的早诊早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该研究数据及相关发现也填补了国内少数民族HPV感染及分型检测研究领域的空白。

应用推广情况:

对于携带HPV的患者进行分层管理,进一步检测HPVE6E7及TCT及阴道镜的筛查,对只有HPV感染,及HPV并CIN的患者,HPV并宫颈癌的患者进行不同的监测与治疗。

并在云南省部分地区进行推广。

对感染者个人信息,宫颈癌发生于病程进度、HPV感染情况、基因分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HPV感染情况与宫颈癌发生及病程进展的相关性。

该研究建立起HPV筛查→HPVE6E7基因诊断→TCT→阴道镜→宫颈活检”完整的宫颈癌筛查技术服务体系,并向西双版纳、丽江、临沧等地的8-10家医院推广,临床应用筛查13000妇女,对此人群达到95%的预防效果,建成可向全省推广的宫颈癌早诊早治及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预防技术体系。

为全省及邻近东南亚国家预防宫颈癌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并对高风险患者进行宫颈癌筛查诊断,有效预防宫颈癌患者的发病率。

通过对云南各地州人感染HPV患者或携带者类型分析,阐明云南省宫颈癌患者或HPV携带者的基因分型,为云南省今后的宫颈癌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和经验。

效益情况:

癌症患者生存期的长短与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发现越早,治愈的机率就越大。

宫颈癌如能早期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70-95%,但是晚期治疗5年生存率仅5-10%,因此癌症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绝大多数宫颈癌癌症患者在患病早期症状轻微,易被忽视;等病情进展到症状明显而不得不就医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需采取综合治疗,治疗费用明显增加,治疗副反应增加,而且治疗效果差,5年生存率显著下降,因此我们推广宫颈癌的早诊早治给患者带来福音。

项目9

项目名称:

肠道微生物组与肠肝疾病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

项目完成人员:

耿嘉蔚张志刚柳陈坚吴韬范红唐晓丹董树强左赞岳伟张茹薏

完成单位: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推荐单位:

云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项目简介

该项目以率先创建的肠道微生物与肠肝疾病研究平台(乳酸菌基因组研究、肠道微生物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临床样本库)为技术支撑,立足人类与健康领域需求,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围绕微生物、肠肝轴、肠肝胆重大疾病,系统揭示了肠道微生物参与肠肝疾病发生发展关系,并有了以下的重要科学发现:

1、首次阐明正常人肠道微生物存在空间异质性。

2、首次提出结直肠癌相关微生物组在肠道分布具有时间和空间异质性,验证了"Driver-passenger"模型的合理性。

3、首次发现肝性脑病患者存在肠道微生物群丰度和物种数降低,鉴定出一种新的含尿素酶的肠道增氨菌-Streptococcussalivarius。

4、首次发现胆道疾病患者肠道微生物失衡,胆道微生物与肠道微生物具有同源性。

代表论文8篇(SCI6篇),单篇IF9.213,总IF30.428。

SCI他引168次,被国外PhilipCBrookes(TheISMEJournal,IF9.664)、ClaireDuvallet(naturecommunications,IF12.124)、JasmohanSBajaj(JournalofHepatology,IF12.486)等著名学者引用,对研究理论结果充分认可。

乳酸菌发酵核心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在我省建立了肠道微生物与肝肠疾病协同研究网络,覆盖14个地州,成果在39家医院推广应用。

专家评价一致认为"该成果总体技术水平和指标达到同类技术的国内领先水平,在肠肝疾病相关肠道微生态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

项目10

项目名称:

人参皂苷Rg1对2型糖尿病大鼠治疗效果和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及应用

完成人:

李燕、陈立、梁蔚蔚、李树德、邓紫玉、王科化、田薇

完成单位: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推荐单位:

云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重要技术创新点:

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相对和(或)绝对缺乏导致的内分泌代谢病。

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糖和脂类的代谢器官,也是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在维持血糖平衡等代谢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肝损伤可导致葡萄糖和血脂代谢失调,进而导致许多其他代谢紊乱,并加重糖尿病并发症。

研究表明,T2DM患者肝脏易于受损,特别是在血脂水平高的T2DM患者中。

约21-78%的T2DM患者出现脂肪肝并引发肝损伤。

然而目前T2DM导致肝损伤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中药“三七”中富含人参皂苷Rg1,在临床中我们对2型糖尿病伴肝损伤的患者给与“三七”制剂(七生力片、血塞通等)治疗,七生力片是从我国名贵药材“三七”中提取分离的有效单体人参皂苷Rg1制成的肠溶衣片剂(每片含Rg115mg),结果显示患者血糖平稳,血脂有一定下降,降低肝脏转氨酶,肝损伤及肝纤维化得到一定缓解。

本课题建立了由链脲佐菌素(STZ)和高脂肪饮食诱导的2型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进一步探讨了人参皂苷Rg1保护T2DM大鼠肝损伤的作用、抗肝细胞凋亡机制及胰岛素抵抗的研究;同时也探讨了人参皂苷Rg1对T2DM大鼠的血糖,血脂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建立T2DM大鼠模型,开发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

(2)用人参皂苷Rg1治疗后:

①明显降低血糖和降低胰岛素抵抗;②明显改善肝脏病理形态和改善肝功能;③明显调节血脂和降低炎性因子。

(3)机制为:

①通过下调Caspase-3而起到抑制细胞凋亡,保护肝脏损伤;②通过下调Bax和上调Bcl-2而增强线粒体稳定性,进而缓解细胞凋亡,而保护肝损伤;③通过下调JNK磷酸化水平而抑制JNK(MAPK)信号通路,起到抗炎和抑制细胞凋亡,而保护肝损伤。

本课题揭示了T2DM大鼠肝损伤是由于慢性炎症、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