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31840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206 大小:22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6页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6页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6页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6页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6页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6页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6页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6页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6页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6页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6页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6页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6页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6页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6页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6页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6页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6页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6页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6页
亲,该文档总共20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20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docx

周弘教你如何赏识你的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完整版

教你如何赏识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

周弘著

周弘的不幸在于他女儿聋哑。

周弘的成功在于他不屈不挠的努力。

他因此创造了赏识教育,女儿在赏识教育中出现了奇迹。

他用这套方法培养了一批周婷婷式的早慧聋童。

接着他把这套方法让健全儿童分享,结果改变了成千上万健全孩子的命运。

资料来源:

本文档根据华语教学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2004年12月第7次印刷的《教你如何赏识孩子——赏识教育操作方法》整理而成,内容忠实于原书。

内容介绍:

世间万物各不相同,孩子的问题亦是如此。

许多家长在接触赏识教育后,改变了观点,反省了自我,但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时,又常感到茫然,不知从何下手。

就好像明明知道目的地在彼岸,却找不到横渡之舟。

本书精选了五年来大量的家访、咨询和家长来信中的典型事例,从具体个案的角度告诉家长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内容涉及孩子个性培养、不良行为纠正、亲子沟通、早期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家长心态调整等方面。

分析深入浅出,便于操作。

本书是《赏识你的孩子》一书的姊妹篇。

目录:

前言

经过二十年的实践,周弘老师踏出一条探索的足迹,赏识教育也结出丰硕的成果。

从“周婷婷现象”,再延伸到健全儿童。

它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促进了许多家庭的和谐。

许多家长在接触赏识教育后发现:

原来赏识教育是针对家长自身的,是一种心态的教育。

其外在表现为对人、对事有积极的态度;内在素质则注重自我成长,以克服心中的阴影,塑造健全人格。

赏识教育操作方法似无似有。

说它无,就好比俗话说的十娘九子,孩子各有天性,不能把教育婷婷的方法完全照搬到其它孩子身上,只有家长的心态调整到一定的水平时,方法才会自然地显露出来;说它有,是指从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可以总结出规律性的方法,让家长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加以发挥和灵活运用。

本书精选了近五年周弘老师大量的家访、咨询和家长来信资料中的典型事件,从中提炼、总结出一套具有赏识教育特色的操作方法。

其特点:

让家长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给家长和孩子以切实的帮助;突出实用性,书中的案例、问题和咨询全部来源于现实生活,都是切身的体会;具有科学性,结合了心理学、教育学的观点和内容,既有通俗性,又增加了深度。

比如,赏识教育不是表扬加鼓励。

在操作时分四个层面:

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本书第一章赏识教育三字经;第二章赏识教育一百问;第三章家长来信咨询分析;第四章操作方法六大原则、十二个学会,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操作实践。

其中第一章、第三章由郭永莉执笔,第二章、第四章由汪骏执笔。

本书是《赏识你的孩子》一书的姊妹篇。

两本书形成赏识教育思想观点和操作方法的完整体系。

限于执笔水平,本书可能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家长和专家指正。

编者

第一章赏识教育操作三字经

第一节塑造你的孩子——天才就在你身边

这是赏识教育最根本的、最需要的,也是最难掌握的一组三字经,说它是最根本的,因为它直接联系着教育的本质;说它是最需要的,因为这是每个无形生命应该具有的权利;说它是最难掌握的,因为它不仅是一种操作技巧,更是一种教育智慧。

应该说它是一切教育方法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生命的成长便会充满考验。

创环境爱生命

(一)

教育孩子首要的原则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就像农民种庄稼,要想长出好的庄稼,必须给它合适的土壤。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组成细胞,家庭也是孩子最初的生长环境。

家庭这个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幸福。

这种好坏的标准不是指物质生活的富裕与否,而是指精神生活。

更多的时候,生活的质量是靠后者来支撑的。

家庭氛围是由全家人创造的。

一个在家庭氛围充满了爱与笑声中长大的孩子,他的心灵是舒展的,他的心境是乐观的。

他必然是一个懂得自爱且会爱别人的人。

相反,若家庭缺少爱的氛围,例如夫妻经常吵架,为一点小事就争执不休,对老人不孝敬,和邻居搞不好关系等,都会使孩子不懂得什么是爱。

一个不懂得什么是爱的孩子,他的人生就会大打折扣。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为什么打游戏机的孩子越来越多?

仅仅是因为游戏机的吸引力大吗?

那家庭呢?

这个本该给孩子创造欢乐的场所都做了些什么呢?

放学回到家,写作业——看书——吃饭。

宽松一点的可以看看电视,玩玩具。

大多数家庭生活的内容到此为止。

也许周末的时候一家人可以出去玩玩,那也是孩子多少次恳求的结果啊!

有多少家长肯多抽出一点时间来陪孩子玩玩呢?

太少了!

而独生子女的现状,又让这些孩子除了父母别无选择。

家庭生活的单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孩子把注意力转向外界,从游戏机中寻找快乐。

好在有一些家长已意识到了这一点,想方设法丰富家庭生活。

有一个家庭把星期六定为“家庭日”。

每到周六,全家人自编自导自演,组织一场文艺演出,有时排演小话剧,一人扮演一个角色,不分大小,抽签决定,爸爸也许成了“儿子”,儿子成了“妈妈”。

演技可能很拙劣,但都很投入,至始至终,笑声不断,有时爸爸一个滑稽的动作,把儿子逗得肚子都笑痛;或是诗歌朗颂;或讲故事;或歌咏大赛……甚至连做饭、整理房间都成了比赛的项目。

在这种家庭氛围下,一家人其乐融融,感情非常融洽。

更让人高兴的是,为了在各种各样的比赛中夺魁,儿子主动地看了许多书,知识面大为扩展;而其表演天才又延续到学校里,极受老师和同学们的欣赏,不断地赏识令孩子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还有一家在家里设了一个“心语信箱”,家里人谁有了烦恼或对谁有意见,都可写下来投到信箱里,周末的时候举行一个家庭会议,一项一项讨论,包括孩子学习上的小烦恼,大人工作中遇到的烦恼等。

这样既关注了孩子心情的健康,也让孩子学会体谅家长的为难之处,知道生活的艰难,增加了孩子的责任感。

有人会担心过早让孩子知道社会的阴暗面对孩子成长不利,我觉得关键不是他知不知道,而是父母在其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若父母能积极的去面对,让孩子早一点知道,反而更有利于其心智的成熟。

所谓天伦之乐,家长是很应该去好好经营一下的,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成长环境,远比带他去“麦当劳”,买高档玩具或者参观什么学习班重要。

(二)

创造了好的环境,就像种庄稼有了好的土壤,基础是打好了,但茁壮成长还需要其它的条件,例如阳光、空气、水等。

对于家长来说,在提供了好的家庭氛围之后,再给孩子怎样的成长养分呢?

这关系到一个问题: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是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找一个好工作,有一份高的收入或者考上大学就是功成名就吗?

这些都是一些表面的东西。

韩愈的《师说》中认为: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是放在第一位的。

这传道就包含一点:

一个人一生的人生目标。

我们会对孩子说:

努力,努力,再努力,为前程而奋斗。

以前是为人民服务,现在是个性化时代,鼓励自我实现,利己的同时利他。

这些都对,但都恰恰遗忘了一点,就好像我们看到满天的星星却忘了天空一般。

这“天空”便是珍爱自己的生命,做一个快乐的人。

许多有识之士都呼吁“教育的回归”,回归到“生命”上来。

只有能直面生命,教育才会真正起到“传道”的作用。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一群朝圣者行走在赶往圣地的路上,长途跋涉,肩上的大包小包让他们一个个气喘吁吁。

在人群中,唯独一个背着自己的弟弟的小女孩神态自若,步履轻松。

同行者很奇怪,问小女孩为什么你不累呢?

小女孩微微一笑说:

“你们背的是包袱,而我背的是生命啊!

是啊,生命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是鲜活的、灵动的。

在成人的世界里,常常会忘记了活着的目的,常常把一些最本质的东西遗忘了。

印度思想家奥修有一句名言:

当鞋子合脚时,脚便被忘却了。

事实上常常如此。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年轻人,辛辛苦苦奋斗了一辈子,吃了无数的苦,流了无数的汗,终于,当他进入老年的时候,如愿以偿成了百万富翁。

谁知一场意外将老年的百万富翁永远固定在豪华的床上,靠着氧气瓶苟延残喘着生活。

有一天,阳光明媚。

老富翁从开着的窗户看出去,不远处一个年轻的农民正在阳光里忙碌着,农民那一身健壮的肌肉仿佛是生命最自豪的宣言。

老富翁不禁潸然泪下:

我宁愿用我的万贯家财换取那一身的健壮啊。

是的,在这个世界上,当人们拥有一切,却要失去生命的时候,才觉得生命的珍贵,才会想起这一辈子亏待生命的地方太多了,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好好热爱自己的生命。

怎样让孩子做个会爱自己生命的人呢?

让孩子心灵不膨胀,不压抑,处于舒展状态,做个“人中人”。

用一句话概括:

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要做“人中人”。

好多家长困惑,孩子为什么对学习总是找不到感觉?

事实上孩子学习不好更多是心态出了问题。

孩子在学说话、学走路的时候个个是好孩子,家长对孩子的一切无条件地接纳,全身心地赏识,孩子对自己含糊不清的言语、摇摆不定的步伐也充满自信,那个时候,孩子是“人中人”。

而一上学,这种感觉就被破坏了,不是变成“人上人”,就是变成“人下人”,要么就变成“人外人”。

这种非正常状态,使得孩子不是膨胀,就是压仰,心灵始终不得舒展。

什么叫“人下人”?

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你好,我不好,活得太无聊。

”现在“人下人”太普遍了。

上学后,分数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第一名,但第一名只能有一个,于是,大多数的孩子不得不听这样一句话:

人家是第一名,你为什么不是?

父母定下的尺杆总是越升越高,孩子使出浑身解数,仍然够不着,因为尺杆在父母手里,父母掌握着抬升的权利,孩子在够不着的尺杆下,体味着“人下人”的痛楚。

我认识一个女孩子,她回回考试第一名,但家长从没说过她一个“行”字,她在第一名上苦苦挣扎了十年。

到了最后,在别人眼里她是那么优秀,而她却极度自卑,内心充满了恐惧,时时说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我不行”。

我常常想,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培养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呢?

拿破仑的士兵即使是最后一名也相信自己是当将军的料,所以他的军队能勇往直前,征服欧洲大陆。

而我们呢?

在只认分数的前提下,在只有一个第一名的局限下,大多数人都只有在“你好,我不好”的状态下充满了压仰,内心痛苦不堪,甚至连第一名都战战兢兢,害怕墙倒众人推。

第二种状态是人上人,“我好,你不好,未来也不妙。

”这是溺爱型家庭里培养出来的孩子的普遍效果,孩子从小都被尊奉成小皇帝,说一不二,自认为天下第一,这样的孩子一旦走上社会,总以自我为中心,以人上人自居。

老是在两种状态之间交替的孩子会变成“人外人”。

我在聋哑学校的时候,有个孩子,在学校里老实得不得了,受了欺负他也不吱一声,好象没有感觉一样。

我知道这孩子肯定有问题,于是到他家去家访。

他爸爸说,这孩子太奇怪了,一出校门,闹得天翻地覆,恶作剧层出不穷,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可一到学校又老老实实。

究其原因,是父母对孩子太溺爱了,他们对孩子的耳聋,心里充满了愧疚,于是尽量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合理、不合理的要求。

一旦换了环境,孩子心里没了依靠,便把自己压抑成了人下人。

肚子里装满了火药,回家自然要释放掉。

还有一个孩子更有意思,他在家里面给父母吓得战战兢兢,魂都没了。

在学校里却揪着同学往死里打,有时候连打的动作和父母一模一样。

他是把家里的火药放到学校来了。

还有一种打不过人家的怎么办呢?

打不过也有发泄和办法,他虐待动物。

有个聋孩子,家在农村,妈妈为了能让孩子象正常人一样生活,逼着他学说话,讲不出来就狠狠地打。

结果他家的羊遭了殃,毛差不多都被他拔光了。

还有的孩子把家里养的小金鱼给活活捏死。

极端的是自虐,一个初中的孩子,常常把自己的拳头在墙上击得血淋淋,他说,只有这样我心里才舒服。

这些孩子一会儿人上人,一会儿人下人,你想玻璃杯子,一会零上40°,一会儿零下40°,不炸才怪,更何况孩子幼小的心灵。

于是,许多孩子必然就成了人外人。

人外人的描绘是:

我不好,你也不好,整个世界乱糟糟。

人外人使得人心态扭曲了。

这是我们教育的莫大的悲哀。

而赏识教育要提倡一种什么样的环境呢?

“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个世界真美好”,一个人中人的环境。

这里有个故事:

有一次在浙江做报告时,带去的资料被抢购一空,会后,一位家长找到我,说要买十套资料,亲戚、朋友、孩子的老师每人送一套。

她说:

周校长,我一夜未睡好觉,思来想去,终于懂了。

我们以前的教育,要不就认为天下只有自己的孩子好,别家的孩子都不好,长大了孩子骄傲;要不就认为别人家的孩子都好,就是自己的不好,长大了孩子自卑。

赏识教育恰恰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我说:

对了,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个世界才美好。

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树有树的美,花有花的美,草有草的美,万物各成其美,人作为万物之灵,更是如此。

当我们每个人都从内心欣赏自己、欣赏别人,生命才会和谐。

在我创办的婷婷聋童幼儿园里,孩子们始终被灌输一个观念:

孩子,你是最棒的,他也是最棒的,大家都是最棒的。

孩子们相互之间用的最多的手势是大拇指,他们不仅赏识同伴,还赏识老师,赏识来看他们的叔叔阿姨。

几乎每一个来幼儿园参观的人,都对孩子们这种快乐舒展的心境赞叹不已。

更可贵的是孩子们相互之间的爱心。

几天前,大班的一个小朋友生病住了院,其他的七个孩子商量好,每天派一个人去看望他。

孩子们用自己稚嫩的文笔表达着对伙伴的爱:

“今天下雨了,你的心情好吗?

”“我们很想念你,你想我们吗?

”也只有自己快乐的孩子,才能带给别人快乐。

一个“人中人”的孩子,他内心是和谐的,他与周围的环境也是和谐的,他的人生也会顺得多。

(三)

研究室常常来一些满心悲凉的家长。

他们或是充满了焦虑,或是濒临绝望,一脸忧戚地带着自己的孩子。

而那个孩子总是目光麻木,没有了生命了初的那种闪闪发光、神采奕奕的光彩。

曾经问过许多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好孩子吗?

孩子们总是摇摇头,一脸暗淡。

他们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

不是好孩子的背面便可能是坏孩子。

坏孩子也想好,非常想好,但他们解脱不出来,以成绩来论英雄像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他们身上。

孩子每每碰到那些不信任与焦虑的目光时,奋争的信心一点一点的消解了。

“坏孩子”在老是不如人的氛围里逐渐地窒息。

直到有一天,他麻木了,他对一切都无所谓了,对于他来说,活着就等于活着,生命的意义局限于琐碎的生涯。

他活得很不快乐。

一句话,孩子不爱自己了,因为没有人教他。

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生命本身是没有优劣之分的,优劣是后人对生命的涂鸦。

对生命信任、尊重、理解,对生命充满赏识,本来是每个人生命都应享有的待遇,可是现实生涯中却有那么大的偏差。

应该说,在生命之初,当孩子呀呀学语、蹒跚学步的时候,家长都是睿智的教育家,他们用充满赏识的心态,用爱的阳光抚慰着孩子,鼓励着孩子,孩子在欢乐中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走路。

这种爱是三月里的春风,是饱含深情的甘露,而不是夏日的骄阳,不是酸雨。

所以孩子茁壮成长了,像一个个小天使、小精灵。

孩子爱自己在一定程度上源于父母对他的爱,对他充满赏识的爱。

孩子在这种爱中充分地肯定自我,承认自我,他对自己的爱,是一份自信,也是一份合理的宽容。

创造一个赏识地环境,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

因为,赏识不仅仅是表扬加鼓励,赏识也不仅仅是言语的范畴,用一个孩子的话来说,赏识是藏在心里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爱,它是不随着分数、名次而波动的。

赏识是孩子在遭遇困难时的一种鼓励,是孩子犯错误时的一种合理宽容,是风平浪静日子里的一种扬帆开进的动力。

赏识就是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还坚信你的孩子是天下最好的孩子,你得永永远远的为他骄傲,为他自豪。

对于已经习惯了居高临下地教育孩子的父母来说,要真正做到对孩子赏识,是一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

但每个家长都会去做的,因为对孩子的爱是永恒的,是无法更改的。

家长重新捡回教育宝藏的过程是一个学走路的跌跌撞撞的过程,但当他终于有一天稳稳地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人间的天伦之乐会证明一切。

赏识孩子,除了赏识孩子的优点,还要接纳孩子的弱点,这样孩子才会学会同样的思维方式。

杭州有个孩子,三岁多便识得几千汉字,上学之后,毫不费劲稳坐第一把交椅,且天文地理无所不通。

这样一个孩子,最后落到差点不会笑的地步。

只因为他不喜欢自己,觉得自己长得丑。

这实在是一种疏忽,家长在一味赏识孩子智力的时候,却疏忽了孩子的心态,疏忽了告诉孩子如何接纳自己的弱点。

尤其是些无法更改的弱点,比如长相。

对于一个智力超常的孩子来说,他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弥补长相上的缺陷,也许他也懂,可他想不通,于是他不快乐,而不快乐又会锈掉他的智慧。

创环境,爱生命,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家长心态的调整。

当家长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在实际生活中就很容易操作了。

有位杭州的家长做得很好。

她每天晚上临睡前,让女儿想四件值得感激的事。

从老师的表扬到同学的帮助到所有人对她的爱与宽容,都成了女儿感激的对象。

有一次,女儿的回答特别令她感动,女儿说,阳台上的花开了,很好看,我要感激它。

这不是信仰上帝者的虔诚,而是一个小小生命对生活、对美的感悟。

这位家长所做的,其实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环境。

当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心存感激时,那她决不会成为“人上人”,也不会成为“人下人”或“人外人”,她必然是一个爱自己,也爱他人的“人中人”。

创环境,爱生命,值得家长仔细把握。

如果说“创环境,爱生命”是构建大厦的地基的话,那“找感觉,尝甜头”便是钢筋与混凝土。

“找感觉,尝甜头”是三字经中具有操作性质的最关键的一组。

孩子能否找到他所需要的感觉,是一件事成败的关键。

这组三字经将围绕这样几个问题展开:

为什么要找感觉,找什么感觉,怎么样找感觉,现实是需要纠正做法,尝什么样的甜头,怎样尝甜头。

找感觉尝甜头

(一)

赏识教育从基本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找感觉,尝甜头”的教育。

感觉是个很重要的心理体验,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质的感觉。

一个人,没了感觉,也就意味着没了自信,没了追求,没了希望。

每个人一出生便生活在一个巨人的世界里,那种生理上的弱小在心理上埋下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与不安全感,对这个世界有着一种深深的恐惧。

在成长的过程,便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赏识,来战胜自己的那种恐惧与自卑,让心灵有一种安全的感觉。

这种让心灵有安全感的过程,也便是一个找到“我能行”的感觉的过程。

生命的脆弱决定了这一点,而尊重这种生命的规律又是每一个担负呵护生命成长者所必须做到的。

现在好多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家长百思不解,彻夜难眠。

娃哈哈、脑黄金,该用的似乎都用上了,效果仿佛都是很微弱。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只有一条:

孩子的感觉没有了,好孩子的感觉没了。

我们老说孩子不好,他就觉得自己是个坏孩子了。

做家长的,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解决的途径,关键是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

黄蓓佳有一本书《人要做好孩子》,该书写出了孩子生命的呼唤:

我要做好孩子。

独生子女时代,望子成龙的心情越聚越重,许多孩子便在其中丢失了好孩子的感觉。

因此,每个孩子一旦找到好孩子的感觉,生命就会放光。

怎么样让孩子找到好孩子的感觉呢?

可以从孩子的优点入手,也可以更正孩子对于自己弱点的感觉。

孩子胆子小,就给孩子找胆子大的感觉;孩子比较调皮,就给孩子找懂礼貌的感觉;孩子动作慢,就给孩子找快的感觉;孩子数学不好,就给孩子找数学的感觉。

举个例子。

有位家长带孩子来咨询。

她说孩子是多动症,一天到晚动个不停。

她勒令孩子坐在她旁边,过一分钟左右,就去看一下孩子,然后吩咐一声:

“不要乱动啊!

有趣的是每次她说完这句话后,孩子就开始动,翻抽屉,转椅子。

于是她妈妈就无奈地叹一口气说:

“就是这个样子,我都急死了。

事实上这位母亲在反其道而行之,她明明希望孩子静一点,注意力却老是看到孩子动,看到还不算,还不停地提醒孩子你很好动。

天长日久,这种观点便会沉淀在孩子脑海里,若再加上母亲情绪化的批评,再让孩子自己改正好动的毛病就比较难了。

我把道理讲给那位母亲听,她也觉得有道理。

然后就问正确的应该怎么做呢?

我要求她五分钟内不要注意儿子,我们一直说话。

有那么几分钟,我看到孩子在摆弄一个东西,专心致志。

我马上提高嗓门对她母亲说(保证孩子也能听到):

“这孩子一点都不好动,他只是活泼一点,你看他现在多安静。

”孩子听到表扬他,扭过头来笑,我竖一个大拇指给他,他妈也趁机表扬他两句。

奇迹出现了,从那一刻起,他大约有十来分钟一直安安静静的。

这就是正解的做法,淡化孩子的缺点,加强孩子的优点。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孩子安静的时候表扬他,孩子便找到静的感觉;若家长在孩子动的时候,批评他,加深了孩子动的感觉,便破坏了孩子静的感觉。

这种“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的原则适用于许多方面:

比如孩子胆子小、孩子调皮、孩子不懂礼貌、孩子动作慢、孩子粗心……

给孩子找感觉,有的时候是打破孩子对自己不好的感觉,把孩子从自我观点中解脱出来。

有位上幼儿园的小朋友,由于阿姨常常说他笨,小小孩子,就有自卑感了。

有一天他对妈妈说:

“妈妈,我是不是很笨?

妈妈很诧异,问他为什么这样想。

他小声说:

“因为我属猪。

看着儿子沮丧的小脸,妈妈又想笑又有点难过。

她想了想,认真地对儿子说:

“儿子,猪本来是不笨的,是人把它养笨的,猪除了吃,除了睡,没有别的事可干,所以才变笨的,可是你不同,你很乘,很勤奋,每天都要干许多大事:

去幼儿园上学,跟阿姨学儿歌,学画画,回家听妈妈讲故事,还自己编故事,还懂得给妈妈倒水,你是最聪明的孩子!

“真的吗?

”孩子破涕为笑,高兴地搂住妈妈脖子亲了又亲。

大人就好像孩子的守护神,时时要提防着孩子的感觉被破坏,有时候,仅仅提防是不够的,还要创造机会去加固这种感觉。

接触过一位家教很成功的家长。

他的孩子上高中,文笔非常的好,所写文章经常见诸报纸刊物,在全国的竞赛中都获过奖。

孩子今天的成就有父亲很大的功劳。

在孩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第一次写一篇有关写景的文章,写完了拿给同样爱好写作的父亲看。

父亲当时真的吃了一惊,孩子字里行间透露的灵气大出他的预料。

大大赏识了孩子一番之后,他找到一位在报社工作的朋友,那位朋友刚好负责这样一个版面。

他把孩子的文章推荐给他,朋友看了也觉得很好,可以上报。

于是孩子稚嫩的字体变成了铅体。

当父亲把印着铅字文章的报纸拿到孩子面前时,孩子先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而后那种兴奋的表情让做父亲的他一辈子都忘不掉。

对文学的感觉就这样找到了。

而后孩子一发而不可收,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架势。

这种主动的有目的地给孩子找感觉,也是塑造孩子的一个手段,就像我当初告诉女儿是海伦·凯勒转世一样,这样的找感觉其实也是开拓孩子的人生,是对孩子的一种最有益的帮助。

其实,只要做家长的认定自己孩子是天才,便会从孩子身上发现越来越多天才的表现,有时候不妨小题大做,无限夸张,让自信的火焰在孩子心中燃烧起来,孩子便一步步找到天才的感觉。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会找错着眼点,比如孩子看书不吃饭,有的家长首要的反应是不吃饭,搞坏了胃怎么办?

到了吃饭的时间为什么不吃饭,这不是没有组织性、纪律性吗?

总之帽子一大堆,没有一项是孩子喜欢戴的,活活把孩子的感觉给破坏了。

种种事实证明,孩子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感觉的问题。

教育的奥秘就是为孩子找感觉,让他找好孩子的感觉,找学习的感觉。

好孩子的感觉是根本,在好孩子的感觉上,他才能打到学习的感觉,就好比一棵树,它的主干有了病,怎么能枝繁叶茂?

可惜我们的家长不知道这一点,他们随时随地的破坏着孩子的感觉,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孩子,却同时要求孩子学习要好,怎么可能呢?

家访过好多家庭,伴随着顿悟的家长,孩子们都发生了突变。

当初孩子为什么感觉不好呢?

因为孩子的心静不下来,因为他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

小时候,家长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好,长大之后,都变成了别人家的孩子好。

有的家长训起孩子来,狠得不得了,什么话都说得出来,“早知道生你这样,还不如养条狗。

”全是这样的话。

孩子能无所谓吗?

孩子的心也会受伤,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