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34330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1.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 通用8.docx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备考艺体生百日突围资料26份通用8

【课标解读细化】

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和地区分布

2.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3.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4.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5.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思维发散训练】

1.为什么人口增长的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带来什么影响?

2.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

3.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

4.老龄化最严重时期、负担最重的时期、用工荒短期出现时期、劳动力最丰富的时期出现在以上概念中的哪个阶段?

5.举例说明人口数量的变化对社会职业有哪些影响?

6.环境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有什么不同?

7.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等,你能说出这些影响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之间的相对关系吗?

8.思考我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环境人口容量(或环境承载力)的总体特征及其最主要的限制因素。

9.如何判断人口移动是否属于人口迁移?

10.人口迁移对环境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11.工业化、城市化对人口迁移有何影响?

12.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有何影响?

13.人口迁移对城市化有何影响?

14.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人口增长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改善,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

可见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死亡率,进而影响人口增长的转变。

 死亡率的下降打破了“高位静止”的均衡状态,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出生率的下降则使这种迅速增加的势头得以遏制,最后实现死亡率和出生率在“低位”的均衡,人口出现零增长。

2.发展中国家受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欠发达,无法提供充足的社会福利保障和良好的受教育机会等因素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人口增长模式大多未进入现代型。

3.

(1)自然增长率为正(负)值时,人口数量增加(减少)。

(2)人口自然增长率绝对值越大,人口数量增加(减少)变化速度越大。

(3)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减少到0时,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4.老龄化最严重时期出现在老少比最大时期。

负担最重时期出现在抚养比最大时期。

用工荒短期出现在年轻劳动力人口开始下降的时期。

抚养比越小,劳动力负担越小,年青劳动力越丰富,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5.出生儿童的减少首先影响为这一年龄组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行业;青少年增加最需增加中小幼教师职业;老年人口增加一般需要增加养老机构。

6.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人类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其实质是一种或几种资源衡量的环境人口容量。

7.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生活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8.环境人口容量总体水平较低。

西北地区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水源,青藏高原地区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高寒”。

9.从人口迁移的定义可以看出,判断人口迁移有三个标准:

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

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通常以是否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来作为判断某一人口移动现象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

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能构成人口迁移。

10.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迁出地

加强与外界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可缓解人地矛盾,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人才或劳动力外流

迁入地

对边疆地区,有利于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对城市地区,提供大量劳动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可能产生生态环境问题

11.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第二、三产业发达,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

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村人口的迁移。

12.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

高新技术的发展,促进高端技术人员的迁入,加快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劳动力迁移方向发生变化。

13.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14.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

如学龄人口迁移人口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自主梳理归纳】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总体趋势:

不断。

2.决定因素:

______和______。

3.时间差异

【答案】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4.空间差异

(1)特点:

地区上。

(2)表现: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_______发展中国家,人口增______

【答案】不平衡缓慢很快

【注意提示】人口“三率”的计算

(1)人口出生率: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出生的存活婴儿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

人口出生率=

×100%

(2)人口死亡率: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死亡人数在该国或该地区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

人口死亡率=

×100%

(3)人口自然增长率: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与同期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计算公式为: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构成指标:

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2.类型、特征及转变

模式类型

A原始型

B

C

特征

“高高低”

“”

“”

转变

(1)转变过程:

→传统型→

(2)总体来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仍处于由转向的过渡阶段

(3)中国已基本实现了转变。

【答案】传统型现代型高低高低低低原始型现代型

传统型现代型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

【注意提示】人口增长模式的构成和类型差异

三、人口的迁移

1.概念:

人的居住地在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

迁移时段

特点

方向

19世纪以前

以为主

人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从流向;定居移民减少;的人口增多

欧洲变为,拉丁美洲变为迁出地,石油输出国成为迁入地区

3.国内人口迁移

(1)我国古代:

受脆弱的、频繁的战争、的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

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在体制和严格的制度下,地进行。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受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答案】国际或本国集团性、大批的移民欧洲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短期流动迁入地西亚、北非

农业经济自然灾害计划经济户籍管理有计划、有组织改革开放政策增大

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和的变化。

(2)个人对的变化。

2.综合分析

(1)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2)政治因素:

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等。

(3)特定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因素。

【答案】社会经济环境生活或职业需求经济因素战争决定性

五、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

(1)实质:

环境能。

(2)衡量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

(1)制约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以及等。

(2)估计:

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的学者认为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左右。

【答案】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资源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100亿

3.人口合理容量

(1)实质:

一个国家或地区。

(2)保持措施

①世界:

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之内;建立。

②地区:

尊重的客观规律,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

【答案】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合理的规模公平的秩序人地协调发展因地制宜

【注意提示】我国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措施: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剖析高考真题】

(2016•天津卷)读图3,回答第5题。

5.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答案】5.D

考点:

人口的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不大,关键是理解人口数量变化和人口增长率大小之间的关系。

(2016•上海卷)(十)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甲省

乙省

丙省

丁省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778.5

914.3

283.4

1799.4

耕地面积(万公顷)

588.31

528.18

814.07

414.95

A.甲省B.乙省C.丙省D.丁省

20.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人才资源强国。

技师技工一般是通过中等专业训练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成长起来的。

图为2013年中、美、日、德四国劳动就业人口中完成高等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的人口比例。

由图中数据可以推测,与其他三国相比,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的不利条件主要有

A.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B.技师技工数量偏低

C.制造业从业人口数量偏低D.研发人员数量偏低

【答案】19、C20、A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

考查人口容量及人口素质对社会发展影响。

【名师点晴】本组题主要考查人口容量及影响因素。

做题时学生也会考虑资源短板,资料中短板有丙省的水资源和丁省的耕地面积;而判断时要考虑单位耕地面积的水资源量。

学生做题时,很容易把比例和人数混在一起而出错。

题中的3个选项都是人数偏低,而资料给出的是人口比例,这一点一定要看清楚。

(2016•浙江卷)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

完成3、4题。

3.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②农业专业化发展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②C.③→②→①D.③→①→②

4.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答案】3.D4.C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

人口流动原因及影响。

【名师点睛】理解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要全面掌握我国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影响。

(2016•新课标Ⅲ卷)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4-6题。

4.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

5.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好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D.知识密集型产业

【答案】4.A5.C6.D

【解析】

试题分析:

4.上海市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产业结构升级后,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该区域的主要产业,即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水平和技能。

外来常住人口的总体素质达不到要求,因此慢慢减少。

故选A。

5.上海市产业结构升级后,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周边中小城市转移,中小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导致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周边中小城市,故选C。

6.今后,上海市以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因此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

故选D。

考点:

城市化的进程。

【名师点睛】该组试题以上海市产业转移和人口数量变化为切入点,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第4题中B选项明显是无关选项,可直接排除;“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加重”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导致逆城市化即城市人口向周边迁移的原因,然而,这不是“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因此,理清城市化、逆城市化的异同,理解城市化、逆城市化和人口迁移的关系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关键,在复习过程中应注重教材重要概念的理解,注重教材重要概念间关系的梳理。

第5题是第4题的拓展和延伸,上海市向外转移的主要产业类型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周边中小城市承接来自上海的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后,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多,因此导致外来常住人口大量流入。

第6题,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后,将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结合材料中“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信息可作出判断。

(2016•海南卷)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

图4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

(6分)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8分)

(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

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6分)

【答案】

(1)(地理位置)临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省份比例高。

(6分)

(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2分)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3分)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

(3分)

(3)应该限制:

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3分)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

(3分)

不该限制:

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3分)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

(3分)(所述理由需支持所持态度,否则不得分。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本小题满分不超过6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对比三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省份的特点以及与各市地理位置的关系,可知共同特点是主要是临近三市的省份;人口大省外来人口比例高,中东部省份比例高。

(2)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主要与到城市的距离、文化习俗适应、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关。

(3)此问为开放性问题,限制与否都可以,只有回答的理由能够充分支持自己的观点就行。

考点:

人口流动和城市化。

【名师点睛】此题要求学生有较好的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和空间定位能力,虽然提供的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图,但需要将外来人口分省统计转化到中国区域地图中,明确各个省份和城市的地理位置关系。

(2015•上海卷)(十)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21、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A、2003年B、2008年C、2010年D、2012年

22、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A、基本稳定B、逐年增加C、先增后减D、整体趋减

23、“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人口新政给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远影响可能是()

①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②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

③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趋势④改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状况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21、B22、B23、C

考点:

人口增长。

(2015•福建卷)图3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7.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A.人口性别比B.老年人口比重C.青壮年人口比重D.少儿人口比重

8.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方案()

A.a方案较合理B.b方案较合理C.c方案较合理D.均不合理

【答案】7.D8.B

【解析】

考点:

人口结构。

【名师点睛】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特点及判读方法:

一、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及特点掌握人口金字塔图的结构特点,明确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及其内涵,是准确解读人口金字塔图的基础。

人口金字塔图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它是一种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塔状条形统计图。

金字塔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的人口,上部代表老年人,下部代表少年儿童,中间部分代表青壮年;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横条的长度表示某年龄组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百分比)。

根据人口金字塔图所反映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可将其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扩张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静止型——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收缩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金字塔已经变形。

(2015•广东卷)4、表1为2009年四个国家的人口数及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统计表。

由此可判断该年()

表1

国家

中国

印度

德国

美国

人口数(百万人)

1338

1155

82

307

比重(%)

17

13

8

4.5

*未含台湾省统计数据。

A、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明显超过了德国B、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比德国少

C、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少D、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印度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表中数据不能判断城市化水平;也不能判断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数量多少;但由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以及各国的人口总数,可以推断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的数量,所以经计算可知,中国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人口比美国和印度多,故选D。

考点:

城市人口。

【名师点睛】该题以表格数据为材料,考查学生获取表格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此题难度不大,但需要简单的数学计算,并且需要注意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在数值上是如何体现的,也就说,学生需具备理科思维,而不是记忆。

(2015•北京卷)图4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

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中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

读图,回答问题。

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答案】C

考点:

人口的迁移。

【名师点睛】读图的一般步骤①看图名,图名是一幅图的灵魂所在,它直接表明了这幅图要反映的主题。

因此,在做有图的题的时候,首先要看图名,这样有助于我们确定考察方向、及时调动和回忆相关知识。

②看图例,图例能够告诉我们地图中各个事物所代表的地理意义以及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帮助我们准确的理解地图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

因此,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看好图例,扣准点是保证高分的重要条件。

③看图注,有部分地图,除了图名和图例外还会有一些文字的注释。

这些注释往往会是我们解题时重要的突破点和切入口,所以,读图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认真,不能错过地图所要传递的信息。

④提取图示信息,图示有价值的信息是我们解题关键,把有价值信息标注出来,便于分析其规律性。

⑤回归材料、找遗漏点,在所有的地理高考题中,题目呈现的方式几乎都是图文结合的。

在答题时,除了地图中所反映的知识点外,还要回归材料,认真研读,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点,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同时,一些比较难、偏的题,材料里面还往往隐藏着解题的突破点。

因此,所有的读图题最终都要回归材料。

(2015•山东卷)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

完成下列各题。

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自然环境好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A、土地资源浪费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答案】1、C2、A

【解析】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近年农村出现的空心化现象,考查农村与城市景观、特征方面的差别。

本题关键是无人住、无人种。

人去哪了?

为什么呢?

农村土地面积广,自然景观丰富,环境质量好。

城市人类活动集中,对自然改造、破坏的多,住房紧张等问题。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收入差距大,导致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经商,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

留守的老人、儿童无力耕作土地,导致望到闲置、土地荒废,进而造成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

(2015•广东卷)5、下图为2005年-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

由图可推断该省是()

A、海南B、四川C、广东D、浙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图示表明该省人口总数变化趋势为减少,但人口总数大,8000多万人,海南和浙江人口总数明显不够,广东由于经济发达,流动人口多,常住人口是增加的,所以只有四川符合条件,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口向外迁移较多,导致常住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

故选B。

考点:

人口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该题以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为材料,考查我国各省常住人口随着年份的变化情况。

难度不大,但需要对我国各省份人口基数和人口迁移的基本了解,东部经济发达省份是以人口迁入为主,中西部省份是以人口迁出为主,从而导致各省常住人口增长发生明显的不同。

(2014·福建卷)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人口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

图3示意1980~2030年我国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

读图回答5~6题。

5.2015年前后我国老年抚养比变化明显,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性别比例B.医疗水平C.教育程度D.年龄结构

6.随着我国人口抚养比的变化,2025年后可能出现

A.人口迁移加剧B.劳动力渐不足

C.人口分布不均D.社会负担减轻

【答案】5、D6、B

【解析】

试题分析:

考点:

影响老年抚养比的因素;老年抚养比变化带来的问题。

(2014·江苏卷)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图9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10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

读图回答17-18题。

17.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18.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