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34485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5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docx

高考历史真题汇编必修三专题3含点拔解析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

必修三专题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5小题)

1.(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3题)近代某思想家说:

“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

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

”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D.君主专制

【答案】B

【点拨】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主张变法,实现民权自由,但却反对革命,可知其为维新派代表。

 

2.(2008年江苏高考7题)如果看到右侧漫画,下列人物中最为愤慨的可能是()

A.魏源

B.林则徐

C.洪仁玕

D.严复

【答案】D

【点拨】题目所给的漫画是讽刺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而严复是将进化论引入中国的第一人,是该理论的坚定的支持者。

选D项。

 

3.(2018年高考安徽文综14题)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

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答案】C

【点拨】该类题,更加考察考生对于历史史实的掌握与运用,超越简单机械的记忆、背诵。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体现中体西用的特点,属于洋务派的言论。

张之洞强调“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言论表面上是要“新旧兼学”,实际上是站在旧学、中学一边,

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伦理学说。

排除A。

“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强调中西文化之间只是性质而非程度的差异,由这种性质差异又导出所谓“以中济西”论。

这是新文化运动中杜亚泉以伧父为笔名,

发表了一系列论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文章,与陈独秀论战。

观点不属于维新派,可排除B。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

也”属于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的民主与科学(舟车之有两轮),排除D。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

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出自严复的言论,关于“中体西用”论,严复说: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

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

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

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而目耳不可强谓似也。

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两亡。

”严复借用生物有机论来谈文化结合,认为肢解地学习文化既是与生物有机论相悖的,也是无法实践的,即使实践也是徒劳无功的。

换言之,学习西方文化必须破除“中体西用”论设置的樊篱,以全方位的姿态吸取西方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因素。

所以符合维新派即重视学习西方技术,也重视学习西方制度的观点,符合题意,故选C。

 

4.(2018年高考天津文综4题)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

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佛手影响

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

、倡新学思想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意在考查考生正确分析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注意“1878年”这一关键信息,而兴民权、倡新学思想出现在维新变法时期,故D项与邮票的设计理念无关。

邮票既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要素,又是西学传入的结果,所以其他三项都能体现邮票的设计理念。

 

5.(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32题)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答案】A

【点拨】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总司令”一词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总司令即起到了领导作用而非亲自参与,由此排除B、C选项,建立党的早期组织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事情,故排除。

 

6.(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3题)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的一部著作时说:

“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

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

”该著作的作者是

A.姚莹B.徐继畬C.郑观应D.严复

【答案】B

【点拨】从材料获取的有效信息来看,材料评价的是有关鸦片战争后产生的新思潮的著作,符合此项的有姚莹的《康輏纪行》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从二者的主要内容来看,《瀛环志略》以图为刚,后缀解词,横向分历史、地理两大母系统,纵向分地形、地理、政治、军事、风俗等子系统;各系统交贯相连,详细、完整的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史地情况。

这部书对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冲破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的作用。

近代中英战争指的是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之后“新思想的萌发”代表人物选项只有两人:

姚莹和徐继畬,姚莹的代表作《康輶纪行》关注重点在西藏等问题,而徐继畬的代表作《瀛寰志略》则是世界历史地理著作,广泛介绍了世界各国,证明了中国“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

C项郑观应是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盛世危言》中最早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D项严复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之一,最早将西方文化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7.(2018年高考上海单科22题)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

以今日之见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答案】A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严复介绍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在当时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就后来中国社会发展而言其主张的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最终走的是无产阶级专政道路。

严复翻译《天演论》,主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进化规律,同样也适用于人类社会。

这是严复为中国敲响警钟的理论依据。

但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优胜劣败”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不能正确提示人类社会的发展,反而成为西方列强侵略蹂躏东方的理论根据。

由此判断,A正确。

 

8.(2018年高考上海单科23题)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

由此他主张

A.求强求富B.变法维新C.共和革命D.民主科学

【答案】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对蒙昧主义,主张理性的应该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其核心主张是民主与科学。

“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表明追求民主和平等;“脱离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表明追求的是科学进步。

 

9.(2008年海南高考19题)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

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突破D.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D.取得了彻底成功

【答案】A

【点拨】注意时间是1920年,是在新文化运动后。

北京政府是指北洋军阀政府。

因此题中现象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D绝对化了,C夸大了,这只是北洋军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一个措施,还不能说是政治改革。

故选A

 

10.(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1题)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举人、贡生、生员、监生仍是以求取功名为主。

其余则是教育的近代化,故选D。

测量目标:

历史阐释/把历史事件、人物、观念等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解释。

考试内容:

(近代中国的教育/京师大学堂)?

分析:

首先京师大学堂(其前身是京师同文馆)是新式学堂,在新式学堂里又有“举人”、“贡生”、“生员”等这些传统的科举制度下的名号,这种新旧夹杂的现象,本身反映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故不难判断选C。

学生如果知道1905年科举制废除的史实,也许更容易判断。

 

11.(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8题)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

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B.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D.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答案】C

【点拨】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只适合新文化运动而不适合戊戌变法。

 

12.(2009年上海高考20题)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B.《少年中国》C.《青年杂志》D.《每周评论》

【答案】C

【点拨】此文出自陈独秀为《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从1916年9月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青年杂志》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13.(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18题)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

“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

”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答案】C

【点拨】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题干中的孔子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

因此应选择C

 

14.(2018年高考江苏历史8题)“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答案】D

【点拨】“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即国民民主意识的觉醒。

此题考查的是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

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彻底批判封建正统思想,促进国民思想解放,所以此题正确选项应该是D。

 

15.(2008年高考四川文综17题)1923年,胡适撰文说:

“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文中所说的这个“名词”应该是

A.变法B.革命C.民主D.科学

【答案】D

【点拨】该题考查对历史现象的理解能力,胡适的意思是30年(1893-1923)来为中国人

最广泛接受的什么。

近代中国各新政治势力不管其主张有多么不同,但都赞同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故科学最受推崇。

材料中“这三十年来,……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

”出自《科学与人生观》序言。

从材料中分析,可以排除A、B项,因为变法和革命都遭到抨击,都遭到部分派别的反对。

而民主也在辛亥革命中被袁世凯践踏,故C项不选。

只有科学,从戊戌变法到中华民国成立一直在中国得以发展下来,被人们逐步接收。

故D项正确。

 

16.(2008年广东高考6题)某思想家在1925年提到世人对他的评价:

“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该思想家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胡适

【答案】A

【点拨】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从“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分析,说明其在戊戌变法前后思想发生变化,却又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康有为(1858-1927)前期主张维新变法,在封建顽固派眼中是“太新”;后期成为保皇党的代表,主张君主立宪,反对革命,主张保留君主,在革命派眼中是“太旧”,不合时宜。

故选A符合题意。

 

17.(2018年上海高考历史14题)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

不免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

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②7世纪初期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

【答案】D

【点拨】测量目标:

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

历史技能/运用有关时间的术语(如古代、现代、世纪、年号、纪年等)。

考试内容:

春秋战国、隋唐、清末民初三个时代的时代特征。

分析:

将三个时间转化为春秋战国时期;隋唐前期;辛亥革命,答案自然一目了然。

中国史内容的考察,20世纪初期主要指新文化运动,属于第一种,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可以指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7世纪初期中国处于唐朝刚刚统一,没有变革和动荡。

 

18.(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16题)《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

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

风起云涌了。

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

”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1915年B.1917年C.1920年D.1924年

【答案】C

【点拨】从时间上判断,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俄十月革命爆发后开始传入中国,所以与题意较适合的是C。

 

19.(2018年高考浙江文综21题)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

“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得信息的能力,以及调运所学知识的能力。

可结合排除法做组合类选择题。

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应该在1921年中共建立后,①项可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③项可排除;从“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这一信息中可见②④是正确的。

 

20.(2009年广东高考6题)梁启超说:

“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

”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B.民权C.西学D.科学

【答案】B

【点拨】西学的传播应该始自明末清初,大力倡导科学的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君主立宪,他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武器应该是西方的民权。

 

21.(2018年高考安徽文综15题)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

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答案】A

【点拨】题干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实现国家统一和推翻清政府。

但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却丝毫没有动摇。

这种观点基本上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排除D。

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故选A。

作者认识到中国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

排除B。

题干主要阐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持否定态度,排除D。

故选A。

 

22.(2008年海南高考16题)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这表明他()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

【答案】D

【点拨】解题关键是注意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他们宣扬的思想应是为资本主义服务,因此他要求的科举制度改革,建立新式学校,主要是为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传播服务,因此他所说的“中体西用”与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本质是不同的。

故选D

 

23.(2009年广东高考8题)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过火”的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C.实业救国论D.民主和科学思想

【答案】A

【点拨】B、C、D三项的思想都未超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范畴,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学说。

1929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其立场已经右转,因此他们视觉下所说的“过火”的思想指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

 

24.(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5题)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

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     D.应否推行议会制度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不同派别政治主张的掌握程度.试卷难度系数较低.革命派与维新派作为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其分歧的根源在于:

是通过革命手段还是改良途径在中国建立何种资产阶级政体,即民主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

在中国近代化运动中,革命派与维新派都追求民主政治,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没有根本分歧,而分歧主要在于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和目标上,即暴力与改良,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

选项AD为两派共同点,B为革命派主张,维新派没有提及,答案选C。

申明,题干用“根本”一词本人认为不妥,改为“主要”较宜。

 

25.(2008年高考重庆文综13题)近代中国主张或赞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物有

①魏源②光绪帝③赵三多④陈独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B

【点拨】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现再认历史和辨析能力。

可用排除法解答:

赵三多是揭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序幕的领袖,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的排外色彩,不可能学习西方。

故③不符合题意。

排除含③的选项,正确答案为B。

 

26.(2018年高考福建文综16题)图六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含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

据此判断他是

A.顾炎武B.林则徐C.洪秀全D.严复

【答案】D

【点拨】“惟适之安”字面理解是怎么舒适就怎么做,体现了追求自由倾向,反映了严复受进化论适者生存思想的影响。

本题大大超出了高中历史教案要求,非课标和考试说明所要求之能力所能及也。

命题不在于显示命题者自己学识有多渊博,而在于体现命题使命的公正。

此题和15题都涉及到福建地方史的考查,以后对福建地方史要细化。

 

27.(2009年高考四川文综16题)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

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答案】C

【点拨】A、B两项不符合史实;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应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应排除。

28.(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4题)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答案】B

【点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29.(2018年高考北京文综16题)“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

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

这部著述是A.《海国图志》B.《资政新篇》C.《变法通议》D.《孔子改制考》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对《海国图志》的认识。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张维屏在读完《海国图志》后,叹服魏源放眼天下的气势,对此他吟诵道:

“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

近代在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海国图志》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其“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命题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辨的文化价值观,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传播了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别种文化样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新风气。

根据材料信息“九州”“四海”可知,这是一本介绍世界地理方面内容的著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符合。

 

30.(2018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

“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案】B

【点拨】本题主要考察新文化运动。

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审题时要注意隐性的时间信息。

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这是做此题的前提。

由此判断A错误,因为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本题的题眼为“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

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他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

此题的主旨不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

据此,B项正确,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D项亦可排除。

 

31.(2018年高考天津文综5题)《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答案】A

【点拨】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意在考查考生正确理解历史概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32.(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8题)下列各项中,介绍西藏风土人情,建议政府防范外敌入侵的著作是()A.《佛国记》B.《瀛环志略》C.《康輶纪行》D.《天下郡国利病书》

【答案】C

【点拨】《佛国记》是法显大师自己经西域至印度诸国求法的经过历程,为我国僧侣西行印度求法记传中,现存最古的典籍。

《瀛环志略》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史地情况,《康輶纪行》介绍西藏风土人情、建议政府防范外敌入侵,《天下郡国利病书》,是顾炎武按明代政区分类汇集资料,从明朝地方志书中辑录有关各地民生利害,政治经济利弊,军事得失等部分而成,目的在鉴往知来。

 

33.(201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6题)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

“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

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