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观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34729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观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读观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读观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读观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读观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读观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读观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读观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读观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读观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读观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读观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读观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观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

《读观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观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观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docx

读观后感写作指导及范文

读后感

1.读后感的概念

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

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

下面这篇读后感,就接近于第一种读后感。

写这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

一般应当写清楚读了什么,有什么感想,联想到了什么,对自己有什么作用等。

它不追求文体、格式框框,写起来也可长可短。

2.读后感的写法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一讲里说过了,这里就不多讲了。

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想公式一样。

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

但不管怎样,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

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3.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

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

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

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4.写读后感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是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

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

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

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

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

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范文

读《我不想不想长大》有感

长大,还是不长大?

这永远是一个问题。

我们绝对相信科学,长大是必然的。

时间会流逝,年龄会增长,你一定会一天天长大。

长大,就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作业、补习班。

下课变得越来越晚。

负担也越来越重。

不过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名为《我不想不想长大》的书,里面故事情节丰富多彩,让我知道了,长大,并不可怕。

这本书主要讲了小男孩扇贝喜欢小动物,他养了很多小动物:

小鸟、小兔子,可一个个小动物都离开了扇贝,为了弥补心灵的空缺,蒜泥妈妈给扇贝买了一只小猪——荷包蛋。

荷包蛋的出现让扇贝有了新的理想:

吃好一点,睡好一点,每天都开心一点。

可小猪荷包蛋却越长越大,扇贝想尽办法帮它减肥,结果都失败了,慢慢的,家也开始乘不下荷包蛋了,最后,妈妈执意要将荷包蛋送走,荷包蛋在草头表姨家受尽了苦。

扇贝也在长大和好朋友荷包蛋的离去把他折磨得痛苦不堪。

最后他带着荷包蛋出走了。

也最终找到了荷包蛋的理想家园。

扇贝渐渐的不再害怕长大了,因为每个小动物都有一颗纯洁的灵魂。

对于小动物来说,长大就是竭尽全力活下去!

所以只要坚强、努力、竭尽全力了,就不再害怕什么,也不再害怕长大了。

长大并不可怕,因为只要坚强、坚持、竭尽全力,也就没什么了。

期末考试的时候,为了取得好成绩,家长和老师都在抓孩子,作业加小灶、拖堂,再加上午休时间精简。

学习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不过,只要坦然面对,加快步伐,坚持,一定会成功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容不得磨蹭了,天天作业、补习班和试卷,都排着队地向你涌来,恨不得连喘气的时间都节省下来,只要坚强、坚持,一定会熬过去的,也一定会成功的!

每一次,考好了老师和爸爸妈妈都很开心,却免不了遭到同学的嫉妒,在旁七嘴八舌地说些什么;考不好,老师和家长都会批评你,同时,也遭受到了同学的嘲笑。

长大,不但压力和负担都很重,同时也面临着同学的竞争,一直争一直争,可能都没有什么纯洁的友谊了。

在这时候,一定要坚强,因为只要坚强、坚持、竭尽全力了,也就不再害怕长大了吧?

只要竭尽全力,迎来的就是开心的笑脸。

所以,长大,并不可怕!

让我们加油勇敢迎接崭新的明天!

2020高考作文猜想之2:

整本书阅读

【原创试题】

读下面的书目,根据要求写作。

“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推动得如火如荼,并且学界已经取得了共识,皆认为是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方法。

在倡导“整本书阅读”的大环境下,请你写一篇文章显示你读名著的收获.

教育部推荐高中生必读课外书有:

1.《论语》;2.《三国演义》(罗贯中);3.《红楼梦》(曹雪芹);4.《呐喊》(鲁迅);5.《女神》(郭沫若);6.《子夜》(茅盾)7.《家》(巴金);8.《雷雨》(曹禺);9.《围城》(钱钟书);10.《谈美书简》(朱光潜);11.《哈姆莱特》(莎士比亚);12.《堂•吉诃德》(塞万提斯);13.《歌德谈话录》(艾克曼);14.《巴黎圣母院》(雨果);15.《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16.《匹克威克外传》(狄更斯);17.《复活》(列夫•托尔斯泰);18.《普希金诗选》(普希金);19.《老人与海》(海明威);20.《泰戈尔诗选》(泰戈尔)。

要求:

选好名著,选好角度,明确文体(从“读后感”“推介信”“书评”选定其一),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押题依据】

“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推动得如火如荼,并且学界已经取得了共识,皆认为是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方法。

在倡导“整本书阅读”的大环境下,2020年高考极有可能会对这一语文教学热点作出回应,表现在作文命题就可能是写“读后感”“推介信”“书评”。

当然,其“整本书”的范围应是众所周知的名著,也应是教育部要求高中生必读的名著。

应用文写作已经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主要考查点。

【写作指导】

全国卷的命题非常注重应用文的写作,一般书信体、演讲稿、慰问信、观后感、家书等等已经密集亮相,这是一个现象级的导向。

那么,还有哪些文体可能会考到呢?

写“读后感”,最好要有主标题,并以“读《xxx》有感”为副标题。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推介信”就是向亲友或同学推荐、介绍某一名著,希望对方去阅读。

着重从“这是一本怎样的书”(简要写)、“作者是怎样的人”(简要写)、“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重点写)、“就一些内容谈我的感受、感动、感悟”(重点写)、“这本书对人生方向的重要指引,在我生命中重要地位”(简要写)等等,着重写自己推介给对方的理由。

体裁就是书信体,注意书信体的一般格式<倡议书、建议信也是这种格式,其文体同样值得重视)。

“书评”,是对一本书的综合评价,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

书评的对象是书,写书评的时候不要过多去写作者,也不要写太多自己的感悟,每个人的感悟不一样,但可以在书评中适当穿插一些自己的感悟和观点,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共鸣。

任何不涉及对某本书进行评价的文字,都不能叫做书评。

着重从思想性、艺术性两大方面进行评论。

当今高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有两大点,一是从题材上来看,贴近校园生活;二是从文体上来看,应用文写作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应试2020年高考作文,这个题目极有必要着重训练。

【高分范文】

品《论语》之味,悟人生之道

——《论语》读后感

邹佳彦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学著作浩如烟海,有讲述花妖狐媚的《聊斋志异》,有描写山河鬼怪的《山海经》,更有将儒家精神传承千百代而不止的《论语》。

品《论语》之味,悟人生之道。

《论语》是根据孔子及其弟子平日言行而集成的一本语录,其中语录体现了孔子在为人处世,生命意义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书中有体现孔子“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的交友观,有体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观,还有“匹夫不可夺志也”的人生观。

通过读《论语》,我们可以实现与古人圣贤的亲密谈话,和古人圣贤进行穿越时空的精神文化交流,学习为人处世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了解提升自己应学习的人生态度。

读《论语》,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只是基础,提升自己的人格素养才是真谛。

作为课业繁重的高中学生,学习课内知识是我们重点要做的事情,而如何学习好课内知识呢?

《论语》告诉了我们答案。

“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第三省:

“传不习乎?

”告诉中学生每日都要反思自己学到的知识有没有得到巩固;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对于学习,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给出了明确的方向。

读《论语》,通方法,这便是《论语》其中学习方法的一味。

“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是孔子大教育家一生所奉行的条例。

《师说》中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就有力地证明了孔子的学习态度。

于孔子而言,人的一生都是不断学习和纠正自身毛病的过程,人无完人,类似的,也就没有人一无是处。

一双善于发现他人长处的眼睛与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样重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正是这个道理。

只有善于发现他人长处时积极请教学习,察觉他人行为不当时积极反思自己,人才会在不断反思中进步,在不停发现中成长。

读《论语》,悟真谛。

这正是其中为人处世的一味。

《论语》流传千年而不衰,对儒家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构成的巨大作用不喻自明,《论语》对于当代中学生的好处更加明显。

在我们中学生的时间段,许多人生哲理还未曾知晓,若在此时,手持一本《论语》,细细品味其中短小而精炼的句子,既可以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又对人格的塑造也大有裨益,何乐而不为呢?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以往的时光已经过去,未来的一切还可以着手改变。

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习《论语》吧!

品《论语》之味,悟人生之道。

【点评】

读后感,侧重在“感”。

本文从“读”的角度简要提炼出《论语》的精髓,随即着重呈现了“感”:

感受、感悟、感慨。

言从文顺,顺理成章。

红楼尽头,梦醒时分

——《红楼梦》书评

熊思齐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而已。

”这是鲁迅笔下对宝玉这块“顽石”的评价。

偏偏这块五彩补天的顽石却在人间目睹了各类人物和自己如梦一般的悲剧,而这亦是红楼高处不胜寒的一场梦,更是曹雪芹自己的一场梦。

红楼尽头,不过梦醒时分。

“剪不断,理还乱。

”《红楼梦》里的爱恨痴真,真善美,假恶丑,和人物交织在一起,便成了那纷飞复杂毛线团,永远也不会有头绪。

温顺世故的袭人,出世孤高的妙玉,怯懦的迎春,忍气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黛玉,通晓人事的宝玉…随着那个封建社会的起起落落在人海里浮沉,经历大观园的繁盛和衰弱,最后,如梦一场,尘埃落定。

这是《红楼梦》里人物的悲剧,是他们的梦醒时分。

与他们骨肉相连的曹雪芹又何尝不是和他们悲欢同在呢?

“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一样,起落,也正是他的起落铸就了他的红楼,无非都是梦一场。

他带着对众生陷于那个封建而无法自拔的社会的同情,而塑造了《红楼梦》。

而《红楼梦》也替他书写了内心日记,似梦非梦。

饱含“一把辛酸泪”的著作,又恐后人无人知,故云: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曹雪芹自己的一场梦,梦醒时分,一切皆空。

才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自嘲。

《红楼梦》运用了很有特色的象征手法,更是把“石头”给予多义性,让它成石又成人,用双线展开一个以石头阐明的意象世界,另一个则是以人间故事为具象世界。

以此呈现了一个封建,残酷的社会。

揭示了藏于“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爱情悲剧,“金陵十二钗”的人生悲剧等故事后,荣辱、生死的主题。

这是《红楼梦》的梦醒时分。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不知是让人把故事看淡点,开始把人看淡点,亦或者是作者也用此宽慰着自己?

矛盾的感情,真实的人生。

何人又不是入世沉沦,而陷于人事时,渴望解脱,渴望救赎,对出世充满了向往?

《红楼梦》尽头真是梦醒时分吗?

非也。

怕是作者戏说,才能让人生轻轻掠过,不留痛楚。

而《红楼梦》又真实可触吗?

非也。

人生本如戏,最终不过是一樽还酹江月罢了,而这镜中花,水中月的浮华人生,走到尽头,又何尝不是一场梦的梦醒时分?

红楼尽头,梦醒时分。

我们啼哭周围人欢笑,是我们来世。

周围人哭泣送别微笑的我们,是我们离世。

人生一世不过春秋一季,经历种种悲欢,立于人世外会迎来梦醒时分,落于尘俗中,也终有梦醒时分,其中人世悲观尽现。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点评】

本文从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两方面来评价《红楼梦》,层次分明,文脉流畅,有较为深刻的洞察力和思想深度,紧紧聚焦于一个“梦”字来做文章,可谓“抓住了牛鼻子”。

要在如此短短篇幅中评论这么一部恢宏的小说,如果不能找到这么一个关键点,是很难支撑起文章内容的。

这体现了作者的聚合思维能力,使文章思维有了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的品质。

来自中国的“圣经”

——向英国网友推介《论语》

莫子琪

亲爱的Alice:

你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互联网时代,即时通讯,你的电子邮件我已收到,获悉你对中国文化有深厚的兴趣,要我给你推介一本书。

那么,我决定推荐的是《论语》——一部三千年来一直盛放馨香的儒家经典。

相信你也知道《论语》。

在中国,许多三四岁的孩童就开始学习这部国学经典,言谈之中冷不丁迸出几句论语里的名句来。

《论语》的地位就像贵国的《圣经》,妇孺皆知。

但苏格拉底有言:

"没有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同样,没有经过深刻思考,切心体悟的论语名句,即使背得滚瓜烂熟,声情并茂,那又有何意义?

深挖《论语》,是一座大宝矿。

凑热闹者探头一看,"平平无奇,不过如此";应付考试的学生久久凝视,"内容枯燥,冗长乏味"。

而那些沉醉震撼于千古圣人思想,满怀虔诚探求人类真理的文化"淘金者",则在《论语》中俯拾起璀璨宝石——"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圣人无常师,只是对照着万众世人,把他们的闪光点收为己有,将黑暗面逐一祛除罢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们审视自己,审视当下,试问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流传千百载,某些语录到了二十一世纪,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扔可折射孔子的思想光芒。

寒风肃杀,群芳凋零,只有松柏长青。

友谊也是如此,只有经得起考验,友谊之树才会长青。

比如,在百愁莫展的贫困之际,有些个朋友,平时默默不语,到了你落魄之时,雪中送炭——此可谓"岁寒之松柏"。

而那些争奇斗艳的“花木”都隐匿了踪迹,更显出“松柏”之可贵。

再比如,当08年我国不幸遭遇汶川地震时,巴基斯坦发动了国内全部的救援飞机;启用了90%的应急救援帐篷、干粮;本国总理还随救援队伍前来救援……一个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几乎举全国之力来帮助我们度过难关,切切实实印证了"岁寒松柏"之说。

当"巴铁兄弟"满注真情来支援我国时,某些世界大国平日里"人权""人道"主义聒噪不休,到了别国需要帮助之时,却借"支援"的名义派遣救援队去中国,以"帮助"之虚,行"考察情报"之实,做足表面功夫。

"高下立现"了。

中国有句古谚:

“半部《论语》治天下。

”说的是宋代宰相赵普凭借着熟读《论语》,将一个范文大国治理得井然有序的历史故事。

建议当今世界第一大国总统读读《论语》,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如果人人如此,天下必将和平。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经典著作,其中丝丝入扣的哲理箴言如晨钟暮鼓,于个人,国家而言,至今仍能振聋发聩。

——这就我向你推介《论语》的理由。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渴望与你交流学习《论语》的心得!

顺颂文祺!

你的好友:

莫子琪

2020年2月18日

【点评】

以向英国网友推介《论语》来行文,情境设置巧妙,非常有创意。

推介这样一部耳熟能详的书,其实很难写出新意的,但有了这么一个匠心独运的角度,使“平凡”有了“韵”。

写作就应如此,你无我有,你有我新,自可独占鳌头。

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观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读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

最后结尾时才写到:

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

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

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

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

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

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

2

“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

要让“观”和“感”相吻合。

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

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

有个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

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在这段结尾中,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3

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范文

《阿凡达》观后感

这是一个长着茂盛的花草树木、有许多珍禽异兽的地方。

这里的树有一幢楼高,最美的树到了黑夜就会闪闪发光,这棵树叫“圣树”,这里还有圣树种子、螺旋含羞草、孔雀鹿、毒狼„„这里的动物、植物和纳威人都和睦相处„„这就是电影《阿凡达》中美丽如天堂般的潘多拉星球。

这部电影讲了人类毁灭潘多拉星球的情景,但有些人类很善良,他们帮助纳威人把人类赶回地球。

最后纳威人胜利了,一些善良的人留了下来。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其中高科技的仪器让我打开眼界,美丽的自然世界让我沉醉。

这是一场正义和贪婪的较量。

让我们明白自然的重要。

我们一起保护环境吧!

用我们整个心灵来守护美丽的大自然吧!

这是一个长着茂盛的花草树木、有许多珍禽异兽的地方。

这里的树有一幢楼高,最美的树到了黑夜就会闪闪发光,这棵树叫“圣树”,这里还有圣树种子、螺旋含羞草、孔雀鹿、毒狼……这里的动物、植物和纳威人都和睦相处,这就是电影《阿凡达》中美丽如天堂般的潘多拉星球。

这部电影讲了人类毁灭潘多拉星球的情景,但有些人类很善良,他们帮助纳威人把人类赶回地球。

最后纳威人胜利了,一些善良的人留了下来。

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电影,其中高科技的仪器让我打开眼界,美丽的自然世界让我沉醉。

这是一场正义和贪婪的较量。

让我们明白自然的重要。

我们一起保护环境吧!

用我们整个心灵来守护美丽的大自然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