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39455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docx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

农村建房预防地质灾害知识

第三章村镇建设的地质安全问题

第一节选址安全

自古以来,我国不少地方有看风水的迷信习惯,它实际上反映了群众对大自然的一种平安祈盼。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从核电站、水电站、摩天大楼等重大工程到平常的民房建设,都已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工程选址地质安全技术规范。

县(市)、乡(镇)、村场地和房屋地基选址,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地质灾害易发的广大山区村建设的选址安全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尤为重视。

如何考虑地质安全呢?

以下我们通过分析影响选址的几个重要因素,结合**市的实际情况,讲讲工程建设选址应注意的因素:

3.1地形因素

3.1.1工程选址注意的地形因素

新选场址首先应选择在常年洪水位以上一定高位的平缓平地。

尽可能避开江、河、湖(水库)、沟切割的陡坡。

但是,在山区,当新址不得不选择在靠山或沿江地带时,应该察看后山的地形,尽可能留出安全空间。

当后山斜坡为圈椅状地形时,通常是古老滑坡分布区,如图8、图9所示,应进一步察看是否有滑坡陡坎、裂隙等其它现象,以便确认。

圈椅状地形也容易汇集降雨形成的地表水流,造成斜坡地表土蠕动,形成浅层滑坡。

当后山是陡崖、陡坡地形,应注意可能的山体崩塌。

当形成类似“大肚子”的凸起地形时,滑坡稳定性差。

当新址位于沟边时,应该设置在一定高度的斜坡上。

位于岸边时,应注意水位高度,避免洪水掏空斜坡形成滑塌等灾害。

应避免直接坐落在沟谷口,以防泥石流灾害。

有条件的地段,新址与岸边应保持5~10m的安全距离;没有条件设安全距离的,要注意察看岸边是否稳定,对岸坡进行适当的防护,对建筑物基础与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3.1.2**市乡村工程选址注意的地形因素

**市整个地形地貌格局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地质灾害发育的山区占**市大部分面积,工程选址尤其是村庄区建房和企业建房选址问题尤为重要,否则将有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

从**市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形地貌分布情况看,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玄武岩分布的玄武岩台地区,而且以玄武岩台地前缘平缓的斜坡区尤为发育,同时可能分布有现未发现的古滑坡体,而在玄武岩台地顶部却不发育,发育的原因主要为下部分布的硅藻土或地基岩土体问题,因此尽量避免在玄武岩台地前缘斜坡区进行较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如大规模的村庄安置,工业集聚区建设和挖方切坡等活动。

在其他山区选址最好位于沟谷地势比较宽阔平坦,冲沟松散堆积物较少地带,要注意尽量避免在高陡的斜坡前缘、狭窄的沟口、沟道进行居民区、工厂等建设,同时减少切坡等活动,以免遭受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危害。

图8新昌县半山古滑坡平面图

图8新昌县半山古滑坡数字表面模型图

3.2岩土体因素  

3.2.1工程选址注意的岩土体因素

在工程地质中,一般可以将岩土类型分为基岩、松散堆积体、土体等。

基岩大多形成于数千万年以前,稳定性通常较好;松散堆积体成因复杂,如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形成的堆积体稳定性差,切坡或排水等人为扰动后易形成新的滑动;土体可分为黄土、红粘土、残坡积土等多种类型,一般来讲,分布在平缓地带的土体稳定性较好,不会发生严重的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但是,分布在斜坡地带的土体稳定性往往较差,特别是开挖,或在暴雨期间,易产生严重的灾害。

3.2.2**市乡村工程选址注意的岩土体因素

影响**市地质灾害发育的岩土体主要包括以下四类,在乡村工程选址过程一定要引起重视:

(1)分布于玄武岩台地区的硅藻土层和前缘坡积的松散土层,硅藻土成为滑坡滑动面或发生剪切破坏而产生滑坡,玄武岩台地前缘的坡积物孔隙大,其上修建工程后地基易产生垂向的压缩变形,造成工程墙体或地面开裂,甚至危害其安全。

这些地方选址应注意选择好工程地基持力层,不能将基础直接坐落于这些岩土体之上。

主要分布于剡湖街道、三江街道、鹿山街道、崇仁、甘霖、黄泽等乡镇、街道(照片10~照片15)。

照片10**市崇仁镇岩下村墙体开裂 照片11**市甘霖镇福泉山墙体开裂

照片12**市风火岗村墙体开裂   照片13**市长地村挡墙鼓出现象

照片14**市风火岗地面开裂     照片15**市挂锣村墙体开裂

(2)分布于玄武岩台地前缘斜坡区的棕红色粘土,该干粘土坚硬、但遇水后工程性质变差,可产生缓慢的滑动,造成房屋开裂,如鹿山街道古岩村滑坡。

(3)**市平原区周边广泛分布紫红色粉砂岩或泥岩,岩体易风化,遇水岩体强度降低,易发生顺层滑坡和岩体崩塌(图9)。

在这些地区应避免在岩体顺层下方选址,应选在顺层上部或逆层下方(图10)。

开挖后要及时对坡面进行护坡,防止岩体裸露风化,产生崩塌(照片16),如**市艇湖崩塌地质灾害。

图9顺层岩体滑坡示意图

图10正确的工程选址示意图

照片16**至黄泽公路开挖的粉砂岩已发生崩塌

(4)坚硬的熔岩体和凝灰岩。

在**市山区广泛分布坚硬的凝灰岩和熔岩,岩体一般整体性较好,但在构造影响地带,岩体一般较破碎,斜坡区形成较多的危岩体,特别是在西北部山区,分布面积较广(照片17、照片18)。

因此在选址时要对周边斜坡危岩体进行排察,及时清理,以免遭受危害。

照片17谷来镇横山村斜坡危岩体    照片18谷来镇显潭村山顶危岩体

3.3降雨和水文条件

降雨往往是触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首要因素。

因此,当新址位于沟口时,应了解堆积区的形成历史,查看古老或历史泥石流的发生特征;当新址位于沟口边缘或行洪区时,必须详细了解该区的地表汇流条件,注意收集了解历史洪水位或泥位迹印,将新址置于较高位置;当新址后部紧邻陡坡时,应细心查看斜坡的松散堆积物分布和产生坡面泥石流和滑坡的可能性。

3.4植被条件

树林和竹林茂密的斜坡也可能是表层滑坡和泥石流的易发区,这是因为斜坡表层土壤较为疏松,降雨时地表雨水不易渗入到下伏基岩中致使土体饱水所致。

因此,当所选新址后山植被发育时,应细心察看树木和竹林的形态。

成片分布的“马刀树”指示斜坡表层土体处于不稳定的蠕滑状态;或者,分布有东倒西歪的“醉汉林”指示斜坡发生整体滑动。

竹林茂密,表层土体风化。

暴雨时形成滑坡,毁坏村庄

(福建南平,2005)

树木茂密,形成大片马刀树,表示浅层滑移明显

(重庆云阳老城五峰山,2001)

3.5人为不合理工程活动

在新址附近,应调查人为工程活动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

应了解修路、采矿等在沟谷中弃渣诱发泥石流的可能;了解斜坡后缘堆载或前缘开挖切脚诱发滑坡的可能;了解农业灌溉、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废水排放等加剧滑坡的可能;了解沟谷和斜坡随意堆弃渣土和垃圾引发泥石流的可能。

第二节村镇建设中的地质安全 

县(市)、乡(镇)、村建设应遵照党中央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人地关系和谐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景观条件为原则。

无视地质环境的条件和容量,“贪大求洋”,盲目追求“大手笔”、“大工程”,不仅可能导致地域景观资源的丧失,浪费建设资金,还可能遭受地质灾害。

3.6乱挖乱填可能会诱发地质灾害

对县(市)、乡(镇)、村而言,保留一定的地形起伏,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地质生态环境,保留泥石流等的行洪通道,还可以使建筑物错落有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品位。

过度追求场地的绝对平整,不仅会增加建设费用,而且因之形成的挖、填方边坡还可能成为滑坡隐患,填方厚度较大时,还可能导致地面和建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

南方不少地方经常在植被茂密但岩层风化强烈的斜坡地段开挖,形成圈椅状边坡围成的场地,而又不能采取必要的支护,暴雨时,极易遭受滑坡灾害。

如2006年3月在**市环城西路进行地基开挖引发了滑坡,造成环城西路路面塌陷,下部房屋开裂甚至倒塌。

3.7人为改变河道路径可能引发山洪与泥石流地质灾害

天然河道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经由内外地质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或弯或直因循的是自然规律。

未经专业人员科学合理地论证,都不宜大兴工程,人为改变河道的自然状态。

山水相依才是适合人居的自然环境,自然山水功能用人造山水功能无法替代,优美的自然环境可遇不可“造”。

由于山区可供建设用地资源非常宝贵,因此,常常在山洪泥石流的行洪区或堆积区,人为地缩小河道宽度,或改变流通方向,致使山洪地质灾害加剧。

3.8随意兴建池塘也会诱发地质灾害

在县(市)、乡(镇)、村建设中,为了生活、生产用水的需要,常常新建不少池塘,也美化了景色。

由于未经过合理的选址和设计,这些池塘往往建设在滑坡体或不稳定的斜坡上。

当滑坡体或不稳定斜坡发生变形拉裂时,池塘的水体极易渗入,加剧了滑坡的形成,带来了严重的地质灾害。

因此,应该合理地选择池塘的位置,特别是位于房屋后部斜坡上时更应该注意,同时,也要控制池塘的规模。

3.9轻视基础设施建设将会诱发地质灾害

在许多县(市)、乡(镇)、村的规划建设中,往往对房屋建筑设施较重视,但对生活废水和雨水的排放设施重视不够,形成了常年不断的入渗水源,致使坡体稳定性大大降低,地面裂缝增加增大;乡村的排水设施,特别是位于后山的拦山堰等地基处理较差,很快拉裂破坏,暴雨时不仅发挥不了排水的作用,反而起到汇集地表水渗入坡内的恶果;场平或道路切坡后,未能对边坡合理加固,引发了较大范围的滑动。

3.10随意选择绿化植物也可能诱发灾害

大量的事例说明,当斜坡较陡,表层土体松软时,过密的植被过高的乔木反而更易引起表层滑坡,农村常称为“鬼剃头”,香港称为“山泥倾泻”,国外的教科书称之为“碎屑流”、“泥流”、“泻流”等。

后山绿化是防治坡面泥石流的一种好方式,但是要常常查看后山植被的变形形状,如“马刀树”,“醉汉林”等表示斜坡不稳定。

在台风等多发区,房屋后面斜坡一定范围内最好不要种植茂密的竹林或高大乔木,“树大招风”,树木迎风摆动时会加剧土体的松动和促进水体的入渗,导致山坡稳定性下降,甚至诱发滑坡灾害。

第三节滑坡体、泥石流堆积区作为建设用地必须注意的问题

3.11滑坡体作为建设场地必须注意的问题

在山区,由于古老滑坡堆积形成的地形较为平坦,常常作为农村居民点、村、乡镇、甚至县城的场址。

在利用古老滑坡作为新址时,除应经专业部门勘察论证其稳定性外,还应注意以下因素:

3.11.1不可在滑坡前缘随意开挖坡脚

在已确定为滑坡的灾害体区进行工程建设要慎重:

在滑坡体上修房、筑路、场地整平、挖砂采石和取土等活动中,不能随意开挖滑坡体坡脚。

如果必须开挖且挖方规模较大时,应事先由相关专业部门制定开挖施工方案,并经过专业技术论证和主管部门批准,方能开挖。

坡脚开挖后,应根据施工方案和开挖后的实际情况对边坡进行及时支挡。

3.11.2 不得随意在滑坡后缘堆(加)载

对岩土工程活动中形成的废石、废土,不能随意顺坡堆放,特别是不能堆砌在乡镇上方的斜坡地段。

当废弃土石量较大时,必须设置专门的弃土场。

最好的办法是把废弃土石从环境负担变为可用资源,在整地、造田、修路等需要填土的工程中加以充分利用。

3.11.3管理好引排水沟渠和蓄水池塘

在滑坡上部布置的引水系统最好采用管道输水,避免渠道开挖渠水入渗引发山坡失稳。

管道一旦发生漏水时,也比较容易监控。

生产、生活废水排放系统要保证安全、有效,避免堵塞沟渠、污水渗漏和冲蚀或渗入滑坡体。

山坡低凹处降雨形成的积水应及时排干,否则,当坡体变形时极易引发池塘拉裂,导致地表水入渗滑坡体内,加剧变形破坏。

3.11.4 注意控制滑坡体上的建筑密度

古老滑坡体在自然状态下具有一定的地质安全容量,随意的扩大建筑规模,将可能超过古滑坡有限的载重量,导致稳定性的降低,引发局部甚至整体的滑动,造成严重的损失。

在滑坡体上规划新村镇时,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用地(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程序和工程建设勘察设计程序,请专业队伍进行专门的地质工作,并报请政府部门审批。

3.12泥石流堆积区作为建设用地必须注意的问题

3.12.1注意访问和实地调查泥石流的发生历史

泥石流堆积区地势平坦,地质结构松散,水源丰富,因此,植被茂密,往往泥石流发生一段时间后,迹象模糊,致使后人又盲目在该区修建房屋,在特大暴雨时,酿成新的灾难。

因此,在进行集镇建设时,应该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调查和访问当地老人,了解泥石流的复发和成灾风险。

3.12.2注意改善生态环境

泥石流的产生和活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关系密切。

生态环境好的区域,泥石流发生的频度低、影响范围小;生态环境差的区域,泥石流发生频度高、危害范围大。

在沟谷中上游提高植被覆盖率,可以明显抑制泥石流的形成;在沟谷下游或乡镇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可以为免受泥石流危害提供安全屏障。

3.12.3避免在冲沟内排放垃圾

在冲沟中堆放垃圾将增加泥石流固体物源、加剧泥石流危害。

县(市)、乡(镇)、村人口密度大,产生的生活、生产垃圾多,把垃圾随意堆积在沟谷中不仅影响环境景观,污染水环境,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产生泥石流和加重泥石流危害的风险。

制定科学的垃圾处置方案并在建设过程中同步实施,是衡量规划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

3.12.4 控制房屋建设规模,禁止挤占行洪通道

泥石流堆积区往往地势平坦,常被用作房屋建设用地。

应当控制建设规模,特别是在行洪通道中,或边缘,应该严格禁止修建房屋。

但堆积区被用作建设场地时,应沿两侧地势较低处修建新的行洪通道,避免泥石流直接冲入。

泥石流的搬运规律非常复杂,西南山区常常可见冲出的巨石达数十米长,体积达数百立方米,其冲击力非常巨大。

因此,当沟谷中物源丰富,巨石嶙嶙,坡降较大时,堆积区最好不作为房屋建设用地。

村庄挤占沟口,泥石流爆发时冲毁房屋,6人死亡(四川盐源,2006)

山区农村建房应预防地质灾害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农村交通条件改观,农民对改善居住条件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选择在公路两边建新房的越来越多,也建设得越来越漂亮。

然而,地处山区的农村公路要么绕山、要么沿河修建,这些地方的农民为靠近公路,有的多在坡地采取后削坡、前填方的办法切坡而建,有的建在江河溪边、山塘水库边等灾害易发地段。

殊不知,切坡整治不好易发生泥石流;占河床的房屋在洪灾中难免不堪一击......这些房屋在自然灾害中被毁坏,势必给住户带来巨大的损失,使其返贫。

因此,不管是灾后重建,还是推进新农村建设,都要特别重视防御地质灾害这个问题。

即或突发灾害,群众因住房安全可以免除地质灾害威胁,减少损失。

在此,笔者建议山区农村建房应把预防发生地质灾害放在科学建新房、保住房安全的首要来考虑。

  一是要合理选址。

在新房选址建设前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迁建的新点尽量避开地下水流动活跃带和岩溶地带。

建房尽量选择在地方政府确定的规划区或者地势平坦,不靠河边、不削山坡的地质稳定的地段建房,不能只想到靠近公路方便而不考虑地质灾害。

  二是要科学规划。

地方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制定与减灾防灾相配套的建设规划,用于指导和规范新农村建设的实施。

对不适宜居住、地处地质灾害险区及江河、水塘边兴建的危房,要制定计划尽快动员搬迁,避免险情发生。

  三是要正确引导。

科学建房,安全建房是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威胁的关键。

地方政府和村社要加强预防地质灾害知识的宣传力度,并引导农民在工程设计上,充分考虑建筑物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防抗能力。

在建筑质量上,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农村建房基本技术标准和要求。

  四是要加强监管。

地方政府包括村社都要把建设安全住房作为利民的大事来抓,组织专门的工作班子加强辖区农民建房的巡查,并对农民建房做到审批前实地查看选址、审批后到点划线定桩,同时要严把质检关,决不允许出现因不合格工程加剧地质灾害致灾体破坏程度的情况。

要建立民情热线电话,鼓励群众举报在地质灾害易发点建房信息。

相关部门要及时制止干预,引导农民科学、安全建房。

 六、山区农村建房选址如何预防、避免地质灾害

   1、选址应避开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

   首先,应避开受地质灾害隐患影响的区域:

   a)滑坡体及滑坡体两侧、前缘可能影响地带;

   b)崩塌(危岩)的上方近处和下方;

   c)泥石流沟口及其两侧近处、下游流通和堆积区;

   d)已出现地裂缝的潜在地面塌陷区;

   e)在古滑坡体上建房,要确认滑坡已稳定。

   

(一)、山区农村建房选址

   崩塌(危岩)的下方不宜建房

   有发生崩塌危险的下方不宜建房

   泥石流的流通区不宜建房

   泥石流的堆积区不宜建房

   2、怎样选择安全的建设场地

   2.1从地形地貌的因素考虑

   a)斜坡坡度应尽量小;

   b)斜坡纵横向起伏小;

   c)坡下有陡坎时,场地应尽量后靠;

   d)场地尽量远离冲(溪)沟;

   e)场地后山坡有较好的植被;

   f)场地后山坡无松动的岩、士体;

   g)当山坡有阶坎时,阶坎边缘无变形迹象;

   h)后山坡无积水、坡下无线状地下水溢出。

   以下这样的山坡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不适宜作建设场地

   类似的“大肚子”山坡不适宜建房

   在斜坡上建房时,应尽量靠后

   对斜坡上类似的孤石、危岩,应引起重视

   山坡上有这样的积水,应在其下查有无泄漏

   2.2从地层岩性上考虑

a)较坚硬~坚硬而且抗风化能力较强的沙岩、灰岩等岩层构成的岩质斜坡,稳定性较强;

   b)冰碛、冰水堆积地层构成的士质斜坡,并且下部无软弱层的斜坡,稳定性较强;

   c)由软、硬相间的岩、土层构成的斜坡,稳定性差;

   d)由抗风化能力较差的泥岩、粘土岩构成的斜坡稳定性较差;

   e)由残坡积软弱粘土(淤泥)构成的斜坡,稳定性差。

   软弱相间岩构成的斜坡稳定性差

   2.3从岩土体结构构造方面考虑

   2.3.1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向的关系

   a)切向斜坡一般较为稳定。

     b)逆向坡:

当岩层倾角大于坡角时,较为稳定;当岩层倾角小于   坡角时,易出现坠石、崩塌;当岩层倾角与坡角接近时,斜坡一般较为稳定。

   c)当切向坡、逆向坡岩层中有两组以上裂隙(切割岩层)时,斜坡稳定性较差。

   d)顺向坡:

当岩层倾角大于坡角时,一般较为稳定;当岩层倾角小于坡角时,不稳定;当岩层倾角与坡角接近时,不稳定。

   e)土质斜坡:

切向坡与逆向坡,一般较为稳定;顺向坡不稳定

(二)、房屋建设中如何防范地质灾害

   1、建设前的准备

            

   1.1具一定规模的集镇、居民集散地、工矿企业、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干线建设,在建设前须按国务院[2003]394号令要求作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2农村分散农户住宅建设

   1.2.1合理选址(前已述及)。

   1.2.2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告场地的相关情况。

   1.2.3合理布置住宅建设。

   1.2.4对削坡开挖作出合理的安排。

   1.2.2  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告

   a)建设场地所处的地貌位置:

斜坡的中部、上部、下部;

   b)场地地基岩土体性质;

   c)场地是否处于稳定地带;

   d)场地周围是否有地质灾害隐患;

   e)拟建房宅规模——楼屋数和平面占地面积。

   a)房屋朝向;

   b)房屋长轴方向——基本与坡向垂直;

  c)地基处于性质相对一致的岩土体上;

  d)房前、房后有足够的安全距离;

   e)进、出方便。

   1.2.3合理布置住宅建设

   1.2.4对削坡开挖作出合理的安排

   a)建设场地应大于建筑面积,在房后及两侧留有安全带;

   b)根据场地岩土体特性和场地地形地貌,设计合理的开挖坡度角;

   c)对开挖中可能出现的小规模垮塌和涌水作好应急准备;

   d)准备足够的支护材料;

   e)对弃、填土区作好安排,在开挖现场安排人员放哨。

   房后未留足安全距离,后患大!

   2、建设中应作的防范

   2.1开挖后、建房前的防范

   a)在山坡上适当位置修防渗截水沟;

   b)对开挖新鲜面上的松动岩土体进行清理;

   c)对坡面进行必要的支护;

   d)在拟建房区后面及两侧三面挖排水沟;

   e)必要时,在后房后山坡上修纵向排水沟或导水槽。

   对松动岩块未作清理而留后患

   未对边坡进行支护留下后患

   a)基础长轴应与山坡坡向近于垂直;

   b)基础应处于特性相对均匀的岩土体上;

   c)当地基岩土体特性有差异时,应考虑不同的基础深度或不同的形式;

      特殊的情况:

后部基础处于岩石上,前部基础处于松散(有的是后部削坡的填土)土,应以打桩或增加基础埋深的形式进行加固后再建房。

 2.2基础的布置

   2.3对山坡体中泄出的地下水的处理

   a)首先弄清地下水的泄出形式:

股状的、线状的、片状的;

   b)山坡上部是否有积水洼地、池塘;

   c)泄出的水是否随不同季节而发生较大的水量变化;

   d)泄出的水是否浑浊;

   e)对股状泄出的水,用排导槽或管引出;

  f)若地下水呈线状泄出,而且较浑浊,应考虑有发生滑坡的可能,治理或避开。

   2.4护坡、挡土墙

   a)对新开挖的斜坡,如坡度不大,可以用简单的植草或灌木丛的方式进行护坡;

  b)对坡度较大的斜坡,应考虑用简易挡土墙进行支护;

   c)房屋的前部(地坝)前缘,应作简易挡土墙;

   d)挡土墙应有一定的倾斜度(65~75°);

   e)挡土墙应留泄水孔。

   f)挡土墙的石材最好用抗风化能力较强的砂

   3建设后的防范

   3.1房屋建设完成后,防范重点是房后

   a)坡体有无变形迹象:

裂缝、鼓包、垮塌;

   b)是否在雨季有浑浊的地下水泄出;

   c)是否有地表水渗透入地下(房后排水沟漏水),是否出现地面空洞;

   d)是否出现地面反倾现象;

   e)对房后的排水沟,应进行清理疏通。

   3.2房前的防范

   a)房前院坝为填土时,应进行必要的夯实;

   b)房前的院坝(地坝),一般应在房屋建成后1~2年再作成混凝土地面;

   c)院坝前应作必要的支护(简易挡土墙);

   d)院坝出现裂缝时,可能是填土不均匀沉降所至,可观测,不必恐慌;

   e)挡土墙外凸鼓包时,是院坝土沉降变形所至,可观测,待稳定后再作处理。

 

山区农村建房如何规避地质灾害

来源:

农民日报  关键字:

建房;地质灾害;山区农村;地震烈度;地震现象  作者:

  2013-05-1507:

36

  我国山区农村建房,大都是自建结构,基础不稳固,一旦遭受地质灾害,就容易遭受严重破坏。

现如今,一些山区正处于地质灾害频发阶段,山体滑坡、泥石流现象每年都有发生,甚至有的地方发生较严重的地震现象。

因此,建房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避免自己投入大,损失重的不良后果。

现介绍几种规避以上地质灾害的建房方法:

  首先是场地的选择,要恰当,地基做牢才可能不倒。

农民兄弟最好选择地势平坦、开阔、土层密实、均匀稳定的有利地段、不宜在软弱土层、可液化砂层、河岸、古河道、陡坡、松软场地建房;不应在可能发生滑坡、塌崩、地裂、泥石流及有活动断层的危险地段建房。

  建设房屋时,其结构布置要合理,一是房屋形体要整齐,并尽可能简单;二是墙体布置要合理,房屋开间不宜过大,多设横墙,优先采用横墙承重体系;三是承重墙尽量少开洞,多层砖房的高度比不宜过大,地震烈度6-7度时高与宽的比例小于或等于2.5,地震烈度8度时高与宽的比例小于或等于2.0;四是房屋不要建得太高,减低房屋重心,屋顶要轻,尽量不做或少做那些既笨重又不稳定的装饰性附属物,如女儿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