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40270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docx

苏教版科学四下《无处不在的力》word教案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

课题1、力在哪里

教学内容:

教材第四单元第1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

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或干毛笔、投影仪。

学生准备:

测力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

3.学习使用弹簧称测量力的大小,学习制作简易的弹簧称。

4.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

5.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同一物体受到不同方向力的作用。

6.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乐趣。

7.能够收集事例,通过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的变化及人的肌肉感受说明生活中力的存在。

8.通过实验探究力对物体运动、物体形状的影响,体验力有大小。

教学过程:

一、互动性质

学生/教师互动目的

集中话题

1.力在哪里?

请用动作表示出来。

力在手上、腿上……力在身体里。

2.演示:

双手同时压饼干盒,饼干盒(物体)怎样了?

探索和调查

二、观察

1.拓展描述:

离开我们的身体,往别处想,哪里还有力?

2.给力起名称。

人的力称为人力、机器的力称为机械力、风的力称为风力……

过渡:

力在哪里?

——到处都有力。

三、发现、认识

1.小实验:

会“跳舞”的回形针。

用吸铁石、模板、回形针演示实验。

区别:

与我们前面说的力有什么区别?

——借助外力。

2.关于力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到底什么是力?

3.引导学生对力的概念的描述。

一种物体对另一种物体产生了作用,就叫力。

4.如果让你将这些力分类,你可以怎么分?

请说出你分类的理由。

四、探究

1.活动:

移动一个大箱子可以用什么力?

(推、拉……)

过渡:

想一想,是否我们自然界中的力都可以有推和拉这两种力呢?

2.游戏:

弹棋子

要求:

弹棋子的方法。

(教师演示)

记分方法。

(板书说明)

分组,每人弹三次。

思考:

当你弹棋子的时候,你还发现什么关于力的知识?

学生进行游戏。

发现:

力有什么特点?

(打棋子的不同点,棋子弹的方向不同。

力可以在物体间传递。

力有大有小。

力有方向……)

回顾和解释五、反馈

1.关于力你知道了什么知识?

2.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关于力的问题?

2、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以后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弹力在生活中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通过实验体会到弹力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弹簧20根、橡皮筋20根、烧瓶一个、橡皮塞一个、玻璃管一个。

小黑板四个、钩码20个(每组五个)。

塑料尺24个。

拉簧4个。

健身器一个,录象。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互动目的

集中话题教师出示健身器:

请学生来讲台来试试谁能把它拉开?

学生上台来拉一拉,(这里只要两个学生来做,节约时间)

教师:

在我们的一拉一松之间,健身器有什么变化?

你自己有什么感觉?

学生:

健身器被拉的时候会伸长,松开后又回到原来的形状,同时在拉的时候手很费劲。

教师板书:

拉-变长,松开后恢复。

手费劲。

探索和调查教师:

大家说的很好,健身器是用弹簧来做的,老师给你们提供了弹簧,你们试试看这些弹簧是不是也有这种性质呢?

教师:

下面请你们用手轻轻的拉一拉老师提供的弹簧,观察在一拉一松之间弹簧有什么变化以及你们的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开始拉,然后回答:

弹簧在手拉的时候会变长,手松开会缩回去。

感觉有点紧、感觉有点费力……(教师板书学生的话拉一拉,变长、松开、缩回去“恢复原状”、手感觉费力。

教师:

看来弹簧都有相似的性质

那么其他的物体是不是也有类似弹簧的情况呢?

你们还可以试试老师提供给你们的橡皮筋和塑料尺,观察观察是否也是这样的呢?

同时要求学生完成实验表格

学生开始实验,完成后开始汇报。

教师:

你们在做的时候,整个过程和弹簧相似吗?

手又是什么感觉?

学生:

和刚才的情况基本类似。

教师:

很好,下面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把刚才三样物品的变化过程总结出来吗?

学生:

用手拉------形状改变

手松开------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师:

在形状发生改变的时候你的手有什么感觉呢?

学生:

有点紧

教师:

在松手的时候你的手又有什么感觉?

学生:

好象有股力量拽着它往回缩。

教师:

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是这样的的吗?

教师做小实验: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能让我们更加清楚的看到皮筋在恢复时产生了什么。

在拉皮筋的时候挂上一个勾码,手松后勾码会跟着弹簧缩回的方向移动。

然后提问,为什么勾码会随着弹簧一起移动?

学生:

因为弹簧恢复原来形状的时候有一种力量把它也拉回来了。

教师:

很好,我们把刚才拉、放健身器、皮筋和塑料尺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弹性,你们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弹性吗?

学生自己来说,教师及时辅导。

教师将学生总结出来的结论进行板书。

教师:

大家总结的很好,科学家是这样总结的,教师说出比较严密的定义。

在物体恢复原来形状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你们能说说弹力和弹性的区别吗?

学生说说区别。

教师总结:

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弹性和弹力的区别和关系。

教师:

刚才我们分析的啊都是摸上去软软的,柔柔的物体,你们觉得玻璃烧瓶这种摸上去硬硬的物体也有弹性吗?

学生:

没有。

教师:

真的吗?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小实验(教师介绍实验过程)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观察完成后,教师问学生你们看见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看见水柱上升,是因为玻璃瓶的压力让水上升。

教师总结,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物体都有弹性,只不过我们的眼睛不容易察觉。

教师:

刚才我们是请同学把健身器拉开,现在我们比赛一下看谁能拉的更长好吗?

谁来试试?

学生:

开始推荐某人。

教师可以多问一句:

你们为什么请他?

学生:

因为他劲大。

教师:

劲大就能让健身器变的更长吗?

学生回答是的

教师:

确实是这样吗?

我们先来试试把,让学生开始比赛。

结束后通过刚才的比赛请你们想想,要想让弹簧更长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回答要用更大的力量,教师:

那么你们认为弹簧的伸长长度和拉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

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教师:

你有办法通过实验来证明吗?

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开始发言,教师给予引导(重点几个问题:

1、如何得到具体的数据?

2、拉力如何能够确定大小?

3、量弹簧变化后哪一段的长度?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提示学生为他们准备了那些材料)

教师:

请你们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设计吧。

学生开始讨论并完成实验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师:

你们觉得在实验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否则会影响实验的准确?

将注意点进行板书。

学生开始回答,教师评价。

同时要求学生在做的时候用一个拉簧来做时要挂在不同的位置。

提醒学生完成后把线连接起来。

结束后,教师宣布开始实验并进行巡视和指导。

实验结束后,教师让学生说说实验数据,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呢?

让学生把纸放在黑板上。

教师提醒学生把线连接起来。

学生回答:

拉力越大,越长。

(这里要先让学生公布他们的数据,否则这些结论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教师:

根据如果在第四个位置挂上四个勾吗,你能直接用笔在纸上点出弹簧可能会达到的位置吗?

学生来点,完成后教师问你为什么能做到?

学生回答:

因为根据规律应该在这个位置(这里有个计算的过程)。

教师让学生把勾码挂上看看是不是这个位置。

挂上后学生会知道这个规律是科学的。

教师:

那么我们刚才只是挂了五个勾码,如果我们继续挂六个、七个甚至一百个,弹簧还会无限制的伸长吗?

学生回答:

不会会断掉。

教师:

下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买或者找一个弹簧去验证一下。

反思和解释教师: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教师出示录象:

1、在玩蹦蹦球2、骑自行车3、用夹子夹文件

一起来分析他们是怎么样工作的?

教师请学生在生活去找一找人们在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弹性或者弹力。

它们的运用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帮助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板书设计:

外力施加

弹力

外力撤消

弹力

物体原状

形状改变

附件:

探究表格

皮筋拉皮筋时:

画出皮筋的样子:

手的感觉:

松皮筋时:

画出皮筋的样子:

手的感觉:

塑料尺弯塑料尺时:

画出尺子的样子:

手的感觉:

松塑料尺时:

画出尺子的样子:

手的感觉:

请画出你的设计方案:

勾码的个数1235单位:

伸长的长度单位:

厘米

3、苹果为什么回落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2.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

3.能够用水桶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4.能收集有关牛顿的科学故事,与同学分享。

科学知识

1.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2.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

2.体会到任何的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激励学生像科学家牛顿那样大胆想像,热爱科学研究。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

能够用水桶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能收集有关牛顿的科学故事,与同学分享。

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能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不能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不能认识到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层次2: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不能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不能认识到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层次3: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认识地球上的万物都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引起的。

能初步体验到物体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万有引力,能认识到天体的圆周运动可以产生离心力而克服地球引力。

探究能力:

层次1:

不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

不能够用水桶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层次2:

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

不能够用水桶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层次3能够收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

通过实验感受到物体重力的方向、大小。

能够用水桶做模拟万有引力的实验。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目的

集中话题利用课间时间组织学生到室外活动,学生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投掷纸飞机。

问:

为什么我们掷出去的飞机无论多高最后总是落在地上呢?

还有哪些现象与重力有关呢?

2、活动、思考、回答(提出假设)。

3、小组讨论、汇报。

4、挂在树上的苹果,晾在绳子上的衣服也会受到重力的影响吗?

为什么?

5、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6、教师总结:

原来,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正是这种吸引作用,才产生了上述现象。

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探索和调查教师介绍: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物重。

物重可以通过用弹簧做的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3、实物演示:

●测量前要使指针对准刻度线,如有偏差,必须校正,这一步骤叫做校零。

●要明确秤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测量力时,被测力的大小应在测量范围之内,读数时应根据分度值确定准确值和估计值。

●实际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为了纪念牛顿为科学所做的贡献,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学习测力计的使用:

学生分组活动。

利用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

5、指导学生利用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

问:

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6、讨论、汇报。

三、研究重力平衡现象

1、教师提问:

在杂技表演中,走高空钢丝的演员是怎样表演的?

为什么手持一根金属棒?

那根金属棒又叫做什么?

为什么走的过程中有点半蹲着而不是笔直的?

2、小组讨论:

你觉得要使物体平衡需要哪些条件?

3、大组汇报:

怎样使“独脚小人”站在瓶盖上?

4、选取材料动手试一试,验证一下怎样使“独脚小人”站在瓶盖上。

5、进行思考、提出假设,选取材料进行实验。

6、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物体平衡的条件:

物体的重心低和物体的支撑点在重心的作用线上”1、联系生活实际回答

7、教师进行总结。

回顾和解释让学生总结出生活中重力的影响有哪些实际的例子。

4、摩擦力的秘密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科学知识

1.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2.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3.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

意识到摩擦力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但也存在着负面影响。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不能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不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不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层次2: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能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不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不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层次3: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摩擦现象发生的条件,能了解什么是摩擦现象,什么是摩擦力。

能了解减小或增大物体间摩擦力的方法。

知道生活中应用及避免摩擦力的现象。

探究能力:

层次1:

不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不能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

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层次2:

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不能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

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层次3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摩擦力的现象。

能设计实验研究减小或增大固体与固体间、固体与液体间摩擦力。

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的研究结果。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目的

集中话题一、激趣导入

1.师出示一根不锈钢管(一端已涂上洗洁精)

指名一胖一瘦两名男生上台比赛拔河。

赛前猜一猜谁能赢,结果大家十分惊讶胖子竟然输了。

2.师:

什么原因胖子输了呢?

同学们根据已有经验说说自己的见解,师再让胖子说说当时的感受:

有力使不上,手上太滑。

3.师小结并揭题:

摩擦力的秘密

探索和调查4.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和摩擦力有关的现象?

学生举例。

结合学生的谈话,教师相机选择一两个与学生实际结合的例子让学生加强体验。

5.你们想研究摩擦力的哪些秘密呢?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我们先来研究“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摩擦力?

二、研究摩擦力存在的条件

在什么情况下会有摩擦力呢?

小组成员动手实验。

请个别小组的成员上台演示实验。

师小结摩擦力存在需要的条件,并强调对比实验的重要性。

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演示:

找一些不同大小、不同种类、不同轻重的物体放在一块比较平滑的木板上,逐渐倾斜木板,比较它们下滑时的摩擦现象。

学生观察并汇报。

利用手持显微镜观察这几种物体的表面,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进行假设:

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的重量、表面的粗糙程度、速度、用力大小等)

提问:

怎么证明你的假设呢?

各小组成员选择一个问题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同时要求每个实验连做三次,记录员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四、探究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师出示投影片,并问:

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呢?

学生观察后汇报。

引导各组动手设计一个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实验。

小组成员自由选择身边的材料动手研究并汇报实验情况。

小小发现家:

(实物研究)

师推出一辆自行车,谁能找一找自行车上哪些地方为了增大或减小摩擦力而设计的?

回顾和解释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利用摩擦力的例子

5、降落伞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科学知识

1.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2.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3.培养学生合作与参与的意识,主动进行分享与交流的品质。

4.对科学问题进行反复尝试与探索的精神。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初步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

不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层次2:

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不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层次3:

能了解降落伞能缓解物体下降速度的原因(即增大空气阻力)。

能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

探究能力:

层次1:

不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不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层次2:

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不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层次3能利用现有材料,设计制作简易降落伞。

能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目的

集中话题教师:

先出示降落伞下降的图片或录像。

教师提问:

你们知道为什么降落伞可以把我们安全的从天上带回到地面吗?

学生回答:

是因为空气托住了降落伞。

教师让学生讨论:

降落伞在下降的过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学生开始讨论:

讨论过后组织学生在图上用箭头标出降落伞受到的地球引力及空气阻力。

探索和调查教师:

你们想自己制作一个降落伞吗?

学生说:

想。

教师:

先让学生分组根据具有的材料设计制作降落伞的方案。

学生开始讨论。

讨论完成后,教师让学生说说。

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制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安全,线段从四个角下垂到结的长度应相同。

学生分组根据设计方案制作降落伞。

教师巡视并且指导。

制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到室外测试降落伞的下降速度。

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可以由一位同学将降落伞伞面对折两次后,在教学楼二楼上往下放降落伞,下面的同学用秒表记录降落伞从打开到下落至地面的时间。

这样各降落伞下降距离可以控制在基本一致的范围内,下降速度快慢也就一目了然。

活动时教师应认真组织,更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教师:

我们已经制作出了自己的降落伞,你们想让它在天空中停留更多的时间吗?

学生回答想

教师: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让学生提出他们的设想。

也就是假设。

学生设计实验并形成各自的方案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师生对各组方案进行修正,着重关注各组是否正确控制实验的变量与恒量。

(教师提示学生获得各降落伞的下降速度的数据不能仅凭一次实验,要通过多次实验获得多个数据后再求得平均下降速度,体现科学研究获得有用数据的严谨性。

整个研究的过程同样要注意组织,确保活动的安全。

开始实验,反复几次后获得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给予评价。

先让学生对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进行假设,再让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假设。

回顾和解释让学生回去查找降落伞的资料,说说降落伞的种类有多少。

说说降落伞的原理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