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超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4759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腺超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乳腺超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乳腺超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乳腺超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乳腺超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乳腺超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乳腺超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乳腺超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乳腺超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乳腺超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乳腺超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乳腺超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乳腺超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乳腺超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乳腺超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乳腺超声.docx

《乳腺超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腺超声.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乳腺超声.docx

乳腺超声

乳腺超声检查指南

1、检查目的

1.判断乳腺有无病变。

2.判断病变的物理性质,即囊性、实行、混合性。

3.根据病变的灰阶声像图特征和彩色多普勒血流表现,给出疾病诊断或良恶性等提示性意见。

4.评估乳腺引流区淋巴结的状况。

5.乳腺病随访。

2、适应证

1.出现乳腺相关症状和体征

(1)诊断和定位乳腺包块。

(2)评估特殊症状:

如扪诊异常,局部或整个乳房疼痛,乳头溢液(超声应重点检查乳头、乳晕后方和乳晕周边区域)。

通常需要结合乳腺X线检查、乳腺导管造影。

(3)30岁以上的女性,对乳腺可触及肿块的首次评估,常规选择乳腺X线检查和超声检查两种技术联合评估。

2.其他辅助检查发现乳腺异常或诊断困难

(1)乳腺X线检查或其他乳腺影像检查方法(如MRI、核医学、胸部CT)发现的异常或包块。

(2)乳腺X线检查诊断不清的致密乳腺、结构扭曲、难以显示的乳腺包块。

3.乳腺病变的随访

(1)随访以前超声检查发现的乳腺病变,观察包块稳定性和周期性变化(随访时间视病变特点而定)。

(2)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随访肿瘤大小、血供、引流淋巴结等变化。

4.乳腺外科术前、术后评估

(1)术前评估:

术前评价病变的位置、大小、肿块的数目,引流区淋巴结受累情况。

根据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推断肿块良恶性,判断困难时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

(2)术后评估:

术后早起可了解局部血肿、积液、水肿等情况;术后定期随访可检查有无乳腺恶性肿瘤局部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等。

5.乳腺置入假体后的评估假体囊是否完整、有无变形、有无破裂等。

6.超声引导下介入诊断和(或)治疗

(1)超声引导下穿刺组织学检查。

(2)扪诊阴性的乳腺包块术前体表定位或术前超声引导下乳腺导丝置入定位。

(3)为各种介入操作提供超声引导,如超声引导下囊液抽吸(术后积液、囊肿、脓肿等)、肿瘤消融术、经皮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手术局部切除术等。

7.常规体检

(1)一般人群

(2)特殊人群:

如妊娠妇女;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的中老年妇女。

(3)乳腺癌高危人群:

乳腺癌家族史,乳腺癌个人史,以前活检显示高危险性,遗传易感。

3、禁忌证

无绝对禁忌证

4、检查前准备

1.常规检查前一般无须特殊准备。

检查时充分暴露乳房和腋窝。

2.检查前应避免乳腺导管造影和穿刺活检,以免造影剂和出血干扰影响诊断。

3.检查乳腺癌是否发生腹腔、盆腔转移时,需要空腹和充盈膀胱。

4.介入前准备:

签署知情同意书,检查凝血功能。

5、检查方法

1.选择仪器和探头

(1)仪器:

一般选用中、高档彩色多普勒彩色诊断仪。

(2)探头:

常规采用≧7.5MHz线阵探头。

若病变位置表浅,可选择更高频率。

对于深部较大的占位、有置入硅胶填充物等可采用腹部探头。

2.设置检查部位利用仪器预设置键,选择浅表器官——乳腺。

3.患者体位

(1)嘱患者充分暴露乳房和腋窝。

双侧手臂上举,自然置于头部上方或枕后。

这种姿势使乳腺组织紧贴胸壁可减少病灶的滑动,减少乳房下垂和褶皱对检查的影响。

(2)患者常规取仰卧位。

检查乳房外侧时,可调整为面向对侧的半侧卧位。

(3)乳房较大或乳房下垂明显时,检查者可用手向上托起乳房。

(4)如果肿块只有在特殊体位才能触及时,可采用特殊体位,如直立位或半直立位。

(5)有时为了与乳腺X线检查结果相对照,超声检查可采取与乳腺X线检查相同的体位。

4.乳房和腋窝扫查

(1)常用的扫查方法:

包括旋转扫查法、纵切法、横切法、放射状/反反射状扫查法(与放射状方向垂直)和斜切法等。

①旋转扫查法:

沿所查部位旋转扫查,以便判断有无病变,该方法能较好地观察肿块的形态及其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浸润情况,测量肿块的大小和纵横比。

②放射状扫查法:

沿着乳晕连续做放射状切面,可以较好地显示乳腺导管。

③反放射状扫查法:

与放射状方向垂直的切面进行放射状扫查的方法。

④纵切法从腋中线或腋前线乳腺侧缘至胸骨旁,沿乳房依次纵切扫查。

⑤横切法:

从乳房上象限的外周上缘至乳房下皱褶,沿乳房依次横切扫查。

⑥斜切扫查:

将探头置于乳头旁,使声束斜切入乳头后方,以清晰显示乳头及深面结构。

(2)扫查范围:

双侧全乳腺扫查,怀疑乳腺癌时应检查腋窝淋巴结。

(3)扫查内容

①乳腺扫查:

探头直接放在皮肤表面进行扫查。

较好的扫查方式是放射状和反放射状扫查联合应用。

因为乳腺导管和腺叶是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放射状扫查可以较好地显示导管和腺叶的结构。

将探头沿导管长轴方向置放,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滑动扫查,从内向外移动探头,各扫查断面而相互覆盖完成360°检查。

发现可疑病变时,可联合使用多种扫查方法,包括放射状和反放射状扫查、横断面、纵断面、斜切扫查等。

怀疑导管扩张时,应沿导管长轴断面检查和测量。

发现肿块后,探头轻放于肿块表面,使用彩色多普勒彩色显示病变部位是否有血流信息,如果有血供,应使用脉冲多普勒模式,获得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等参数。

②乳头、乳晕扫查:

乳头和乳晕处组织致密,可致后方衰减,乳头和乳晕深面为病变好发部位,需采用多方位斜切扫查。

对乳头溢液特别是溢血的患者,应特别留意乳头本身回声均匀性,乳头内和乳晕深面导管有无扩张、管壁是否光滑,管腔内或导管周围有无肿块。

③腋窝扫查:

沿腋动脉长轴和短轴多断面检查,向外扫查到臂侧近端,向内扫查到胸壁。

判断腋窝淋巴结有无增大,回声有无异常,有无副乳腺或其他占位病变等。

5.检查时仪器调节

(1)调节增益、TGC(DGC):

以图像清晰,层次分明为标准。

(2)调节检查深度:

图像能够充分显示乳腺和胸壁结构。

(3)聚焦点位置:

常规置于腺体对应的深度,发现病灶时应注意及时调节到病灶所在的深度。

多个病灶时,随检查病灶的深度做适当调节。

(4)局部放大:

对于较小病变,可选择局部放大功能观察病变及周边的细节。

(5)超声多普勒血流显像:

发现病灶时使用彩色多普勒观察病变血流。

使用低滤波,适当提高超声多普勒增益,以不出现杂波信号为标准。

(6)脉冲多普勒测量:

病灶内有明显的血流信号,特别时不能排除乳腺癌时,需要测量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RI)。

尽可能减小声束与血流方向的夹角,取样门尽可能小。

6.测量方法

(1)肿块大小的测量:

肿块测量包括最长径,与之垂直断面的短径和前后径三个径线。

在测量肿块大小时,如果低回声肿块边缘有增强回声晕(晕环征可能代表肿瘤对周围组织的浸润),其径线测量应包括周边回声增强的不规则外缘,不能只限于低回声区。

(2)导管管径的测量:

导管扩张时测量导管管径没打过长轴断面测量。

7.病变的定位

(1)时钟表盘式定位法:

乳腺病变的体表定位参照时钟表盘形式。

发现病变,应明确标明位于哪侧乳腺,病变位于几点钟处、距离乳头的距离。

此方法定位精准、完整,便于病变活检、手术介入、临床随访和影像对比,最为常用。

(2)象限的定位法:

对于较大的肿块,可采用象限定位法。

以乳头为中心,经过乳头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将乳房分为四个象限,即外上象限、外下象限、内上象限和内下象限,乳头和乳晕所在区域为中央区。

(3)解剖层次定位:

病变定位还包括解剖层次定位。

乳腺病变大多来自腺体层,少数来自皮肤、皮下脂肪或胸壁,应明确注明病变的解剖层次。

8.扫查时注意事项

(1)扫查时各扫查断面相互覆盖,不要有遗漏区域。

(2)扫查速度不能太快。

(3)探头轻放于皮肤上,不宜加压,以免改变肿块形态、位置等,特别在检查肿块内血流时,加压会使小血管难以显示。

(4)检查乳腺腺体组织的同时,应观察前后脂肪层、Cooper韧带等有否异常。

乳腺结构的不均匀性和腺体内脂肪可能会干扰对占位病变的识别。

(5)腺体内局灶性脂肪可造成类似肿块的假象,应仔细加以甄别。

腺体内局灶性脂肪与腺体周围的脂肪回声一致,且加压探头时局部明显变形有助于鉴别。

(6)由于恶性肿瘤可能浸润胸壁,而胸壁占位性病变临床触诊又容易误诊为乳腺肿瘤,因此在乳腺超声检查时,乳腺后方的胸壁结构应该常规观察。

(7)注意皮肤和皮下脂肪层的占位病变与乳腺肿的鉴别。

(8)除采用多种扫查手法外,应强调问诊和触诊,病结合其他影像资料,减少漏诊。

6、正常乳腺超声表现

由浅至深,正常乳腺结构可分为3层,即皮肤、皮下脂肪、腺体层。

女性乳腺有明显的年龄变化,随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变化,在妊娠、泌乳期和绝经后,乳腺也发生相应变化。

由于乳腺肿瘤可能浸润胸壁,或胸壁肿瘤可能误诊为乳腺肿瘤,因此,应注意观察胸壁结构。

1.皮肤皮肤表现为一条平直带状稍高回声,厚度约2mm,光滑、整齐。

乳头大小因年龄、发育及经产情况而异。

年轻、乳房发育良好及未生育者,乳头较小,哺乳后乳头增大。

乳头回声均匀,边界清楚,形状规则。

2.皮下脂肪层皮下脂肪层及腺体前脂肪主要为脂肪和Cooper韧带,除乳头外,腺体层均被脂肪组织覆盖。

脂肪厚度个体差异较大,青春期皮下脂肪较薄,随年龄增加,皮下脂肪逐渐增厚。

皮下脂肪呈等回声,穿行于其间的线状高回声为Cooper韧带,一端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层,一端连于浅筋膜深层,牵拉乳腺小叶,使腺体表面在韧带附着处不平整略呈波浪形。

Cooper韧带通常在老年女性和皮下脂肪较多时容易显示。

Cooper韧带将皮下脂肪分割为结节样等回声结构,检查时需注意观察,勿误认为肿瘤。

皮下脂肪伸入腺体或腺体内出现局限性脂肪团时,容易误诊为肿瘤,应注意鉴别。

3.腺体层乳腺由管泡状的腺组织(实质)、围绕腺体组织的纤维性结缔组织(间质)和小叶脂肪组织组成。

腺体实质由分之的导管和终末腺泡组成,腺组织被结缔组织分隔为15~20个腺叶,每个腺叶有一条较大的输乳管开口于乳头孔,每条输乳管连同它的分之和末端腺泡呈树状结构,围以结缔组织,故乳腺叶大致呈椎体形,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

每个腺叶又由结缔组织分隔成许多乳腺小叶,小叶的结构受激素的影响而变化。

乳腺的导管包括终末管、分导管和输乳管。

乳腺内的脂肪组织通常存在于小叶间,脂肪组织的含量个体差异很大。

腺体厚度和回声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和是否哺乳有密切关系。

青春期未生育女性脂肪层薄,腺体相对较厚,随年龄增加腺体逐渐变薄、回声增强,而老年女性脂肪层增厚,腺体变薄,回声增强。

导管呈纤细单线或双线样的稍高回声。

目前尚无公认的乳腺导管超声测值标准。

4.乳腺后间隙浅筋膜深层和胸肌筋膜构成乳腺后间隙。

超声断面呈线状或带状低回声,大多数年轻女性乳腺后间隙的两层筋膜不易分辨。

老年女性,尤其脂肪较厚时,乳腺后间隙境界清楚,呈薄层低回声。

5.胸壁胸壁肌层呈低回声,显示与解剖结构一致的肌纤维纹理,排列整齐。

肌筋膜为线状高回声,连续光滑。

肋骨为薄片状强回声,后方声衰减。

肋软骨为低回声,短轴呈球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形态规则。

肋软骨短轴断面与乳腺纤维腺瘤的声像图相似,但肋软骨与肋间肌相连,后方回声衰减。

6.区域淋巴结高频探头常常可以发现最大长径在5mm以上的淋巴结。

正常腋窝淋巴结形状类似卵圆形,纵横比>2:

1,淋巴结窦部表现为与周围脂肪回声相似的等回声,淋巴结皮质回声位于被膜下,呈薄层低回声。

正常淋巴结血流信号稀少,部分可显示淋巴结门中央血流,胸骨旁淋巴结、胸肌间淋巴结通常不显示。

7、乳腺超声的观察内容

1.乳腺导管系统形态结构,导管是否扩张。

2.乳腺腺体内是否有局限性病变,单发还是多发,特别当触诊或乳腺X线片发现有肿块或有密集微小钙化时更应仔细检查是否存在局限性病变。

3.肿块的灰阶超声表现:

如位置、大小、纵横比、内部回声、是否有微小钙化灶,边界是否清楚,形状是否规则,后方回声是否增强或衰减等。

4.肿块血流,肿块内部及周边是否有血流信号,血流是否粗大不均匀,必要时可测量动脉的流速和RI等。

5.乳腺淋巴引流区是否有增大淋巴结,腋窝是否有副乳或其他病变。

6.Cooper韧带走形、结构是否有改变。

8、乳腺肿瘤的图像表现

1.肿物的形状肿物的形状可分为圆形、椭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

形状为椭圆形或圆形时,大部分为良性肿瘤;而不规则形多见于恶性肿瘤。

2.肿物的边界常以清楚的、平滑的、不清楚的、微小叶状、不规则、锯齿状的、角状边缘或针状突出描述肿物的边缘。

如边缘为不清楚、角状边缘或针状边缘,则恶性肿瘤可能性大。

边界清楚、有细薄的包膜回声常见于良性肿瘤。

3.在的内部回声

(1)肿物的回声特点:

肿物的回声可分为无回声、低回声、等回声、高回声、混合回声。

肿物回声的高低,一般是指与脂肪层的回声相比,两者相同即为等回声。

(2)肿物内部回声的均匀性:

可分为均匀和非均匀。

一般而言,均匀的(或均质的)肿物通常见于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的肿物内部回声通常为不均匀。

4.肿物的后方回声肿物后方回声可分为衰减、无变化或增强。

如果衰减是在肿物后方,病灶可能为恶性;侧壁回声失落通常见于良性肿瘤。

Cooper韧带的顶部常有声影,应与肿物后声影鉴别。

通常加以压力或改变探头方向,这种声影会消失。

5.肿物的压迫性肿物受压迫时,以灰阶超声观察压力对肿物形状及肿物内部回声的影响,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

大部分良性肿瘤的形状会随着压力发生改变。

如果肿物形状不会随着压力发生改变,有恶性的可能性。

6.肿物内钙化灶钙化有大小和形态之分,微钙化在灰阶超声常表现为微小点状强回声,分布特点常为密集点状,微钙化高度提示乳腺癌;粗大钙化多见于良性。

7.肿物纵横比肿物前后径与横径的比值称为肿物纵横比,可作为判断肿瘤良恶性的参考。

纵横比>1,提示恶性可能性大。

8.肿物的血流情况乳腺肿物血流超声多普勒显示丰富程度对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有帮助。

乳腺癌血流信号检出率一般多于良性。

9、乳腺超声报告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超声图像,文字报告,署名等。

建议对肿瘤占位病变的描述和诊断评估分类参考国际公认的ACR-BRADS-US标准。

1.基本信息包括受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申请科室、检查部位、仪器信息、门诊号、住院号和床号、超声检查号等。

2.图像部分

(1)采集的图像尽可能显示肿物的具体特征,如包块的边缘、后方回声增强、后方声影等。

使用图像体表标记或图像注释,标明图像取自哪个部位。

(2)检查中如未发现病变,应至少采集两张图像(左右各一张),记录某个象限或者所查区域的声像图情况。

3.文字报告包括图像描述和超声检查结论两个部分

(1)图像描述:

包括哪侧乳腺,有无病变,病变位置、大小、数目,病变图像特征。

应使用标准的专业术语,对病变尽可能仔细、准确、客观地描述。

肿物图像特征包块形状、边界、内部回声、后方回声、钙化、对周围结构的浸润情况、血流。

怀疑乳腺癌时,还应描述腋窝有无增大淋巴结。

肿瘤图像描述及诊断分类标准推荐采用美国放射学会推行的BIRADS-US标准。

(2)超声检查结论:

①有无病变;②病变的物理性质(实性、囊性和混合性);③结合临床资料和体征,给出超声诊断或病理的提示性意见,按可能性大小给出1个或多个(一般不超过3个)。

4.署名包括检查医师签名,检查时间,记录者姓名等。

电脑编辑打印的报告通常需要签名后生效,涂改报告需要在涂改处盖章或签名。

不具备电脑录入和编辑报告条件时,应按照上述内容提供手写报告。

附录乳腺超声ACRBI-RADS标准及评估

1、乳腺超声BI-RADS评估术语分类表

在行乳腺超声检查时,利用一下每项内容,选择最适宜主要病灶特征的术语进行分类和描述。

该分类表适用于资料的收集,并不构成正式的书面超声检查报告。

A.肿物:

肿物为占位性病变并且应该在两个不同的切面观察到。

形状(选择一项)说明

□椭圆形椭圆或卵形(可以包括2~3个起伏,即“浅分叶状”或大的分叶)

□圆形球形或圆形

□不规则形既不是圆形也不是椭圆形

方位(选择一项)说明

□平行病变长轴与皮肤平行(“宽大于高”或水平生长)

□非平行病灶长轴未沿着皮肤线生长(“高大于宽”或垂直生长,包括圆形)

边缘(选择一项)说明

□局限明确或清晰的边缘,肿块与周边组织形成鲜明的区分

□不局限肿物具有1个以上的以下特征:

模糊、成角、细分叶或毛刺

□模糊肿物与周围组织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

□成角病灶边缘部分或全部形成锋利的角度,通常形成锐角

□细分叶肿物边缘形成齿轮状的起伏

□毛刺从肿物边缘伸出的锐利的细线

病灶边界(选择一项)说明

□锋利边界可以清晰区分病灶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分界线或者具备有一定厚度的回声环

□高回声晕在肿物与周围组织之间没有清晰的分界线,而是通过高回声的过渡带相连接

回声类型(选择一项)说明

□无回声内部无任何回声

□高回声回声比脂肪层高和有回声成分

□混合回声肿物内包含无回声和有回声成分

□低回声与脂肪相比,整个肿物均呈低回声(如复杂性囊肿或纤维腺瘤的回声特征)

□等回声具有脂肪相当的回声特征(复杂性囊肿或纤维腺瘤可以是低回声或等回声)

后方回声特征(选择一项)说明

□无后方回声特征无后方声影或后方回声增强

□增强后方回声增强

□声影后方回声衰减,侧方声影不包括在内

□混合特征具有1个以上的后方回声特征,既有声影又有增强

周围组织(选择任何适用项)说明

□导管改变异常的管径/分支

□Cooper韧带改变Cooper韧带拉伸或增厚

□水肿周围软组织回声增加;由低回声线构成的网状特征

□结构扭曲正常解剖结构的破坏

□皮肤增厚皮肤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除了乳晕区和下部乳房,正常皮肤厚度<2mm)

□皮肤回缩/不规则皮肤表面凹陷、界限不清或回缩

B.钙化:

超声很难准确描述钙化的特征,但可以发现肿物内的钙化()说明

□粗大钙化直径≧0.5mm

□肿物外的微钙化直径<0.5mm的高回声斑点;由于未阻挡声束,因此没有声影

□肿物内的微钙化镶嵌于肿物内的微钙化。

点状高回声斑点在低回声肿物内显得很明显

C.特殊病例:

特殊病例是指具有特殊诊断或所见的病例

(选择任何适用项)说明

□簇状微小囊肿簇状微小无回声病灶,每个直径<2~3mm,分隔厚度<0.5mm,内无实性成分

□复杂性囊肿复杂性囊肿最常见特征是内部呈均匀低回声。

也可具有液-液或液-碎屑平面,并且随体位改变移动

□皮肤上或皮肤内肿物这些囊肿临床上很容易发现,包括皮脂腺囊肿、表皮囊肿、瘢痕疙瘩、痣和神经纤维瘤

□异物包括用标记夹、线圈、导丝、导管套、硅胶,金属或创伤导致的玻璃异物

□乳腺内淋巴结淋巴结呈类肾形,具有高回声的门和周边低回声的皮质。

位于乳腺内,不包括腋窝

□腋窝淋巴结淋巴结呈类肾形,具有高回声的门和周边低回声的皮质。

位于腋窝,不包括乳腺内

D.血管性(选择一项)

□未见血流存在或未评价

□病灶内可见血管

□紧靠病灶区可见血管

□病灶周边组织血管弥漫性增加

E.评价分级(选择一项)说明

□0级-评价不完全需行其他影像学检查才能作出最终的评价

□1级-阴性未发现病灶(常规随访)

□2级-良性病变无恶性特征,如囊肿(常规临床处理和随访)

□3级-可能良性病变恶性可能性非常小,如纤维腺瘤(短期复查)

□4级-可疑恶性病变低到中度可能为癌症,应当考虑穿刺活检

□5级-高度提示恶性病变几乎肯定为癌性病变,应采取适当措施

□6级-已知癌性病变穿刺活检已证实恶性,接受治疗前检查和评价

2、乳腺超声BI-RADS评价分级

1.评价不完全

BI-RADS0级:

需行其他影像学进一步检查。

在多数情况下,超声检查能够满意地完成对乳腺的评价。

如果超声是初始性检查,可能需要其他影像检查。

如对可触及乳腺肿物的30岁患者,如果超声检查有可疑恶性肿瘤的情况下,应建议患者进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

另外一种情况是:

当乳腺钼靶X线和超声检查均无特征性发现,如对已行病灶切除和放射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需对术后瘢痕和复发进行鉴别时,可以建议患者行乳腺MRI检查。

有时,为了确定适当的临床处理方法而需参考患者既往的其他检查时,也应推迟最终的超声评定意见。

2.评价完全(最终分级)

BI-RADS1级:

阴性。

超声检查未发现肿物、组织结构扭曲、皮肤增厚或者钙化等异常表现。

对可疑区域的乳腺超声和钼靶X线检查进行对照检查,有助于增加判断该分级的信心。

BI-RADS2级:

良性病变。

基本上是非恶性的检查所见和报告。

该分级包括单纯性囊肿、乳腺内淋巴结(也可包括在1级内)、乳腺置入物、乳腺手术的稳定性改变和连续性超声检查未发现改变的纤维腺瘤等。

BI-RADS3级:

可能良性病变——建议短期随访。

随着临床及钼靶X线经验的积累,对于边界清楚、椭圆形且呈平行于皮肤生长的实性肿块最有可能是纤维腺瘤,其恶性危险度<2%。

虽然多中心的研究数据表明,对于该类肿块基于超声表现只需定期随访而无须活检是安全的,但短期随访目前越来越成为该类乳腺病变的处理策略。

不能扪及的复杂性囊肿和簇状小囊肿也可纳入该分级,需行短期随访。

BI-RADS4级:

可疑恶性病变——应考虑活检。

此类病变具有癌的可能性,概率3%~94%。

应对这类病灶进行再分级,即低度、中度或较大可能恶性。

一般而言,归属于4级的病灶要求进行组织活检。

穿刺活检可以提供细胞学或组织学诊断。

不具备纤维腺瘤和其他可能良性病灶所有超声特征的实性肿块包括在该分级内。

BI-RADS5级:

高度提示恶性病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几乎肯定恶性)。

基于超声表现归入该分级的异常具有95%以上的恶性可能性,因而,一旦发现即应考虑明确的治疗方案。

由于评价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检测技术的应用以及对较大恶性肿物或低分化肿物新辅助化疗使用的日益增多,最常利用超声引导经皮粗针穿刺活检获得病理组织学诊断。

BI-RADS6级:

活检证实的恶性病变——应采取适当的措施。

该分级为活检证实的恶性病变所设定,用于患者接受新辅助化疗、手术肿物切除或乳房切除术前的评价。

 

感谢下载!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