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5181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65 大小:34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5页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5页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5页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5页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5页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5页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5页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5页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5页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5页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5页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5页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5页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5页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5页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5页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65页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65页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65页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65页
亲,该文档总共1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1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docx

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人教版物理教案

第一课时

课题:

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4)初步了解纳米科学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认识人类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

纳米及其相关应

教具准备:

教学录象带、网上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1、引导认识宇宙之大

引导阅读课本引导阅读课本图10.l-l让学生知道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并且银河系的尺度以一束光从这头走到那头需要十万光年的数据给出,显示了银河系之大,宇宙之大。

引导阅读课本图10。

1-2让学生知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

进一步衬托出宇宙的巨大。

2、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教师指出: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这里“物质”一词是相当宽泛的,如,“在地球上,有空气、岩石、高山、大海,有树木、花草、鸟兽,有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所需的一切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物质。

(二)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广阔无垠的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是由物质组成的。

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构成物质的小微粒究竟小到什么程度?

想想议议

如果把玻璃杯打碎了,其碎片还是玻璃。

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

如果不断地分割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

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叫分子。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举例说明理解分子概念:

以分割糖粒为例。

开始的分割会仍然保持甜的味道,但是继续分割下去,也就是当把糖粒分到没有甜味的时刻,那时的微小粒子就不再是糖了,即,保持糖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糖的“分子”。

2、分子体积很小。

原子的半径大约为10-10m,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小灰尘,其中也包含了大约1015个原子!

分子用肉眼是不能看到的,课本图10.1-4展示了电子显微镜下金分子(单原子)的照片。

3、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的运动。

介绍一些扩散现象,以理解分子的运动

4、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举例说明:

①铁棍很难被压缩也很难被拉伸

②两块玻璃之间如果有水,两块玻璃会吸在一起。

(三)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想想议议:

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大还是变小?

蜡烛熔化后再凝固成固态的蜡;钢水变成钢锭;电路焊接时使用的焊锡等。

都说明该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

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显著变大,研究结果表明:

水在汽化时,体积增大约1700倍;乙醚汽化时,体积增大约250倍。

当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这时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也发生改变。

结合课本图10.1-6,分析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不同的物理性质。

1.固态物质中,分子与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将分子凝聚在一起。

分子来回振动,但位置相对稳定。

就像学生在自己的座位上身子可以来回晃动一样。

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

就像学生在自己的教室中交换座位,但又没离开教室一样。

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3.气态物质中,分子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之间的作用力很小,易被压缩。

就好比学生在操场上玩,他们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四处奔跑。

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四)原子结构

继续举出前面分割糖的例子。

倘若分割到分子尺度时,这样的微小粒子仍是糖,因为它还保持着糖的性质。

如果再分下去,得到的就不再是糖。

即,分子再被分割,得到的就是原子,从而引出原子的概念,并通过图示给出了原子结构模型图。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由多种原子组成,也有的只由一种原子组成。

20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课本图10.1-2)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绕核运动(课本图10.1-8、10.1-9)。

(五)让学生阅读:

科学世界------纳米科学技术

长度单位:

纳米(nm)1nm=10-9m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非常讲解》

五、布置作业:

课本P8------1、2、3、4和《优化训练》

第二、三课时

课题:

二、质量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天平的使用

教学难点:

天平的使用

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用具:

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一切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问:

这个铁锤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铁)

这个铁钉又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铁)

这两个不同的物体都是由铁组成的,但同学们看它们所含的铁的多少

一样吗?

(不一样)

因此我们经常需要对物体所含的物质的多少进行描述,引入一个物理量叫质量。

那么什么叫质量呢?

质量的大小又是如何测量得呢?

我们今天来看第二节质量。

二、进行新课

(一)质量

1、概念: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请学生观察课桌和凳子。

提问:

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

②课桌和凳子哪个的木材多?

铁锤、铁钉、课桌、凳子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

材叫“物质”。

由上面的观察看出:

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不同;课桌、凳

子含有木材的多少也不同。

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物体所含物质越多,其质量就越大。

2、质量的单位:

国际单位:

千克(kg)

其他单位:

吨(t)、克(g)、毫克(mg)

单位之间的关系:

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请学生观察课本p9小数据“一些物体的质量”。

读出“大头针的质量、新生儿的质量、成人的质量、大象的质量、鲸的质量”。

学生实验器材:

托盘天平和砝码,塑料瓶,剪刀,白糖,水,小烧杯。

教学过程:

板书:

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二)质量的测量

1、测量工具----天平

学生说出常用的一些测量质量的工具-----杆秤、案秤、台秤、磅秤、电子秤等。

教师出示:

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

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1)托盘天平的构造

①让学生将课桌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10.2—2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

②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a)托盘天平的构造:

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

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

②量程多大?

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

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

讲解:

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

托盘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示范,教师调一步,学生跟着调一步。

教师指出:

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d)天平的使用

让全班同学阅读课本10页天平的使用方法。

提问:

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书:

天平的使用)

师生讨论后归纳:

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①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3)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4、学生活动:

完成课本11页想想做做

三、随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

完成《优化训练》—10·2

第四课时

课题:

质量习题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无关;

进一步熟练天平的使用;

熟悉有关习题的解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

质量概念的理解及天平的使用

教学过程:

略,例题及练习题见《优化训练》P3—P4,《非常讲解》P17—P21

第五、六课时

课题:

三、密度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

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通过探究活动,使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点:

密度

教学难点:

密度的概念

教具准备:

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大小不

同的若干铁块,托盘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码1套,刻度尺1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学生活动:

想想做做

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

学生对称量的结果会认识到,体积大小一样,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

表明物质在这方面性质上的差异。

二、进行新课

(一)探究: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通过上面“想想做做”提出问题: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猜想:

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是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呢。

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格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从测量数据上看,会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

将测量数据图像化,会更直观地得出:

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将铝块换成铁块重做上述实验。

分别计算每个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个定值。

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对不同物质来说,其质量和体积的线性关系表现在过原点的不同直线上。

换句话说,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

讲解:

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二)密度定义: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教师指出:

理解密度的概念时,要注意:

(1)单位体积就是有一定大小的体积,如国际单位制中的“1米3、1分米3、1厘米3等。

(2)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将铁块锉成铁屑,铁的密度都不变。

(三)密度的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ρ=m/v

讲解: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教师指出:

要注意:

(1)ρ的写法、读法。

(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四)密度的单位

密度国际单位:

千克/米3(kg/m3)

密度其他单位:

克/厘米3(g/cm3)。

1g/cm3=103kg/m3

让学生看课本一些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值,要求学生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

引导学生阅读表中列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对于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密度,形成一些具体的认识,例如金比铜的密度大,铜比铁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记住水的密度等。

讲解例题,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密度计算。

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

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地书写,不能遗漏。

三、随堂小结

四、随堂练习:

《非常讲解》—P15

五、布置作业:

完成《优化训练》—10·3

第七课时

课题:

密度习题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加深理解密度的概念,熟悉利用密度公式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密度的物理意义,密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略。

有关例题及习题见《优化训练》P5—P6—7、8、9、11、12,17;《非常讲解》P16—2、3、例2,P17—2,P18—例3、1、例4,P22—1、例7

第八、九课时

课题:

四、测量物质的密度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密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

密度的测量

教具准备:

【量筒,水,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铁块,天平及砝码】×28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及用天平测量质量的基础上,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习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

二、进行新课

(一)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等测量工具来测量,液态物质的体积应该使用量筒来测量,不规则形状固体物质的体积也可以使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活动】想想做做怎样使用量筒?

在学生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阅读课本,回答课本中提出的几个有关问题,并动手操作,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量筒上的单位刻度多是以毫升(mL),也有一些是用立方厘米(cm3)来标度的。

2.与许多测量仪器(学过的电流表、电压表、天平等)一样,量筒也有它的最大测量值。

实验室中常用的有:

50mL、100mL、500mL、1000mL等。

3.量筒的分度值也各不相同,根据你测量精度的要求和被测物的尺度等因素来选择量筒的大小和分度值。

4.视线与液面的下表面相平,与刻度线垂直。

5.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不规则固体物质体积的测量,需用量筒。

另外,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在此基础上提出这样的问题:

1.如果要测量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过大或无法浸入现有量筒之内,你有什么办法测量出它的体积?

可采用“溢杯法”。

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

如果现有量筒一次仍不能盛取溢出的水量,可慢慢将物体浸入,并多次盛接和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物体的体积。

(二)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石蜡)的体积?

可采用“悬垂法”。

先读取悬挂重物浸没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石蜡和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

两者的差值便是石蜡的体积。

(三)【探究】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

1、以盐水为研究对象

(1)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明白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ρ=m/v

实验方案:

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记为m1;

②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盐水,记录体积为v;

③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记为m2

④由公式ρ=m/v=(m1-m2)/v计算密度。

(2)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和塑料块密度时所用的数据及所得的结果。

(3)要让学生明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让学生把所测得的有关数据填入其表格中,并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通过物理公式计算,间接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值。

测盐水密度的实验数据:

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1(g)

剩余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g)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3)

盐水的密度

ρ(g/㎝3)

2、以形状不规则的铁块为研究对象

测铁块密度的实验数据:

铁块的质量m(g)

量筒中水的体积V1(㎝3)

铁块和水的总体积V2(㎝3)

铁块的密度ρ(g/㎝3)

3、思考如何测一形状不规则的塑料块的密度?

关键是搞清如何测体积,因为塑料块会漂浮在水面上。

具体办法如下:

①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录体积为V1;

②将塑料块放入量筒中,用细铁丝将其完全压入水中,记录体积为V2;

则V=V2-V1

三、随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非常讲解》—P26

五、布置作业:

完成《优化训练》—10·4

第十课时

课题:

复习第十章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系统复习回顾本章知识要点,注意理解易错知识点

教学重点:

复习天平的使用,密度的物理意义,密度公式的应用,密度的测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章个知识点(学生回顾,写出本章知识框架)

二、强调本章易考、易错知识

三、处理《优化训练》上的习题

有关例题及习题见《优化训练》P9—P10—7、8、11、12、16、17、18、23

第十一课时

课题:

第十一章运动和力

一、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

界观

教学重点:

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

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一)、机械运动

【学生活动】

1、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

2、再列举一些运动的例子。

如飞奔的猎豹,夜空的流星,流动的水,房屋、桥梁、树木随地球自转、公转等。

【师生活动】

提出问题:

①一个人从窗外走过,他处于什么状态?

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②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的根据什么?

③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改变。

(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

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可见,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过渡语】一辆汽车从两个小孩面前驶过,其中一个小孩说:

“汽车跑得真快呀!

”而车上的乘客问司机:

“我动了吗?

”,司机却说:

“你没动”。

那么车到底处于什么状态呢?

你认为小孩和司机的观点谁的正确?

请大家讨论。

(二)、参照物

学生讨论结果:

他们都对,因为小孩和司机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所以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

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

②选择地面作标准,尺子、课本和课桌又是运动还是静止呢?

引导得出参照物的概念:

1、参照物:

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板书)

教师引导提问:

①我们说课桌处于静止状态,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地面等)

②只能以地面为参照物吗?

(不是)

③还可以以什么为参照物?

(人、墙壁、别的课桌……)

④那么只能以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吗?

(……)

总结:

①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时可以以任何一个物体为参照物,即参照物的选择具有任意性。

②一个物体被选作为参照物,就假定它静止不动。

③实际中在研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总是选择一些特定的物体为参照物,即参照物的选择具有特殊性。

④一般说某物体处于什么什么运动状态是以地球、地面、地面上一切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的,这时候可把参照物省略不提。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板书)

一起分析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

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

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

学生分析:

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甲:

宇航员以地球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空间站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乙:

加油机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受油机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丙:

乘客以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以电梯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从而得出:

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

即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

三、随堂小结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为什么要选参照物?

3.参照物的选择既具有任意性,又具有特殊性。

4.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四、随堂练习

1、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其中“桥流水不流”之句应理解为其选择的参照物是()

A.水B.桥C.人D.地面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竹排江中游”是以

为参照物,“青山两岸走”是以为参照物。

3、在下列关于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是绝对的,而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B.我们说地球是运动的,那么选择的参照物一定是地球上静止的

C.甲以乙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但以丙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丙以乙为参照物,丙一定是运动的

D.研究物体运动有时可以不选择参照物

4、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业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则乙汽车的运动情况是。

(要求至少答出两种情况)

五、布置作业

1.课本P26的“动手动脑学物理”

2.《优化训练》---P11(运动和力---第一节运动的描述)。

第十二课时

课题:

二、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