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5579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4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docx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

口罩行业专题报告:

口罩全产业链原材料深度解析

一、疫情扩散背景下,全球口罩日需求或达数亿只

1、我国2月口罩日产量超1亿只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极大地引发了口罩需求量的爆发性增长,一时间迎来了“口罩荒”。

国家为保障重点医疗物资供应,一系列实招硬招密集出台、切实落地。

建立国家临时收储制度,明确多生产的重点医疗防护物资,将全部由政府兜底采购收储;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给予税收、金融支持;建立重点企业生产临时调度制度,派出驻企特派员全力扩大生产;市场监管部门“特事特办”,加快审批流程等等。

我国口罩近一个多月来日产量超快速增长,国家发改委发布数据显示:

2月29日,包括普通口罩、医用口罩、医用N95口罩在内,全国口罩日产能达到1.1亿只,日产量达到1.16亿只,分别是2月1日水平的5.2倍、12倍,大大缓解了口罩供需矛盾。

其中,医用N95口罩日产能和产量分别达到196万只和166万只,医用N95日产量是2月1日的16倍左右,有效解决了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需要。

全国除西藏外30个省区市均陆续新上了口罩生产线,还不断有新的口罩生产线投产。

综观整个2月,我国先花了10天时间,将口罩日产量翻了1倍多,恢复到疫情前产能满产的口罩量;2月10日工信部宣布中国口罩产能恢复到2019年平均水平,实现了日产2000万只;然后又花了19天时间,我国将日产量再翻了近6倍。

根据国家药监局数据,疫情爆发前,全国只有559个医用口罩类许可证,分别为353家企业所持有。

到了2月29日,工商登记数据显示,全国已有超过41999家企业,在经营范围申请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医疗器械等业务。

海量的非医疗器材领域企业,纷纷加入到口罩生产大军之中,成为我国口罩“产能爆发”的转折点。

2、中国是第一口罩生产大国,平时就占据全球供应半壁江山

不考虑疫情情况下,中国本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口罩生产国和出口国,平常年份口罩产量占全球的约50%,其中70%以上供出口。

疫情前,我国的口罩日产能约2000万只,近五年来口罩产量保持10%左右的速度增长。

有数据显示,2018年和2019年我国口罩年产量分别为45亿只和50亿只,按照330天生产测算的日产量约1500万只。

我国生产的口罩类型主要分为:

医用口罩、普通纱布口罩、工业防尘口罩、日用防护型口罩。

根据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统计,在2019年的全部类型口罩产值构成中,医用口罩所占比例为54%;其次是普通纱布口罩,占比为18%;工业防尘口罩占比为16%;而日用防护型口罩相对较少,为全部口罩总产值的12%。

生产企业方面,国内产能分布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京津冀区域,且与区域产业基础有直接关系:

上游原材料与中游生产企业多集中在传统医药基础良好、石化原料配套较好的长三角地区,下游流通企业比较分散。

从产业链来看,在上游,长三角地区是医用口罩产业链上游企业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企业总量占比达43.8%。

其中,江苏省、山东省企业分布最多。

在中游,长三角地区是医用口罩产业链中游企业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企业总量占比达40%。

其中,江苏省、河南省企业分布数量最多。

在下游,长三角、京津冀地区是医用口罩产业链下游企业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北京、上海企业分布数量最多。

3、为什么1亿只日产量仍存在较大缺口?

商务部日前表示,当前中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同时,湖北省和武汉市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其他有关地区疫情反弹风险不可忽视。

尽管中国口罩产能产量得到快速提升,供需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但随着各类企业大范围复工复产,口罩需求仍处于高位,存在较大供应缺口。

为什么我国2月口罩日产量增长超10倍超过1亿只,仍面临较大供应缺口?

由于在疫情爆发之前,除了日本有防花粉的习惯使得日常口罩需求稍多,大部分国家的民众普遍没有日常出门佩戴口罩的习惯,口罩并不是日用品级的配备。

因此,世界范围内一年50亿只的需求量中,大部分为医用和工业用,普通公众的日常用量占比很有限,从日常防护用口罩在全部口罩产值的占比只有12%就可以看出。

而本次急剧新增的口罩需求除了抗击疫情一线的救治之用外,主要还是由普通公众因新型肺炎防疫要求而产生。

口罩属于易耗品,普通医用防护口罩每隔4小时就需要更换,即便是质量等级较高的N95口罩一般佩戴时间也不超过8小时;同时,部分公众又出于储备、捐赠等需要而超量购买,使得口罩需求量呈几何倍数甚至短期呈现指数级的上升。

因此,口罩从一个偏小众的专业领域消耗品,因疫情发展的原因,摇身一变成为了需求量极高的易耗品和日用品。

由于这种需求并非是常态化的需求,市场产能和产量不可能为此做提前的准备。

工信部在今年3月初表示,我国口罩日产量达到1.16亿只,已经大大缓解了口罩供需矛盾,其中医用N95口罩日产量达到166万只,有效缓解了一线医护人员面临的防护需求。

我们认为,目前的状况仍然是由短期极度紧缺到初步缓解的转变,较大的供需缺口还需持续一段时间。

随着各类企业大范围复工复产,口罩需求仍处于高位。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国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达7.747亿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4247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为57.1%;全国农民工总量29077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本地农民工11652万人。

目前,第二产业复工程度比较高,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复工在80%以上,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按27%的占比估算为2.1亿左右,第二产业叠加医疗、交通运输业等复工的话,我国每天预计有约2.3亿人需要带口罩,这部分就业人口通过远程在线办公的比例相对较少。

当前,第三产业也开始陆续分阶段的逐步复工,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按45%的占比估算为3.5亿人左右。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两部分就业人口规模估计在5.6~5.8亿人,这里还不包括学生复学和其他非就业人口的需求。

从另一个角度,即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构成来看,以2019年总人口14.05亿作为需求的基本盘,可以一步步剥离非必要口罩消耗。

减去占比12.6%的65岁以上老年人群和占比17.8%的0-15岁少儿人群,15-64岁占比69.5%的9.74亿人群,是我们的消耗大户,是有可能频繁出门的人群。

目前官方普遍预计我国的新冠疫情将在4月底基本结束,也就是说接下去的约2个月时间,民众出门依然需要戴口罩。

理论上一般医用口罩每隔4小时就需要更换,考虑到部分就业人口不去人员流动大的场合,有一部分就业人口继续采用在线远程办公,有部分口罩可以消毒循环使用,以及使用更换口罩垫片可以节省部分口罩,保守估计按照5.6亿就业人口平均每两天用一只的口罩日需求量是2.8亿只;其他8亿多人为非频繁出门人口,保守按每周用一只的口罩需求量为1.2亿只,由此测算口罩日需求量可能达4亿只。

若5.6亿就业人口平均每天一只口罩,其他8亿多人平均每周消耗两只,则口罩日需求量在潜在理论值8亿只。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逐步回归正常发展轨道,我国口罩的供给快速增长,日需求量也在继续快速增长。

因此,某种程度上,口罩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将呈现需求和供给的追逐战。

4、中国口罩日需求有望适度平缓,有供出口的余地

新冠病毒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了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目前基本遏制了病毒传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已经走出最困难、最艰巨的阶段。

近几日,我国除港澳台之外的中国本土实现零新增新冠确诊病例,绝大部分省份已经转为疫情低风险地区,标志着中国已经走过一个相对完整的疫情防控周期。

下一阶段的防控重点主要是完善应对输入性风险的精准防控。

随着第三产业的逐步复市和接下去学校复学的逐步推进,人员聚集处戴口罩仍需保持一段时间,这可能还将继续推升口罩的日需求量;而低风险地区在低风险场景下可以适度放宽戴口罩,这两者对口罩需求会有此消彼长的一定程度抵消。

所以,我国最终的口罩日需求量高峰值可能会比潜在理论测算时要低一些,不排除止步于每天1.5-2亿只;总体日需求还将维持在1.5亿只左右的高位一段时间。

因此,我们认为二季度,随着我国疫情存量数进一步回落和情况的好转,口罩的潜在出口能力会逐步增加。

5、疫情海外快速扩散,使得口罩需求的激增不只是脉冲

伴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快速扩散,口罩短缺已经不仅仅是国内民众忧心的问题,多个国家的口罩已经告急。

世卫组织及各国官方和权威媒体发布的最新新冠肺炎数据,截至欧洲中部时间3月28日23时,中国以外的确诊新冠肺炎累计超50万例,疫情已经影响全球201个国家和地区。

海外已有9个国家累计确诊人数超1万人,其中美国数量最多,按照该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12万例,意大利超9万例,西班牙超7万例,德国超5万例,伊朗、法国则超过3万例,欧美各国的新增确诊人数都呈现加速态势。

目前,欧洲已成为疫情发展的重灾区,欧洲约3/4国家的每百万人口确诊比例远超中国。

在快速发展的疫情面前,欧美各国政府正在或多或少的借鉴中国防控疫情时的部分做法,欧美民众也在改变观念,逐步接受并树立起戴口罩的观念,但是口罩异常紧缺。

各国的口罩都陷入极度紧缺的状况:

在美国,一只N95口罩的售价在20美元(约合人民币140元)至25美元(约合人民币175元之间);韩国KF94口罩的网上售价超过4000韩元,较疫情前增长6~8倍;西班牙的N95口罩已经炒到了天价,根据当地药房的定价,每一枚FFP2口罩(欧盟标准下的N95口罩),售价高达300欧元,约合人民币2200元/个;意大利的口罩价格已经飞涨100倍。

而在平时,普通的KF94和FFP2的口罩价格则在人民币3元/个左右。

美国口罩90%来自中国

美国平常年份的口罩90%都是从中国进口,而当下中国尚面临较大缺口,美国本土试图扩大产能,但这时候美国发现制造口罩的原料也极其依赖中国。

3月5日,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HHS)3月4日澄清,目前美国库存有1200万个N95口罩和3000万个外科口罩,如果新冠肺炎在美发生大流行则需要35亿个,只能满足医疗专业人员所需的1.2%,而不是此前该部门官员在国会说的10%。

日本口罩70%依赖中国

据日媒分析,日本口罩短缺背后存在许多原因,其中之一便是对中国依存度很高。

日本卫生材料工业连合会统计显示,在2018年度日本销售的55亿个口罩中,日本国产仅为占2成的11亿个;7成依赖从中国进口。

从作为原料的无纺布来看,中国占进口的比例也达到46%。

另据韩国媒体报道,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处长李仪卿近日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当前韩国国内口罩每日产量达1100万只,较前两周翻一番,但仍面临供应紧缺问题。

政府将严格限制口罩出口量,动员所有力量解决口罩供应不足问题。

为解决新冠肺炎疫情升级导致的口罩紧缺问题,韩国政府从2月26日零时至4月30日实施紧急调整口罩和洗手消毒液供应等措施,防止口罩大量出境。

目前,泰国、韩国、法国、俄罗斯和德国等国都已经纷纷宣布限制口罩出口,也已有多个国家对本国口罩开始实行或者考虑实行国家征用模式。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我国国内的口罩日需求量可能在2亿只,而且需求量的高峰主要在2~4月份,因此之前也有不少人认为口罩需求是个非常态的“脉冲”现象;但随着疫情的海外扩散,考虑到绝大部分国家的防控措施无法做到中国那样最严格、最彻底,也就意味着海外疫情持续的时间会比中国长的多。

如果那样的话,口罩的这个爆发性脉冲需求持续的时间可能要比我们预计的要长,全球口罩潜在日需求量的极限值或许能够达到数几亿只级别。

中国目前扩产的口罩产能随着中国的疫情供需缓解逐步缓解,有相当部分可以出口;因为海外的巨量口罩需求也只能依靠中国,目前已经有包括法国、德国、瑞士、意大利、俄罗斯、捷克、奥地利、匈牙利等多个欧洲国家从中国大量进口包括口罩、防护服在内的疫情防控医疗物资。

二、中国制造口罩的潜能有多大?

我们先来看看常见的口罩分类和标准如下:

疫情之下除了医护人员使用的医用防护口罩,民众使用的一次性医用口罩需求量最大。

1、医用口罩的SMS“三明治”结构

医用口罩一般由无纺布、熔喷布、鼻梁条、耳带等构成,主体结构为三层无纺布,又称SMS“三明治”结构,他们之间的区别及功能如下:

内S层:

普通纺粘无纺布,主要是吸湿功能;

外S层:

是做了防水处理的无纺布,主要用于隔绝患者喷出的液体,起到防飞沫效果;

中间M层:

是经过驻极处理的熔喷无纺布,能过滤细菌悬浮颗粒,是最重要的核心层。

三层材料的功能可以概括为:

外层防飞沫,中层过滤,内层吸湿。

因此,熔喷布是医用口罩的“心脏”,用于医用口罩中间的过滤层,具有很好的过滤性、阻隔性、保温性和吸附性。

无纺布的主要原材料为均聚聚丙烯(PP,熔体流动速率MFR=2-3,又称熔指,表征熔体流动性能)通过与过氧化物改性生成聚丙烯纤维料,其中S层用PP纤维料MFR约为25-40,M层用PP纤维料MFR约为400-2000(又称熔喷料)。

PP纤维料通过非织造工艺生产得到生产口罩所需的无纺布,其中熔喷无纺布还要再经过一次驻极处理(使纤维带上电荷,利用静电引力捕获飞沫气溶胶),高端M层无纺布也可以使用PTFE(聚四氟乙烯)作为原材料。

而耳戴则主要由聚丙烯塑料/聚丙烯纤维+氨纶构成。

除此外,其他少量的传统原料还包括聚酯(PET)、涤纶短纤、聚酰胺(PA)、聚乙烯(PE)和聚氨酯(PU)等。

2、口罩生产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支撑

口罩虽然算不上高科技产品,但同样拥有复杂精巧的产业链。

看上去普通的几个构件,实际上涉及石化、化工、纺织、机械、冶金、电子等基础工业门类。

如果加上相关生产设备,则又会涉及材料加工、机械制造、电气控制、气动元件、超声波压焊、自动包装、杀菌消毒等领域。

在口罩生产产业链齐全的中国,一只口罩,最源头的聚丙烯可能来自长三角的浙江,这些原料在山东被加工成熔喷无纺布,再运输到河南的工厂,使用广东等地生产的口罩机和辅料,最终生产出口罩。

因此,一个小小的口罩,牵动着数十条大大小小的产业链,是诸多工业门类集团作战、供应链集成融合、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出来的产物。

如果没有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口罩产能不可能做到应声快速扩产。

3、口罩最源头原料——高熔指聚丙烯理论上很充裕

按照工信部此前公布的数据,1吨高熔指纤维聚丙烯可生产一次性外科口罩90万-100万只,生产N95医用防护口罩的话可达20万到25万只;也就是说,普通一次性的医用口罩每只消耗高熔指纤维聚丙烯仅为1克,而N95医用防护口罩每只消耗高熔指纤维聚丙烯约为4~5克。

我国2018年聚丙烯产能、产量和表观消费量分别达到2272.6万吨、2092万吨和2535.9万吨,2019年国内聚丙烯产能2549万吨,产量为2096万吨;其中,可用于口罩M层熔喷层的高熔指纤维聚丙烯产量为88万吨,占聚丙烯总量的4.2%。

在平常年份2019年的50亿只口罩,即便全部按医用口罩测算,中间M层每只只消耗1克,总共也就只消耗高熔指纤维聚丙烯5000吨,即便考虑N95消耗量大,也不会明显增加用量。

也就是说,在平常年份的高熔指纤维聚丙烯消耗量中,医用口罩占比不到1%。

一般情况下,高熔指纤维聚丙烯并非主要用于生产医用口罩,而是主要应用于非织造布、服装面料、地毯丝、医用手术用品、民用卫生用品等领域。

在医疗卫生方面,一次性手术衣、被单、口罩、盖布等领域对于高熔指聚丙烯的消耗量要比口罩大得多。

因此,针对前期的口罩用高熔指聚丙烯原料紧缺,更多的是物流和库存问题。

实际上国内88万吨的产量是非常充裕的,若全部切换生产口罩,理论上可支撑口罩日产量24亿只。

更何况,更大体量的2000万吨级别的聚丙烯产能可以实现转换。

近期,部分炼化企业快速转变生产计划,聚丙烯专用料将实现全力保供。

中石化协调青岛炼化、济南炼化和燕山石化等生产企业,优先安排济南炼化Y40X、青岛炼化Y38Q等医卫无纺布专用料,燕山石化K4912、K5806Y输液瓶专用料等与防疫有关牌号的生产,并根据客户需要增加排产量。

中石油体系的独山子石化也随时待命将随时调整生产计划。

PDH龙头的东华能源率先公布全力保供高熔指纤维Y381H用于医疗口罩生产,拥有PDH产能的卫星石化和新建成的民营大炼化浙江石化和恒力石化也都调整排产。

目前由于聚丙烯下游领域尚有没复工的,中石化承诺聚丙烯不涨价,聚丙烯价格维持在7000元/吨左右,高熔指聚丙烯纤维的吨产品价格则在1万多元。

4、口罩内外S层用料——纺粘无纺布供给也比较充裕

非织造布又称不织布、无纺布,无纺布具有防潮、透气、柔韧、质轻、不助燃、容易分解、无毒无刺激性、色彩丰富、价格低廉、可循环再用等特点。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非织造布生产国和消费国。

2018年全球非织造布总生产量约1565万吨,中国占全球非织造布总生产量约37.9%。

中国非织造布总生产量由2009年的240.9万吨增加至2018年的593.22万吨,2009-2018年中国非织造布总产量复合增长率10.53%。

无纺布(非织造布)主要生产技术主要有纺粘法、熔喷法、热轧法、针刺法、化学粘合法和纺粘熔喷复合法(SMS)等。

根据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线1412条,其中PP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线1185条,PET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线118条,在线复合SMS非织造布生产线109条,连续式熔喷法非织造布生产线138条。

其中,纺粘非织造布产量占全部非织造布产量比重最高,2018年纺粘非织造布产量297.12万吨,占2018年全部非织造布产量比重的50.09%,主要应用于卫生材料领域;其次是针刺非织造布,产量136.2万吨,占比22.96%。

可见,医用口罩内外S层所需的纺粘无纺布的供给,相对于口罩所需也是海量的。

由此纺粘无纺布价格维持在15000元/吨左右,并没有像熔喷布那样价格飞涨。

5、口罩M层用料——熔喷无纺布面临口罩“芯”瓶颈

我们从上图中可以看到,熔喷无纺布在整个无纺布的结构里面的体量很小;2019年我国熔喷布的产能在8-10万吨,而国内熔喷布产量仅为5.5万吨(日产量不到150吨),在整个无纺布中的占比只有0.9%,国内平时能够量产熔喷料的企业只有10家左右;而且这些熔喷布,不仅仅用于生产口罩,更多的用于环境保护材料、服装材料、电池隔膜材料、擦拭材料等。

从下面的我国熔喷布生产企业列表中也可以看到好多企业是服务于环保过滤、电池隔膜和电子擦拭净化用的。

熔喷布下游应用范围:

(1)医疗卫生用布:

手术衣、防护服、消毒包布、口罩、尿片、妇女卫生巾等;

(2)家庭装饰用布:

贴墙布、台布、床单、床罩等;

(3)跟装用布:

衬里、粘合衬、絮片、定型棉、各种合成革底布等;

(4)工业用布:

过滤材料、绝缘材料、水泥包装袋、土工布、包覆布等;

(5)农业用布:

作物保护布、育秧布、灌溉布、保温幕帘等;

(6)其它:

太空棉、保温隔音材料、吸油毡、烟过滤嘴、袋包茶叶袋等。

从平常年份,我国2019年口罩50亿只来看,即便全是医用口罩需要熔喷布,其对熔喷布的年消耗也就5000吨(日消耗约14吨);也就是说在平时,熔喷布只占无纺布的0.9%,而医用口罩用熔喷布又只占熔喷布的约10%,熔喷无纺布在整个无纺布的结构里面的体量小到微乎其微,确实是个小众中的小众行业。

熔喷法(MeltBlowing)属于聚合物挤压法非织造工艺,是1954年美国海军为了收集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微粒研制的超细过滤效果的过滤材料,然后埃克森、3M等公司在1965年前后,制造了第一代熔喷非织造设备。

工艺原理就是用高速热空气对模头喷丝孔挤出的聚合物熔体细流进行牵伸,由此形成超细纤维并凝聚在凝网帘或滚筒上,依靠自身粘合成为非织造布,喷丝的原理如下图:

熔喷材料是靠自身纤维热熔而成,厚度更厚熔喷法生产的无纺布,纤维的随机和隔层交叉排列,形成了熔喷材料多弯曲通道结构,这样颗粒物(新冠病毒气溶胶)才会与纤维产生碰撞而被滞留。

医用口罩的过滤机制是布朗扩散、截留、惯性碰撞、重力沉降和静电吸附。

前四种都是物理因素,就是熔喷法生产的无纺布自然具有的特性,过滤性约为35%;这是达不到医用口罩要求的,需要对材料进行驻极处理,让纤维带上电荷,用静电捕获新冠病毒所在的气溶胶。

驻极处理:

静电吸附就是通过荷电纤维的库仑力实现对新冠病毒飞沫(气溶胶)的捕获。

原理就是让过滤材料表面更开阔,对微粒的捕获能力能抢,而电荷密度增加,对颗粒的吸附和极化效应更强,所以,过滤层的熔喷无纺布过滤材料,必须要经过驻极处理,才能在不改变呼吸阻力的前提下,实现95%的过滤性,才能有效防病毒。

口罩要在到达阻隔效果的同时保证舒适通气性,医用口罩吸气阻力一般不超过343.2帕斯卡(Pa),民用口罩吸气阻力小于135帕斯卡(Pa)。

驻极处理能够大幅提高过滤效率,不改变呼吸阻力,而且驻极电压越高,材料过滤效率越高;一般需要驻极电压在30Kv-60kv,驻极时间要在20秒以上;最后生产出来的医用高熔指熔喷无纺布原料,成本大概在20000元/吨左右。

熔喷布生产工艺相对复杂,产量不足,而熔喷布在口罩中起到关键的过滤作用、俗称口罩“芯”。

在国务院的防控物资对接平台上,我们发现在1000多条需求中,超过一半都与熔喷布有关,可以说目前最最紧缺的口罩原材料实际是熔喷布。

随之而来的是熔喷布价格在一个月时间内从2万/吨飞涨至40万/吨,即便这样,1吨熔喷布摊到100万只口罩中的每只成本相当于是增加了近0.4元,按照目前的口罩市场价格还是可以承受。

为什么熔喷布价格会出现暴涨?

因为生产速度慢,技术要求较高,短期内熔喷布产能难以大增。

首先从生产成本看,相对普通口罩的生产线,制造熔喷布的成本投入相对较大一些。

生产熔喷布的设备,国产价格大约500万元左右,进口设备则在1000万元以上。

其次,从设备购买到实际投产,熔喷布的生产周期需要1-3个月,时间周期较长。

而且熔喷料粘度较大,设备需要机械改造及调试,临时改造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制造熔喷布设备,成为瓶颈中的瓶颈。

如果说现在口罩生产,熔喷布是瓶颈,那么制造熔喷布的设备生产,则是瓶颈中的瓶颈。

目前,国内已实现熔喷布生产设备的国产化,但喷丝板、喷丝模头等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仍与国外厂商有较大差距,多依赖国外厂商(德国、日本等)供货。

国内提供熔喷布成套生产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的厂家并不多。

主要包括中国恒天集团下属的宏大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纺织机械(集团)旗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