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5911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docx

届高考语文押题卷加精

2019年高考原创押题卷(三)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70分,第Ⅱ卷80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

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

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

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了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

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

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

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

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

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

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

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通衢大道,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

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须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

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

我们从汉字本身除了能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

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蘖,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在古代汉字中,“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思维特征。

D.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许多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如指食物时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字的分类中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对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分类的依据是现象与事物的表象,这种分类方式不同于近代西方的分类方式。

B.象形的“初文”是汉字衍生的根基,作为义符,每个“初文”都能提示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汉字的大体意思,后来又被视为该类汉字的“部首”。

C.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了汉字归类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系联的特征。

D.“役”字原不从“彳”,后来才以“彳”为义符,因为“彳”是通衢大道的象形,所以人们看到“役”字就会产生从役之人奔波于路上的联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既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反过来又会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的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就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因而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某个意思时,无须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C.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无须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使汉字具备了强烈的象形性。

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感知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等,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团圆饭

江 岸

王宏生在大年三十凌晨回到了黄泥湾。

那时候,东方天际还未露出鱼肚白,四周一片漆黑。

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回来,引起村庄零乱的狗吠。

老婆田玉花提前收到他发来的短信,悄悄地从热被窝里爬起来,给他开了门,没有惊动睡梦中的爹娘和一双儿女。

王宏生背着一个干瘪的背包,怀抱一个六七岁的女娃。

女娃被紧紧地裹在他的黑呢大衣里,闭着眼睛,小嘴半开半合,犹自打着细微的鼾声。

田玉花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嘴巴夸张地咧成了一个水瓢。

王宏生轻轻地“嘘”了一声,顺手关了客厅的灯。

他们家的小楼是几年前盖的,总共两层半。

一、二层住人,上面半层阁楼没有装修,搬进来之后,堆放了一些杂物。

田玉花早把阁楼清理过了,铺的盖的都已准备停当。

两口子蹑手蹑脚地钻进了阁楼。

天蒙蒙亮的时候,田玉花慢慢从阁楼里拱出来,轻轻关上阁楼的门。

她溜到一楼,发现爹已经起来,在客厅里摆弄鞭炮。

田玉花这才听到了村庄各处连绵不断的鞭炮声,刚才居然一直没注意。

大年三十早晨放一挂鞭炮,是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习俗。

山里人在中午吃全家团圆的年饭。

吃罢早饭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饭。

王家人忙年饭,却一直不得消停,老有人上门打扰。

田玉花和爹娘只好停下手中的活计,应酬一番。

“宏生哥回来了吗?

“宏生兄弟在家吗?

“俺找俺宏生叔……”

前来打听王宏生的,全都是村里的青壮年男人。

他们在家里喝杯茶,抽支烟,又纷纷落寞地走了。

这些人都是王宏生近年带到城里打工的老邻旧居。

他到城里工地打工,学会了粉刷的手艺,后来就带出一个工程队,承包楼房内粉和外粉的活计。

进了腊月,活儿干完了,王宏生让他们先回一步,拍着胸脯儿承诺,过年前兑现工钱。

这几天,他们天天都过来看一看,问一问。

马上要过年了,可宏生怎么还没影儿呢?

每送走一位来客,田玉花总是快速躲进厨房。

也不知是被油烟熏着了还是被寒风呛着了,她的眼角总往外涌泪花。

她不忍看爹娘脸上焦虑的神色,不忍听两个孩子扒在门框上翘望爸爸时发出的叹息声,总是赶紧揉揉眼睛,去锅灶上忙碌。

中午十一点左右,村庄里又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

放过鞭炮之后,家家户户就要开年饭了。

“哈哈哈,钱到账了,终于到账了!

”王宏生旋风般从阁楼上冲下来。

在他的身后,随即响起脆生生的哭喊声:

“我要爸爸!

我要妈妈!

我要回家!

……”王宏生的笑声和孩子的哭喊声回荡在隆隆的鞭炮声中。

爹娘显然吓傻了,两个孩子却狂喜地冲他跑过来。

王宏生顾不得和爹娘解释,更顾不得和儿女亲热,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

“双喜,赶紧过来!

“栓柱,到我家来一趟!

“冬生,我在家等你……”

大家纷纷赶到,将王家的客厅挤得水泄不通。

王宏生拿出一张银行卡,喜滋滋地说:

“我刚刚收到银行提示短信,咱们的工钱到账了!

你们一起去镇上银行,把各自的工钱转走!

一个年轻人双手接过银行卡,欢天喜地地说:

“走啊,到镇上转钱去啊。

”一群人跟着他,走出了王家大院。

年轻人扭回头说:

“宏生哥,中午和大伯少喝点酒,晚上到我家,咱哥儿几个一起喝。

大家都走了,王家大院一下子安静下来。

爹放鞭炮的时候,娘从阁楼上抱下来一个啼哭的女娃。

“这个女娃是谁?

”爹狐疑地问。

“她是我们老板的女儿,叫甜甜。

”王宏生说着,从娘怀里接过女娃,哄着女娃说,“甜甜乖,甜甜不哭,甜甜是叔叔家的小客人,咱们一起过年好不好?

叔叔马上给你爸爸打电话,咱们吃完年饭,爸爸妈妈就会来接甜甜了。

王宏生打通电话,让甜甜和爸爸妈妈说了几句话,甜甜才不哭了。

田玉花麻利得像一阵风,把早就准备好的年饭端上了饭桌。

一家人围坐在桌边,开始吃一年一度团圆的年饭。

王宏生刚端起酒杯,忽然听到呜哇呜哇的警笛声在村口响起,他的手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酒洒到了桌子上。

(选自《短篇小说》2016年第10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王宏生在大年三十凌晨“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回来”,并且悄悄地进门,“没有惊动睡梦中的爹娘和一双儿女”,可见他对家人的牵挂和体谅。

B.年关回家的王宏生怀里抱着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媳妇田玉花虽然对此感到惊讶,但她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并不过多追问。

C.吃团圆饭时听到警笛声响起,王宏生的手“不由自主地抖了一下”,这一细节说明王宏生早就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他知法犯法。

D.文章题目虽为“团圆饭”,但王宏生一家并没有吃上团圆饭,其实作者已经在前文为这样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请联系上下文做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本文的故事,你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塔布曼:

亮相美钞的废奴女英雄

1822年,哈莉特•塔布曼生于马里兰州一个黑人家庭。

塔布曼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给种植园的奴隶主当小佣人,白天劈柴做饭,夜晚还要哄婴儿睡觉,七岁时就干起了成人干的重活儿。

塔布曼和家人每天在种植园里干活,稍有差错就会遭到奴隶主的毒打。

有一次,她因为偷吃了一个棒棒糖,后背被打得皮开肉绽。

而这样的被打的事,在种植园里几乎天天发生,奴隶主根本不把黑人当人看。

在弗吉尼亚州莱斯顿的一个大种植园里,一位叫艾肯逊的奴隶常常遭到主人狄更斯的毒打。

艾肯逊实在无法忍受,就想逃往北方。

凶狠的狄更斯便放出狼狗把艾肯逊追了回来,并且还残忍地挖掉了艾肯逊的双眼。

可怜的艾肯逊生不如死,被关在骡圈中,还要与骡子一起推磨。

这件事在塔布曼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她很同情艾肯逊,非常憎恨奴隶主,但她还太小,无法帮助艾肯逊,便开始跟着大人学习《圣经》,为黑人祈祷。

1835年农忙时节,塔布曼正和大家在田里收割稻子,突然有一个叫格林的黑人逃跑了。

一般情况下,逃亡都发生在晚上、礼拜天或者节日,很少有人直接从田里逃走。

种植园的工头发现后,马上招呼包括塔布曼在内的几个黑人一起去追。

不一会儿,工头在谷仓发现了躲在里面的格林。

两人一个握着枪一个举着钢刀正在对峙时,塔布曼也赶到了。

工头对她说:

“你从后面抱住他的肩膀,丑鬼!

”那一刻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

拦住工头,放跑格林。

格林似乎明白了什么,突然从塔布曼身边一跃而起,迅速逃掉。

工头要追,但被塔布曼堵在门口。

看着格林从眼皮底下逃走,工头抓起一个两磅重的秤砣狠狠地向塔布曼砸去,塔布曼躲闪不及被砸中额角,身子一晃仰面倒地。

等工头从她身上跳过去时,格林早没了踪影。

塔布曼的勇敢精神感动了大家。

当她被一群黑人抬回家时,已经不省人事了。

顽强的塔布曼躺到圣诞节时,渐渐地复原了。

不过,她的头上落下了一个碗口大的伤疤,时常隐隐作痛。

塔布曼后来对好友说,她在卧床期间,坚持起身祷告:

祈求上帝改变主人的心,让他对大家好一点;如果改变不了,就把他除掉吧。

塔布曼相信,自己的痊愈,一定是上帝相助的结果。

1849年的春天,塔布曼的奴隶主突然身亡,奴隶主的妻子为了还债,决定卖掉几个女奴隶。

塔布曼深知贩卖女奴比使用女奴更有利可图,她们会被当作“母畜”强迫生育,甚至随时被杀。

她曾经被卖掉过一次,但那次因为她额头上的伤疤引起的眩晕病不能干重活,被退了回来。

而这次如果被卖掉,就不知命运如何了。

听黑人们私下说,有个地下铁道,可以帮助他们逃往北方的宾夕法尼亚州——一个自由的天堂。

于是,她决定逃走。

但是,她的丈夫却不愿意离开,因为当时自由黑人能够得到白人普遍的友好和宽容的对待,有身份上的优势。

塔布曼万般无奈,只好离开丈夫和家人。

逃亡时,她唯一的行囊只有自己的信念——奔向自由。

1849年的秋季,塔布曼成功地逃到了宾夕法尼亚州。

自此,她先后138次潜回南方,营救了3000多名奴隶。

而在此过程中,她从没有被捕过。

除了她聪明、细心和依靠黑人社区的帮助之外,在逃亡过程中严守军事纪律也是重要原因。

塔布曼把黑奴一个个地从种植园带出来,要他们坚信美国的未来和黑人的幸福;塔布曼率领成百上千的黑人参加了由总统发起的自由之战,要他们坚信自己已成为永久的自由人……美国动荡的历史在她面前一页页翻过,而她好像只是一个见证者。

很多年后,国会竟然不承认她的业绩,拒绝给她退休金。

她住在奥本,在菜园里种些土豆卖给邻居,聊以度日。

(摘自《名人传记》2016年第7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皮肤深可可色;身材较矮,体格健壮;嗓音低沉,略带沙哑;左额有一深陷伤疤,背部有两道交叉鞭痕;目光放肆,沉默寡欢;举止粗俗;步态略显蹒跚。

对于捉获送交者,多切斯特县地主委员会将奉致谢仪12000美元,对于披露其住址者奖赏3000美元。

捕获后可径交该种植园,亦可直接解送至巴克镇或坎布里奇市立监狱;只需向该种植园报知尊姓大名即可。

(黄柱宇《塔布曼》)

②同为女性,哈莉特身上蕴含的精神更为深远。

她带领黑奴在原野上奔走,她忍受病痛,备受压抑,她的黑人朋友都叫她“海特”,而她却以“哈莉特”这个奴隶主叫她的名字为历史所铭记……自由平等,是她一生的追求,也是今天仍值得每个人反思的超越时代的追求。

(《美元上的第一位黑人女性——哈莉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奴隶主根本不把黑人当人看,在种植园里奴隶被打的事天天发生,塔布曼因偷吃了一个棒棒糖而被打得皮开肉绽。

 B.塔布曼忍受痛苦,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她心胸宽广,勇担重任;她坚信将来会有美好的未来,也会有幸福。

  C.1835年农忙时节,黑人格林的逃跑在塔布曼的帮助下取得了成功,虽然塔布曼遭受了一顿毒打,但在她心里埋下了逃跑的种子。

  D.塔布曼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她代表着人类不懈追求的社会进步。

她成为美元上的第一位黑人女性就是很好的证明。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塔布曼五六岁时就开始给种植园的奴隶主做小佣人,七岁就干成人干的重活儿,而且天天遭受奴隶主的毒打,可见其童年的不幸。

B.艾肯逊的事情给塔布曼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她非常憎恨奴隶主,但她却无法帮助艾肯逊,只能为黑人祈祷。

C.通过塔布曼的外貌不仅可以看出她的性格特点,还可以看出她所受到的非人待遇;而造成她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是她是黑人。

D.塔布曼追求自己心中的信念——自由的种种表现以及她的精神令世人钦佩,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平等自由的权利。

E.虽然塔布曼把黑奴一个个地从种植园带出来,给他们幸福,然而,很多年后,国会竟然不承认她的业绩,拒不给她退休金。

9.文末说“美国动荡的历史在她面前一页页翻过,而她好像只是一个见证者”,在这动荡的历史中,塔布曼都做了什么?

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晁,真定人。

初事杜重威为列校。

重威诛,属周祖镇邺中,晁因委质麾下。

周祖开国,擢为作坊副使。

慕容彦超据兖州叛,以晁为行营步军都监。

兖州平,转作坊使。

晁自以逮事霸府,复有军功,而迁拜不满所望,居常怏怏。

时枢密使王峻秉政,晁疑其轧己。

一日使酒诣其第,毁峻,峻不之责。

世宗嗣位,改控鹤左厢都指挥使、领贺州刺史。

从征刘崇,转虎捷右厢都指挥使、领本州团练使兼行营步军都指挥使。

军至河内,世宗意在速战,令晁倍道兼行。

晁私语通事舍人郑好谦曰:

“贼势方盛,未易敌也,宜持重以挫其锐。

”好谦以所言入白,世宗怒曰:

“汝安得此言,必他人所教。

言其人,则舍尔;不言,当死!

”好谦惧,遂以实对。

世宗即命并晁械于州狱,军回始赦之。

及征淮南,改虎捷左厢、领阆州防御使,充前军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又为缘江步军都指挥使时李重进败吴人于正阳以降卒三千人付晁晁一夕尽杀之世宗不之罪。

寿春平,拜检校太保、河阳三城节度、孟怀等州观察处置等使。

恭帝即位,加检校太傅。

宋初,加检校太尉。

未几,以疾归京师,卒,年五十二。

太祖甚悼之,赠太子太师,再赠侍中。

晁身长七尺,仪貌雄伟,好聚敛,处方镇以贿闻。

以周初与宣祖分掌禁军,有宗盟之分,故太祖常优礼之,再加赠典焉。

子延溥。

延溥,周显德中,以父任补左班殿直。

宋初,为铁骑指挥使。

开宝初,太祖亲征晋阳,太宗守京邑,延溥以所部为帐下牙军,转殿前散员指挥使。

九年,改铁骑都虞候。

(选自《宋史•赵晁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充前军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又为缘江步军都指挥使/时李重进/败吴人于正阳/以降卒三千人付晁/晁一夕尽杀之/世宗不之罪

B.充前军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又为缘江步军都指挥使/时李重进败吴人于正阳/以降卒三千人付晁/晁一夕尽杀之/世宗不之罪

C.充前军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又为缘江步军都指挥使/时李重进/败吴人于正阳/以降卒三千/人付晁/晁一夕尽杀之/世宗不之罪

D.充前军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又为缘江步军都指挥使/时李重进败吴人于正阳/以降卒三千/人付晁/晁一夕尽杀之/世宗不之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嗣位”指继承君位。

“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长子,“位”即君位。

B.“舍人”指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

通事舍人是官职名。

宋、元以来也俗称权贵子弟为“舍人”,犹称公子。

C.“禁军”是封建时代受帝王管辖,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都城警备任务的军队。

D.“牙军”,即亲兵或卫兵,是中唐以后节度使的私兵,是节度使专兵的产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晁当官心切,意气用事。

赵晁自认为追随太祖多年且有军功,却不能如愿升迁,因而经常怏怏不乐,怀疑王峻排挤他,趁着酒劲到王峻府邸闹事。

B.赵晁说话随意,惹怒世宗。

他在跟随世宗征伐刘崇时,对郑好谦说的话让世宗很生气,世宗把赵晁和郑好谦一起拘禁在州狱里。

C.赵晁做事果断,深受世宗器重。

征伐淮南时,赵晁把李重进交给他的三千名投降士兵在一夜之间全部杀死,世宗也没有怪罪他。

D.赵晁相貌堂堂,喜欢搜刮钱财。

赵晁在方镇任职时就以纳贿而出名。

太祖因为他与宣祖有同宗情分而经常优待礼遇他,两次加以追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一日使酒诣其第,毁峻,峻不之责。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贼势方盛,未易敌也,宜持重以挫其锐。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①无想山作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②,飘流瀚海③,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溧水,今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周邦彦被贬至溧水,本篇为此间所作。

②社燕:

于春社时飞来,到秋社时归去,故称。

③瀚海:

大海。

这里泛指遥远、荒僻的地方。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上阕开篇用词新颖:

“老”写出雏鸟在风雨中羽毛渐丰、历练成长的过程;“肥”写出了梅子因受到雨水滋润而圆润饱满的形态,富有动感。

B.“自乐”写出乌鸢在夏日宁静的山间无拘无束、自得其乐的情境,反衬出词人因公务劳顿无暇消遣而对乌鸢生出的羡慕之情。

C.“新绿溅溅”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写,既描绘了溪水映衬碧树的绿意,又仿佛能够听到悦耳的潺潺流水声。

D.“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写出词人希望在歌舞和美酒中暂时入眠,说明歌舞和美酒让词人身心愉悦,得到了放松。

E.从“黄芦苦竹”“九江船”“急管繁弦”等词语可以看出词人以白居易自比。

因为词人处在“地卑山近”的溧水,与当年白居易被贬江州时环境相似。

15.下阕措辞婉转,情感曲折多变。

请结合词句,对此加以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2)《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琵琶女曲终时的动作、神态,不仅使人感到她的教养不俗,而且自然地表现她由弹奏到自叙身世的内心活动。

(3)《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写出了将士的感伤,并点出令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  )

A.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B.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