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929452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2.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高考复习年高考年模拟分类汇编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

专题十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部分六年高考题荟萃

2010年高考题

一、选择题

1.(10年广东卷)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题眼:

“万化根源总在心。

考点:

“心学”

解析:

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

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

答案:

C。

2.(10年新课标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

此题考查解读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

形体是“有生之本”。

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体现了对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故答案为A。

3.(10年上海历史卷)9.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解析:

C。

此题考察第7分册第2课宋明理学的知识。

课文如下描述:

自宋初开始,众多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经典的重新诠释。

他们在排拒佛、道的同时,融合佛、道思想,将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提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创成一个以“理”为核心的更加精致完备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4.(10年上海历史卷)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解析:

此题考察第2分册第5课百家争鸣的内容,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提倡专制独裁,是为了统治者的利益考虑。

故选B。

5.(10年浙江卷)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解析】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

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

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答案】B

6.(10年浙江卷)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不以人助天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

“制天命而用之”和“天行有常”是荀子的思想,排除B、D项。

选项A出自庄子《南华经》,原文是“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意指上古时的有识之士顺应自然,不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去破坏自然规律,或去影响自然,典型体现了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道德经》,“刍狗”指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人们对它敬若神明,祭祀一结束,就被丢弃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无所谓仁慈,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主旨是建议人要效法天地的“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的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

【答案】A

7.(10年天津卷)2.《史记》载:

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

D

[解析]测量目标:

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

考试内容: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分析:

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

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

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

为什么效仿?

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8.(10年山东卷)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

答案:

B

【解析】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人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

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

9.(10年江苏卷)5.“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

”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A.朱熹B.李贽C.陆九渊D.黄宗羲

解析:

“人人皆可以为圣”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了挑战。

故正确答案为B。

2009年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

1.(安徽文综)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一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答案C

2.(山东文综)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下列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

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

④德不忧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沦衡》)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②③

答案D

3.(上海历史)郑观应主张:

“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

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

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答案B

4.(江苏历史)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5.(上海历史)西方学者常常将中国称为“孔子的中国”。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

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问题:

(1)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发生了哪些变化?

(3)孔子及儒家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如何?

答案

(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以仕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言行。

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仕、礼。

(2)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儒学吸收佛

教、道教思想;朱熹提出“明天理、灭人欲”,建立理学体系,把儒学推向新高峰。

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

仅笼统地回答。

汉、宋两代,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3)能从两方面进行回答,新文化运动兴起,孔子及其儒家思想被视为旧文化、旧道德的代表遭到批判,开始走向衰落。

但是在批孔的同时,也有人推崇儒家思想,这表明儒家思想在当时仍具有影响。

其他答案。

仅运用边缘性知识作出解释。

不一样。

詹姆士一世在经济上实行重税政策,严重侵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玛丽和威廉不得为天主教徒,不得随意征收新税和招募常备军等。

5.(广东历史)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东汉组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和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佛、道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思想的主流。

宋代组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瞑目而坐。

游、杨二人遂恭敬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据朱熹《近思录》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晚清组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

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

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

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

(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

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答案

(1)晚清组。

(2)①东汉组、宋代组。

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

如:

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

宋代组可增加其它朝代学生尊师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

(3)东汉:

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佛教、道教产生了较大影响。

宋代:

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它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

晚清:

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

(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2005——2008年高考题组

一、选择题

1.(2008广东单科,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答案D

2.(2009山东基本能力,14)传统文化强调人要奋发有为,勇于担当。

下列名句中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

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③位卑未敢忘忧国④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⑤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C

3.(2008山东基本能力,42)《三字经》中写道:

“人之初,性本善。

”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

①孟子②荀子③告子④苏格拉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4.(2008宁夏,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A

5.(2008上海单科,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答案D

6.(2008海南单科,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答案D

7.(2008四川非延考区,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

“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答案C

8.(2008重庆,1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

”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A

9.(上海春季,5)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惠。

以下文字中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D.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答案D

10.(2007广东,2)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答案A

11.(2007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答案C

12.(2007全国文综Ⅱ,12)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A

13.(2007北京文综,14)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D

14.(2007北京文综,15)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

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

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对以上信息解读不准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答案A

15.(2007海南单科,6)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德思想融入儒学 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答案D

16.(2006广东单科,7)鸦片战争前后,有识之士为了扭转学问与现实脱节、空谈义理的风气,积极提倡()

A.经世致用 B.求富求强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工商皆本

答案A

17.(2007全国文综Ⅱ,1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答案D

18.(2008海南·宁夏,全国Ⅲ,12)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其中吸收了()

A.佛教教义 B.法家思想

C.墨子学说 D.《神灭论》的观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9.(2008上海单科,16)明清之际是一个“天崩地解”的时代,“一些最敏锐的心灵”进行了一场痛定思痛的反思,期望为当时的社会找寻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

(8分)

(1)“一些最敏锐的心灵”主要是指哪些思想家?

(2)他们为什么要进行反思?

(3)他们思考了哪些重要问题?

答案

(1)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受时势的刺激,检讨明朝灭亡的原因。

(3)顾炎武:

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或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黄宗羲: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明君贤相”(或答“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王夫之:

主张实学,让富民放手经营工商业。

(如将三者的主张概括回答也给分。

20.(2007广东单科,26)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

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

《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

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答案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3)可从材料本身的可靠性或对材料的使用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

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

(或:

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

)

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1.(2007江苏单科,28,)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

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

答案①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孔丘)。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还主张“礼”(贵贱有“序”)。

②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孟轲)。

他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仁政。

③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

他对儒学加以发挥,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为朱熹。

他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⑤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答“百家争鸣”亦可)

中的重要一家,从西汉武帝时开始儒学居于统治地位,明清两代新儒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第二部分四年联考题汇编

2010年联考题

题组一

一、选择题

1、(2010.江苏省台州市重点高中模拟)儒家思想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彻的一条思想主线是

A、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D、通过学习和实施法则,可以使小人变成君子,普通人成为圣人

答案A

2、(2010.江苏省台州市重点高中模拟)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仁政和道德教育 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实行人治或法治

答案A

3.(2010.辽宁锦州市高三期末考试)历史学家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能够了解到商代社会的一些情况;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也能够了解到北宋年间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的繁荣景象。

由此可见,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总结,其主要依据是

A.历史学家的分析和思考B.当时的客观事物

C.各种历史教科书D.各种历史文物

答案D

4.(2010.辽宁锦州市高三期末考试)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演员们手持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