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训练中国区域地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60013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复习训练中国区域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复习训练中国区域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复习训练中国区域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复习训练中国区域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复习训练中国区域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复习训练中国区域地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复习训练中国区域地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复习训练中国区域地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复习训练中国区域地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复习训练中国区域地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复习训练中国区域地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地理复习训练中国区域地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复习训练中国区域地理.docx

《高考地理复习训练中国区域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复习训练中国区域地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复习训练中国区域地理.docx

高考地理复习训练中国区域地理

高考地理复习训练:

中国区域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

读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有

①旱涝  ②台风  ③高温  ④风沙⑤寒潮  ⑥盐碱化  ⑦缺水  ⑧低温

A.①④⑥⑦       B.①②③④C.③④⑤⑦       D.②③④⑧

2.适宜在图示平原地区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A.水稻、油菜、茶叶B.春小麦、亚麻、甜菜

C.棉花、玉米、甘蔗D.冬小麦、棉花、花生

读我国东北地区某河流流量补给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数码表示的河流补给类型正确的是

①地下水补给   ②湖泊水补给   ③雨水补给   ④积雪融水补给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与淮河相比,该河流水文特征是

A.水位季节变化小  B.泥沙含量大  C.有明显的春汛和夏汛  D.冬季封冻断流

下图为“我国南、北方水资源、人口及耕地分布对照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图中内容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重心在北方地区B.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北方的一半

C.人均耕地面积南方多于北方D.南方的人均水资源为北方的4倍

6.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

A.雨季长短导致降水量差异较大B.耕地面积差异较大

C.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D.纬度差异导致蒸发量差异大

读我国北方某区域图,完成7~8题。

7.关于该区域四地发展方向的规划,正确的是

A.甲地种植柑橘,发展立体农业  B.乙地依靠海岸,建设海滨浴场

C.丙地开荒,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D.丁地建设化工基地

8.近年来,M河河口向海洋推进的速度变慢,其原因最可能是

A.河流上游植被破坏        B.河流上游退耕还林

C.河流下游地势平缓与海水顶托作用  D.河流中游围湖造田

读华北盐碱(盐渍)地分布和地下水位统计数据,完成9~10小题。

 

9.对图五、图六的判读,正确的是  

 A.海拔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  B.盐碱化越严重,浅层地下水埋藏越深

 C.沿MN一线地区出现地下水漏斗区D.滨海地带,因过度灌溉造成最严重的土地盐碱化 

10.图六中,浅层地下水与深层地下水埋藏深度基本呈负相关,主要原因是 

  A.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的地区,需大量抽取深层地下水

  B.因地质原因,导致两者埋藏深度的差异

 C.地下水总量是稳定的,浅层地下水多、深层地下水就少

  D.降水多的地区,浅层地下水埋藏浅、深层地下水埋藏深

读我国某省区各气候带面积比重统计图,回答11~12题。

11.根据图示信息推断,该省区位于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

12.关于该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纬度较高,南北跨纬度较大B.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势起伏大

C.以热带、温带气候为主D.降水丰沛,干湿季分明

下图中甲为我国某地区区域图,乙为A河流上一水文站测到的某月连续两天流量随时间变化曲线。

回答13~15题。

13.甲图中

A.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少    B.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

C.外力作用以风化和流水侵蚀为主 D.自然带以温带荒漠带为主

14.下列地理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图示地区的是

A.坡地垦荒→水土流失→农业减产  B.过量引水→河流干涸→绿洲萎缩

C.围湖造田→湖泊萎缩→洪涝频发  D.干旱缺水→过采地下水→地面沉降

15.根据图乙信息推测A河流在图示时间内流量变化特点及成因最有可能是

A.第一天降水量大,流量大 B.第二天降水量小,流量小

C.第一天天晴,流量变化大 D.第二天天晴,流量变化小

下图是“沿110°E经线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积温曲线图”。

读图,回答16~17题。

16.图中数码①②③④四个地域所跨纬度相同,其中,日平均气温≥10℃积温量随纬度变化最小的一组是(  )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7.图中⑤所示地区所处的温度带和适宜发展的农作物是(  )

A.热带——可可豆、水稻

B.亚热带——水稻、油菜

C.暖温带——谷子、棉花

D.中温带——小麦、甜菜

下表是我国东部地区四地的气候资料,据表完成18~20题。

18.表中①地区的植被类型和农作物是(  )

A.针阔混交林,春小麦B.针叶林,甜菜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水稻D落叶阔叶林,棉花

19.四地河流水文特征比较,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水位变化最小B.②地含沙量最大

C.③地冰期最长D.④地汛期最长

20.关于四地所在地区矿产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②③铁矿资源丰富B.②④煤炭资源丰富

C.①④有色金属矿产丰富D.①③石油资源丰富

二、综合题

21.“湖广熟,天下足”描绘了我国千百年来“南粮北运”的历史。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与流通格局已悄然改变。

北方松辽河产区和南方长江产区的粮食生产指标的变化,正是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一个缩影。

材料一:

我国南北方地区粮食生产、耕地、水资源和人口情况

 

材料二:

20世纪70~90年代北方与南方产区粮食增产贡献率及人均占有量的变化

表3

粮食生产指标

    粮食产区

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

人均粮食占有量(千克)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北方产区总计

其中:

松辽河产区

53.9

11.5

67.3

19.7

85.1

31.9

328.4

366.5

400.7

495.2

421.5

569.5

南方产区总计

其中:

长江产区

46.1

29.7

32.7

24.3

14.9

11.3

334.9

352.6

355.1

396.3

328.0

379.9

(1)分析材料一,我国南、北方地区人地矛盾更为突出的是                地区。

(2)“湖广熟,天下足”,当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3)材料二表中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与松辽河产区相比,其变化特点是          ;同期,与南方产区相比,我国北方产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特点是          。

(4)分析南方产区长江三角洲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22.结合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云南省地处低纬度高原,地形地貌复杂,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冬春季节降水较少,物产丰富。

云南省是我国木本油料产业大省,种植历史悠久,其中油橄榄种植面积已超过6万亩。

木本油料作物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传统行业争利”的特点。

该产业已成为一些山区林农的“摇钱树”,但绝大部分为亩产3-5公斤的低产林。

大理地区在地质历史上地势较低,而如今却石灰岩广布,且出露地表,盛产大理石(又称云石,原指产于大理的白色带有黑色花纹的石灰岩,因盛产于大理而得名-非岩石学定义)。

材料二:

“云南省油橄榄种植区分布图”

(1)结合所学知识,试描述大理地区石灰岩广布且出露于地表的形成过程。

(2)根据材料二,试描述云南省油橄榄的分布特征。

(3)试分析云南省适于木本油料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4)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有人支持应加快扩大油料基地建设;有人支持应稳步加强油料基地建设。

任选其一说明理由。

【答案】1.A2.D

【解析】第1题,华北平原旱涝、盐碱、风沙、缺水限制农业发展。

第2题,华北平原主要农作物是冬小麦、棉花、花生。

3.C 4.C【解析】第3题,由题干提示是我国东北地区某河流流量补给示意图,①全年补给稳定是地下水补给,②在春季,是积雪融水补给,③对应东北的雨季时间,是雨水补给。

第4题,从图中可知,与淮河相比,该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泥沙含量相对不大,有两个汛期,冬季流量减少,但没有封冻断流。

【答案】5.B6.A

【解析】第5题,读我国南、北方水资源、人口及耕地分布对照图可知,我国人口重心在南方地区,耕地面积南方少于北方,南方水土资源配合更佳,结合人口和耕地的比重可推出南方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致北方的一半。

第6题,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丰富,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较少。

【答案】7.D8.B

【解析】第7题,图示区域为我国北方,不适合种植柑橘;乙地为礁石海岸,不宜建设海滨浴场;丙地位于山区,不宜开荒;丁地位于海边,河流下游,地势平坦,可以建设化工基地。

第8题,M河谷向海洋推进的速度变慢,说明河流从上游携带的泥沙减少,河口泥沙沉积减慢,应该是流域内生态环境改善,植被覆盖率提高,与此有关的当是河流上游退耕还林。

【答案】9.C10.A

【解析】第9题,从图上可以看出,沿MN一线,出现一个地下水深度达到100米的区域,即出现地下水漏斗区。

由于出现地下水漏斗区,因此海拔越高,地下水埋藏并不越深。

盐碱化越严重,浅层地下水埋藏越浅。

滨海地带主要是受海水影响出现土地盐碱化,并非是过度灌溉造成的。

第10题,从图上可以看出,浅层地下水埋藏深度与深层地下水基本呈负相关。

这是因为浅层地下水容易受到污染,污染严重的区域,需大量抽取深层地下水。

【答案】 11.C12.B

【解析】第11题,我国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包括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及云贵高原大部。

包括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如春的温带气候和高山寒带气候,此外本区南端还分布有少部分热带季雨林气候区。

我国东北地区、西北地区都位于温带地区,不存在热带气候。

东南地区位于淮河以南,属于南方,不存在温带季风气候。

第12题,由上题分析,该地区为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包括青藏高原,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及云贵高原大部。

西南地区的地形比较复杂,但较为显著地分为三个地形单元。

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山地,云贵高原中高山山地丘陵区和青藏高原高山山地区,地势起伏大。

【答案】13.D14.B15.C

【解析】第13题,根据图示信息,我们可以确定是在新疆地区,身居内陆,东侧离海较近,西侧较远,那么总体上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增多。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

外力作用以风力侵蚀为主。

自然带以温带荒漠带为主。

第14题,该自然带内,若过量引用河水,会导致河流干涸,绿洲面积减小。

A是在描述我国南方丘陵地区,C项在主要是在我国江南地区,D项则是华北平原。

第15题,河流在一天中有一次峰值,主要是白天气温升高,高山冰雪融化,补给河水,流量增加。

16.B17.D【解析】第16题,此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图中横坐标代表纬度,纵坐标代表积温,①②③④四个地域所跨纬度相同,但日平均气温≥10℃积温①处最高,④处最低,故积温随纬度变化最大的一组是①④。

第17题,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南北方地区,其所在纬线大致为34ºN,图中⑤处所属地区位于秦岭以南地区,即属于南方地区,但位于长江以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油料作物为油菜。

18.D19.C20.D【解析】第18题,根据气候资料判断,①②③④依次位于华北地区、南部沿海、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地区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农作物是棉花。

针阔混交林、春小麦、针叶林、甜菜分布在东北地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分布在亚热带地区。

第19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①②③④依次位于华北地区、南部沿海、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东北地区,结冰期最长。

我国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相对而言:

南方较小,北方较大,西北更大。

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黄河,很明显不在②。

汛期最长的是珠江,在②地区。

第20题,我国石油集中在华北、东北、新疆。

铁矿主要在辽宁、河北、四川等地。

煤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

有色金属主要分布在南方。

21.

(1)南方

(2)季风水田农业

(3)持续下降不断增长

(4)城市化或工业化的推进占用部分耕地;

城郊农业的发展或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使得粮食作物占地面积缩小;

河网稠密,耕地破碎,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解析】第

(1)题,从材料一可知,我国北方地区人少地多,而南方人多地少,故我国南北方地区人地矛盾更为突出的是南方地区。

(2)题,“湖广熟,天下足”,湖南﹑湖北两省盛产稻米,两湖丰收,则天下粮足。

当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水稻种植业,即季风水田农业。

第(3)题,根据材料二表中数据显示,20世纪70年代松辽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11.5%,80年代为19.7%,90年代为31.9%;20世纪70年代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29.7%,80年代为24.3%,90年代为11.3%。

长江产区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与松辽河产区相比,其变化特点是持续下降。

就人均粮食占有量看,20世纪70年代南方产区总计为334.9千克,80年代为355.1千克,90年代为328.0千克;北方产区总计20世纪70年代为328.4千克,80年代为400.7千克,90年代为421.5千克。

与南方产区相比,我国北方产区人均粮食占有量变化特点是不断增长。

第(4)题,南方产区长江三角洲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占用了部分耕地。

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变化,城郊农业改种粮为蔬菜、花卉或者建设成为出口农产品基地,使得粮食作物占土地面积减少,加上长江流域河网密布,耕地破碎,地块又小,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2.

(1)地质历史上该地区地势低,沉积作用形成深厚石灰岩层,随着板块的不断碰撞,挤压隆起,石灰岩层顶部岩层受外力侵蚀,导致石灰岩出露地表,形成广布的石灰岩。

(2)云南省油橄榄种植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云南省北部山地的南坡。

(3)纬度低,且位于山地阳坡,热量充足;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积累;邻近河流,水源充足,便于灌溉;坡缓且向阳,宜林山地分布广;土质深厚,土壤肥沃。

(4)加快建设:

促进山区开发;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油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缓解能源危机等。

稳步建设:

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尚不成熟;冬春季节所需灌溉水源多,加剧干旱;适宜种植林地面积广,但产量低。

【解析】第

(1)题,可按逆向思维方式进行归纳与梳理:

石灰岩出露地表←外力侵蚀←板块运动使岩层上拱←地壳上升←石灰岩岩层←外力沉积←海洋环境,地势低。

(2)题,注意对图例辨析、等高线判读及方向判断。

第(3)题,“环境条件”即主要指自然因素,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包括:

气候、地形地势、水源、土壤等。

第(4)题,区域发展注意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方面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