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6185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87.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docx

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

1.传热的基本方式:

导热、对流、辐射

2.导热系数是表征材料导热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单位为W/(m·K)。

它的物理意义是,当材料层厚度为lm,材料层两表面的温差为1K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lm2截面积的导热量。

3.材料吸收率、反射率、透射率与外来辐射的波长、材料的颜色、材性、材料的光滑和平整程度有关。

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外来辐射的反射能力不同,对短波辐射,颜色起主导作用;对长波辐射,材性(导体还是非导体)起主导作用。

常温下,一般材料对辐射的吸收系数可取其黑度值,而对来自太阳的辐射,材料的吸收系数并不等于物体表面的黑度。

玻璃作为建筑常用的材料属于选择性辐射体,其透射率与外来辐射的波长有密切的关系。

易于透过短波而不易透过长波的玻璃建筑具有温室效应。

4.辐射换热两表面间的辐射换热量主要与表面的温度、表面发射和吸收辐射的能力、表面的几何尺寸与相对位置有关。

5.表面换热表面换热由对流换热、辐射换热两部分组成。

6.在建筑热工中,对流换热系数主要与气流的状况、结构所处的部位、壁面状况、热流方向有关。

7.露点温度

露点温度可用来判断围护结构内表面是否结露。

当围护结构内表面的温度低于露点温度时,内表面将产生结露。

8.室外热环境(室外气候)

室外热环境由太阳辐射、大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降水等因素综合组成的一种热环境。

9.太阳辐射的组成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太阳直接射达地面的部分,称为直射辐射;另一部分是经过大气层散射后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散射辐射。

10.太阳常数

影响太阳辐射照度的因素

大气中射程的长短,太阳高度角,海拔高度,大气质量。

11.太阳光谱

太阳辐射能量主要分布在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区域,其中97.8%是短波辐射,所以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12.室外气温室外气温:

距地面1.5m处百叶箱内的空气温度。

13.一般来说,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空气的绝对湿度变化不大,但由于空气温度的变化,使得空气中饱和水蒸气压随之变化,从而导致相对湿度变化强烈。

⑴年变化规律:

最热月相对湿度最小,最冷月相对湿度最大,季风区例外。

14.根据降水强度,可将降水划分如下:

小雨<10mm中雨10~25mm大雨25~50mm暴雨50~100mm

15室内热环境是指由室内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室内风速、平均辐射温度(室内各壁面温度的当量温度)等因素综合组成的一种热物理环境。

16.室内热环境的评价方法

1.单一指标

使用室内空气温度作为热环境评价指标。

对冬季采暖的室内设计温度,规范规定居住建筑为18℃,托幼建筑为20℃。

2.有效温度

有效温度ET(EffectiveTemperature)是依据半裸的人与穿夏季薄衫的人在一定条件的环境中所反应的瞬时热感觉作为决定各项因素综合作用的评价标准,是室内气温、相对湿度和空气速度在一定组合下的综合指标。

缺陷是没有考虑热辐射变化的影响,在评价环境时有时难免出现一定的偏差。

3.PMV指标

PMV(PredictedMeanVote)指标是全面反映室内各气候要素(室内空气温度、湿度、速度、壁面平均辐射温度、人体活动强度、衣服热阻)对人体热感觉影响的综合评价方法。

PMV指标系统,将人体的热感觉划分为7个等级如下:

+3

+2

+1

0

-1

-2

-3

稍暖

舒适

稍凉

17.一维稳定传热的特点

1.通过平壁内各点的热流强度处处相等;

2.同一材质的平壁内部各界面温度分布呈直线关系。

18.传热阻是热量从平壁一侧空间传至另一侧空间时所受到的总阻力,在稳定传热条件下的一个重要的热工性能指标,单位:

(m2·K)/W。

19.

传热系数为当围护结构两侧温差为1K(1℃)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传热量。

用传热系数也能说明围护结构在稳定传热条件下的热工性能,单位:

W/(m2·K)。

K0=1/R0

20.封闭空气间层的传热过程与固体材料层内的不同,它实际上是在一个有限空间内的两个表面之间的热转移过程,包括对流换热、辐射换热,而非纯导热过程,所以封闭空气间层的热阻与间层厚度之间不存在成比例的增长关系。

21.影响封闭空气间层热阻的因素①间层表面温度、②间层厚度、③间层放置位置(水平、垂直或倾斜)、④热流方向、⑤间层表面材料的辐射系数。

22.在稳定导热中,温度随距离的变化为一次函数,所以同一材料层内的温度分布为直线,直线的斜率与材料层的导热系数成反比。

23.平壁在简谐热作用下的传热特征

平壁在简谐热作用下的三个基本传热特征:

2.从室外空间到平壁内部,温度波动的振幅逐渐减小,这种现象叫做温度波的衰减。

3.从室外空间到平壁内部,温度波动的相位逐渐向后推进,这种现象叫温度波的相位延迟。

或者说温度波出现最高温度的时间向后推迟。

温度波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衰减和延迟现象,是由于在平壁升温和降温的过程中,材料的热容作用和热量传递中材料层的热阻作用造成的。

24.材料的蓄热系数:

当某一均质半无限大物体一侧受到简谐热作用时,迎波面(受到热作用的一侧表面)上接受的热流振幅与该表面温度波动的振幅比。

它是表示半无限大物体在简谐热作用下,直接受到热作用的一侧表面,对谐波热作用敏感程度的一个特性指标。

在同样的周期性热作用下,材料的蓄热系数越大,表面温度波动越小,反之波动越大。

通常建筑材料的S值为热作用周期为24小时的蓄热系数,用S24表示。

25.材料层的热惰性指标D

材料层的热惰性指标:

表示具有一定厚度的材料层受到波动热作用后,波动剧烈程度的一个指标,它表明了材料层抵抗温度波动的能力。

表征围护结构对周期性温度波在其内部衰减快慢程度。

26.材料层表面的蓄热系数

当某层材料的热惰性指标D≥1时,材料层表面的蓄热系数可近似按该层材料的蓄热系数取值,即Y=S。

27总延迟时间:

在室外温度谐波作用下,平壁内表面出现最高温度值的时间与室外温度谐波出现最高温度值的时间差。

在建筑热工设计中,更习惯于用总延迟时间评价围护结构的热稳定性。

28.围护结构的保温验算是在稳定传热条件下进行的,评价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的主要指标是传热阻R0或传热系数K0。

29.最小传热阻的确定(低限热阻)

1.室内计算温度ti

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ti=18℃;高级居住建筑、医疗、福利、托幼建筑ti=20℃。

30.绝热材料

绝热材料是指导热系数λ<0.25W/(m·K)且能用于绝热工程的材料。

31.影响材料导热系数的因素

⑴密度:

一般情况下,密度越大,导热系数也越大,但某些材料存在着最佳密度的界限,在最佳密度下,该材料的导热系数最小。

⑶温度:

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一般在高温或负低温的情况下才考虑其影响。

⑷热流方向:

对各向异性材料(如木材、玻璃纤维),平行于热流方向时,导热系数较大;垂直于热流方向时,导热系数较小。

对导热系数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材料的密度、湿度。

32.外保温方案的优点:

①保护主体结构,降低温度应力起伏,提高结构的耐久性;

②对结构及房间的热稳定性有利;

③对防止和减少保温层内部产生水蒸气凝结有利;

④减少热桥处的热损失,防止热桥内表面结露;

⑤有利于旧房的节能改造。

33.窗的传热系数和传热阻

窗的特点是其传热阻小(传热系数大)。

如单层金属窗的传热系数约为一砖墙的3倍。

窗的热损失在建筑物的总热损失中所占比重甚大。

窗的传热系数是包括了窗框、玻璃、空气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

34..窗的保温措施

⑴控制窗墙面积比

从保温设计的角度而言,在保证天然采光的情况下,窗的面积应该加以限制。

居住建筑的窗墙面积比:

北向

≤20%(适用于单层窗和双层窗)

东、西向

≤25%(适用于单层窗)

≤30%(适用于双层窗)

南向

≤35%(适用于单层窗和双层窗)

⑵提高窗的气密性,减少冷风渗透

窗户的气密性应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规定的等级。

当两侧空气压差为△P=10Pa时,要求如下:

①冬季室外平均风速≥3.0m/s的地区:

1~6层:

应≥Ⅲ级水平[每米缝长空气渗透量≤2.5m3/(m·h)];

7~30层:

应≥Ⅱ级水平[每米缝长空气渗透量≤l.5m3/(m·h)]。

②冬季室外平均风速<3.0m/s的地区:

1~6层:

应≥Ⅳ级水平[每米缝长空气渗透量≤4.0m3/(m·h)];

7~30层:

应≥Ⅲ级水平[每米缝长空气渗透量≤2.5m3/(m·h)]。

在窗上使用密封条、减压槽均可减少冷风渗透。

在提高窗的气密性时,还需要保持一定的换气量。

⑶提高窗框保温性能

可将窗框的薄壁实腹型材改为空心型材,利于内部形成的空气间层提高保温能力;或者使用塑料型材,利于其导热系数小的优点提高保温能力。

⑷改善玻璃保温能力

使用多层窗,即利用增加窗扇的层数形成的空气间层,加大窗的保温能力;使用双层玻璃窗(单框双玻)或中空玻璃都能改善玻璃的保温能力。

⑸使用保温窗帘。

35.地板的保温

1.对地板面层分类及材料热工性能的要求见表14—8。

地面热工性能类别           表14-8

类型

吸热指数B(W/m2·h-1/2·K)

适用建筑类型

I

<17

高级居住建筑,托幼、医疗建筑

17~23

一般居住建筑,办公、学校建筑

>23

临时逗留及室温高于23℃的采暖房间

36.地板的保温处理

⑴地板保温处理时,地板周边的保温性能应该比中间好。

⑵严寒地区采暖建筑的底层地面,当建筑物周边无采暖管沟时,在外墙内侧0.5~1m的范围内应铺设保温层,热阻值应≥外墙的热阻值。

37..热桥保温的要求

保温设计要求应对热桥部位进行保温验算,保证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室内空气的露点温度。

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按60%采用。

38.热桥的保温处理

从建筑保温的要求来看,贯通式热桥是最不利于保温的。

对于非贯通式热桥,在构造设计时,应该尽量将其设置在靠近室外的一侧。

当热桥内表面温度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则应作保温处理。

39.保温层长度L[图14—10(f)]:

当a<δ时,L≥1.5δ;当a>δ时,L≥2.0δ。

41.在稳定传湿条件下,多层平壁材料层内水蒸气分压力的分布与稳定传热时材料层内的温度分布雷同,即同一材料层内,水蒸气分压力分布为直线;在多层材料构成的平壁内,水蒸气分压力分布是一条折线。

42外侧有卷材或其他密闭防水层的平屋顶结构,以及保温层外侧有密实保护层的多层墙体结构,当内侧结构层为加气混凝土和砖等多孔材料时,应进行内部冷凝受潮验算。

43.冷凝界面的确定

围护结构内部出现冷凝,通常都是材料的蒸汽渗透系数出现由大变小的界面且界面温度比较低的情况。

通常把最容易出现冷凝,而且冷凝最严重的界面称为冷凝界面。

冷凝界面一般出现在沿蒸汽渗透的方向绝热材料和其后密实材料的交界面处。

44.防止和控制表面冷凝

1.正常房间

⑴保证围护结构满足保温设计的要求(传热阻≥最小传热阻);

⑵房间使用中保持围护结构内表面气流通畅(如家具与墙壁留有缝隙);

⑶对供热系统供热不均匀的房间,围护结构内表面应该使用蓄热系数大的材料建造。

2.高湿房间

⑴设置防水层;

⑵间歇使用的高湿房间,围护结构内表面可增设吸湿能力强且本身又耐潮湿的饰面层或涂层,防止水滴形成;

⑶增设吊顶,有组织地排除滴水;

⑷使用机械方式,加强屋顶内表面处的通风,防止水滴形成。

45.防止和控制内部冷凝

1.正确布置围护结构内部材料层次

在水蒸气渗透的通路上尽量符合“进难出易”的原则。

2.设置隔汽层

⑴设置隔汽层的条件

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需要设置隔汽层。

①围护结构内部产生冷凝;

②由冷凝引起的保温材料重量湿度增量超过保温材料重量湿度的允许增量(或者冷凝界面内侧所需要的蒸汽渗透阻<最小蒸汽渗透阻)。

⑵隔汽层的位置

隔汽层的位置应布置在蒸汽流入的一侧。

对采暖房间,应布置在保温层的内侧;对冷库建筑应布置在隔热层的外侧。

3.设置通风间层或泄气沟道

在保温层外设置通风间层或泄气沟道,可将渗透的水蒸气借助流动的空气及时排除,并且对保温层有风干作用。

4.冷侧设置密闭空气层

在保温层外侧设置密闭空气层,可使处于较高温度侧的保温层经常干燥。

46.建筑对日照的要求

建筑对日照的要求需要根据建筑的使用性质确定。

主要考虑日照的时间、日照的面积、变化范围。

47.太阳赤纬角的变化

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太阳赤纬角。

太阳赤纬角的变化范围是:

-23°27′~23°27′。

从春分、夏至到秋分,太阳赤纬角δ>0;从秋分、冬至到春分,太阳赤纬角δ<0。

一般季节的太阳赤纬角可查主要季节太阳赤纬角δ值表确定。

特殊季节赤纬角δ值如下:

春、秋分:

δ=0;冬至日:

δ=-23°27′;夏至日:

δ=23°27′。

48.时角

太阳所在的时圈与通过当地正南方向的时圈(子午圈)构成的夹角称为时角,用符号Ω表示,单位为度。

2.对时角的规定:

正午:

Ω=0;下午:

Ω>0;上午:

Ω<0。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24小时),时角每小时变化l5°。

Ω=15×(Tm-12),Tm——地方平均太阳时。

49.地方平均太阳时与标准时

日照计算使用的时间均为地方平均太阳时,而日常钟表所指示的时间为标准时,两者之间需要换算。

50.特殊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日出、日没时:

太阳高度角hs为0;正午时:

太阳高度角最大。

51.太阳方位角:

太阳光线在地平面上的投影线与地平面正南方向所夹的角,单位为度。

规定:

正南方向As=0;

从正南方向顺时针(下午)As>0;从正南方向逆时针(上午)As<0。

52.棒影图的原理

㈡棒影图的应用

1.确定建筑物的阴影区;

2.确定室内的日照区;

3.确定建筑物的日照时间;

4.确定适宜的建筑间距和朝向;

5.确定遮阳尺寸。

53.利用自然能

减少对人体的辐射和室内墙面、地面及家具特别是夜间的间歇通风有利于降低室温。

利用自然能主要包括建筑外表面的长波辐射、夜间对流、被动蒸发冷却、地冷空调、太阳能降温等防用结合的措施。

54.室外综合温度

室外综合温度:

将室外气温和太阳辐射对外围护结构的作用综合而成的一个假想的室外气象参数,单位为K或℃。

室外综合温度也是周期性变化的。

它不仅和气象参数(室外气温、太阳辐射)有关,而且还与外围护结构的朝向和外表面材料的性质有关。

55.隔热设计标准

在房间自然通风的情况下,要求建筑物屋顶、西墙、东墙内表面的最高温度θi,max须≤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te,max。

56.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措施

1.外围护结构隔热的侧重次序

外围护结构隔热的侧重次序为屋顶、西墙、东墙、南墙、北墙。

57.屋顶隔热

屋顶隔热的主要措施有:

⑴屋顶外表面作浅色处理。

⑵增加屋顶的热阻与热惰性

如用实体隔热材料层和带封闭空气间层进行屋顶隔热,增加屋顶的热阻与热惰性,减少屋顶传热和温度波动的振幅。

⑶使用通风屋顶

通风屋顶的设计要注意利用朝向形成空气流动的动力,间层高度以20~24cm左右为好,间层内表面不宜过分粗糙,以降低空气流动阻力,并组织好气流的进、出路线。

⑷使用蓄水屋顶

利用水的热容量大,且水在蒸发时需要吸收大量的汽化热,从而大量减少传入室内的热量,降低屋顶表面温度,达到隔热的目的。

水深宜为15~20cm,水面宜有浮生植物或白色漂浮物。

⑸使用植被屋顶

植物可遮挡强烈的阳光,减少屋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植物的光合作用将转化热能为生物能;植物叶面的蒸腾作用可增加蒸发散热量;种植植物的基质材料(如土壤)还可增加屋顶的热阻与热惰性。

58.外墙隔热

外墙隔热的主要措施有:

⑴外墙表面作浅色处理,如浅色粉刷、涂层和面砖等,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⑵使用混凝土或砖等重质材料作墙体;

⑶复合墙体的内侧宜采用厚度为1Ocm的混凝土或砖等重质材料;

⑷使用多排孔(双排或三排)的空心砌块墙体或轻骨料混凝土空心砌块作墙体;

⑸使用带铝箔的封闭空气间层。

使用单面铝箔空气间层时,铝箔应该设在高温一侧;

59.遮阳的目的与要求

遮阳的目的是为了遮挡直射阳光,减少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防止过热,避免眩光和防止物品受到阳光照射产生变质、褪色和损坏。

60.遮阳的效果

遮阳系数:

在照射时间内,透进有遮阳窗口的太阳辐射量与透进无遮阳窗口的太阳辐射量的比值。

玻璃遮阳系数:

透过玻璃的太阳辐射得热与透过3mm厚普通透明窗玻璃的太阳辐射得热之比值。

61.遮阳的基本形式

1.水平式:

适合hs大,从窗口上方来的太阳辐射(南向)。

2.垂直式:

适合hs较小,从窗口侧方来的太阳辐射(东北、西北)。

3.综合式:

适合hs中等,窗前斜上方来的太阳辐射(东南、西南)。

4.挡板式:

适合hs较小,正射窗口的太阳辐射(东、西)。

62.遮阳的板面组合与板面构造

在满足遮挡直射阳光的前提下,可使用不同的板面组合以减小遮阳板的挑出长度。

遮阳板的板面构造可以为实心的、百叶形、蜂窝形。

为了便于热空气的散佚,减少对通风、采光视野的影响,后两种构造比较适宜。

63.遮阳板的安装位置

遮阳板的安装位置对防热和通风影响很大。

遮阳板应离开墙面一定位置安装,以使热空气能够沿墙面排走,并注意板面能减少挡风,最好能起导风作用。

对百叶式遮阳,百叶宜装在外侧,这样可将大部分热量散于室外。

64.板面使用的材料和颜色

遮阳板的材料以轻质材料为宜,要求坚固耐用。

遮阳板的向阳面应浅色发亮,以加强表面对阳光的反射;背阳面应较暗,无光泽,以避免产生眩光。

65.空气压力差

造成空气压力差的主要原因是:

⑴风压作用:

风作用在建筑面上产生的风压差。

⑵热压作用:

室内外空气温差所导致的空气密度差和开口高度差产生的压力差。

66.风向投射角

风向投射角口:

风向投射线与墙面法线的夹角。

风向投射角愈小,对房间的自然通风愈有利。

但需要注意,风向投射角小时,由于屋后的漩涡区较大,对多排建筑就需要很大的间距。

从保证自然通风和节地的综合考虑,风向和建筑物应有一定的风向投射角。

表14-10表示了风向投射角对流场的影响,其中H为建筑物的高度。

68.间距及建筑群的布局

一方面根据风向投射角确定合理的间距,另一方面通过选择建筑群的布局以达到减少间距的目的。

在建筑群的平面布局中有行列式(又分为并列式、错列式、斜列式)、周边式、自由式,从通风效果来看,错列式、斜列式较并列式、周边式为好。

69.房间的开口位置

可在室内做漏空隔断、使用中轴旋转窗改变气流方向,调整气流分布。

70.建筑节能的形势和目标

㈠在新建建筑节能上下工夫。

新建的建筑全面实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在北京等4个直辖市以及北方严寒和寒冷地区的重点城市试行节能65%的国家标准,这样可以取得节能投资少、收效大的目的。

㈡到2010年,对城市既有居住和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要求大城市完成改造面积25%,中等城市完成15%,小城市完成10%。

72.建筑物耗热量指标(qh)

在计算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条件下,为保持室内设计计算温度,单位建筑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需由室内采暖设备供给的热量,单位:

W/m2。

73.建筑体形系数(S)

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

外表面积中,不包括地面、不采暖楼梯间内墙、户门的面积。

74.窗墙面积比

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建筑,以各地l980~1981年住宅通用设计、4个单元6层楼,体形系数为0.30左右的建筑物的耗热量指标计算值,经线性处理后的数据作为基准能耗。

要求居住建筑全年的采暖能耗在此基准能耗值的基础上通过对建筑、热工、暖通系统采取节能措施,达到降低65%的节能目标。

75.室内热环境计算参数

冬季采暖室内计算温度取18℃;冬季采暖计算换气次数取0.5次/h。

对人体的舒适以及对采暖能耗影响最大的是温度指标。

76.朝向与布局

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建筑单体的平、立面设计和门窗的设置应尽可能设在避风向阳地段,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以便有效地利用冬季日照,主要房间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减少冷风渗透。

77.体形系数

体形系数的大小对建筑能耗的影响非常明显。

从建筑节能的角度来说,建筑物的平、立面不应出现过多的凹凸,体形系数越小,单位建筑面积对应的外表面积越小,通过外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越小。

作为标准的强制性条文,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物的体形系数必须满足表14—12的规定,若体形系数超过限值,则要求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并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权衡判断。

81.外窗(门)部位的设计

①门窗的气密性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中的规定,在标准状态下,压力差为10Pa时,气密性要求:

气密性等级

每小时每米开启缝长的空气渗透量[m3/(m·h)]

每小时每平方米面积的空气渗透量[m3/(m2·h)]

4级

2.5≥q1>2.0

7.5≥q2>6.0

6级

l.5≥q1>1.0

4.5≥q2>3.0

为减少冬季室外空气过多地向室内渗漏,对外窗及敞开式阳台门的气密性要求为:

严寒地区:

应≥6级。

寒冷地区:

1~6层应≥4级;7层及以上应≥6级。

②外窗遮阳

在寒冷(B)区,由于其夏季室外太阳辐射比较强烈,因此,需要对空调负荷大的建筑的外窗(包括阳台的透明部分)设置外部遮阳,以有效减少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

设置遮阳后,外窗的综合遮阳系数等于窗本身的遮阳系数与外遮阳的遮阳系数的乘积。

③凸窗设置

严寒地区的所有朝向和寒冷地区的北向不应设置凸窗。

因为这些地区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凸窗容易发生结露,出现淌水、长霉等问题。

设置凸窗时,凸窗凸出(从外墙面至凸窗外表面)应≤400mm。

凸窗的传热系数限值应比普通窗降低15%,且其不透明的顶部、底部、侧面的传热系数应≤外墙的传热系数。

④外窗(门)洞口部位的保温处理

外窗(门)框与外墙之间的缝隙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填堵,不得采用普通水泥砂浆补缝。

外窗(门)洞口室外部分的侧墙面应做保温处理,避免洞口室内部分的侧墙面产生结露。

如果阳台和直接连通的房间之间设置了隔墙和门、窗,但其传热系数没有达到规定的限值,则要求:

①阳台和室外空气接触的墙板、顶板、地板的传热系数须≤规定限值的120%;

②严寒地区阳台窗的传热系数须≤2.5W/(m2·K);

③寒冷地区阳台窗的传热系数须≤3.1W/(m2·K);

④阳台外表面的窗墙面积比须≤60%;

底层地坪以及与地坪接触的周边外墙应采用良好的保温防潮措施

在严寒和寒冷地区,与土壤接触的周边地面以及高于地面几十厘米的周边外墙(特别是墙角)由于受二维、三维传热的影响,表面温度较低,既造成大量的热量损失,又容易发生返潮、结露现象。

因此,即使没有地下室,也应该将外墙外侧的保温延伸到地坪以下,以提高其内表面温度。

84.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指标

⑴冬季采暖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卧室、起居室室内设计温度应取l8℃;换气次数应取1.0次/h。

⑵夏季空调室内热环境设计计算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

卧室、起居室室内设计温度应取26℃;换气次数应取1.0次/h。

85.建筑与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⑴朝向与布局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物的朝向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以便有效的利用冬季日照,同时在夏季也可以大量减少太阳辐射得热。

⑵体形系数

作为标准的强制性条文,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物的体形系数必须满足表l4—17的规定,若体形系数超过限值,则要求进行围护结构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