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名词解释及大题归纳总结缩印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64033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名词解释及大题归纳总结缩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克思名词解释及大题归纳总结缩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克思名词解释及大题归纳总结缩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克思名词解释及大题归纳总结缩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克思名词解释及大题归纳总结缩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马克思名词解释及大题归纳总结缩印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马克思名词解释及大题归纳总结缩印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马克思名词解释及大题归纳总结缩印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马克思名词解释及大题归纳总结缩印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马克思名词解释及大题归纳总结缩印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马克思名词解释及大题归纳总结缩印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马克思名词解释及大题归纳总结缩印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马克思名词解释及大题归纳总结缩印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马克思名词解释及大题归纳总结缩印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名词解释及大题归纳总结缩印版.docx

《马克思名词解释及大题归纳总结缩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名词解释及大题归纳总结缩印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名词解释及大题归纳总结缩印版.docx

马克思名词解释及大题归纳总结缩印版

1马克思主义:

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联系:

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规律:

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真理:

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6实践:

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7价值:

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8认识: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绝对真理:

真理无条件性、无限性。

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二是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认识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次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10相对真理:

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指人的认识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总是有局限性的、不完全的

11矛盾:

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12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

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14社会形态:

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关于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5生产力:

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16生产关系:

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7经济基础:

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8上层建筑:

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9社会基本矛盾:

在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下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矛盾。

20社会价值(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1资本:

资本是一种由剩余劳动堆叠形成的社会权力。

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2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23.垄断:

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25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2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7金融寡头:

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

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28劳动力商品:

是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成为商品。

29垄断价格:

就是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

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

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列宁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即是矛盾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

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

动力。

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

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⑶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

盾分析法。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

⑴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⑵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

没有斗争性。

⑶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

运动推动事物。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

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⑵同一性使矛盾双

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⑶同一

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

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⑵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

定力量。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

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事物

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

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⑵质

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⑶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⑷量变和质变是相

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

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事物内部都

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

事物发展的环节。

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跃。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否定是新旧事物

联系的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

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旧事物对旧事物既批

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三、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作用):

(1)时间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①实践产生了

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

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

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

(2)实践和认识

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客观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运动的基本规律:

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

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从实践到认识,此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

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2)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

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要实现此阶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

第一,

必须从实践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归

实践,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回归实践,必须为群众所掌

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3)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真理的绝对性: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五、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

⑴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⑵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

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

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⑴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⑵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

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总之,真理的

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

力状况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

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

能动的反作用:

①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

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

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

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

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

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⑵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⑶经济建筑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

统治地位。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

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一定要适合”表明: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

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间落后于不适

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

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八、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⑴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

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⑵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

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⑶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

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九、科学技术的作用: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是社会发展

的重要动力:

对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

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

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

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到消极作用。

十、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⑴人民群众从质上

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

口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

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

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

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

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

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十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

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伦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深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途径: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

用的认识。

(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

用的认识。

(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十二、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

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

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

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

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

必然性。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

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由于唯物史观和

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

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

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

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

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不变资本是以生产

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十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

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

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

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

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4、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

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十四、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

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

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

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十五、经济危机:

实质:

经济危机的实质或本质是旧的生产力产能过剩与供给过剩,有

效需求饱和与不足。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

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

矛盾表现在:

①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

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②变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

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

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化程度时,社会生

产结构严重失调,引发了经济危机。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

涨,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