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7126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1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docx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高一历史月考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5月月考试题

1、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

1、16世纪,来自美国的玉米、烟草,亚洲的香料、茶叶,非洲的黄金、象牙等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市场。

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

A.新航路的开辟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汽船的出现D.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2、1992年许多国家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纷纷举行500周年纪念活动,但引起了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标语:

“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与该纪念活动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B.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C.哥伦布航行到美洲D.麦哲伦环球航行

3、法国史学家米西勒认为,14﹣16世纪的欧洲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其中发现世界的主要动力是(  )

A.追求财富B.摧毁封建制度C.扩张领土D.传播天主教

4、在争夺殖民霸主的过程中,英国打败了下列哪三个国家,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A.西班牙、法国、葡萄牙B.荷兰、德国、法国

C.西班牙、荷兰、美国D.西班牙、荷兰、法国

5、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6、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

”材料的表明(  )

A.欧洲正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B.当时亚洲国家普遍的富有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D.“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高

7、有人说:

“工业革命的成果在西方资本家的贪婪心主导下,成为西方扩张和殖民的精兵利器。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工业革命推动了殖民扩张

B.工业革命使西方资本家需要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场地

C.工业革命提高了西方国家的综合国力

D.工业革命是亚非拉地区受侵略的根源

8、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其主要内容有(  )

①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②物资和物种交流

③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④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美国石油开采量从1860年的50万桶上升到1910年的2亿桶以上,反映了当时美国(  )

①新能源的开发成为重要产业 ②重工业地位上升

③内燃机广泛应用 ④成为最大石油输出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0、下列事件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关的是()

①新航路的开辟②殖民扩张③两次工业革命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A.①②B

.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1、“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55%。

”这表明造成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B.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C.美国国内的生产相对过剩严重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2、1929年至1933年,胡佛政府修建了37000英里公路,公园面积增长了40%,森林面积增加了250英亩,并从1931年开始修建著名的胡佛水坝工程。

这说明胡佛总统(  )

A.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社会经济B.帮助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境

C.过度开支加剧了国家经济困难D.完全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3、罗斯福实施“新政”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帮助美国渡过了1929﹣1933年的空前大灾难。

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得救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也缓过气来了。

这表明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  )

A.发展国家垄断资本

主义B.发展国家福利制度

C.加强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体化D.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自我调整

14、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

其主要依据是该法令(  )

A.加强了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B.调整了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C.防止了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D.缓和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5、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

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

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

史学家这样评论

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

A.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B.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C.将以工代赈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D.开创了国有化的有效路径

16、罗斯福本人就很清楚地说过,他坚信“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制度”、“新政”把这个制度“从深渊中拉出来”。

材料主要表明“新政

”(  )

A.并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B.是罗斯福总统坚信凯恩斯主义的产物

C.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D.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17、联邦德国“经济奇迹之父”路德维希.艾哈德提出:

“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

……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

”以下理解正确的有(  )

①艾哈德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大于市场调节

②明确了政府应为经济运行创造必要环境的责任

③该思想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④由此形成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创造了德国的经济奇迹。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18、罗斯福说:

“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活来源。

”从中可以看出,罗斯福摆脱经济危机的手段之一是(  )

A.关注民生问题B.遏制两极分化C.削减政府开支D.控制生产规模

19、1924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明确提出:

“得到明智管理的资本主义可能比其他任何可见的制度都能更有效地达到经济目标。

”此观点()

A.完全否认了当时各国推行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B.表明凯恩斯主张实行国家干预经济

C.准确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必然性

D.成为危机爆发

前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理论基础

20、二战以后,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西欧各国,纷纷行动起来,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

这表明西欧各国致力于(  )

A.开发“新经济”B.发展第三产业

C.建立福利国家D.实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1、1920年,一位老农向列宁诉苦说:

“政府拿走的太多了,农民干得多干得少,干得好干得坏都一样,反正都给拿走了。

”为解决包括农村在内的诸多问题,苏俄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D.社会主义工业化

22、列宁在评价某一政策时说: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

A.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B.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的

C.在特定环境下为苏维埃政权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D.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23、1921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

A.苏俄的社会性质B.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

C.苏俄生产力水平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24、十月革命后某一时期列宁说:

“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与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资本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列宁旨在()

A.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B.认为建立资本主义是一种进步

C.论述俄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性D.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25、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

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

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这表明当时苏联(  )

A.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B.利用市场恢复和发展经济

C.消除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D.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26、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27、20世纪五十年代末,苏联地区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许多地区不得不放弃了耕种多年的小麦和黑麦。

这直接反映出(  )

A.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弊端B.苏联工农比例得到了极大的调整

C.赫鲁晓夫改革脱离了实际国情D.苏联即将成为世界粮食产量大国

28、法国前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曾说过“戈尔巴乔夫使我想起决定用油漆盖住自己家墙上污点的人。

但是在开始刷墙的时候看到一块砖在晃动,他试图把它换下来却弄塌了整堵墙,在重新砌墙的时候,又发现整个房基都腐烂了。

”其中“腐烂的房基”是指(  )

A.戈尔巴乔夫的改

革B.苏联内部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

C.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敌视

29、右边是《时代周刊》把参加1975年7月欧安会首脑会议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和美国总统福特作为封面的局部图片。

勃列日涅夫信心满满,主要是基于

A.苏联大规模垦荒,粮食产量超过美国

B·古巴导弹部署成功,对美国形成威慑

C.突破斯大林体制,经济快速发展

D.重工业发展,军事实力与美国匹敌

30、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成就。

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都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范畴

B.都达到了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效果

C.美国通过兴修水电工程,促进国家就业

D.苏联通过兴办公共工程,增强重工业实力

2、材料题(共40分)

31、两次工业革命都给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既促进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极大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又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

他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

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

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情况表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材料三: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

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进口牛肉和羊毛,从巴西进口咖啡,从智利进口硝酸盐,从阿尔及利亚进口铁矿石,从爪哇进口蔗糖。

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

当然,国外市场也为欧洲剩余的制成品提供了市场。

﹣﹣杰克逊?

斯皮尔伯格《西方文明史》

请回答:

(1)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依据材料一,指出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分)

(2)材料二中美国钢铁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了资本主义出现了怎样的特征?

(4分)

(3)材料三反映出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据材料概括原因。

(3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真正的世界经济”的含义。

(1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材料一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前的人群

等待求职的失业者

经济危机中汽车工人举行罢工

荒芜的农田

材料二……叹交易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我们不能只要有所得,也要有所贡献:

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有训练而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

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

——罗斯福1933年就职演说

 

材料三美国《1981年综合预算调整法》部分削减内容及金额(单位:

十亿美元)

1982财年

1983财年

1984财年

1.医疗、社会保险

3.5

4.8

5.9

2.医疗、住房补贴

1

1.2

1.7

3.其他项目

21.8

29.7

35.3

(资料来源:

韩世楠《里根的新联郑主义》)

请回答: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归纳30年代大危机的特点。

(3分)

(3)面对材料一、二的情况,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与胡佛政府的政策有何不同?

(2分)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的政策调整,并指出其经济背景。

(3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

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材料二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

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作斗争”。

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

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

“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

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材料三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上写道: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

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

(1)根据材料一回答,苏联经济得到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斯大林为什么强调重工业建设。

(4分)

(3)、20世纪30年代,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

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

(4分)

(4)、材料四中西方人士为什么纷纷前往苏联取经?

(2分)这种取经最成功的事例是什么?

(2分)这对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2分)

 

答案

选择题:

1、A

试题17549680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商业革命”,欧洲商品流通的数量和品种增多,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题干现象正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是由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故A项正确.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在18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16世纪”不符,故B项错误.汽船的出现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题干时间“16世纪”不符,故C项错误.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是在17世纪,与题干时间“16世纪”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A.

2、C

3、A

试题17546025解析:

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14﹣16世纪的欧洲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可知,发现世界是指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力是寻找黄金.B.摧毁封建制度不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动机.C.扩张领土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而非动力.D.传播天主教属于新航路开辟的主观动机,而非主要动力.故选A.

4、D

试题17500138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殖民霸权确立的过程。

依据所学可知,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使其丧失殖民霸权地位,排除B项;17世纪,经过三次英荷战争又打败荷兰,使荷兰丧失殖民霸权没地位,排除A项;在于法国的殖民争霸中,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号称“日不落”帝国。

所以应选B,排除C项。

5、A

试题17549685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材料中内容的时间是在19世纪初的英国,这个信息十分的关键,是解题的决定因素,透露出本题考

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B项为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涉

及妇女解放的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轻工业为主导的,不是重工业,所以C项错误.D项“已不复存在”既是无关项也是错误项.故选A.

6、C

试题17549608解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纵观整个材料不难发现,“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这就是典型的经济全球化,也就是典型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当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以欧美为主导的.

故选C.

7、D

试题17549584解析:

依据题干“成为西方扩张和殖民的精兵利”可知,说明工业革命推动了殖民扩张,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西方国家去开辟商品市场和原料场地,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工业革命使得西方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增强了西方国家的综合国力,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亚非拉地区受侵略的根源是亚非拉地区落后的经济、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8、D

试题17535002解析:

抓住题干“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主要内容有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故②③④正确.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故①错误.故D项正确.故选D.

9、A

试题17550588解析:

材料中文字说明美国的石油开采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快速上升,但石油的开采增加并不意味着石油的输出,所以④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要求,①②③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故选A.

10、C

试题17550669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

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与掠夺,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所以①②③符合所学,选C,排除AB;④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无关,排除D。

故选C。

点评: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和条件包括: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资本主义制度确立;③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④工业革命的推动;⑤交通工具的革新。

考点: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1、C

试题17542043解析:

A项说的是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项是说的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材料反映了工人工资水平低,造成购买能力低,这样就出现生产相对过剩,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故C正确;D项说的是政策原因,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C.

12、A

试题17545426解析:

从材料中“1929年至1933年,胡佛政府修建了37000英里公路,公园面积增长了40%,森林面积增加了250英亩,并从1931年开始修建著名的胡佛水坝工程”,说明大危机中,美国总统胡佛并没有一味坚持“自由放任”政策,而是进行了“有限的干预”,因此A项符合题意;BD项与史实明显不符,C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故BCD项排除.故选A.

13、D

试题17542045解析:

根据所学,罗斯福新政是在严重的经济危机下,采用政府全面干预政策,采取措施,解决危机,其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故D正确;

AB是措施的表现或结果,不是实质,故排除;

C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14、A

试题17550699解析:

据材料提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对后世影响深远,故A正确。

调整了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也属于加强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故B排除。

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只能缓解,不能防止,故C排除。

缓和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属于当时的影响,不符合最具深远意义,故D排除。

15、C

试题17545716解析:

由题干可知是罗斯福新政中以工代赈的措施.成立“资源保护队”的作用:

一方面缓解了就业压力,提高了社会的购买力,刺激消费,稳定社会;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故选C.

16、A

试题17491398解析:

材料“坚信‘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制度’”说明新政未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本,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新政采取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新政拯

救了危机中的美国经济而非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新政中国家干预经济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D项错误。

17、B

试题17455839解析:

考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切入,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思考.

根据材料信息“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可知②正确;根据材料信息“但是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可知①错误;艾哈德的思想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即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③正确;德国据此形成的是“社会市场经济”,故④错误.故选B.

18、A

试题17

455838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句子“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活来源”.由“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活来源”可以看出罗斯福是十分关注民生的,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选A.

19、B

试题17361892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凯恩斯所言的“任何可见的制度”是相对于市场调节来说,是指包括除国家干预在内的一切经济制度,他所倡导的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他对自由主义的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