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077587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docx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八年级期中题检测

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2021-2022年八年级期中题检测

名句名篇默写

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

(1)王维《使至塞上》中以“征蓬”“归雁”自比,写飘零之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朱元思书》一文,借比喻突出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与《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处。

【答案】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解析】

作答此题,要求句子符合题意,书写正确,不添字,不漏字,字的笔画写准确。

注意“蓬、雁”易写成别字,“御”笔画易写错。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匿名(nì)屏息(bǐng)翘首(qiǎo)杳无消息(yǎo)

B.佃农(diàn)锃亮(zàng)轮廓(kuò)殚精竭虑(dān)

C.周济(jì)酒肆(sì)盎然(àng)惨绝人寰(huán)

D.仲裁(zhòng)两颊(xiá)和睦(mù)深恶痛疾(wù)

【答案】C

【解析】

A.翘首(qiǎo)——qiáo;

B.锃亮(zàng)——zèng;

D.两颊(xiá)——jiá;

故选C。

选择题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人类几千年来对传染病采取的古老而有效的方法就是两条,第一是找到或者识别传染源,第二是切断传播途径。

(删去“按照”)

B.心理学专家提醒大家,面对重大疫情、灾难时,长期接收与传播负面信息与情绪,人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发生改变。

(改“提醒”为“警告”)

C.湖北红十字会负责人对物资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深感痛心、自责和内疚,对媒体和网民的监督和批评衷心的表示感谢。

(“衷心的”与“表示”互换位置)

D.呼吸康复后,仍然需要每天早晚分别用含氯消毒剂和紫外线各清洁消毒一次,以杀灭停留在物品表面的病毒。

(在“仍然”前加上“患者们”)

【答案】B

【解析】

B.修改不正确,句子语序不当。

应把“接收”与“传播”调换位置。

故选B。

选择题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新闻特写与通讯的共同点是:

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

B.新闻的标题分为主标、引标、副标。

其中主标不可缺少。

C.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揭示消息的重要事实。

D.新闻的特点是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答案】A

【解析】

“简要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和消息的共同点。

新闻特写与通讯的共同点是:

都更多地借用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

故选A。

综合性学习

学校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为响应学校号召,班级准备出一期以“诚信”为主题的黑板报,请你设计两个栏目。

(2)本次活动就中学生如何加强自身诚信建设征求意见,请你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两点具体做法。

(3)主题班会上,同学们有的讲诚信小故事,有的进行诚信诗歌朗诵,有的推荐了诚信名言……你作为主持人,请为这次班会活动设计一个结束语。

【答案】

(1)示例一:

①诚信颂歌 ②诚信誓言

示例二:

①诚信故事我来讲 ②诚信人物图片展

(2)示例:

①作业独立完成,不抄袭;②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③捡到物品及时归还失主;④不欺骗家长、老师等。

(写出两点即可)

(3)示例:

相信诚信的力量,它可以点石成金,触木为玉。

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生活中都能自觉地保持诚信的品质。

【解析】

(1)考查设计活动能力。

开放类试题,栏目设计时,要围绕主题“诚信”展开。

示例一:

①诚信礼赞;②诚信警句。

示例二:

①诚信我先行;②诚信在身边。

(2)考查解决问题能力。

开放类试题,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针对易出现的不诚信行为提建议。

示例:

①考试时不作弊;②不轻易许诺,说到就要做到;③遵守一起制定的班规,犯错误自觉接受惩罚;④遵守学习日不玩手机、电子游戏的约定等。

(3)考查拟写活动的结束语。

结束语要与活动主题、活动内容相契合,要点为:

感谢各位的参与,鼓励同学们要诚信,最后发出号召和倡议即可。

语言要有鼓动性和感染力。

示例:

感谢同学们参与今天的活动。

诚信伴我们走过人生一次又一次的精彩,我们的人生也因为拥有诚信而无比璀璨,让我们坚守诚信,在诚信中成长!

诗歌鉴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传说落笔,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B.前两联中的两个“空”字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来写,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

C.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气晴好,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答案】

【1】C

【2】“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解析】

【1】C项“草木荒芜衰败”错误,颈联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注意“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时为了抒情。

分析尾联写了什么景。

抒发了什么情感。

“情”与“景”是如何紧密结合的即可。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的意思是“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通过描写景色“江面烟波渺渺”,写出了作者因为看不到家乡而生愁绪的画面。

因景生情,情中有景,二者紧密结合。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仆去月①谢病②,还觅薜萝③。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④;幽岫⑤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⑥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⑦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⑧。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①去月:

上月。

②谢病:

因病而自请退职。

③薜萝:

薜荔与女萝。

后世以称隐者之居。

④限日:

遮挡阳光。

⑤岫:

山洞。

⑥英英:

同“嘤嘤”,象声词,形容虫鸟动物的鸣叫,也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⑦重:

重视,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⑧竹实:

隐士所食之物。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负势竞上

(2)互相轩邈

(3)蝉吟鹤唳

(4)岂徒语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山谷所资,于斯已办。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请任选(甲)(乙)两文中的一则短文,找出原文中的一个语句并简要分析。

【4】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

(1)凭借 

(2)高 (3)鸣叫 (4)怎么,难道

【2】

(1)湍急的流水比箭还快,凶猛的波浪像飞奔的马。

(2)山谷中(隐居生活)所需要的物品,这里已经具备。

【3】【甲】文: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竞”是争着的意思,“争”是争夺的意思,这两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它们以生命和动态。

【乙】文: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争”“含”“蓄”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之高、水之绿。

【4】抒发了作者喜爱美好的大自然和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意近即可)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作答此题,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及通假字、古今异义。

(1)句意思是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

负:

凭借。

(2)句意思是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

高,这里时动词,往高处伸展。

(3)句意思是蝉鸣鹤叫。

唳:

鸣叫。

(4)句意思是岂是虚言啊。

岂:

怎么,难道。

【2】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1)急湍:

湍急的流水;甚箭:

比箭还快;猛浪:

凶猛的波浪;若,像;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所资,所需要的物品;于斯,在这里;已办,已经具备。

【3】

本题考查写法。

“化静为动”是把静物显示出动态的一种表现手法。

甲文“化静为动”的句子: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描写群山的高峻,本是静景,“竞”是争着的意思,“争”是争夺的意思,这两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化静为动,高山凭借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千百座山峰。

赋予了群山以生命和动态。

乙文“化静为动”的句子: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这句话描写峭壁云霞缭绕,山峰遮住太阳;洞穴充满云雾,深谷小溪潭水翠绿。

这是优美的静景,“争”“含”“蓄”等动词的运用,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之高、水之绿。

【4】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甲文:

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中的一个片段,描写自然山水之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抒发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乙文:

作者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石门山壮丽秀美的自然景色,表达了托病辞官后归隐的志趣。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表达了作者摆脱官场的羁绊所获得自由的满足,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喜爱和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综合分析,这两篇山水小品文都抒发了作者喜爱美好的大自然和避世退隐的高洁情趣。

甲文参考译文: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两岸的高山上,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借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千百座山峰。

乙文参考译文: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

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

很多峭壁与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

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

幸好菊花多,隐士所食之物丰饶。

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

孔令晗韩谦

(1)近日,一段量子波动速读比赛的视频在网上走红。

视频中,一排排学生以极快的速度翻阅手中书本,旁边还有监考老师进行监督。

据视频发布者介绍,视频拍摄的“翻书大法”就是量子波动速读法,只需要一遍遍翻阅手中书本,就能阅读并理解其内容。

(2)10月15日,北青报记者多次尝试联系举办视频中比赛的某培训公司,但电话始终没有接通。

与此同时,北青报记者搜索发现,各地关于量子波动阅读的培训机构并不在少数。

(3)根据深圳某培训机构负责人介绍,“真正的量子波动速读甚至都不需要使用眼睛来参与阅读,而是使用HSP能力里面的透视能力、心灵感应等能力来接收波动的信息。

我们在训练孩子们的时候,会把书本直接放置在孩子们前面,进行快速的翻页训练来训练孩子们感知波动信息的能力。

一开始的时候,感知的信息会比较少,但是随着训练的加深,感应到的信息就会逐渐增多。

”他解释说,该课程针对水平、资历不同的学生收费也不同。

(4)a.无独有偶,河南省驻马店从事量子波动速读培训的负责人也表示,通过培训,学生学习能力会有大幅提高,尤其是语文阅读成绩。

b.她介绍说,机构所有培训老师均具备全脑开发咨询师资历。

c.但当北青报记者询问该资历由哪个部门出具时,对方转移了话题,后经追问,对方承认机构老师并没有教师资格证。

(5)a.针对量子波动速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学者熊丙奇表示:

“这跟之前被报道的蒙眼识字、听声音识字等培训就是一回事,完全没有科学依据,也违反基本的教育常识。

”b.熊丙奇提到的“蒙眼识字、听声音识字”,此前也曾红遍全国。

c.那时,培训机构大多宣称可以通过开发大脑潜力,让孩子具备蒙眼识物、超速记忆甚至过目不忘的特殊能力。

d.但此后通过公开测试等方式证明,所谓“蒙眼识字、听声音识字”不过是通过偷看等作弊手段完成的“奇迹”,业界也早有辟谣声音出现。

(6)熊丙奇表示,类似机构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本质原因还是部分家长在面对孩子教育问题时太过焦虑,在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下,就会有想让孩子一夜之间拥有超能力的冲动,相关培训也因此应运而生。

(7)机构利用“量子波动”四个字,打造所谓神乎其神的概念,用来忽悠家长,赚的就是没有科学素养的家长交的智商税。

即使告诉家长这个东西没有用,他们可能也会觉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怀着“宁滥勿缺”的心态去报名。

在家长看来,培训哪怕有一点用,就能对孩子有一些帮助。

他表示,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习方法时,还是应该更加理性,不要幻想可以走捷径。

【1】阅读新闻,根据两处画线内容,将下面的采访提纲补充完整,写在表格横线上。

时间

2019年10月15日

采访方式

电话采访

采访目的

了解量子波动速读的情况

采访对象

深圳某培训机构负责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育学者熊丙奇

采访问题

问题一:

①____________

问题二:

②____________

问题三:

③______________

【2】参考以下新闻知识,完成小题。

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感情与思考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

新闻标题要准确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尽可能重点突出,简洁醒目。

(1)阅读第四、五两个自然段,找出隐含了“作者的感情与思考”的一个句子并加以分析。

(2)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

【3】邻居李阿姨为读六年级的儿子的语文成绩发愁,听说有“量子波动速读培训班”后,正想去报名。

请你结合文章相关信息劝说李阿姨打消这个念头。

劝说时注意表达得体。

【答案】

【1】①什么是量子波动速读?

②量子波动速读的训练过程是怎样的?

③您如何看待量子波动速读?

【2】

(1)示例一:

第四自然段c句。

从“询问”“转移了话题”“追问”等表述中透露出记者对该培训机构培训老师资历的怀疑,字里行间隐含了记者(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感情与思考。

示例二:

第五自然段d句。

从“所谓”“不过是”“奇迹”等表述中透露出记者对“蒙眼识字、听声音识字”这类培训的批判态度,字里行间隐含了记者(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感情与思考。

(2)示例一:

“量子波动速读”忽悠何以得逞

示例二:

“量子波动速读”并没有科学依据

【3】示例:

李阿姨,量子波动速读没有科学依据,也违反基本教育常识。

培训机构只是利用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在故弄玄虚,忽悠和欺骗家长。

它跟之前被报道的蒙眼识字、听声音识字等培训是一回事,都是骗局。

据记者报道,有些培训机构的教师甚至没有教师资格证。

所以,我建议您慎重选择。

【解析】

【1】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根据由“真正的量子波动速读甚至都不需要使用眼睛来参与阅读,而是使用HSP能力里面的透视能力、心灵感应等能力来接收波动的信息”“这跟之前被报道的蒙眼识字、听声音识字等培训就是一回事”可知采访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量子波动速读”;从“我们在训练孩子们的时候,会把书本直接放置在孩子们前面,进行快速的翻页训练来训练孩子们感知波动信息的能力。

一开始的时候,感知的信息会比较少,但是随着训练的加深,感应到的信息就会逐渐增多”可知采访的第二个问题是“量子波动速读的训练过程是怎样的”;由“这跟之前被报道的蒙眼识字、听声音识字等培训就是一回事,完全没有科学依据,也违反基本的教育常识”可知,采访的第三个问题是“对于量子波动速读的态度和看法”。

【2】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根据提示“新闻注重准确性与客观性,作者的感情与思考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分析。

如,阅读第4段,ab两句都是对事件的真实报道,c句除了真实的报道之外,一些词语的表达,如“询问该资历由哪个部门出具”“后经追问”,写记者的怀疑;“转移了话题”写负责人的搪塞,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即对此现象的质疑和思考;“对方承认机构老师并没有教师资格证”更是让读者看到了作者对此持反对意见的情感态度。

如第五自然段b句。

从“此前也曾红遍全国”中“此前”“也曾”可知“蒙眼识字、听声音识字”已成为过去,可以看出记者对“蒙眼识字、听声音识字”这类培训的批判态度,字里行间隐含了记者(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感情与思考。

(2)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

拟写新闻标题,要知道新闻标题是对内容的概括,应根据对新闻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结合着新闻导语概括。

答题模式可采用“人物(或对象)+事件+原因或结果”的形式,语言要简洁、醒目。

本新闻的写作对象是“量子波动速读”。

文章通过大量的材料说明它“完全没有科学依据,也违反基本的教育常识”。

由此可拟题为“量子波动速读并没有科学依据”。

由“机构利用‘量子波动’四个字,打造所谓神乎其神的概念,用来忽悠家长,赚的就是没有科学素养的家长交的智商税。

即使告诉家长这个东西没有用,他们可能也会觉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怀着‘宁滥勿缺’的心态去报名。

在家长看来,培训哪怕有一点用,就能对孩子有一些帮助”可拟题为“量子波动速读忽悠何以得逞”。

【3】

本题考查的是口语交际中的劝说他人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第一步要分析情景,明确题意。

本题根据题意,可知是劝说“李阿姨打消为儿子报名量子波动速读培训班”。

第二步要正确、得体地表达。

首先要礼貌地称呼对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说明量子波动速读的危害,如“机构老师并没有教师资格证”“完全没有科学依据,也违反基本的教育常识”“通过偷看等作弊手段完成”等,其目的是想“部分家长在面对孩子教育问题时太过焦虑,在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敛财。

注意语气要委婉,表达要得体。

选择题

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书的主要内容包括:

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作者的采访经历和感受;等等。

B.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我国东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以及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的真实情况。

C.作者在书中说中国红军的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

D.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答案】B

【解析】

B.“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我国东北革命根据地”有误。

改为:

自1936.6-1936.10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

故选B。

语言表达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你更喜欢哪一个书名?

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述理由。

【答案】示例一:

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

它点明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更能够感染人,可以激发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敬佩之情。

示例二:

我更喜欢《西行漫记》。

它点明了埃德加·斯诺游历的方向(中国的西北方),“漫”字点明这本书记述内容的全面性,且这一名称更具文学性。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名称的评价。

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不论支持哪一个名称,都要结合名著中的具体内容,或是名著的影响力等来阐述理由。

示例1:

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因为书名中的“红星”,会让我们想到红军战士帽子上的红五角星,自然联想到对中国人民起到引领作用的中国共产党。

“红星照耀中国”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引领作用,既能表现作品的内容,又极具号召力。

示例2:

我更喜欢《西行漫记》,因为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为了在白色统治区能顺利发行而起的名字,而且《西行漫记》高度概括了斯诺前往红色革命根据地采访这一事件。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母亲的诗和远方

江志强

在冀南山区生活了一辈子的母亲,到过的最远的地方是邯郸。

而在她的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天津、杭州、美国西雅图等地,却从未涉足。

她时常端详着墙上的旧地图,神思千万里,徜徉在每一个牵挂的地方。

将光阴拉回三十年前,家乡交通不便,想出趟远门,需要做充足的准备工作。

天不亮就得上路,翻山越岭几十里,到县城火车站买票。

买好票,还得在站台上苦熬好几个钟头。

终于盼来了火车,像见到了救命稻草,背起沉重的行李,兴高采烈冲上车,晃晃荡荡驶向远方。

因此,若无要紧事,母亲不会打破空间的局限,而宁愿在大山里蜗居一生。

那年,父亲从部队转业后分到“邯钢”工作。

母亲抱着我,陪着爷爷奶奶,时常往返于大山与邯郸之间。

到邯郸之后,停留时间并不长,多则三五日,少则一两天,即打道回山。

后来,邯长(邯郸到长治)高速公路开通,从大山通向邯郸的路一下子缩短了很多,无须到县城坐火车,只须步行三五里,便到了公路路口。

待到那辆红白相间的客车从山西方向开来,母亲踮起脚,高高地举着手,可劲地招着。

车停后,先让爷爷奶奶上车,二老上车后,母亲高高地举起我,递给车上的爷爷,然后拎起大包小包上车。

高中毕业后,我穿上了军装,来到浙江西南部山区的一座军营。

彼时,我坚持每周给母亲写封信。

据父亲说,母亲每回收到我的信,总是颤悠悠地捧着,如获至宝,端详着信封上的邮戳,向父亲打听通向部队的路:

从家乡乘坐4482次火车,到德州转车,搭K101次火车,直抵浙西南……

然而,母亲却从未踏上K101次火车,皆因爷爷奶奶身体已不如前,弟弟妹妹忙着考学,几个姑姑相继出嫁,父亲忙于工作,日日早出晚归……母亲那单薄的身子,成为这个普通农家的顶梁柱。

几年后,弟弟考上了天津大学,母亲又多了一份牵挂。

在一次庙会上,母亲买了一幅中国地图挂在墙上,一有时间就端详着地图。

她的目光里,只有两处地方最有魅力,一是浙江,二是天津。

因这两个地方有她的儿子。

与此同时,她也用各种渠道搜集天津和浙江的讯息。

每逢打电话,她竟对这两处远离故土的地方如数家珍: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杨柳青年画,甚至连霍元甲、张伯苓、严修、李叔同、马三立都能脱口而出,一个个“天津符号”,成为母亲口中的“关键词”。

浙江虽说更远一些,母亲却记住了很多地名,除了杭州、温州、宁波、嘉兴等人人皆知的地方,还知道了我当兵附近的市县,如丽水、龙泉、缙云、云和……

妹妹高中毕业后,飞越大洋,到美国西雅图打工。

于是,母亲屋里的墙壁上又多了一张世界地图。

她戴着老花镜,目光越过广阔幽蓝的太平洋,看着彼岸的西雅图。

当妹妹到伦敦一家公司实习,母亲又转过身,将目光移向了大西洋畔。

母亲的房间并不大,却装着中国南北,装着世界。

这几年,我和弟弟妹妹相继回乡工作、生活。

我们商量,应该带母亲到天津、杭州游历一番,如果有条件,去一趟西雅图。

谁知,母亲却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