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音乐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7195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5.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简音乐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精简音乐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精简音乐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精简音乐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精简音乐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精简音乐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精简音乐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精简音乐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精简音乐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精简音乐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精简音乐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精简音乐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精简音乐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精简音乐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精简音乐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精简音乐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简音乐史.docx

《精简音乐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简音乐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简音乐史.docx

精简音乐史

FinalrevisiononNovember26,2020

 

精简音乐史

1、儒、墨、道三家对音乐的态度

答:

儒墨道三家对音乐的态度归纳起来,大致如下:

(1)、肯定音乐,提倡音乐。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至则无怨,礼至则无争”“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孔丘把音乐作为修身治国之道,他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他积极开展音乐教育,把音乐列入“六艺”的第二位。

孟子也说: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2)、反对音乐,否定音乐

墨家认为:

“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只能“使王公大人肃然听之”,但制造这些乐器就要花费大量的钱财,表演乐舞又要耽误耕种和纺织,而老百姓则“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老者不得息”,因此竭力反对音乐,并提出了“非乐”的主张。

而道家认为: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老子认为: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他们的观点是否定音乐,取消音乐。

总之,儒家对音乐的态度是肯定音乐,提倡音乐,墨家和道家对音乐的态度是反对音乐,否定音乐。

3、简述西汉时期音乐的发展状况及其意义?

答:

发展状况

(1)汉武帝时,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音乐得到进一步发展。

为了进一步完善各种制度,开展礼乐教化,西汉政府于元鼎五年(前112年)将乐府进行了改组,增加编制充实了唱奏各地民间音乐的人员,是乐府称为采集和表演民间音乐的专门机构。

(2)扩大后的乐府设在帝王有了的上林苑内,那年担任协律都尉,还有几十个文学家担任诗词的创作和改编。

(3)到西汉末年,由于阶级矛盾的加剧,国力衰退,经济衰败,哀帝即位后,为了减轻负担。

节制贵族们的纵情声色,荒淫奢侈的生活,于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六月下诏说:

“郑声谣而乱乐,圣王所放,其罢乐府。

”乐府被撤销。

意义:

西汉乐府延续了105年,他不仅对当时的民间音乐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朝代沿袭乐府的做法,对民间音乐进行收集和整理,保存流传下来一部分乐府民歌。

20、明代魏良辅把昆山腔做了哪几个方面的改革:

A、在唱腔上他把“平直无意致”的唱腔改为婉转流畅圆润的水磨腔。

B、在唱法上强调字毕匀,字正腔圆。

C、表演方面重视身段动作的优美和歌舞的合一。

D、伴奏方面,以笛为主的箫管中引进了琵琶、三弦等,筝、月琴、鼓、板、锣等。

魏良辅昆曲改革的贡献:

经过改革,昆山腔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不久演出了梁辰鱼根据魏良辅设计的音乐所编写的第一个剧《浣纱记》,受到群众的欢迎,扩大了昆山腔的社会影响。

这一来昆山腔便成为南曲声腔中最突出最有影响的剧种,并从南逐步扩大到了全国。

24、分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特点。

《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是诗人光未然,曲作者冼星海。

1939年初到延安写成了一首《黄河吟》长诗,于3月份完成了这部大合唱的创作,5月11月“鲁艺”音乐系组织百余人的合唱队和乐队,在“鲁艺”成立周年纪念音乐会上再次演出,冼星海亲自指挥,这次演出获得很大成功。

《黄河大合唱》由一个序曲和八个乐章组成。

八个乐章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通过朗诵和乐队又把它们全部串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整个作品以《黄河船夫曲》、《黄水谣》以及《怒吼吧黄河》为基本主题。

《序曲》是这三个主题的呈示。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唱)象征着中国人民的顽强斗争和胜利信念,第二乐章《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第四乐章《黄水谣》(女生二部合唱)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苦难,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生二重唱及混声合唱),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第七章《保卫黄河》(轮唱),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则是全部音乐发展的总结,表现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巨大胜利。

在民族风格方面,《黄河大合唱》在引用了民间曲调(如:

《黄河船夫曲》)的同时,创造了许多富有民族特点的旋律,如《黄水谣》、《河边对口曲》、《保卫黄河》等,整个作品简练明快通俗易解。

与此同时,作者还成功运用了富于辩证的交响性发展原则,丰富的合唱手法的用于交响性乐队的发挥,使全曲气势宏伟,成功的塑造了中华民族能战胜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整个作品的音乐有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感情的发展也是一层比一层高,全曲结尾处,正是感情发展的高潮。

这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交响性的大合唱,它深刻地揭示了这一时代的主要矛盾,表现了中国人民为保卫祖国而顽强斗争的伟大精神。

15、明清时的说唱音乐包括?

鼓词、弹词、牌子曲、琴书类、渔鼓道情类、走唱类、杂曲类、枝诵类。

26、为什么说冼星海是人民音乐家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

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和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

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

  其中《黄河大合唱》是最杰出的大合唱影响最为广泛。

1945年10月30日他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

同年11月14日,延安隆重举行了“冼星海追悼会”,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

“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由于他的创作真实反映人民的生活以及抗战热情,同时也唤醒了中国民众的抗战豪情。

所以以后就有了“人民音乐家”的称号

9、《霓裳羽衣曲》:

是唐代最着名的歌舞大曲,相传由唐玄宗李隆基根据印度《婆罗门曲》改编的,是一首非常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霓裳羽衣曲》中既有本国音乐的因素,又有外国音乐的因素,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产物。

《霓裳羽衣曲》共有36段,分为三大部分,即散序6段、中序18段、曲破12段。

散序是散板,有磬、箫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中序是慢板的抒情乐段,有歌有舞,也有乐器伴奏;曲破有名舞遍,以舞为主,结尾时节奏放慢,延长终止音,

33.新歌剧《白毛女》的艺术成就?

1.白毛女的诞生是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白毛女〉取材于晋察冀边区的民间传说故事,全剧以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为主题,真实地反映了旧中国农村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3.〈白毛女〉的音乐创作,较好地解决了刻划人物形象的问题。

如对喜儿、杨白劳和黄世仁等主要角色的音乐,基本上做到了性格化,各个场面音乐也做到了一定的戏剧化。

4.〈白毛女〉的音乐素材来自我国北方的民间音调,但这些民间音调的使用并非简单的搬用,而是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加工创造而成的,比如喜儿的基本音调采用河北民歌〈小白菜〉,但在剧中随着剧情的变化,则出现了〈北风吹〉、〈昨天黑夜爹爹回到家〉〈进他家来几个月〉等许多不同性格的唱段。

〈白毛女〉在选用民间音调时,还注意正反面人物的对比。

凡表现劳动人民的音乐大多采用了民歌和戏曲音调,表现剥削阶级的音乐,大多采用了说唱和带有戏谑性的民间音调。

5.〈白毛女〉的音乐创作中大量吸收了近代音乐创作的许多新手法,如合唱、伴唱、重唱、和声、复调以及主导主题的运用等,大大丰富和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

6.〈白毛女〉在音乐上所取得的成就,说明我国歌剧音乐已走上完全成熟的阶段。

〈白毛女〉在创作上的成功,使歌剧形式在我国文艺的百花园中成为一种独立发展的新艺术,并以其特有的艺术手段,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

1.奏鸣曲、交响曲的成形与发展:

A﹒斯卡拉蒂的歌剧作品突出咏叹调的作用,他改变了原来用羽管键琴奏数字低音伴奏宣叙调的写法,采用乐队伴奏表现不同人物的心态。

蒙特威尔第将管弦乐队的编配简化,使弦乐器组合成趋向于现代弦乐组高、中、低声部的有机结合,不仅作为歌唱的伴奏,而且是一种描写手段,大大增强了歌剧音乐的戏剧表现力。

A﹒斯卡拉蒂确立了意大利歌剧快、慢、快三部分结构的序曲形式,当时称为“交响曲”。

D﹒斯卡拉蒂的奏鸣曲用单乐章的的二部曲式,第一部分从主调转入关系调,第二部分再转回主调,其结尾处常用第一部分的结束段材料,由属调转回主调构成全曲完全的终结,这种结构安排即是奏鸣曲快板乐章的雏形。

CPE巴赫的奏鸣曲用三个乐章结构,曼海姆乐派建立交响乐队,同时将原先传统三个乐章快慢快的结构扩大,增加小步舞曲作为第三乐章,确立为四个乐章的套曲形式,实质上交响曲和奏鸣曲是相近的两种体裁,同样具有对比原则与矛盾冲突发展的戏剧性因素。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海顿对交响曲进行改革,发展并完善了这种形式,后来贝多芬变小步舞曲为谐谑曲,将交响曲推向发展的顶峰,而现今我们所认识的交响曲和奏鸣曲都是最终定型于贝多芬。

2、普契尼的歌剧创作特征:

答:

普契尼选择朴实平凡的市民生活题材,侧重用音乐表现强烈的感情和鲜明色调的生活背景,追求动人的歌剧情节、激动人心的舞台效果,他的美学原则是:

“有趣、惊人、动人。

”出于着重刻画剧中人物性格、心里的需要,他在歌剧中尽量运用意大利传统的“美声唱法”的声乐技巧,使歌唱部分具有表现的力量,旋律流畅、优美而富于地方色彩,易于上口又易于记忆。

他发挥管弦乐在歌剧中的重要作用,和声手法非常丰富,如用半音变化的和声渲染剧中人物的情绪高涨或激越的热情,以平行五度的和声进行描写色彩性的舞台戏剧效果以及直接采用各国民歌曲调加以和声处理来表现特定的风土人情等。

人们称普契尼是威尔第真正的继承人,然而他不是一位歌剧改革者。

5、对比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浪漫几个时期音乐的主要特征,试分析何为推动音乐发展的动力。

中世纪(5---15世纪):

a.中世纪教会复调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是推动欧洲音乐发展的原动力;b.以格里哥利圣咏为基础,产生了8种复调音乐形式:

奥尔加农、迪斯康特、吉美尔、复布尔东、卡农、克劳苏拉、孔杜克图斯、经文歌;c.圭多确立四线谱的应用,由此逐渐演变成五线谱的低音、中音、高音三种谱号;d.胡伯特确立七声音阶唱名法,沿用至今。

文艺复兴(15—16世纪):

a.大量音乐创作与礼拜活动相分离,作曲家把宗教复调创作技巧与世俗音乐语汇相融合,从而导致作曲技巧与音乐形式一系列变化,在十四世纪出现了新的音乐名称“新艺术”;b.音乐内容世俗化,导致作曲技术不断丰富多样c复调写作以四声部织体为主,相当于人声男女四个主要声部,突出主要声部旋律,萌发了和声的最早写法。

d歌曲演唱增加乐器伴奏,导致声乐与器乐的结合,产生多种多样的音乐体裁形式e节奏、节拍的运用日趋规律化,力求简明、匀称而由变化f伊奥尼亚调式、爱奥利亚调式逐渐替代中世纪教会调式;g个人创作风格日益显露出来等。

巴洛克(17---18世纪):

a.“巴洛克”一词最初指过分雕琢的怪诞的建筑风格,出现了一种轻快精致的洛可可风格,是一种追求华丽纤巧而精细雅致的装饰性艺术风格,在法国音乐中也表现出这种风格特征;b.和声混乱,充满变调和不协和音,旋律粗糙不自然,音调艰涩,运动与发展勉强而不自然;c.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在商业中心出现了企业性质的歌剧院,欧洲歌剧诞生并发展起来;d.出现了数字低音记谱法,又称通奏低音记谱法;e.大型声乐体裁清唱剧和康塔塔发展起来,创立了奏鸣曲、室内奏鸣曲、协奏曲、组曲、赋格曲;f.小提琴在乐器中占据重要地位,羽管键琴风行,演奏技巧得到完善。

古典主义(18----19世纪)音乐的特征是:

a强调情绪的对比和矛盾冲突,在一个乐章、甚至一个主题内都有不同性质的因素;b节奏灵活多变:

意外的停顿、拍子的改换、人为地改变节奏重音等手法,使音乐富有推动力和戏剧性;c以主调织体为主,但织体常常改变造成丰富的层次变化;d旋律流畅朴素,带有民间风格,结构平衡对称,句法清晰;e力度的幅度变大了,渐强渐弱造成微妙的情绪变化,极强极弱的突然出现也是常用的手段;f取消了数字低音记谱法;g管弦乐队标准化,形成四个大组;h交响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形式确立,奏鸣曲式广泛应用。

浪漫主义(19世纪)音乐的特征是:

a题材:

更加个人化,主观情感化,悲剧性的爱情成为中心内容,曲折离奇的故事和古老神秘的传说受到重视因而音乐富于戏剧性;b形式:

音乐与其他艺术紧密结合,追求“综合艺术”,出现了“标题音乐”如交响诗、交响音画等;c作曲家对音乐色彩的重视更甚于对结构的重视,乐队编配新颖、丰满、响亮,更重视铜管、木管以及打击乐并扩大了乐队编制。

分析推动音乐发展的动力(要点),第一,从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考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属于上层建筑;第二,经济的发展要求制造技术发展,乐器制造水平提高,印刷技术出现推动音乐普及;第三,音乐的功能逐渐从正统的宗教仪式一步步变成对于个人思想感情的表达手段;第四,作曲家、理论家对于新技法的不断改进与发展。

6.民族乐派的思想意识特点和创作共同特点?

民族乐派最先在俄罗斯,波西米亚,挪威兴起,迅速发展到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芬兰,罗马尼亚,英国和美国,形成十九世纪末欧美民族主义音乐运动的高潮。

.思想意识:

民族乐派强调音乐的民族因素,民族传统精神的体现。

他们主张吸取本国民族民间丰富多彩的旋律,舞蹈节奏以及音乐表现形式与手法,反映民族的历史事件,人民的现实生活,表现民族的精神,愿望,性格和风俗,弘扬和发展本国的文化艺术,增强人民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推动民族主义运动。

特征:

他们认为音乐是民族情感理性的表达方式,极富于民族情调和民族风格,作曲家在运用民族语言进行创作时,必定要表现这个民族的观念,意识和感情。

共同点:

1、他们都以民族民间的歌曲,舞曲作为音乐创作素材的基础,使音乐语汇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色彩;2、他们选择民间传说或农民生活内容作为歌剧的题材,创立本国民族的音乐戏剧以表达民族情感和体现民族精神;3、他们从本国民族诗人,戏剧家,文学家的作品里汲取创作素材和灵感,在声乐曲和或器乐作品里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4、他们基于浪漫主义音乐美学观念和情趣有时追求音乐异国情调的表现,5、意大利、西班牙五彩缤纷的、独特的民族格调,为音乐描绘增添更多的民族艺术的特色和魅力。

为了体现民族乐派的创作宗旨,他们非常热衷于收集,整理,研究本国的民歌,在其创作中广泛的运用民歌或模仿民歌风格。

7、瓦格纳的《尼伯龙根指环》的创作特点。

答:

《尼伯龙根指环》第一部《莱茵河的黄金》,第二部《女武神》,第三部《齐格弗里德》,第四部《神界的黄昏》全局蕴含着深奥的神秘主义哲学韵味。

瓦格纳用近100个简短的、鲜明的主导动机,是全局音乐像一部连续不断陈述的复杂的交响乐,主导动机的拟定是经过精密的考虑的,他们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产生种种变化构成庞大的音乐织体。

人物没有明显的戏剧动作,各个角色只有大段的讲述、争论和商议,而每一个角色出场或介绍都有固定的主导动机相伴随出现,为了避免每个主导动机不断再现或重复的单调乏味,他用丰富多样的和声与复调对位手法是每个主导动机的每次出现都具有变化或新的陈述特点。

这部巨作完全体现了瓦格纳乐句的理论原则,用交响乐的手法来处理歌剧音乐,管弦乐成为主要的表现手段,剧中人物的歌唱仅是整个歌剧交响乐的有机部分,同“说唱”(speechsong),即音乐戏剧的诵唱相似,丧失人声歌唱的特点。

威尔第、柴可夫斯基对这种歌剧改革都表示过异议。

11、舒伯特声乐套曲的特点:

全套曲分为两部分,一头一尾的两首歌曲起着引子与尾声的作用,前后两部分有戏剧性的对比,大小调性的转换,和声色彩明暗的变化,歌唱性与朗诵性两种音调的交织,各种描绘性的伴奏音型的运用,完全着意于作曲家对诗歌主人公生活经历的主观体验的表现和个人情怀的抒发,具有独特的自传式的音乐文学性的特点。

(舒伯特是继贝多芬之后维也纳最杰出的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真正开拓者。

声乐套曲作品《冬之旅》、《美丽的磨坊女》《天鹅之歌》。

14、拉莫的三方面成就:

(1)拉莫是继吕利之后最重要的法国歌剧作曲家。

他于1722年出版的《和声基本原理》一书,提出调性中心、基础低音、和弦的根音位置与转位等原则,为现代和声学理论奠定基础。

(2)他的《羽管键琴曲》(1722)《羽管键琴曲音乐会曲集》(1741)是继库普兰之后重要的键盘音乐代表作。

(3)拉莫是吕利真正的继承人,其歌剧有华丽的场面,奇妙的机关布景,突出的法语声调的宣叙调和咏叹调,基于调性原则的和声与技法,注重器乐演出效果的构思,都是他的作品特点。

他的歌剧常以许多分割的小曲组成,彼此前后段又连接起来,有时小曲是由插舞性的小段乐句剪切而成,带有明显的舞剧音乐的痕迹,这是法国歌剧风格的又一特征。

代表作《伊波利特于阿里西》。

19、歌剧诞生的原因?

答:

歌剧诞生于意大利,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艺术发展的结果,是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综合艺术。

在意大利,音乐与戏剧界和溯源久远,民间早已有带情节的歌舞表演;狂欢节中的面具娱乐活动亦有这种性质,人们戴上不同的面具装扮成各种人物载歌载舞。

天主教教会在中世纪曾采取由宗教仪式剧演变的神秘剧形式,向众信徒进行宗教宣道,既有对话部分,又有歌唱段落,按照《圣经》故事穿插一定的戏剧表演,另外,在一些城市演出古典悲剧或喜剧,音乐是剧中不可缺少的穿插部分。

有时在幕与幕之间按票“幕间剧”,这是音乐剧性质的穿插,用乐器伴奏的歌唱来增添戏剧性的娱乐气氛。

上述种种因素都是歌剧在意大利诞生的基础。

歌剧形成的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文艺复兴后期人们对音乐的兴趣从复调音乐形式转向由一个单一旋律支配的主调音乐形式,由一个歌手在乐器伴奏下演唱的单声旋律歌曲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独唱性的牧歌、歌谣曲尚松都有这种风格的趋向,无疑对歌剧体裁形式结构的确立有重大的意义。

20、民间艺人对音乐发展的贡献。

1.十六世纪,英国都铎王朝实行圈地运动,迫使广大的失地农民沦为乞丐和流浪汉。

为了维持社会治安,曾颁布惩办流浪行乞者的《流浪法》,把流浪艺人也列入惩办的对象。

从此,在英国凡以音乐表演为职业者不得不自称为“音乐家”。

2.不少流浪艺人逐渐集中到城市从事他们的民间艺术活动。

他们的艺术活动成了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音乐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乐观精神。

3.他们用群众熟悉的民间曲调,配上不同的世俗歌词,以乐器伴奏来演唱。

歌词用押韵的诗句,旋律定型、分句清楚,节奏以三拍子为主,调式趋向伊奥尼亚和爱奥里亚(即大小调的前身)。

他们采用的体裁形式有:

“埃斯坦比耶”(即踏舞歌);轮唱曲;赞歌。

24、巴赫音乐创作的特点是什么?

答:

巴赫的作品体现着德国早期启蒙思想家追求理性和科学的精神,他以人文主义的态度深刻地反应出自己对现实生活丰富而强烈的感受,用音乐抒情的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哲理思想,使音乐从烦琐的经院哲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从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与高度完整的艺术性。

巴赫集尼德兰派以来二百年复调音乐之大成,又继承十七世纪意大利小提琴音乐、管弦乐和法国键音乐、室内乐等方面的成就,使德国固有的音乐传统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和新的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两卷,用前奏曲与赋格曲的形式,通过大小二十四个调,在钢琴曲实际演奏上证实平均律这种理论的优越性,对于乐器制作、器乐创作和演奏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总之,巴赫的音乐是德国人民在完全默淡的悲惨世纪中的内在精神生活的记载。

一百多年来,德国人民将巴赫的音乐一直看做是德意志民族统一的精神象征。

26.艺术歌曲概念和分类:

是十九世纪初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产生的浪漫主义抒情音乐形式,是以抒情诗为基础而为独唱写的有伴奏的歌曲。

分为三类:

分节歌形式,通谱歌形式,分节歌和通谱歌结合的形式。

特点:

取材于着名诗人的诗篇,以抒情诗为主,歌曲形式适应诗歌的结构特点,力求词曲融合,突出诗意的表现;用钢琴伴奏,渲染气氛,烘托形象,抒发情感,描绘意境;演唱要求细致内在,近似吟诗的方式,表现具有讲情画意。

其结构,通常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分节歌形式,诗的每一段或每一节诗句都重复同样的旋律,基于一个总的格调,这是民歌与通俗歌曲常用的曲式结构。

一是通谱形式,每段歌词都谱写不同的曲调,音乐随着歌词的诗节变化而变化,没有旋律整段地反复。

另外,有一种采用分节歌与通谱歌曲相结合的形式,,总体是通谱写法,将其中二三段歌词用同一曲调重复演唱

弥撒曲分是按开头所唱的歌词而取名,分为五部分:

①慈悲经由九句祈求宽恕的祷告词组成,采用各三句的ABA形式。

②荣耀经是愉快的赞美诗。

③信经为信仰的表白。

④圣哉经为赞美上帝神圣的欢呼。

⑤羔羊经祈祷上帝宽恕和赐以安宁。

威尔第的歌剧代表作:

利哥莱托、茶花女、假面舞会、命运的力量、阿伊达、奥赛罗。

26、格鲁克歌剧改革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答:

三个阶段:

第一、他采用美塔斯塔西奥的脚本,写了一些正歌剧作品,注意克服炫耀声乐技巧的弊端,力求提高宣叙调的戏剧表现力,使序曲与剧情有机的联系起来。

在意大利,他萌发最初改革歌剧的想法。

第二、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会生活,市民群众对民族艺术的强烈要求,对格鲁克都有直接的启迪,增强了他的反封建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改革格局的信念。

第三、同一年,意大利诗人、评论家拉涅里.达.卡尔扎比吉与格鲁克在维也纳相识,两人很快的携手合作,进行歌剧的改革。

这位诗人反对梅塔斯塔西奥的宫廷美学观点和正歌剧程式化的倾向,在其撰写的脚本中力求纯朴、自然、真实的体现人的生活情感,不拘泥于严格的形式结构。

他用古典主义崇尚伦理的精神来处理古希腊罗马的题材,体现具有意义的生活理想和道德理想。

创作特点: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是从音乐戏剧整体出发的,他在1769年刻印的歌剧《阿尔切斯特》的总谱前面写了一段附加的《致托斯岗大公爵的献词》,叙述了他对歌剧改革的有关纲领性的艺术见解。

他在《奥菲欧》与《阿尔切斯特》中,从剧情出发,使宣叙调与咏叹调相结合,戏剧性的表现主人公复杂的感情与心理活动;用管弦乐伴奏宣叙调增强歌剧音乐的表现力,使宣叙调接近于咏叹调的歌唱,克服两者在歌剧里严重脱节的现象。

他将合唱、管弦乐队以及舞蹈穿插都综合的运用到戏剧场面里,同戏剧情节的发展密切的连接起来。

同时,他用交响乐手法概括歌剧的情节特点,使序曲和剧情有直接的联系,突出序曲的戏剧性。

格鲁克选择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故事题材作为歌剧脚本内容,剧情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人物有丰富的心理刻画,体现出一定社会伦理的道德意义,充满着十八世纪启蒙思想运动的精神。

2、弥撒:

在天主教的礼拜仪式中,弥撒是最庄严的宗教音乐仪式,由诵经祈祷和圣咏歌唱等项目组成,其内容主要是赞美基督耶稣在十字架上献身的牺牲精神。

迪斯康特:

十二世纪至十五世纪又出现另一种复音歌唱形式“迪斯康特”。

在圣咏上方加上平行曲调声部,用一音对一音的反向或斜线进行,形成声部交叉的二声部的结构。

6、萨拉班德舞曲:

据说起源于波斯,十六世纪流行于西班牙,为缓慢的三拍子舞曲。

强音常在第二拍,巴罗克时期风行欧洲。

7、等节奏型:

是十四世纪至十五世纪作曲家常用的结构原则,一般用于定旋律声部,以反复相同的节奏型作为全曲的基础。

10、凡丹戈舞曲:

为三拍子的活泼舞曲,有吉他琴与响板伴奏,两人对舞,还有对句扮唱,格鲁克的舞剧《唐璜》,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和科萨科夫的《西班牙幻想曲》都采用过这种形式

12、霍塔舞曲:

为快速的三拍子舞曲,用吉他琴与响板伴奏,流行于阿拉贡地区,格林卡的《阿拉贡霍塔》、李斯特的《西班牙畅想曲》、德?

法雅的舞剧《三角帽》等都用过

13、恰尔达什舞曲:

是匈牙利民间舞曲,是由两个交替段落构成的乐曲,有缓慢忧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