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遗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7258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风后遗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风后遗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风后遗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风后遗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风后遗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中风后遗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中风后遗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中风后遗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中风后遗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中风后遗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中风后遗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中风后遗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中风后遗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中风后遗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中风后遗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风后遗症.docx

《中风后遗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风后遗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风后遗症.docx

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

医药数据库中心中医论坛

一般描述:

风痱多为中风之后,风痰内扰,瘀阻经络,或肾虚精亏所致。

以中风后舌喑不能言,足废不

 

能用为主要表现的痿病类疾病。

发病原因:

风痱之病,多见于出血中风和缺血中风之后。

出血或缺血中风,经过积极救治,肝风得息,

 

神志渐清,但病本未拔。

由于气虚不能运血,气血瘀滞,脉络痹阻;或阴虚阳亢,脉络挛急

 

,经气不利;或肝风夹痰浊上扰,风痰阻于舌窍、头面脉络;或精气亏损,不能上荣头面,

 

脉络失养,皆可致舌喑不能言,肢废不能用。

 

风痱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治疗不易取效,为内科难治病变之一。

诊断要点:

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

具有缺血中风或出血中风等病史。

 

经过中风急性期的救治,神志清醒后,遗留有语言謇涩不利,口眼歪斜和半身不遂,或双手

 

苯拙,动作失灵,站立不稳,步履不正,躯体晃动,手足震颤,思维迟钝,健忘,可有偏盲

 

、复视,智力减退,或神志恍惚,或昏糊等症状。

 

病理反射可呈阳性。

疾病辨析:

口僻:

虽有口眼歪斜、面部麻木等症状,但无中风病史,亦无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

 

肌[肉]痿:

无中风病史,亦无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症状。

治疗方法:

风痰阻络证

 

证候:

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头痛眩晕,胸脘痞闷,咳吐痰涎或喉中痰鸣,语言謇涩,苔白

 

腻,脉弦滑。

 

治法:

祛风化痰。

 

主方:

神仙解语丹

 

用法:

 

加减:

有痰热表现者,加天竺黄、胆南星、竹沥。

 

气虚血瘀证

 

证候:

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语言謇涩,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淡有斑点,脉细涩。

 

治法:

益气行瘀。

 

主方:

补阳还五汤

 

用法:

 

加减:

可加水蛭、丹参、三七粉;气短、息弱,加人参、重用黄芪。

 

肾精[气]亏虚证

 

证候:

音喑失语,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悸,气短,或肢体软弱,半身不遂,舌淡,脉弱

 

 

治法:

补肾益精。

 

主方:

地黄饮子

 

用法:

 

加减:

无畏冷肢凉者,去肉桂、附子;可加木蝴蝶、天麻等;血压高者,加怀牛膝、石决明

 

 

$肝肾亏虚证

 

证候:

语言謇涩,肢体瘫痪,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肉削肤燥,舌淡,脉弱。

 

治法:

补益精血。

 

主方:

虎潜丸

 

用法:

 

加减:

气短、食少,加黄芪、人参、白术;心烦、面赤,去干姜,加麦冬、五味子。

其他疗法:

病人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多长期卧病床榻,应注意护理,加强营养,加强肢体功能锻

 

炼。

防治褥疮。

 

积极防治引起中风的原发病,防止缺血中风或出血中风的再次发生。

 

针炙疗法:

 

★体针疗法:

失语可针刺哑门、上廉泉、翳风等穴。

偏瘫可针刺夹脊、肩三针、曲池、内

 

关、合谷、腕骨、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太冲等穴。

 

★耳针疗法:

取皮质下、脑点、心肝、肾、神门及瘫痪相应部位,每次3-5穴,中等刺

 

激,每次15-20分钟。

 

★头针疗法:

取对侧运动区为主。

 

★穴位注射疗法:

用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按病状取穴,进行穴位注射。

 

配合按摩、气功、肢体锻炼等综合治疗。

 

可用大活络丸、灯盏花草素片等口服,亦可用水蛭粉,每次2-3g,每日2次,口服。

评介:

治愈:

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能自理,可遗留轻度神经系统损害体征。

 

好转:

肢体、、语言口眼歪斜有不同程度恢复。

 

未愈:

症状无改善。

 

 

脑梗塞的中西医诊断治疗

(一)

全网发布:

2011-10-2223:

48发表者:

陈超(访问人次:

377)

脑梗塞

一、西医诊断病名:

脑梗塞;中医病名:

中风病

二、定义(含中医的诊断的范畴):

是一种由于脑血管内发生血栓、栓塞或其他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疾病。

脑梗塞包括常见的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塞(简称脑血栓)和脑栓塞。

脑梗塞相当于中医学之中风病。

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

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

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

斜等症状。

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

”临床见症不一,变化多端而速疾,有晕仆、抽搐,与自然界“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取类比象而名之为“中风”;又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之为“卒中”。

上海市中医院急诊科陈超

三、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1)血栓形成:

由于脑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导致血流减慢血栓形成。

其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分支,如豆纹动脉等处。

(2)栓子引起:

其中最常见的是心源性的(心房纤颤、心肌梗塞、心脏瓣膜病、心内膜炎、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占45%,其余5%可能来自动脉粥样硬化碎斑块脱落、动脉炎性栓子及脂肪栓及气栓等。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虽然可由不同的病因引起,但病理生理上均造成脑血管闭塞,引起脑缺血改变,因此在处理方面基本上是相同的。

2.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

“头者,精明之府。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指出脑为“元神之府”。

“精明”,“元神”均指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功能而言,因此可以认为神明为心脑所主。

病理基础则为肝肾阴虚。

因肝肾之阴下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激或感受外邪,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故卒然昏仆,不省人事。

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如肝肾阴虚,阳亢化火生风,或五志化火动风。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火热炼液为痰。

暴怒血菀于上,或气虚无力推动,皆可致瘀血停滞。

四者之间可互相影响或兼见同病,如风火相煽,痰瘀互结等。

严重时风阳痰火与气血阻于脑窍,横窜经络,出现昏仆、失语,?

僻不遂。

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

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

发病之初,邪气鸱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故以标实为主;如病情剧变,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正气急速溃败,可以正虚为主,甚则出现正气虚脱。

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留后遗症。

辩证可分为:

⑴中经络(病变仅限于血脉经络,临床表现无神志改变而病轻)

①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型:

症见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语言不利,甚则半身不遂,平时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或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苔簿白,脉浮数;

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

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或兼见眩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舌红苔簿黄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③气虚血瘀,脉络瘀阻型,症见半身不遂,肢软无力,伴有患侧手足浮肿,语言不利,口眼歪斜,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舌苔薄白,舌淡黄,脉细涩无力等;

④风痰阻络型:

症见舌强语塞,肢体麻木,脉弦滑等。

⑵中脏腑(病变波及有关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

①邪实内闭:

肝阳暴张,阳升风动,气血上逆,挟痰火上蒙清窍。

可见突然昏仆,不醒人事,面赤身热,口噤便秘。

苔黄腻,脉弦滑。

或痰湿偏盛,风挟痰湿,上蒙清窍,内闭经络而发为突然昏仆,不醒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白唇暗,四肢不温,痰涎壅盛。

苔白腻,脉沉滑缓。

②阴竭阳脱:

阳浮于上,阴竭于下,正气虚脱,心神颓败,阴阳有离决之势,可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尿遗,呼吸低微,汗出肢厥。

脉微细弱或微细欲绝。

四、临床表现

1、多数突然起病,部分病例在发病前有TIA发作。

2、临床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眩晕、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

3、发病可无/或有轻度意识障碍,部分病例进行性加重。

4、予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估和吞咽困难评价(洼田饮水试验)。

其中临床分型有(OCSP分型)

(1)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

表现为完全大脑中动脉(MCA)综合征:

大脑较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意识障碍、失语、失算、空间定向力障碍等),同向偏盲,病灶对侧较严重的活动和(或)感觉障碍。

多为MCA近段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闭塞引起的大片脑梗死。

(2)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

有以上三联征中的两个,或只有高级神经活动障碍,或感觉运动缺损较TACI局限。

提示是MCA远段主干、各级分支或ACA及分支闭塞引起的中、小梗死。

(3)后循环梗死(POCI):

表现为各种不同程度的椎-基动脉综合征:

可表现为同侧脑神经瘫痪及对侧感觉运动障碍;双侧感觉运动障碍;双眼协同活动及小脑功能障碍。

为椎-基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大小不等的脑干、小脑梗死。

(4)腔隙性梗死(LACI):

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如纯运动性偏瘫、纯感觉性脑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手笨拙-构音不良综合征等。

大多是基底节或脑桥小穿通支病变引起的小腔隙灶。

五、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45分钟内完成头颅CT、血常规、急诊生化、凝血功能检查。

头颅CT在24h内多无明显改变,24h-48h后可见梗死区低密度灶;头颅MRI能早期发现梗死灶,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有助于判断缺血半暗带;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血管成像(CTA)等无创检查,对寻找病因有益。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西医诊断:

(1)有脑动脉硬化的症状和体征,而初发于45岁以上者。

(2)排除了颅内肿瘤、炎症、中毒、外伤等原因。

(3)有高血压史,特别是Ⅱ期以上的高血压。

(4)有眼底动脉硬化的表现。

(5)心血管系统及其他部位具有某些动脉硬化者:

冠状动脉硬化的临床和心电图改变,主动脉硬化的X线征,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杂音,桡、颞、足背动脉硬化征。

如具有上述各方面的表现,临床可确定为脑动脉硬化症。

如只具有1、2两项,而不全具备3、4、5项者,应进行以下辅助检查:

①血脂测定,胆固醇>200~250mg%,甘油三脂>130mg%,β脂蛋白>450~600mg%。

②脑血流图,包括药物试验。

③脑电图,包括压颈诱发试验。

④必要时作脑血管造影。

⑤有条件时作局部血流测定。

说明:

①如仅有某些症状和体征,而又不全具备上述诊断标准时,作为可疑脑动脉硬化,通过随访检查进一步确诊。

②仅有症状和体征,而其他神经系统检查及辅助检查阴性时,建议按症状诊断,如神经衰弱综合征,痴呆综合征,并继续观察,追查病因。

③在普查或诊断其他疾病过程中,如发现有脑动脉硬化的体征及某些辅助检查明确阳性所见时,虽无脑部症状体征,也应诊断为脑动脉硬化的无症状期,及时防治。

④已有小中风或大中风发作史的病人,应按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进行治疗。

如中风病因为脑动脉硬化,且符合上述标准,则诊断脑动脉硬化症,进行防治。

⑤本标准只适合中老年人临床应用。

对45岁以下的脑动脉硬化、症状性高血压、脑部合并症,则据具体情况诊治。

2.西医鉴别诊断:

(1)与脑出血相鉴别:

脑出血发病状态多在激动,活动时,血压明显增高,常见头痛恶心等症状,脑脊液中压力增高,含血,CT检查可见脑高密度影。

(2)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肿瘤或脑脓肿也可急性发作,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类似于脑梗死,脑脓肿可有身体其他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的病史。

头部CT及MRI有助于明确诊断。

3.中医诊断要点:

⑴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聩,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⑵多急性起病;

⑶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

⑷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为多见;⑸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临床按脑髓神机受损的程度与有无神识昏蒙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中络系偏身或一侧手足麻木,或兼有一侧肢体力弱,或兼有口舌歪斜者;中经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中经、中络合称中经络是无意识昏蒙者,中腑是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中脏则必有神昏或昏聩并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等症。

在疾病的演变过程中,中经络和中脏腑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中风病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类最长病期可至1个月,恢复期指发病2星期后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

4.中医类证鉴别:

与痿证相鉴别:

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之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痿证可见到肌肉瘦削,筋脉弛缓,两者应予以区别:

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焕,或肌肉萎缩,筋惕肉困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

痿证起病时无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的神昏。

脑梗塞的中西医诊断治疗

(二)

全网发布:

2011-10-2223:

48发表者:

陈超(访问人次:

2342)

七、治疗

1、西医治疗:

(1)溶栓治疗建议:

①对经过严格选择的发病3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积极采用静脉溶栓治疗。

首选rt-PA,无条件采用rt-PA时,可用尿激酶替代。

②发病3-6h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可应用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但选择患者应该更严格。

③对发病3-6h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在有经验和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考虑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研究。

上海市中医院急诊科陈超上海市中医院急诊科陈超

④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时间窗和适应症可以适当放宽。

⑤超过时间窗溶栓多不会增加治疗效果,且会增加再灌注损伤和出血并发症,不宜溶栓,恢复期患者应禁用溶栓治疗。

(2)降纤治疗

①巴曲酶;②降纤酶;③其他降纤制剂:

如蚓激酶、蕲蛇酶等。

建议:

①脑梗死早期(特别是12h以内)可选用降纤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更应积极降纤治疗。

②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

(3)抗凝治疗建议:

①一般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推荐常规立即使用抗凝剂。

②使用溶栓治疗的患者,不推荐在24小时内使用抗凝剂。

③下列情况无禁忌症(如出血倾向、有严重肝肾疾病、血压>180/100mmHg)时,可考虑选择性使用抗凝剂:

a、心源性梗死(如人工瓣膜、心房纤颤,心肌梗死伴附壁血栓、左心房血栓形成等)患者,容易复发卒中。

b、缺血性卒中伴有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活性蛋白C抵抗等易栓症患者;症状性颅外夹层动脉瘤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

c、卧床的脑梗死患者可使用低剂量肝素或相应剂量的LMW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4)抗血小板凝集制剂建议:

①多数无禁忌症的不溶栓患者应在卒中后尽早(最好在48小时内)开始使用阿司匹林。

②溶栓的患者应在溶栓24小时后使用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与潘生丁缓释剂的复合制剂。

③推荐剂量阿司匹林150-300mg/d,分2次服用,4周后改为预防剂量。

(5)神经保护剂

目前常用的有胞二磷胆碱、都可喜、脑复康、钙通道阻滞剂等,尚缺乏有说服力的大样本临床观察资料,确切疗效有待研究。

2、中医治疗

⑴中医辩证要点:

①辨中经络与中脏腑 两者区别在于有无神志改变。

中经络者,病位浅,病情轻,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突然发生口眼?

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僻不遂,多留有后遗症。

②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中脏腑有闭证与脱证之分。

闭证乃邪闭于内,以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紧握,肢体强痉,大小便闭为主症;脱证乃阳气外脱,以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软,二便自遗,汗出肢冷,脉微欲绝为主症。

闭证多见于中风暴起,病性以实为主,脱证则多由闭证恶化转变而来,病性以虚为主,病势危笃,预后凶险。

③闭证辨阳闭与阴闭 闭证根据热象的有无,又有阳闭与阴闭之分。

阳闭者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阴闭者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

④辨病期 中风病期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三个阶段,急性期指发病后2星期以内,中脏腑可至1个月;恢复期指发病2星期后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

⑤辨病势顺逆 先中脏腑,如神志渐渐转清,半身不遂未再加重或有恢复者病由中脏腑向中经络转化,病势为顺,预后多好。

若属中脏腑的重症,如神昏偏瘫症状在急性期,仍属顺境。

如见呃逆频频,或突然神昏,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及至手足厥冷,或见戴阳证及呕血证,均属病势逆转。

⑥辩证结合临床辅助检查 中风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相近,临床需做脑脊液、眼底及CT、MRI等检查以明确疾病性质。

⑵辨证分型

①中风之中经络

a.络脉空虚,风邪入中型:

症状:

症见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语言不利,甚则半身不遂,平时肌肤不仁,手足麻木或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苔簿白,脉浮数

治法:

祛风养血通络

方药:

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9 川芎12 独活9 当归15 白芍15 

石膏30甘草6 羌活12防风12 白芷15 

黄芩12白术12 茯苓30生地30 熟地18 

细辛3

b.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型:

症状:

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或兼见眩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舌红苔簿黄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治法: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方药:

镇肝熄风汤加减。

中药治疗:

如丹参、川芎嗪、三七、葛根素、银杏叶制剂等。

怀牛膝15代赭石30生龙骨30生牡蛎30

龟板18 生杭芍15玄参12 天冬15

川楝子15 生麦芽15 茵陈9甘草6

②中风之中脏腑

a.闭证:

阳闭 

症状:

突然昏仆,不醒人事,面赤身热,口噤便秘,躁扰不宁,两手握固,肢体强痉。

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清肝熄风,辛凉开窍

方药:

灌服或鼻饲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羚羊角汤加减以清肝熄风,育阴潜阳。

配合中成药醒脑静、痰热清静脉滴注。

羚羊角9 菊花12夏枯草15 蝉衣9

龟板15 白芍12石决明30 丹皮12

生地15 甘草6

阴闭 

症状:

突然昏仆,不醒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白唇暗,四肢不温,痰涎壅盛。

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

豁痰熄风,辛温开窍

方药:

急用苏合香丸以温开透窍,并用涤痰汤煎服。

制半夏9 橘红12 茯苓9 竹茹15

菖蒲15 胆南星9枳实9 甘草6

b.脱证:

症状: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尿遗,呼吸低微,汗出肢厥,肢体软瘫。

脉微细弱或微细欲绝。

治法:

益气回阳,救阴固脱

方药:

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

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参麦针、生脉注射液,艾灸神阙、关元、气海等穴20分钟,有助于回阳固脱。

c.闭脱互见:

症状:

突然昏仆,不醒人事,痰声漉漉,牙关紧闭,肢体强痉,二便失禁,汗出肢厥,苔厚腻,脉弦滑无力。

治法:

豁痰开窍,回阳固脱

方药:

涤痰汤合参附汤

半夏12     陈皮8      茯苓15    胆南星15

竹茹15     石菖蒲12   桂枝10    天麻12

钩藤12     人参15     附子6

③后遗症:

a.气虚血瘀,脉络瘀阻型,

症状:

症见半身不遂,肢软无力,伴有患侧手足浮肿,语言不利,口眼歪斜,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舌苔薄白,舌淡黄,脉细涩无力等。

治法:

补气活血,通经活络

方药:

补阳还五汤加减。

配合针灸推拿治疗。

黄芪30      桃仁12    红花12     当归15

赤芍15      地龙2

b.风痰阻络型:

症状:

症见舌强语塞,肢体麻木,脉弦滑。

治法:

祛风除痰,宣窍通络。

方药:

解语丹加减。

配合针灸推拿治疗。

天麻12     全蝎3     胆南星6   白附子6

远志6      菖蒲9     木香12 

以上各症均在辨病与辩证基础上重用活血化瘀之发包括中成药如丹参、川芎嗪、三七、葛根素、银杏叶制剂等静脉滴注或口服治疗。

3、并发症的处理

⑴颅内压增高

①一般处理

②脱水治疗

a.甘露醇:

可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脉滴注,6-8小时1次,一般情况应用5-7天为宜。

颅内压增高明显或有脑疝形成时,可加大剂量,快速静滴,使用时间也可延长。

              

b.呋喃苯胺酸(速尿)。

c.甘油果糖。

③外科治疗建议:

确定为高颅压者应给予脱水治疗,首选甘露醇。

不推荐所有脑卒中患者均采用脱水治疗,不伴有颅内压增高者,如腔隙性梗死等不宜脱水治疗。

脱水治疗无效或出现早期脑疝者,可考虑外科治疗。

⑵血压的调控

脑血管病合并高血压的处理原则有:

①积极控制过高的血压。

②防止降压过低、过快。

③严密监测血压变化,尤其在采用抗血压治疗过程中。

④降血压宜缓慢进行,因为此类患者的血压自动调节功能差,急速大幅降血压则易导致脑缺血。

⑤降血压要个体化治疗,因为每个患者的基础血压不同,对原有降血压药物敏感性不同,以及合并其他不同的疾病等。

⑥维持降血压效果的平稳性,一般主张采用长效降血压药物。

⑦在降血压过程中应注意靶器官的保护,尤其是脑、心、肾。

⑶肺炎及肺水肿

约5.6%卒中患者合并肺炎。

误吸是卒中合并肺炎的主要原因。

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是导致误吸的主要危险因素。

15%-25%卒中患者死亡是细菌性肺炎所致。

急性脑卒中可并发急性肺水肿,神经源性肺水肿见于30%-70%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患者,偶可见于脑梗死患者。

早期识别和处理卒中患者的吞咽问题和误吸,对预防吸入性肺炎有显著性作用。

肺炎的治疗主要包括呼吸支持(如氧疗)和抗生素治疗。

神经源性肺水肿应针对原发的脑卒中进行病因治疗,以降颅内压和保护脑细胞为主要手段。

⑷血糖改变

半数以上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糖均增高,血糖的增高可以是原有糖尿病的表现或是应激性反应。

高血糖可见于各种类型的急性脑血管病,且其预后均较血糖正常者差。

建议:

①急性卒中患者应常规检测血糖,有血糖增高者应进行监测。

②急性卒中患者有血糖增高时应使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

③急性卒中患者有低血糖时应及时纠正。

⑸吞咽困难

卒中患者入院时45%(30%-65%)存在吞咽困难,其中约一半于发病6个月时仍然不能恢复正常的吞咽功能。

43%-54%有吞咽困难的急性卒中患者出现误吸;在这些患者中,37%进一步发展为肺炎,4%因肺炎而死亡。

吞咽困难治疗的目的的预防吸入性肺炎,避免因饮食摄取不足导致的液体缺失和营养不良,以及重建吞咽功能。

⑹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高达30%,病情越重,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越高。

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包括:

①胃内灌洗:

冰生理盐水100-200ml,其中50-100ml加入去甲肾上腺素1-2mg口服;仍不能止血者,将另外50-100ml加入凝血酶1000-2000U口服。

也可用立止血、云南白药、止血敏、止血芳酸、生长抑素等。

②使用制酸止血药物:

甲氰咪胍、洛赛克。

③防治休克。

④胃镜下止血。

⑤手术治疗。

⑺脑卒中后抑郁和焦虑状态建议:

①重视对脑卒中患者精神情绪变化的监控,提高对抑郁及焦虑状态的认识;②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康复和处理危险因素外,家庭成员、心理医生、临床医生、责任护士均可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解释、安慰、鼓励、保证),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尽量消除存在的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③一旦确诊有抑郁症和焦虑症,首选第二代新型抗抑郁药,即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其次为第一代经典抗抑郁药,即三环类抗抑郁药(TCA);④无论抑郁症与焦虑症,均应同时辅以心理治疗(见上述)及行为治疗(主要是松弛疗法,如生物反馈疗法、音乐疗法、瑜珈功、静气功等)。

八、预后

脑梗塞的死亡率较脑出血要低,一般脑梗塞预后较脑出血要好一些,但病情严重的脑梗塞,预后则不佳,脑梗塞预后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阻塞的血管大小有关如阻塞的是小血管,脑缺血范围小,侧支循环易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