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应用写作.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74179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3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经应用写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财经应用写作.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经应用写作.docx

《财经应用写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经应用写作.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经应用写作.docx

财经应用写作

 

财经应用写作

授课讲义

 

扬州大学商院

姜苏

2012年9月

 

第一章绪论

一、写作概述

1、写作与文章的概念

写作是使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过程。

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独立成篇的有组织的书面语言。

2、写作的涵义

1)写作是一种行为过程

2)写作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3)写作是一种工具和手段

3、日常写作的两种情形

奉命——赋得

(起于外力推动或实用的需要)

自主——偶成

(触兴而发全凭文兴,情思奔涌无外力

推动)

徐迟与陆幼青

4、基础写作与应用写作

——属于写作教学的两大门类

1)基础写作——学写作文(打基础)

应用写作——写应用文(重实用)

2)基础写作的基本理论框架

确立主题(命题炼意)

选择材料(取材聚事)

安排结构(谋篇布局)

恰当表达(表现手法)

锤炼语言(遣词造句)

选用文体(确定衣冠)

二、写作的功用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曹丕

中国:

言志(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毛诗序)

载道(表达政治观点)

代人立言(为他人、为工作)

(世间也有许多匹夫匹妇在幸运的时会中,偶然发见生死是一件沉痛的事,或是墙角的一片阴影是一幅美妙的景象,可是他们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心中的感触说出来,或是说得不是那么回事。

文人的本领不只在见得到,尤其在说得出。

说得出,必须说得“恰到好处”,这就需要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由这敏感,他才能找到恰当的字,给它一个恰好的安排。

——朱光潜)

外国:

发展思想(写作过程能帮助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

——美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传播思想(如果你善于写作,那么你就可能使一个千里以外的人——或者是还没有出生的人——了解你的想法,你的感受。

——同上)

帮助生存(作为作者的现代美国人,写包围着你。

写还以好几百种其它形式来袭击你。

对于一个富于智力的人来说,因为不能写而无法保护自己,保护人类,保护世界,那可就是更悲惨的事了。

——同上)

当代社会应该把记住最重要的大事有无五件,其中之一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

——约翰。

奈斯比特《大趋势》

美国的写作危机:

学生的写作能力看来是停滞在一个令人沮丧的水平上了。

这种情况正好发生在对写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等到公元二000年,现在的学生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时候,社会对写作的要求,就会比现在更紧迫多了。

——美国基础教育委员会主席阿。

格雷厄姆

 

古代《神童诗》与巴尔扎克的座右铭: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彼以剑峰未竟之事业,吾以笔继之(刻于拿破仑塑像的底座之上)。

三、写作能力的构成要素

1、观察能力(世上没有两粒相同的沙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要发现他们的不同,观察必须非常细致,这样才能区别他们各自的特征。

——法福楼拜)

2、思维能力(深刻思考,独到发现)

3、阅历与知识(丰富的人生积累,宽深的知识面)

4.语文素养

四、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1、理解和掌握写作理论

2、广泛阅读

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路,活跃思想;还可以吸取和丰富写作材料;

又是掌握写作规律,学习写作方法的有效途径;

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勤于练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4、丰富学养,提升素质(开阔视野,拓宽人生)

附:

应用写作的十大功能

管理功能

中介功能

告知功能

协调功能

导向功能

知照功能

凭证功能

规范功能

联系功能

交流功能

 

作文练笔

读神童诗,写读后感。

(800字以上,自拟标题)

神童诗(劝学)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

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第二章写作与主题

一、主题的概念

1、定义——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贯穿在文章的全部内容,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包含了作者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

2、溯源

中国古人称之为意(意在笔先)

立意

主脑

西方主旋律:

作品中处于显著地位的旋律,表示完整或相对完整的思想,是乐曲的核心,作为音乐结构和音乐发展的基本要素,自始至终贯穿整个乐章。

二、主题在文章中的作用

1、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没有主题的文章便失去认识价值

 

云(唐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

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

悠悠闲处作奇峰。

云(唐郭震)

聚散虚空去复还,

野人闲处倚筇看。

不知身是无根物,

蔽月遮星作万端。

 

2、主题是文章的统帅

主题决定文章材料的取舍

主题支配文章的谋篇布局

主题决定文章的表达方式

主题影响文章的遣词造句

三、主题的产生

——来源于生活

(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聚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他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个形式。

——高尔基)

产生主题的两种情况

先有素材后有主题

先定主题再找材料

四、确立主题的要求

主题要正确

符合真实情况

符合科学规律

导向积极向上

主题要集中

一文一个主题

意多乱文

主题要深刻

揭示本质

反映规律

启迪世人

主题要鲜明

——明确的倾向性

直白显露一目了然不隐晦

五、提炼主题的方法

提炼,就是从大量的原始材料中,经过陶冶、熔炼,提取出有用的精华的东西。

(提炼主题,乃是对事物之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雨飞跃)

例如:

《白毛女》之主题的提炼

1、必须立足全部材料

从实际材料中提炼

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2、提炼事物的本质

摒弃表象,发现本质

应站在时代的高度

3、着力选取新的认识角度

从不同角度思考、观察

从新的角度

4、进行反复提炼

 

第三章写作与材料

一、材料的概念

材料是在文章中表达主题的事物、观念、景物、事例、数据、道理等。

材料不仅指用于具体文章的材料,也指在作者写文章之前收集准备的材料。

二、材料的作用

1、材料是提炼和形成主题的基础

2、材料是表现和深化主题的手段

3、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

三、材料的收集

1、途径

从生活中捕捉、发现材料

(观察

体验—全身心地感受

调查—到现场看,找知情者问)

从阅读中汲取材料

2、要求

多——多多益善

全——全面细致

精——够用(恰到好处)

四、材料的选择(要求)

1、切题——切合表现主题的需要

2、确实——真实、准确

3、典型——具有代表性、普遍意义,有力地揭示事物的真相,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4、新颖——有新鲜感,能给人新的触动。

5、生动

运用之原则

博采精鉴严选活用

 

第四章写作与结构(谋篇布局)

一、结构的概念

1、由来

中国古代写作理论谋篇布局

日本建筑学的术语

概念:

结构是文章的内部构造,又称为谋篇布局,就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要求,将文章的内容、观点有步骤、有主次地加以组织、安排,使文章成为有机、统一的紧密整体。

言之有理主题无形、抽象

言之有物材料有形、散杂

言之有序骨骼有形、构架

二、结构的原则

1、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记叙文:

阶段性、顺序性

议论文: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必须要服从表达主题的需要——妥帖、巧妙、恰当

三、结构的具体内容

三方面

段落与层次

过渡与照应

开头与结尾

(一)段落和层次

1、定义

段落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具有换行另起的标志,使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隙情况所造成的文字停顿。

别称:

小节、自然段

层次是文章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是文章展开的步骤,是客观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性在文章中的表现。

别称:

部分、大段

2、区别

层次着眼于思想内容的划分

段落侧重于文字表达的需要

3、联系

层次大于段落(一般情况下)

层次等于段落(少数)

层次小于段落(特殊)

4、安排层次的方式

记叙类文体以时间为序(纵式)

以空间为序(横式)

时空交错(纵横式)

逻辑为序

议论类文体并列式—平行、并列

总分式—先总述、后分述

递进式—逐步推进,

层层深入

5、段落的作用

逻辑地展示作者的思维进程

便于读者阅读理解

形成文面的建筑美

特殊段落有特殊的效果

6、划分段落的原则

(1)强化两性——单一性,完整性

(一个中心,一个意思,一段内讲完)

(2)注重联系——文气不断

(内在的逻辑联系)

(3)讲究匀称——长短合宜

(不可过长或过短)

(4)用段中主句(将一段的中心内容用凝练的一句话概括出来,以显示段旨)——便于写作与阅读

(二)过渡与照应

1、过渡的定义与作用

定义:

过渡是指文章中的衔接与转换

作用:

承上启下、上下连贯、畅通文脉

2、需要过渡的几种情况

文章中需要转换时需过渡

文章的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发生改变时

3、过渡的方法

用词语

用句子

用段落

4、照应(呼应)

——是指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和呼应

作用:

能帮助读者了解文章脉络层次间的联系

交代清楚文章中的因果联系

使文章内容严密、严谨

5、照应的方式

首尾呼应

前后呼应

文题呼应

(三)开头和结尾

1、开头的作用

文之开端,展开主题之起点

对读者理解全文有引导、吸引作用

2、开头的要求

简洁、切题、不俗

3、开头的方式

平实型开宗明义——直奔主题

交待因由

言归正传

介绍事物

艺术型描写环境

抒发感情

引用诗文

平中见奇

4、结尾的作用

收束全文,强化主题

增强说服力、感染力

5、结尾的要求

自然而然

水到渠成

神完气足

6、结尾的方式

收篇点题式

总结全文式

蕴含哲理式

委婉含蓄式

寄托希望式

水到渠成式

7、克服开头之弊

过多解题

空泛抒情

离题太远

过于突兀

8、克服结尾之弊

草率收篇

画蛇添足

千篇一尾

(我们的文章千万不要写成基督教和犹太教教徒祈祷的那样——全用阿门结束。

——某作家妙语)

附:

提纲的作用

1)拟写作提纲,便于在写作前,把观点考虑得周密、严谨,把材料准备得丰富、详实;

2)拟写作提纲,可以在写作中使思维条理化、视觉化、固定化;

3)拟写作提纲,有助于在写作时一气呵成,形成贯通的文脉。

作业:

1、以《和谐扬大》(或《和谐扬大?

》为题,分别拟5个开头和结尾。

2、以《美丽的扬州城》(或《丑陋的扬州人》)为题,分别拟5个开头和结尾。

以上两题选做一题。

 

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象在音乐里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

——高尔基《论写作》

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明。

谢榛

我感到最困难的是每篇文章的开头,往往开好几次,开得好,下面的文章就很顺。

否则就写不下去,硬写的话也感到枯涩、不流畅。

遇到这种情况,只有放弃这个开头,重新来。

这好比一潭清泉,如果你想将它引流的话,就必须找到一个地势较低的地方挖一个缺口,那么清泉就会畅通,就会汩汩地顺流而下;如果缺口开在于泉水相平的地方,那就流得不畅;缺口开在比泉水高的地方,潭水就流不出来。

——杜宣(作家)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

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

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

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如是而已。

——苏轼

予训儿辈尝云:

“场中作文,有倒骗主司入榖之法。

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

此一法也。

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此一法也。

——《闲情偶寄》李渔

作品的“结尾”,是曲终的和音,是震撼读者心灵的最主要的一击。

——绥拉菲摩维奇《铁流》

大家之文,于文之去路,不惟能发异光,而且长留余味,其最擅长者无若《史记》。

——林纾(翻译家)

 

第五章公文概述

一、公文的概念

公文(公务文书)

1、公文的范畴

广义:

通用公文、专用公文、技术论文

通用公文:

13种+常用

专用公文:

各行各业的

技术公文:

科技文书

狭义:

仅指通用公文

2、公文的定义

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处理各种公务事务中具有特定,是管理、协调一切政务活动和经济文化活动的书面工具。

二、公文的特点

1、鲜明的政治性政治上正确

政策上严谨

2、法定的权威性法定权威

行政指挥权威

3、法定的作者作者一定是组织或领导人

公文撰稿人不等于公文作者

4、特定的格式文种确定(互不混用)

格式固定(一文一格)

5、特有的语言

词语有严格的单义性

不用语气词和感叹词

排斥口语、方言、网络语言

恰当使用文言词语

不用倒装句和省略句

三、公文的作用

1、实施领导

2、规范行为

3、办理公务

4、交流信息

5、记载活动和事项

6、进行宣传和教育

四、公文的种类

1、公文的分类

(1)从来源分:

收文:

外来文件

发文:

对外文件

对内文件

(2)从行文关系分:

各级机关与各个单位的组织关系与业务关系在公文中的体现,具体表现为:

上下级关系、平行关系、隶属与非隶属关系

上行文

下行文

平行文

用的较多的是下行文

2、公文的种类

现有13种——命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

依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五、公文的格式

1、定义

指一份完整的公文一般应当具备的项目、各项目的标示、规则和用纸排版等的要求。

2、作用

为了维护公文的合法性,保证其完整性、准确性

便于公文的运转

为立卷、归档提供方便和条件

3、总要求

统一完整、清晰鲜明

庄重大方、体现风貌

4、依据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国务院)

《中共各级领导机关文件处理条例》(中办)

5、用纸——A4纸

由左向右,字距适中,四面留空

6、书面格式

三大块眉首部分(文头)

行文部分

文尾部分

眉首—发文机关标识

发文字号(机关代字+年份+顺序号+流水号)

秘密等级(保密年限)

紧急程度

签发人(限上行文)

文件编号

间隔线

行文部分——

(1)标题:

是文章的眉目

标题的三要素是发文机关、事由、文种

公文标题小于等于50个字

标题制拟的要求:

结构完整、准确达意、

简短扼要、鲜明生动

(2)主送机关:

放在正文左上方

(3)正文:

开头部分,主体部分,结尾

开头的三种方式——

根据式:

明确发文依据(依据、按照)

目的式:

交待发文原因(为了)

原因式:

提出发文的理由(自,自从)

(4)附件

(5)成文日期(决定公文之生效日)

(6)发文机关印章

(7)附注(不是附件)

文尾部分——

主题词

抄送机关

印发机关

印发日期

印发份数

标引主题词的要求:

1)不超过5个

2)标引顺序先标类别词后标类属词

3)一份文件如涉及两个类别,应先对

一个主题内容进行标引,再对第二

个主题内容进行标引。

4)先标反映文件内容的主题词,再标

反映形式的主题词(事由在先,文

种在后)

5)如主题词类别中找不到最贴切的

词,则到类属词中去找。

参见《公文主题词表》

六、公文的起草

幕僚——师爷——文胆

文件要过硬=思想过硬+笔杆过硬

(一)思想酝酿

1、熟悉政策

总路线,总政策(长期的,一定时期的)

有关的方针、政策

上级的具体的政策指示

2、熟悉业务(一定要懂行,行家里手)

3、领会领导意图

实际领悟

具体运用(五交:

任务,政策,根据,

要求,时间)

(二)材料准备

1、材料的收集

概括性的材料

具体性的材料

全局性与专题性的材料

正面材料、反面材料

各种统计数据

各类相关文件

2、材料的处理

判真伪(去伪存真)

鉴价值(是否符合时代)

衡材料(材料的典型)

3、起草要领

叙述贵求实

用直笔,不用曲笔

“六何”要交待清楚

详略得当

述理贵平正

公平严正(不偏不倚)

事理一致(点到即止)

无鼓动性(不动情,不煽情)

结论须明确

单一,明了,具体,可行

 

第六章常用公文的写作

一、通知

(一)概念P356

(二)特点

1、广泛性

2、晓喻性

3、时限性

(三)用途

1、传达需周知的事项

2、传达要执行的事项

3、转发上级或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

4、批转下级公文

5、印发工作制度

6、任免人员

(四)写作

1、指示性通知

指示性通知=通知缘由+通知内容+执行要求

为什么做做什么提希望

根据怎么做发号召

目的任务要求

2、事项性通知

事项性通知=情况说明+事项告知

3、批示性通知

批示性通知=被批转文件+批转目的

+批转意义+批转要求

(五)写作注意点

1、事项明确,要求具体

2、态度鲜明,语气肯定

二、通报

(一)概念P356

(二)特点

1、导向性

2、典型性

3、公开性

(三)用途

1、表彰先进

2、批评错误

3、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

(四)分类

1、表彰通报

2、批评通报

3、情况通报

(五)写作

1、表彰或批评性通报的写作

结构

事实介绍:

交待六何,突出主要事迹

意义阐发:

事件的教育意义

表彰—体现时代精神,指出现实意

义,主要经验,值得发扬的精神

批评—界定性质,指出后果,剖析

原因,主要教训。

具体决定:

表彰或处理的方式

号召要求:

希望与号召,

警戒与要求

2、情况通报

(六)写作注意点

事例要有典型性

内容要有时代感

评价要恰如其分

三、报告

(一)概念P356

(二)用途

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

向上级机关反映情况

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三)分类

1、按性质分

综合性报告——全面

专题性报告——专项

2、按时间分

年度报告

季度报告

月度报告

不定期报告

3、按用途分

工作报告

情况报告

答复报告

报送报告

(四)写作

工作报告概述情况

汇报成绩

介绍经验

指出问题

提出打算

情况报告情况汇报

情况分析

处理打算(结果)

四、请示

(一)概念P356

(二)特点

请求性

超前性

反馈性

(三)用途P137

(四)分类

政策性请示

事务性请示

(五)请示与报告的区别

1、时间有别(成文时间)

事前行文(请示)

随时行文(报告)

2、作用不同

陈述情况,必须回复(请示)

概括情况,仅供参考(报告)

3、内容不同

事项请示(请示)

情况回报(报告)

4、要求不同

一文一事(请示)

一事或数事(报告)

5、文种不同

过去常混用,现应分开

(六)写法

请示=请示缘由+请示事项+请示结语(公文惯用语)

原因、问题摆情况

概括摆要求

简明将缘由具体化

*具体内容

情况:

集中、扼要、实在

理由:

充分、合理

(七)写作注意点

一事一文

一个主送单位

不得越级请示

情况需真实

五、批复

(一)概念

(二)用途

(三)特点

针对性

指导性

结论性

(四)写法

批复=

批复引语+批复内容+批复希望+批复结语

根据要求套语(省)

*根据的4种写法

1、事由+请示

2、日期+发文字号

3、日期+标题

4、日期+标题+发文字号

*批复内容

针对来文,答其所求

具体、准确、恰当、全面

直叙直陈,不加议论

若不同意,说明理由

(五)写作注意点

表态慎重

用语准确

一文一事

理由充分

文字简洁

六、函

(一)概念

(二)特点

多向性(三种行文方向)

多属性(可替代请示、批复)

(三)用途

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

不相隶属机关之间请示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四)分类

便函

公函:

去函、复函

(五)写作

*去函的写作

标题《关于**问题的函》

说明原委

告知事项(商洽、询问)

处理意见

具体要求

*复函的写作

标题《**机关**问题的复函》

以对方来函作引据

答复对方

明确表态

(六)写作注意点

直截了当

主旨集中

明确具体

掌握分寸

(七)函的收束用语

去函希望用语(平行):

为盼、为要

感激用语(平上):

为感、为荷

复函此复、特此回复、专此回复

或省略

 

七、意见

特点:

1、行文方向不限

2、使用权限不限

3、收文处理方式不限

正文开头

主体阐明意义

规定政策

提出要求

明确措施

附一:

公文写作注意事项

一、“提法”问题

1、严格按中央文件之提法

CCTV新华社人民日报

2、提口号不可与中央精神相抵触

3、注意政策思想,防止强调一面忽视另一面

4、典型材料不要人为拔高

二、“语言”问题

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

1、说最必要的话,忌废话

2、说最明确的话

3、切记过多讲众所周知的大道理

点到为止,画龙点睛

4、使用引文要准确,必要时应注明出处

5、字句要进行精心推敲

6、学习运用群众语言

三、“数字”问题

1、注意数字来源用国家统计部门的数字

使用预计数字要慎重

2、巧用数字进行比较要口径一致(可比性)

3、运用倍数、概数表达数量要准确

4、数字的写法要统一

用阿拉伯数字:

编号、序号、统计表、计划表

专业术语及必须用的

用数字:

除——外

5、不得随意增删数字前后表示分寸的字词

四、“时间”的表述

1、用具体日期

2、年份应用全称

五、简称的运用

1、先全后简的原则

2、上行下效的原则

3、约定俗成的原则

4、时效性原则

5、地域性原则

附二:

为文的原则

一、请写人、物、事实

二、写得明白如画

三、多用缩写字

四、用第一人称叙事

五、多引别人的话

六、多引别人的文章

七、把自己想象为读者来着笔

八、别引起读者的不快

九、避免误解

一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