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7427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第18课《紫萝藤瀑布》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紫萝藤瀑布》实录

《紫萝藤瀑布》实录

(一)

一、教学总目标:

1.知道托物言志手法的特点,理解作者眼中紫藤萝的特点与其寄寓于紫藤萝瀑布的人生感悟之间的关系。

2.梳理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分析关键语句蕴含的思想情感,归纳作者寄寓于紫藤萝瀑布的人生感悟。

3.分析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二、第一课时目标

1.理解紫藤萝“像一条瀑布”的特点,分析作者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摹紫藤萝的作用。

2.分析作者眼前的紫藤萝和十多年前所见的紫藤萝两个材料之间的关联。

三、核心问题:

作者借紫藤萝瀑布想表达什么?

四、下位问题

1.作者为什么说眼前的紫藤萝“像一条瀑布”?

2.作者是怎样具体描摹紫藤萝的外形特点的?

3.作者为什么要写十多年前所见的紫藤萝?

五、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

本单元选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都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着作者的人生思考。

学习这些闪烁着哲理光彩的作品,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启迪。

单元导语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PPT】

1.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2.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分析作品之间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以拓展视野,加深理解。

下面我们来学习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

【PPT】环节一:

积累字词

文中这些字词需要大家关注,我们先来看这几个字的读音。

【PPT】关注字音

迸.溅.(bèngjiàn)忍俊不禁.(jīn)伶.仃.(língdīng)仙露琼.(qióng)浆

还有这些词的意思需要掌握。

【PPT】理解词义迸溅:

向四外溅。

挑逗:

逗引;招惹。

伶仃:

孤独;没有依靠。

忍俊不禁:

忍不住笑。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下本文的作者。

【PPT】环节二:

积累文学常识

宗璞,出生于1928年,原名冯钟璞,当代女作家,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等。

本文选自她的作品集《铁箫人语》,写于1982年5月6日。

【PPT】

宗璞,原名冯钟璞,当代女作家。

【PPT】环节三:

概括景物特点

紫藤萝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花,它是藤本植物,需要缠绕花架攀援而上,一般在初夏时盛开,紫色的花穗悬垂而下,花繁而香。

【PPT】

紫藤萝瀑布

标题“紫藤萝瀑布”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指由紫藤萝花形成的瀑布,或者说,像瀑布一样的紫藤萝。

当然,这里的“瀑布”是作者用的一个巧妙的比喻。

作者为什么要把紫藤萝比作“瀑布”呢?

这是本节课我们首先要通过阅读解决的问题。

讲到比喻修辞手法,同学们首先想到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性。

那么,作者所见到的紫藤萝,在外形上与真正的瀑布有哪些相似点呢?

请大家听老师朗读课文,从文中圈画出相关语句。

(教师范读全文)

同学们找到紫藤萝和瀑布的相似点了吗?

一定有同学圈画了这句话。

【PPT】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我们可以关注三处语言:

开得这样盛、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

“开得这样盛”是作者对这棵紫藤萝的第一印象。

正因为花开得繁盛,当紫色的花朵密密簇拥在一起时,才会形成“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盛”是紫藤花的第一个重要特点;又因为紫藤萝是攀上花架悬垂倒挂开放的,所以当“那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就与瀑布从高处落下的外形有了相似之处。

“不见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带有夸张的成分,强调了作者眼前那“从空中垂下”的紫藤萝落差之大、气势之盛。

这也是与瀑布的特点相一致的。

瀑布是流动的河水突然从高高的岩壁或河床上向下垂直跌落而形成的景观,我们可以参考朱自清先生描写梅雨潭瀑布的文字,来感受瀑布的情状:

【PPT】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远看瀑布,只能见到跌落的一带河水,飞花碎玉般的水花,而水自何处来,流向何处去,则无从探知。

作者远看紫藤萝,也是如此,满目都是那“从空中垂下的”“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注意体会紫藤萝与瀑布的两个相似点:

花开繁盛,且悬垂而下。

【PPT】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不仅如此,还有第三个相似点。

【PPT】

像一条瀑布,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紫藤萝开得盛,色彩是“深深浅浅的紫”,因此看起来也像是“紫色的大条幅”。

作者之所以称紫藤萝为紫色的“瀑布”,而不是条幅,显然与这段话中所描写的银光有关。

点点银光从何而来?

原来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挑逗”一词,描摹出花瓣颜色最浅淡的部分,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的样子。

正因为花朵在阳光下闪光,才像“迸溅”而起的一朵朵小水花。

一朵朵小水花“迸溅”,才能带来“流动”的主观感受,这才能与前文“瀑布”的比喻形成呼应。

“欢笑”“生长”的使用,又进一步把花瀑拟人化,不仅写出花的繁密茂盛,

也表现出它的生趣盎然、生机勃勃。

通过对第2段的细读,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

作者说盛开的紫藤萝像一条瀑布,两者之间有这样一些相似点:

悬垂倒挂,像瀑布一样流淌,花开繁盛,像瀑布一样水量充沛,花瓣颜色最浅淡的部分,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像瀑布迸溅的水花。

作者用“瀑布”来描述紫藤萝的外形,确实非常形象。

文中写到瀑布的句子还有哪些?

请圈画出来。

【PPT】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显然,“瀑布”作为紫藤萝的特点,在后文成为了紫藤萝的代名词。

阅读这篇散文,“瀑布”是一个关键,是一个凝聚了作者情感的载体。

我们大体理解了紫藤萝与瀑布在外形上的相似点后,来思考第二个问题:

作者是怎么具体描摹紫藤萝的外形特点的?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景物背后的作者的情感。

【PPT】环节四:

分析景物描写

读第2段,我们发现,作者描摹紫藤萝的时候,既着眼于整体感受,极言花的盛大辉煌;又精于局部细描,着力写出了阳光下每一朵花的光泽闪耀。

同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精准的动词将静态的花瀑表现得充满生机和动感。

动与静,整体与局部,这两组关系,正是我们进一步分析景物描写,理解紫藤萝特点的重要抓手。

接下来请朗读课文第3-6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具体描摹紫藤萝的外形特点的?

做一点圈画。

(留白)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先看第3段。

【PPT】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推”和“挤”两个动词,再次使用了拟人手法,将花朵繁密盛开的静态情状,描摹得分外生动,富有动感,突出了紫藤萝花如孩童般活泼可爱,充满了活力。

【PPT】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句中的两个比喻同样起到了化静为动的作用,张满的帆,被风鼓动着,似乎随时要扬帆起航;鼓鼓的船舱,像是一个忍不住笑的孩子圆滚滚的的笑脸,下一刻就要绽放。

两个美好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如此可爱。

于是作者笔下的紫藤萝瀑布就如同被赋予了生命,笑着,嚷着,鲜活地出现在我们眼前。

这是对第一组关系“动与静”的分析,那么作者在描写花瀑时,又是如何安排顺序的呢,我们来聚焦第二组关系:

整体和局部。

【PPT】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变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作者先写花朵们挨挨挤挤地盛开,形成一树闪光的藤萝,活泼热闹;再细写每一穗花颜色的变化。

上面的盛放,颜色浅,下面的含苞,颜色深,于是颜色就像是在自上而下流淌的过程中,沉淀下来,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最后,作者细细描摹花朵的形状,连用了“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和“忍俊不禁的笑容”两个比喻,不仅传神地摹绘出花的形态,更将客观所见与主观感受巧妙融合,表现出作者眼中花朵的可爱和旺盛的生命力。

这三个句子,作者的视线逐渐聚焦,目光从“一树”落到“一穗”再到“一朵”,从整体氛围的热闹到花穗颜色上浅下深的变化到每一朵花的形状的局部特写,由整体到局部的写作顺序使得行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此外,作者在描写花形的同时,还浓墨重彩地展现了色彩美。

以辉煌的紫色为主体色调,但又不断变化。

总体看,像是一块紫色的大条幅;而每一朵紫花中最浅的部分,泛着点点银光;花穗颜色上浅下深,如同沉淀在了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这些紫色深浅不一,浓淡有别,既注意了整体色调,又对局部的每一穗、每一朵进行关照,让各层次的颜色互相映衬。

细读这些描写紫藤萝的内容,我们是不是对作者赏花时的感受有了一些体会?

【PPT】环节五:

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作者在细致描摹了眼前美丽蓬勃的紫藤萝瀑布之后,为什么要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

请同学们阅读第8段,并联系前文,先比较一下作者对这两株藤萝的描写。

【PPT】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

先来看花的外形。

十多年前家门外的紫藤萝,虽然也依傍着枯槐爬得很高,但是花的形态却是“稀落”、“伶仃”的,像是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而当下,作者眼前的紫藤萝呢?

整体长势极“盛”,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肆意地绽放。

两者的生命形态形成鲜明对比,以昔日藤萝之衰,衬托今日藤萝之盛,也为后文作者的感慨蓄势。

再来看它们所处的环境。

【PPT】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我曾遗憾地想:

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十多年前,有这样一种说法:

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藤萝花们纷纷遭遇厄运,园中的藤萝花架被拆掉,改种了果树。

正是因为这样的环境,十多年前的紫藤花,到最后“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我”甚至曾绝望地以为:

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那么作者眼前这株盛放的紫藤萝,面对的是怎样的环境呢?

可能有同学发现了第3段的这句话:

【PPT】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紫藤萝不与群芳争胜,自顾自地盛开在春花已谢的时节;踏春的人无意流恋,蜂蝶亦不来眷顾,但它没有顾影自怜,没有怨天尤人,反而开得活泼热闹。

作者将在“这里”辉煌盛放的紫藤萝和十多年前家门口那株伶仃的紫藤萝对比,突出了眼前这一株盛放的情状,即便遭遇磨难,即便无人欣赏,但只要有机会就要努力绽放,更表现出花儿旺盛不息的生命力。

再来看作者的主观感受:

【PPT】

“我在开花!

”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

”它们嚷嚷。

在作者眼中,这些花朵像是笑着嚷着,宣告自己的开放,骄傲而坦荡地绽放自己生命的光彩。

不为别人的欣赏和赞叹,盛开,就是对生命最高的礼赞。

再联系环境特点来看,眼前这株紫藤萝是不是很了不起?

即使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但它却仍然开得那么盛,那么辉煌。

于是同样身处在“这里”,伫立在花下的作者产生了一种特别的感受。

【PPT】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在第8段的开头,作者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这种感受: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光彩”一词,点明花瀑的辉煌繁盛灿烂活力。

除了光彩,作者又写到了香气。

这里的芳香是“淡淡的”,因而作者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被花香所袭,而是被壮观的花瀑吸引了视线;但驻足时间久了,花香萦绕在周围,使作者有了一种梦幻的感觉,如何表现这种感觉呢?

“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这里用色彩来描摹香气,浅紫色的轻柔朦胧优雅,正是这花香带给作者的感受。

那么作者因何而有了这样梦幻的感受呢?

在单元导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可以给我们启发:

【PPT】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所写的景物是“我”眼中的景物,其特点是与作者的情感密切相关的,因此下一节课,我们将聚焦作者的思想感情,回过头来进一步思考作者所写的景物与她所要表达的情感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PPT】环节六:

回顾总结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是如何读出紫藤萝的特点的。

首先我们抓住“瀑布”这个比喻,体会紫藤萝在外形上与瀑布的相似点,读出了它的繁密、倒垂、闪耀;然后分析作者是怎样具体描摹紫藤萝外形的特点的,我们把握住“静与动”、“整体与局部”两组关系,理解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化静为动,从整体到局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角度描写花形,花色,花香。

接着将十多年前的紫藤萝与眼前的紫藤萝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感受它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最后,我们抓住了句子中的两个“这里”,将花朵的盛开与无人欣赏的环境进行对照,感受到紫藤萝在任何环境下都要绽放自己生命光彩的美丽。

《紫萝藤瀑布》实录

(二)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紫藤萝瀑布》。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紫藤萝和“瀑布”的几个相似点,也发现“紫藤萝瀑布”是阅读这篇散文的关键,是凝聚了作者情感的载体。

让我们重温这几个直接写到“瀑布”的句子:

(朗读)

【PPT】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第一句话,写紫藤萝“像一条瀑布”,“像”是比喻词,突出了作者眼前所见的紫藤萝与瀑布在外形上的相似性。

后面这三句都强调了一个特点,即“流动”。

正是“流动”,把眼前的景和心底的情关联起来了。

那么,随着这条“紫藤萝瀑布”的流动,作者想表达什么呢?

这是本节课要着力探究的问题。

【PPT】环节二:

梳理“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首先,我们要围绕文中四次出现的“瀑布”,梳理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圈画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句。

(留白)

我们先来看第一处。

【PPT】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这一处写“瀑布”,重在描摹紫藤萝带给作者的强烈的第一印象,,“从未

见过”“这样盛”“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些语言,传达出由衷的惊叹。

第二次写到瀑布:

【PPT】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不只在……也在……”,提示我们:

这个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是作者对眼前景物的具体的描摹。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在这一部分读出了紫藤萝的了不起——在春红落尽,无人欣赏的寂寞环境中,依然开得活泼热闹,尽情绽放着自己的生命。

正是这生命的欢歌,触动了作者,让她在“伫立凝望”之时陷入了沉思,于是这条瀑布自然而然地从“眼前”流到了“心上”。

作者的“心上”有什么感受呢?

(读蓝色)

【PPT】

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概括地说,作者在花朵的光辉中,感受到“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暂时忘却了之前“关于生死的疑惑和关于疾病的痛楚”。

关于作者的疑惑和痛楚,我们需要补充一些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1982年5月6日,当时作者钟爱的小弟身患绝症,生命垂危,后于

1982年10月28日病逝。

小弟于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之后三十载奔波在外,把

一生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自己却积劳成疾,年仅50岁就离开了挚爱他的亲人。

在他去世之后,宗璞含泪写下《哭小弟》。

【PPT】

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每一念及,便泪下如雨,纸上一片模糊。

记得每次看病,候诊室里都像公共汽车上一样拥挤,等啊等啊,盼啊盼啊,我们知道病情不可逆转,只希望能延长时间,也许会有新的办法。

——宗璞《哭小弟》

了解了这一背景,我们才明白作者笔下的“生死”“疾病”是有所指的,她的“疑惑”“痛楚”也是有所源的。

这份痛虽然无形,却无比沉重,是以“压”在我的心上;又因痛苦一刻不能释怀,再叠上“一直”二字;而“这些时”则表明这样的疑惑和痛楚,自小弟生病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折磨着“我”。

【PPT】(朗读,注意定语的重音和停顿)

(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三个修饰语,层层叠加,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些时”作者内心痛楚之深,压抑之苦。

而此刻,作者驻足在藤萝树下,花朵的繁密旺盛,花开的活泼热闹,让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与活力。

这一树光辉照亮了作者晦暗的心情,给予了她面对不幸的勇气。

巨大深重的痛楚,被缓缓流过心头的紫藤萝瀑布轻轻地带走了,取而代之的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瀑布”第三次出现了。

【PPT】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这一个句子独立成段,表明它在文章结构上有重要的作用。

上文插叙了一段回忆,十多年前家门外那一株藤萝在当时的环境里遭遇了不幸,让那时的作者不无遗憾地断定“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把作者的思路拉回到当下,亲眼见到“藤萝又开花了”,眼前这“紫色的瀑布”“流向人的心底”,带来的是喜悦,是抚平当年遗憾的欣慰。

作者最后写到“瀑布”时,带有比较强烈的抒情色彩。

【PPT】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万花”极言花之多,强调一朵一朵花都花开灿烂。

“万花灿烂”和“流动”,两个修饰语连用,凸显了紫藤萝令人炫目的美和不竭的生命力。

这句话,通过气势壮观的画面,表达出作者对紫藤萝瀑布凸显出来的生命力的深情礼赞。

围绕着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思想情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从一树茂盛的藤萝带来的惊叹,到沉浸于紫藤萝带来的精神的宁静与生的喜悦,再到欣慰于紫藤萝的重生给人带来的鼓舞,进而表达对其生命力的深情礼赞。

【PPT】环节三:

联系开头和结尾,理解作者情感

接下来,我们立足全文,把开头和结尾的内容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

【PPT】

我们发现,文章的首尾通过“脚步”形成了呼应。

从“停住”到“加快”,行为上的转变,显然与观赏紫藤萝瀑布时内心情感的变化有关。

文章开头强调了眼前之景巨大的吸引力,“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不由得”,是情不自禁的意思。

是什么使“我”心有所动而自然地停下脚步呢?

下文解释了驻足的原因。

首先是紫藤萝的外形之美,更重要的是,眼前的紫藤萝牵动了作者的思绪:

十多年前,家门口的一株紫藤萝的生命受到戕害,“我”曾遗憾于再也看不到紫藤花了;

这些时,“我”又因小弟被病痛折磨陷入了疑惑与痛楚。

花的生命与人的生命同样遭受了即将湮灭的不幸,境遇何其相似。

可是当下,伫立于花前,“我”被紫藤萝的绚烂重生震惊了。

在无人喝彩的寂寞环境中,藤萝依然开得活泼热闹,让“我”内心渐渐宁静甚至生出喜悦。

花儿能够在遭遇不幸后焕发出新的生机,甚至更胜以往,让“我”在欣慰的同时,领悟到: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因此,“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这个“加快脚步”的举动,反映出作者精神的振奋和情绪的昂扬。

【PPT】

可以说,“停住脚步”是受紫藤萝的吸引,“加快脚步”则是受紫藤萝的鼓舞。

前者侧重于紫藤萝的形,后者则侧重于紫藤萝的神。

这样的开头、结尾,不仅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也在意蕴上表里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浑然、严谨。

围绕紫藤萝瀑布,“我”的思想情感发生了变化,对生命也有了新的感悟。

作者借紫藤萝瀑布,表达了什么?

【PPT】环节四:

归纳文章主旨

梳理了行文思路,理清了“我”的情感变化过程,已经为把握文章的主旨提供了必要条件。

我们还需要理解一些句子的含义,这些含义都是与作者的感悟密切相关的,这样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归纳主旨。

请同学们读一读第10段的三个句子。

(留白)第一句话有什么含义呢?

【PPT】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朗读)

作者把花的不幸和人的不幸归结在一起,把生命个体的遭际放到生命的长河里来观照,虽然每个生命的个体都可能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不会因此而停滞、断流,而是奔流不息,前方是无止境的希望和未来。

“无止境”既是空间意义的广阔,也是时间意义上的永恒。

也许个体的生命会湮灭,但由无数个体组成的人类的生命长河是永恒的。

所以我们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应该像紫藤萝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和积极乐观的态度,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活出生命的意义。

第二句话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写了一朵小小的紫花的花萼。

【PPT】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朗读)

生命的长河无止境地奔流向前,张满了帆的船正在生命的河流上航行,这仅仅是在描写眼前所见的一朵紫藤花吗?

这里的写景分明有了象征意味。

这种象征意味在第三句话中也体现出来了。

【PPT】

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朗读)

从“我”抚摸的那一朵花这个个体的生命力,写到万花组合而成的紫藤萝瀑布的生命力,强调了每一个人都是人类社会的一员,是组成生命长河的一份子。

第10段把前文丰富的内容收束起来,集中写出了作者的感悟。

通过这几个句子的分析,我们可以完整地归纳出本文的主旨了:

作者在内心伤痛之时,从一树盛开的紫藤萝展开联想,领悟到生命是永恒不息的道理。

【PPT】环节五:

分析“物”与“志”的关系

本文借助紫藤萝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悟,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本文所写的“物”——紫藤萝,与想表达的“志”——生命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两者之间,

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PPT】

紫藤萝瀑布

紫藤萝是作者着力描写的景物,它悬垂倒挂,像瀑布一样流淌,花开繁盛,像瀑布一样水量充沛,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