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7946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docx

切诊之脉诊详解docx

 

切诊之脉诊详解

 

脉诊

 

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

 

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

如病变在肌表时

 

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

 

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

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1.切脉的部位:

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

 

2.切脉的方法;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

 

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

切成人脉,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

 

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

 

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

 

平,以指腹按触脉体。

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

 

如患者身体较高,医生三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则三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三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准确性。

 

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

 

法,而不细分三部。

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度用力,在皮肤为浮取,名为

 

举;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度用力,在筋骨为沉取,名为按。

根据临床需要,可用举、寻、按或

 

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也可分部以一指直按的方法体会。

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称为三部九候。

3.寸口脉分候脏腑情况:

寸口脉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部

 

位,反映不同脏腑的功能情况,以寸关尺分候相应的脏腑,

 

这是前人的经验,在诊病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在临诊时

 

仍需全盘考虑。

 

4.切脉应注意的事项:

 

①医者须全神贯注,仔细按触,反复细心体验,防止主观臆

 

测粗枝大叶,时间也不能过于短促(每次诊脉时间不应少于

 

50秒)。

②注意内外因素对脉象的影响:

如小儿脉较成人脉软而数,

 

妇女数较男子脉细弱而略数,胖人脉较瘦人脉沉。

夏天脉较洪大,冬天脉较沉小。

剧烈运动后脉洪数,酒后脉数,精神刺激和某些药物也可引起脉象的暂时变化。

 

③有些人因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差异,脉不见于寸口部而于拇指腕侧处,称为反关脉,从尺部斜向手背,称为斜飞脉。

 

5.正常脉象:

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

一般是不浮不

 

沉。

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

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

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

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

 

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

 

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6.异常脉象与临床意义:

在祖国医学有关脉学的专著中所记载的病脉有28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

 

******

 

中医切诊之三部诊法

 

三部诊法:

 

即颈部以人迎,双上肢的寸口和双足背的趺阳三脉,分候胃气与十二经之气。

亦有加诊太溪以候肾气。

 

寸口诊法:

 

即目前广泛使用的方法。

由于寸关尺配属脏腑历代说法不一,目前临床常用为: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诊脉时内外环境要安静,病人正坐或仰卧,手臂与心

 

脏近同一水平。

 

2.医生布指时先用中指确定关脉部位,然后食指在寸脉

 

部位,无名指在尺脉部位。

 

3.力度要有举按寻的变化,举为轻取,按为重取,不轻

 

不重为寻。

 

4.诊脉时医生呼吸要自然均匀,以医生正常一呼一吸的

 

时间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诊脉时间必候满五十动,不得草

 

率。

 

5.脉象受到季节气候,地理环境,饮食情况及个人性别、

 

年龄、体格等因素的影响,会有一些变化,属于生理范围,

 

不应诊为病态。

 

6.在一般情况下,脉与症是一致的,即脉症相应。

但也

 

有脉症不相应,甚至相反的情况,此时应注意辨明脉症的真

 

假,以决定取舍。

 

切诊是切按触摸病人的脉搏及身体其他部位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切诊包括脉诊、按诊两部分。

在脉诊发展过程中,诊脉部位有三种:

 

遍诊法:

 

头、手、足三部,每一部各有天、人、地三候,合为三

 

部九候。

因为应用不便,后世不多用。

重视脉诊的重要性

 

脉诊是中医诊疗特色之一,是千百年来中医临床诊断疾病的

 

重要手段和依据之一;“三个指头、一个枕头”是昔日人们对

 

中医师擅长脉诊的描述。

 

“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

 

治”(徐春甫《古今医统》)。

由此可以深感脉诊在中医诊治中

 

的重要性。

然而,中医脉诊的现状,正如陈先生所言:

“由于

 

受西化思维的影响,现实中一些中医师西化,忽视甚至遗弃

 

了中医四诊,反而借助西医诊断技术来处方用药,能够诊脉

 

述症的更是凤毛麟角。

造成中医在公众中的地位和信誉下降,

 

很多患者从中医科走出来时会抱怨,“这是什么中医,连脉都不会把”。

 

扪心自问,作为一个中医师,不能继承中医的诊疗特色,不能掌握中医脉诊这一基本技能,而是问病处方,看化检报告

 

处方,何以称之为中医师。

孙思邈曰:

“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能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

”(《备急千金要方》)徐春

 

甫言:

“医惟明脉,良医。

候不明,庸妄,脉其可以弗乎哉!

”(《古今医》)是的,不能脉述,怎么能做到四合参,又怎么能保方,效确切呢?

西化的中医,掉了中医的特色与,怎么不令患者抱怨,怎么不令公众中医失去信任,怎么不令中医出服地逐萎等尬局面。

据脉断是可求的

 

中医切脉,史悠久,理丰富。

正如先生所言:

“《黄帝

 

内》中脉就有《脉要精微》、《三部九候》、《玉机真脉》等六篇章,《》脉者四分之一多,确立寸口脉法,并后世所宗。

医圣仲景更是将脉置于首要位

 

置,每卷皆名‘辨某某病脉并治’⋯⋯,第一部脉学著《脉》提出辨脉治病、脉兼施的方法,使脉易于掌握,广流”。

嗣后,代名医脉各有明,脉学著次增多。

其中李珍所著《湖脉学》,集代脉精,以七言韵表述,文意明,易好,切用。

 

在通行的二十八脉,然复,但只要从位、速、形、、律五个方面去理解各种脉象,就能辨特征,切而之。

脉学的原理,古人有言:

“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也。

 

中,必形外。

故血气盛者,脉必盛;血气衰者,脉必衰;无病者,脉必正;有病者,脉必乖。

”(介《景岳全》)。

上海名医兆馥:

“从代生理学研究,脉象亦是一灵敏

 

的、合性的生理信息,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趣,已

 

成当前无性方法的开拓目。

”(《脉客化研究概介》)当代脉学家寿小云教授今年六月份在

 

表的《脉玄》云:

“脉象生理研究:

支配血管舒的血管运神主要是交感神,在神的支配下,平滑肌的舒活可使血管内径生明化,以致改了寸口

 

脉的形、血流阻力,乃至的血流量,形成28病脉脉象形的基特征。

⋯⋯种腑通植物神寸口脉血

管壁特定部位生舒影响,并通神-体液使脉管特定部位出形学化的形式,中医‘寸口(脉)独五主’的理提供了支持”。

 

从上述脉学源流、脉学原理明,脉象是代医家客存在的,脉象是被代所的,脉象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因此,在研制出了一些脉器。

由此可,据脉断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可求的。

据脉断能达到

 

“脉理精微,其体⋯⋯在心易了,指下明”(王叔和《脉》)。

然明脉之在于指下脉体辨,但是代医

 

家均能做到切脉察疾病,辨病;当代也有丰富的名老中医、正中医亦能据脉断,令人服不已!

明脉是可以通学而能掌握的。

那么,如何学脉,精通脉,从而完全达到据脉断症的佳境呢?

 

首先,应做到多熟读脉学,先求心明了。

不读王叔和,临证出差错,这句话提示中医人必须学习脉学理论,接受前人总结的经验,明了脉学的道理;熟读脉学的关键在于心中详求诸脉之特点,如浮为表脉,轻手可得;芤似着葱,等等。

只有心中明了,才能指下亦明。

 

其次,应做到平时多练习。

熟而能生巧,脉诊技能要多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因此,一要持脉有道,虚静凝神。

 

如吕郁哉所言:

“诊脉的态度应和蔼严肃,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把一切专注于病人身上,耳不旁听,目不旁视,详察脉

 

象,辨析真伪。

”(《甘肃中医论文医案选》)二要掌握平脉,知常达变。

《内经》、《伤寒论》都很重视平人的四时脉象,

 

初学脉诊者可多为自己的同学、挚友、亲属诊脉,细心体验,以求有所得。

三要“五字”入手,辨认特征。

切脉手指触觉中,要注意鉴别位、速、形、势、律这五个方面,即掌握脉动部

 

位的浅深、速度的快慢、显现的形状、有力与否和节律是否均匀一致等。

如此反复揣摩,加深印象。

四要抓住纲领,率先掌握:

浮、沉、迟、数、虚、实六脉,临床常见,指下也容易辨认,且能反映表里、寒热、虚实的病机,先从指下辨

 

清六脉,再从六脉中细辨其他脉,这样提纲挈领,执简驭繁,而能事半功倍。

 

再次,要做到跟师多请教,领悟其中妙。

老师临床多年,通过成千上万次的临诊,对常见脉象辨认确切,我们应当细心

 

观察老师的诊脉技巧,认真学习老师的诊脉经验,虚心求教老师,默记老师所言,从中领悟其脉学之奥妙,这是学习脉诊的快捷途径。

 

从上所述,脉象不是难于捉摸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学,刻苦磨练,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就能和历代医家、当代名医们一样,掌握脉诊技能,成为诊脉高手;因此,较为精准地据脉断证是应当苛求达到,也完全可以达到

 

切脉方法:

 

脉诊是中医的基本技术。

当前的中医脉诊一般是指寸口脉诊,同时多以李时针医神归纳的28脉为标准,现今的大学本科教材也多以此为教材,本文也是以此为基础标准。

根据学生的要求,结合本人的看法,现修校解析如下,也欢迎中医同道批评指正和探讨。

 

一、脉诊的基本理论

 

1、切脉的意义:

 

脉诊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步骤和内容。

脉诊之所以重

 

要,是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

 

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为诊断病证提供重要依据。

归纳起

 

来有如下几点:

 

①辨别病证的部位:

如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

 

②辨别病证的性质:

如迟脉、紧脉主寒,数脉、滑脉主热。

 

③辨别邪正的盛衰:

如虚脉主正气虚,实脉主邪气实。

 

④辨别病证的进退:

如外感热病,热势渐退,脉象出现缓和

 

是将愈之像。

2、中医切脉的特点

 

①中医脉象的构成元素包括脉博的位置、速率、节律、形态、

 

势力(气势力量)五种。

 

②脉诊学是一门深奥的经验医学知识,具有的技巧很多,必

 

须熟悉理论,然后勤于实践。

 

③脉象与病症有不相符之处,诊断时要运用从舍方法来处理

 

脉象。

 

3、脉象的取舍(脉症顺逆与从舍)

 

脉象的取舍是指从脉和症的相对应性来判别疾病的顺逆和

 

何时取脉或何时取症。

这说明脉象是疾病表现的一个方面,

 

不是全部,只能把脉象当作一个方面的信息为诊断作参考,

 

要全面运用四诊合参,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①脉症顺逆

 

脉症顺逆是指从脉症的相对应、不相对应性来判别疾病的顺

 

逆(顺逆是指疾病顺利进展与否,邪气与正气的关系),如:

 

脉症相应——脉与症候相一致:

表证见浮脉,热证见数脉为

 

顺。

 

脉症不相应——脉和症候不一致,如表证见沉脉,热证见迟

 

脉为逆。

 

脉症相应——暴病、新病见浮、洪、数、实为顺,说明正气充实能抗邪。

久病、旧病见沉、微、细、弱为顺,说明邪衰正复有望。

 

脉症不相应——新病见沉、细、微、弱,说明正气已衰。

久病见浮、洪、实为逆,说明正气已衰,邪气不退。

 

②舍脉从症,舍症从脉(症真脉假,症假脉真)症真脉假——舍脉从症,即不考虑脉象的意义,只考虑症的意义。

如:

症见腹胀闷,疼痛拒按,大便干燥,舌红苔黄厚焦躁,脉沉

 

细——真症,为里热证,取其症;脉沉细为脉假(脉沉细主虚寒);这时要舍脉。

 

症假脉真——舍症从脉,即不考虑症状的意义,而考虑脉象的意义。

如:

症见四肢冷,大便闭,腹痛腹胀,脉滑数——症假(似为寒盛证候),舍症;脉滑数为脉真,是里热壅盛的表现,这时要取脉。

 

4、三部九候的应用

 

疑难病运用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和三部举按寻,一般情

 

况下不用九候。

 

5、正常脉象——胃、神、根

 

在中医理论中,正常脉象可以用“胃、神、根”三个字来概括。

 

正常脉象的形象特征是:

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快

 

不慢,一息4-5至,相当于72-80次/分(成人),不大不小,

 

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尺部沉取有一定的力量,并随生理活动、气候、季节和环境等的不同而有相应变化。

①有胃

 

“有胃”是指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的感觉。

平人脉象不浮不沉,不疾不徐,来去从容,节率一致;即使是病脉,不论浮沉迟数,但有冲和之象,也是“有胃气”。

②有神

 

“有神”是指脉率整齐、柔和有力。

即使微弱之脉,但未至于

 

散乱而完全无力;弦实之脉,仍感柔和之象,皆属“有神气”。

反之,脉来散乱,时大时小,时急时徐,时断时续,或弦实过硬,或微弱欲无,皆是“无神”。

 

③有根

 

“有根”主要表现为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两个方面。

若病重,

 

但尺脉沉取尚可摸得,则为肾气不绝,尚有生机;相反,若

 

尺脉沉取不应,说明肾气已败,病情危笃。

 

6、脉象的生理变异

 

①个体因素的影响:

性别、年龄、体质、脉位(斜飞脉、反

 

关脉)对脉象的影响。

 

②外部因素对脉象的影响:

情志、劳逸、饮食、季节、昼夜、

 

地理环境等对脉象的影响。

 

二、病理脉象解析

 

1、28脉的分析(独立脉象)

 

①以脉位异常为主的脉象——浮、濡、芤、革、沉、伏、

 

牢、短、长

 

“脉位异常”的概念:

指脉体位置发生了上下、左右等的位置

 

性质的变化。

举例:

 

1)浮脉:

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不足。

主病表证、

 

虚证。

 

2)濡脉:

脉象特征——浮而细软,不任重按,重按不显。

 

主病虚证、湿证。

 

濡脉脉象分析:

脉居浅位,即轻按即得,重按不足;脉体细

 

小如线;脉管弹性无力。

 

3)沉脉:

脉象特征——轻取不得,重按始得。

主病里证。

 

沉脉脉象分析:

脉位居深沉,轻、中等力量不能按及,重力

 

才能按及。

4)短脉:

脉象特征——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主病气病。

 

短脉脉象分析:

仅在关部搏动明显,寸、尺部模糊或不明显。

 

5)长脉:

脉象特征——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主病脉长而

 

强硬有力者为邪气有余。

长而柔和者为正常脉象。

 

长脉脉象分析:

脉管前后位置超过寸、关、尺三部,脉体长

 

且直。

 

6)芤脉:

脉象特征——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病失血、

 

伤阴。

 

芤脉脉象分析:

脉位浮即轻取即得;脉型为上、下、两旁皆

 

见脉管,而独中空。

 

7)革脉:

脉象特征——浮而博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主病精血大亏,阳气外浮。

 

革脉脉象分析:

脉位浮即轻取可得;脉管外皮坚硬但中间空

 

虚而不应指;整个脉管有如按在鼓皮上。

 

8)伏脉:

脉象特征——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其脉位较沉脉更深。

主病邪闭;厥证;痛极。

 

伏脉脉象分析:

指力要重按致筋骨才能感觉到脉搏,甚至仍

 

然难以感到有脉搏。

 

9)牢脉:

脉象特征——兼具沉、弦、实、大、长五脉之象,

 

坚牢不移。

主病阴寒内实;疝气症瘕。

 

牢脉脉象分析:

分别见沉脉、弦脉、实脉、长脉的分析。

“大

 

脉”之象为:

脉体(脉管)宽大,但脉来气势无汹涌之势。

 

②以脉率异常为主的脉象——数、疾、迟、缓

 

“脉率异常”的概念:

指脉博在每分钟之内的速率超过正常或

 

低于正常。

举例:

 

10)数脉:

脉象特征——脉率快速,脉率在

90-139次/分

(一息5至以上),脉律整齐。

主病热证。

(“一息”指正常人

 

呼吸的“一呼一吸”的时间。

 

11)迟脉:

脉象特征——脉来缓慢,一息少于4至,脉律整

 

齐。

主病寒证。

 

12)疾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每分钟140

 

次以上)。

主病阳抗阴竭,元气将脱。

 

13)缓脉:

脉象特征——一息四至,来去缓怠或脉形弛纵,

 

缺乏足够的紧张度;脉率稍慢于平脉而快于迟脉,主病湿证;

 

脾胃虚弱;病久获治后,则为正气来复。

 

③以脉律异常为主的脉象——促、结、代。

 

“脉律异常”的概念:

指脉博节律不整齐。

举例:

 

14)促脉:

脉象特征——急数而又不规则,间歇性停顿。

主病阳热亢盛。

促脉脉象分析:

脉率急数,脉搏大于90次/分,脉律不规则

 

停顿。

 

15)结脉:

脉象特征——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宿食内停等。

 

结脉脉象分析:

脉来缓慢而又不规则的停顿,脉率小于或等于90次/分,脉律不规则停顿。

 

16)代脉:

脉象特征——脉来中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

主病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

 

代脉脉象分析:

脉率正常,60-90次/分。

脉律有规则停顿。

 

④以脉形异常为主的脉象——洪、细、滑、涩、弦、紧“脉形异常”的概念:

指脉博动时给人感觉其形态异常,包括搏幅和升降速度、表面光滑度、弹性、体积和指下面积等。

举例:

 

17)洪脉:

脉象特征——脉体阔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

 

主病阳热亢盛,残阳外脱。

 

洪脉脉象分析:

脉体阔大;搏幅大;升降速度极快有如“来时

 

气势盛大汹涌,而去时气势减缓”;脉博动有力不虚。

 

18)细脉:

脉象特征——脉体细小,状若丝线,应指明显。

主病虚证、湿证。

 

细脉脉象分析:

脉博动时指下感觉脉体细如丝线状,有细线条的感觉。

 

19)滑脉:

脉象特征——脉搏来去流利圆滑,如盘走珠,应

 

指圆滑。

主病痰证、食积、实热证(正常人与妊娠期妇女也

 

可见滑脉)。

 

滑脉脉象分析:

脉搏动时指下感觉脉来流利,脉气势流畅;

 

有如盘走珠而快速流过之感,表面光滑。

 

20)涩脉:

脉象特征——来去艰难应指涩滞,无润滑感(与滑脉相反),有如“轻刀刮竹”。

主病涩而有力为实证、血瘀、食积、痰阻;涩而无力为精伤、血少。

 

涩脉脉象分析:

脉体搏动时无光滑感,脉流如艰难地流过,表面有细小的锯齿感觉。

 

21)弦脉:

脉象特征——形直体长,如按琴弦。

主病肝胆病、疼痛、痰饮、疟疾。

 

弦脉脉象分析:

脉管体长、直;指下感觉如琴弦,紧张度稍高。

 

22)紧脉:

脉象特征——脉来绷急,状如转索。

主病寒证、

 

痛证、食滞胃肠。

 

紧脉脉象分析:

脉体紧张度高,搏动时指下有脉流在旋转之

 

感,脉应指有力。

 

23)动脉:

脉象特征——脉形如豆,滑数而短,厥厥动摇,关部尤显。

主病痛证、惊恐。

 

动脉脉象分析:

脉搏动的明显感觉主要在一个部位,多见于

 

关部(即短);表面光滑,速度快(即滑数);搏动时还有如豆子在跳动。

 

⑤以脉势异常为主的脉象——实、虚、弱、微、散“脉势异常”的概念:

指脉博气势、力量的改变。

 

24)实脉:

脉象特征——寸、关、尺三部有力,有充实感。

主病实证。

 

实脉脉象分析:

脉体长、大,有充实感,脉势有力,脉位寸、关、尺三部举、按均有力。

 

25)虚脉:

脉象特征——脉博动时有空虚感、无力。

主病虚

 

证。

 

虚脉脉象分析:

脉势无力,有空虚感;举、按、寻均无力。

 

26)弱脉:

脉象特征——极细软而沉弱。

主病气血不足;阳

 

虚。

 

弱脉脉象分析:

脉博位置深沉(即沉脉),脉来博动时指下

 

感觉脉体细如丝线状,有细线条的感觉(即细脉);脉弹性软;脉搏力量极弱。

 

27)微脉:

脉象特征——脉形细小,脉势软弱,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主病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微脉脉象分析:

脉博形如细线,无力无气,似有似无。

 

28)散脉:

脉象特征——浮散无根,稍按则无,至数不齐。

 

散脉脉象分析:

脉博位置浮(即轻按即得),稍用力按则无脉博可感觉到;脉博次数不整齐,不同“一息”之内或多或少;

 

2、怪脉:

包括危象之脉,多见于心脏病心衰、心律不齐,

 

如釜沸脉、屋漏脉、雀啄脉、解索脉、鱼翔脉、虾游脉、弹

 

石脉。

 

3、相兼脉

 

①“相兼脉”的概念:

相兼脉是指独立命名的脉象相互兼见合

 

并,如:

浮紧、浮缓、浮数、浮滑、沉迟、弦数、滑

 

数、洪数、沉弦、沉涩、弦细、沉缓、沉细、弦滑等。

②相兼脉的主病:

是各脉主病的综合。

如:

浮数=浮脉+数

 

脉,主病:

表热。

 

以上是本人对脉象的理解。

有关脉象学的其他内容,还有看

 

《中医诊断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