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8482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docx

《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docx

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

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

原文地址:

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作者:

君子之道的博客

中老年健身养生“吐纳闭气法”练功方法(不分男女)如下:

1、吸气(尽量吸满)之后,闭气,再呼气(提肛,尽量呼尽肺中的废气),再闭气。

2、以上为一个循环,可反复进行。

3、闭气时间可从一秒钟进行,每天增加一秒,必须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4、环境必须清静,空气必须清新。

5、熟练之后,可施加相应的良性信息----吸气时意想采入宇宙灵气、灵光;

闭气时意想自身化为七彩灵气、灵光,呼气时意想自身在云中飘荡。

注意事项:

1、每天修炼1-3次,每次10-30分钟。

2、身体有病者及虚弱者不宜练习,不明理,不得法得及一味追求早出功,出大功者不宜练习,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关键是身心放松,在清、静、定、松、通、空的基础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久而久之,必然大成。

古人一向认为,闭气可以疗疾,可以延寿。

不少门派甚至主张:

用闭气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修炼者功底的深浅。

从人体科学的角度来看,闭气功夫实际是人体的一种高超的自我调整,自我控制的功夫。

真正的闭气功夫,不仅没有丝毫的勉强与危险,而且特别舒适,特别灵验。

答博友呼吸法之问。

陈先生好。

“辟谷法。

静坐或站立都行。

先静心,把小腹部放松,先少吸一口气,闭气,同时一起一伏地利用腹肌带动小腹运动,直到难以闭气,再接着吸气,不吐气;接着闭息鼓腹;到难以闭息时再接着吸气,接着闭息鼓腹。

直到难以坚持,再把气快速吐出来,接着快速吸气,吐气,以缓解肺部压力。

这样构成一息。

这样循序渐进,直到能在一吸一吐之间达三份钟呼吸一次,最低是一分钟呼吸一次,或到2分钟呼吸一次,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辟谷。

此法高血压者勿用。

”昨夜躺在床上测试了一下先生提供的辟谷方法,一个闭气可达3分钟了,不过吐气一次然后吸气之后我

不懂操作了,特来一问。

1、生的此法可睡前平躺练习吗?

2、着快速吸气,吐气,以缓解肺部压力。

这我不太懂,第一次闭不住气时,快速吐气1次,然后吸气1次,此时是继续重复第一步的连续闭气吗?

还是等呼吸平复了再来重复第一步闭气?

愿闻其详,3、个累计闭气时间大概要多久呢?

一天怎么安排为上?

 

我说:

躺着可练。

何其简单。

吸——闭——吸——闭——吸——闭——呼,是一息。

三分钟。

因为刚才闭息时间长,肺部有压力,所以,接着吸——呼,肺部压力就舒缓了。

接着重复“吸——闭——吸——闭——吸——闭——呼”,接着:

吸——呼。

如此反复重复练习,到后来,中间的缓冲之“吸——呼”可以不再做,直接是“吸——闭——吸——闭——吸——闭——呼”的重复。

这便是呼吸法的锻炼。

每次练习半小时就可以了。

随时都可以练习。

有了基础,可以专门练习,日久就能修出很深的闭息功夫,比如数十分钟呼吸一次或者数小时呼吸一次。

这样的成功者也有,我朋友中有位前辈就能数小时一呼吸。

答博友访明师和修闭息之问。

博友问:

陈老师:

您好!

看您的博客是我每天的必修功课,太受用了!

请问对于我们在家人且没有明师在侧者如何修道好?

我现在也只是闲时打坐,平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但总觉得进步不大。

请问闭息法如何练?

谢谢!

 

我说:

没有明师,可以研习经典,用功日久,自会豁然贯通,发心修道,也有机缘得到点化。

至于闭息法,即是“抑息凝神法”。

《青华秘文》里讲此理,一般的练功的书里多有,我博文《问答》系列里也写过。

不外乎“长闭气,短呼气。

”用功日久,自然呼吸微,心念专。

心息合一也。

 

第二,做闭息鼓腹法,加强膀胱气化功能,并使周身发汗。

少少吸气,再闭气鼓腹,不吐气;再稍稍吸气,接着闭息鼓腹,闭息鼓腹达60次以上,再吐气。

接着重复这样的呼吸法,有利于通过小腹的鼓动带动膀胱气化而促进排小便、去湿热,也有利于通过发汗排出一部分人体水分,并解湿热。

但不要闭息过度,要徐徐渐进,高血压、心脏病者慎之。

 

答博友修炼之问。

博友问:

陈老师,您好!

我在晚上打坐时,练服气或闭气时,腋下有明显的汗液流下,汗液很清澈。

我个人理解是在排湿,不知道是不是?

这种现象每次都有,不知好不好?

叩谢陈老师。

 

我说:

是排湿,你脾虚。

躺下之后,多磨腹,顺时针360圈,逆时针360圈,尽量在闭息状态磨腹。

可以增阳培土。

 

答博友闭息法之问。

博友说:

陈老师:

走路时的闭息法中,闭气时,不需要每念一个数字小腹跟着起伏一次小腹吧?

一般来说,只是气出气进鼻子时,小腹起伏一次,对吧?

 

我说:

是,走路时比较难以把握鼓腹。

可以不鼓腹,只是闭息。

(注:

清·黄元吉《乐育堂语录》云:

“盖元气,母气也,胎息,子气也。

……是知凡息一停,胎息自动,而生死由我矣。

”)

 

中脉养生修炼法黄国钧(《益生文化》2012年第一期重要稿件,请订阅)

 

世界著名生物遗传学家牛满江博士,因工作繁忙导致身心状况日衰,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

故于1979年(67岁)在北京向华山派道长边治中修学中国道家养生长寿术,短时间即恢复健康,享年95岁。

他曾说:

“我学练这种功法四年,受益匪浅,真诚地希望此术能在世界开花,使全人类受益。

”内丹养生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

清代道家北宗龙门派内丹学者闵小艮创立“中黄直透法”(中脉养生术,简称通中脉),简化了修习程序,受到修学者好评。

在《中华仙学养生全书》中誉之为“仙家顿法”。

书中说:

“道家中黄直透法,……即是‘一窍通时窍窍通’、‘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之意,仙家顿法是也。

功夫到虚极静笃时,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

始终如此做法,不必再分小周天与大周天、小还丹与大还丹等许多名目。

”“至于通三关、运河车种种作为,乃是仙家渐法,一步一步地走去,由小而大,由浅入深,结果是一样的。

”该书评价说:

“闵小艮乃名宦子弟,博览群书,研究性理,悟尽性致命之学,得太上真传,贯彻性命双修之奥。

父殁后,弃官栖真于金盖山,力辟旁门,启三教同修方便法派,为北宗仙真。

著作颇多,修士奉为金科玉律。

 

  我与道家养生术的情缘可以追溯到1960年。

1958年,我从中央机关调下来不久,由于坚持原则,冒犯了上司,从此打击报复接踵而来,被整得晕头转向,严重失眠。

于是在1960年到武汉协和医院住院治疗,恰逢该院组织专班,中西医结合气功、太极拳,治疗神经衰弱、失眠。

我从中学会了丹道“小周天”,治好了失眠症。

后来研习“大周天”。

从此与道家养生术结下不解之缘。

离休以后集中精力研习养生之道,自修中脉养生术,使我从“未老先衰”走向全面康复之路。

老当益壮,形同再造。

在自修过程中,吸收了一些对通中脉有益的功法,1990年起,发表了多篇论文,提出“通中脉是改善人体生理功能的捷径”、“中脉通则百脉通”等观点。

我的养生宗旨是:

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益智开慧,提高生命质量,不追求超常功能。

正如道家所云:

“只可无心得,不可有心求”,顺其自然,功到自成。

以安全、适用、高效为准则。

 

  大道至简至易。

中脉养生程序简明扼要,安全、高效,适用面广,可以自修。

即“以养气为核心;以调息、入静、行气、通中脉为手段;行气路线和修炼重点是中脉(含盖其中的三个丹田与百会、会阴二穴)。

三田同修,精气神合练”。

具体方法是:

在进行呼吸锻炼时,全神贯注于呼吸之中,采气、养气、行气,以排除杂念,达到收心止念入静的目的。

在静态中多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和能量,并使之转化为内气(元气、真气),提高生命能量。

进而贯通中脉,疏通经络,使全身气血通畅。

在习练中要求神息相依,意到气到,精气神同修。

逐渐实现从有为到无为的转化和升华。

在寂静中,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还虚。

从而达到精满、气旺、神全、体健的目的。

 

  一、养气是核心

 

  中医注重阴、阳、气、血的变化和调理,强调“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血通疾病不生。

”气是核心。

历代养生家和医家都重视气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唐朝名医孙思邈说:

“善养摄者,须知调气焉。

”明朝名医张景岳说:

“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又说:

“人生之气当以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者唯阳,既失难复者亦唯阳。

”《黄帝内经·灵枢》说“气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

气要像流水一样在全身周流不息,不可有所阻滞。

葛洪说:

“长生之道在于行气。

”通过“行气”使全身气路(经脉)畅通,内气在中脉内循环往复;外气吸入连綿不断,贯通全身,人天相应。

中脉养生术亦以气为核心,包括外气和内气(即呼吸之气和先天元气、真气)。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人的各种生理活动和生命力。

对气的修炼则包括:

采气、炼气、养气、行气,随功力加深而升华,达到“积气生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目的,使人体阴阳和合、气血两旺,全面改善体质,提高生命质量。

 

  气的学说与正在兴起的“能量医学”原理不谋而合。

“能量医学”所说的能量就是气。

现代科学认为:

“气”是能量、是动力、是生物电,是一切生命活动之源。

有科学家称之为“有感情,可以利用意识控制的能源”。

通过中脉养生可以达到培养、谐调能量的目的。

中医认为气的来源有三:

先天精气、后天呼吸之气和水谷之气。

水谷之气属饮食养生,本文不涉及。

食物是宇宙能量的载体,是人体主要能量来源之一。

辟谷服气就是这个道理。

辟谷必须善于摄取空气中的能量。

 

二、中脉是枢纽

 

  气的运行是以人体气脉为通道的,而中脉则是人体诸脉的中枢,“中脉通则百脉通”。

中脉有三个关键部位:

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

上丹田在大脑中心部位,称泥丸宫,在脑垂体、下丘脑和松果体之间,是人体调控中心——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之所在。

中丹田在两乳之间膻中穴以内,心上肺下,在胸腺和脊骨脊髓之间,是气血循环和免疫调节中心。

下丹田在肚脐以内,腹部中心。

这个部位有胰腺、肾上腺和精囊腺等重要内分泌腺体;在肝、脾、肠、胃和双肾之间。

中脉养生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改善人体生理功能的捷径。

人体是能量的综合体,中脉则是人体能量的大本营。

中脉和丹田相当于人体的变电站和蓄电池,是人体能量采集和储运中心。

科学实验证实:

“中脉是人体生物电磁运动的轨迹,是一条具有电荷运动的导体”。

中脉起于会阴,经三个丹田到百会。

中脉两极的会阴穴是阴脉之会,百会穴是阳脉之会,相当于人体的天线和地线。

通中脉是人体摄取宇宙能量的最佳途径。

在一定条件下,人体与天地能量交融,摄取天地之精华。

黄帝说“人与天地相参也”,就包含这个意思。

 

中脉的重要性为儒释道三教所共识。

但练功方法各异,有顿法、渐法之分。

风行世界的印度瑜伽术也强调中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修炼重点在中脉的七个脉轮上。

而其中五个主要脉轮:

顶轮、眉间轮、心轮、脐轮、海底轮与中脉养生法相吻合。

瑜伽术也是把调整呼吸和入静作为修习的基础,以促进人体气脉畅通,从而达到强健身心之目的。

中脉的位置,有不同的解释。

“中黄直透法”线路确切,练法简明快捷。

闵小艮在《泄天机》一书按语中说:

“丹家理气,原有三道,曰赤、曰黑,曰黄…黄乃黄中,径路循赤黑中缝,而统帅二气为开合主宰,境则极虚而寂,故所经驻只容先天。

此中黄也。

”(中脉)“1985年北京西郊中医研究院以现代仪器测试后三关通气情况,发现有赤、黑两条上升之路,…可以证实闵小艮之说。

”(《内丹养生功法指要》)

 

三、深呼吸、入静和行气是关键

 

 中脉养生术的主要手段是深呼吸和入静,核心是行气和意识修炼与升华。

长寿之道在于行气,开慧的关键在于寂静;行气是开慧的基础,寂静是长寿的前提。

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中脉养生就是保养细胞,供给充足的氧气和能量,提高生命力。

在修炼过程中,把呼吸养生、静坐养生与运动养生、能量养生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祛病健身,益智开慧,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同时,针对个人不同体质,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1、呼吸养生法。

 

  呼吸是养生之本,一呼一吸关联着生命质量。

古人曰:

“人命在呼吸之间。

”呼吸的重要性无与伦比。

肺是唯一可以自主调节频率、进行功能锻炼的内脏器官。

呼吸养生就是要在大脑的调控下进行有规律的深呼吸锻炼,改善肺功能,祛病健身。

可是多数人没把呼吸当一回事,没有利用好这种得天独厚的功能。

一般人均为自然呼吸,由自律神经调节,大部分肺泡不张开,使肺活量逐渐缩小。

科学研究发现:

许多人由于呼吸方式不良,肺的功能一生中只使用了其中的三分一,造成肺功能减退。

由于氧气和能量吸入不足,二氧化碳排除未尽,许多疾病也由此产生。

呼吸的气体交换是在肺泡中完成的。

氧气透过毛细血管进入微循环。

正常人约有肺泡五亿个左右,如能充分发挥这些肺泡作用,重建肺功能,就可大大提高健康水平。

这就需要我们提高呼吸质量。

呼吸具有吸氧、摄能、排毒等多种功能。

“吸天地之精华,呼百脉之陈废”,是生命能量的传递工具,是宇宙能量和人体能量交融的桥梁,是心理与生理功能沟通的钮带。

深呼吸可提高摄能效果,加速排出毒素。

 

  

(1)深呼吸可以改善肺功能,扩大肺活量。

重建已退化的吸呼功能,使人体各种组织细胞得到充足的氧气和负离子,焕发生机。

很多慢性病与供氧不足有关,通过深呼吸,提高血氧含量,可收到“气到病除”之效。

所以说深而有规律的呼吸是长寿的关键。

 

 

(2)深呼吸是唯一可使内脏与心理连动的方法。

在横膈膜升降和胸腹一张一弛之间,五脏六腑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从而改善内脏的生理功能。

这是人体健康的源动力。

 

(3)全神贯注于呼吸之间,可以排除杂念,快速入静,实现“后天”向“先天”转化。

 

(4)危难时刻救命的绝招是呼吸:

保持镇静,呼吸深长细匀,摄能、减耗;意守命门,内气(元气、真气)在下丹田运行,守住这股气,等待救援。

 

我采用了五种深呼吸养生方法:

 

(1)腹式呼吸,简称正呼吸。

意守下丹田,吸气时提肛鼓腹,呼气时小腹瘪下去,使内气在肚脐和命门之间运行。

可以改善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力。

 

(2)胸腹式呼吸。

吸气时鼓腹扩胸,气聚中丹田;呼气时收腹,气沉下丹田。

下丹田与中丹田同修。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3)逆腹式呼吸,简称逆呼吸。

意守中脉。

这是后天向先天过渡之法。

吸气时提肛收腹扩胸,内气从会阴生发,经下丹田、中丹田至上丹田,抵百会。

加大外气吸入量,进而开放百会、会阴及全身气路,采天地之精华。

呼气时,腹部鼓起,气沉下丹田。

内气在中脉循环往复,连绵不断,贯通中脉。

三田同修,精气神合一。

重症高血压患者不宜。

 

(4)全呼吸,即三吸一呼。

也可四吸五吸,使肺泡全部张开,扩大肺活量,快速改善肺功能。

每次吸气后闭气二秒钟,吸到不能再吸时再全部呼出。

也可作行功修炼。

前三步吸,第四步屏息,第五步呼。

还可与前两种呼吸法结合进行。

宜在空气新鲜处习练。

此法可培养中气,增强体质,具有防癌作用。

闭气切忌用力,重症心、肺病患者不宜。

 

(5)体呼吸。

全身处处通气路,全身穴道和皮肤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

这是先天具有的功能。

“皮肤的吸气量约占总量的百分之一”,但它“吸入的负离子却占到负离子吸入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一切与呼吸有关》)。

负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长寿素,可清除自由基,抗衰老。

进行呼吸修炼时强化体呼吸,开放中脉两极和全身毛孔,同频共振,与天地相通,采集宇宙能量,滋养中脉,培养体内能量。

 

各种呼吸方法各有所长,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法无定法”,灵活运用,几种方法可以结合进行。

练习用意不用力,重症疾病、精神疾病患者不宜。

 

2、入静养生法

 

静修是儒释道各家都注重的养生方法。

黄帝曰: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在寂静虚无状态下才能获得充足的真气。

静修养神是提高机体自愈力、预防疾病的重要前提。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静是养神的基本方法。

老子在《道德经》中强调“致虚极,守静笃”为修道根本,要不为名利所困扰。

孔子主张: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静虑益智开慧。

自古以来的养生家,都强调要在静字上做功夫。

静修是思想意识修炼。

德国医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有三个层次:

常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常意识是后天知识形成的意识,潜意识是大脑的潜在功能,在静态中常意识被抑制,潜意识显现,可以激发灵感。

无意识即清静无为,可以开发先天的超常意识。

在中脉养生中要抑制常意识(去杂念、平和心态),启动潜意识(入静、改善功能),开发无意识(潜在的超常意识)。

从而提升大脑控制和平衡功能,益智开慧。

 

中脉养生的关键是入静。

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首先排除杂念,保持良好心态,全神贯注于呼吸之中,采气、炼气、行气。

从而收心止念,逐渐进入静态。

养生家称为有为法。

张伯端曰:

“始于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

但见无为为要妙,岂知有为是根基。

”(《悟真篇》)要从有为入手,才能逐渐进入清静无为的境界。

通中脉必须以“先天”之气,而后天之气向先天转化的办法就是在“虚寂”二字上做功夫,“先天一气从虚无中来”。

静修使思维宁静,可提高睡眠质量,从而增强免疫功能。

在宁静状态下改善微循环。

细胞的物质交换是在毛细血管中进行的(称内呼吸),在静态中交感神经相对抑制,副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心跳减缓,毛细血管开放增多,微循环得到改善,新陈代谢可充分进行。

微循环是“生命之源”。

所以说“宁静是长寿的前提”。

静修可以使呼吸功能得到升华,多吸氧、多采能,培养体内能量,进而疏通全身经脉,逐渐进入“先天”境界,实现从“有为”向“无为”的转化。

“经络通则百病不生。

”静修的高级境界,是清静无为。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进一步开发潜能(超常意识),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从而建立良好的健康保障机制和功能开发机制。

 

3、运动养生法

 

中脉养生术是静修之法,但必须动静相兼,动中求静。

运动要讲求质量,量力而行。

人们在运动中,往往只注重形体,而忽略内脏。

然而,只有内脏健康,才是真健康。

仅仅运动肢体是不够的。

中脉养生除通过深呼吸带动内脏运动外,还进行适当的脊柱运动,以锻炼中脉,促进全身气血运行。

脊柱与中脉相联,是人体健康的主宰,是人体信息传递通道。

如果脊椎扭曲、变形移位,将压迫神经,使信息传递受阻,从而使相关部位产生病变。

脊髓还具有造血和产生免疫细胞的功能。

所以,保持脊柱健康非常重要。

脊柱运动是以脊柱为轴心带动全身的横向运动,使人体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等各系统都得到适当的锻炼。

适当的脊柱运动和按摩,可以激发脊椎的自愈能力,使脊椎恢复自然平衡,有利于中脉的畅通。

运动方法如下:

 

(1)俯仰法:

上半身向前弯曲,前俯后仰。

 

(2)左右转脊法:

以脊柱为轴心,左右旋转,脚板不动,面部转180°。

 

(3)全身转抖法:

两脚不动,全身边抖边转,向左右各转90°。

 

(4)颈腰旋转法:

此法有“坐转乾坤”、“晃海”之称。

双腿自然盘坐,上半身作360°旋转。

此法旋转幅度大,是一种以脊椎为轴心的全身运动,对头部、颈部和腰部病变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对内脏也有很好的按摩作用。

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特别是改善头部血液循环。

可改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

 

以上各法要求配合呼吸缓慢均匀地进行,使脊椎运转灵活。

同时寓静于动,使大脑得到休养和调理。

 

4、能量养生法

 

  近年能量医学悄然兴起。

能量医学所说的能量,对人体而言就是中医及养生家所说的“气”。

能量养生就是要采气、补气、行气。

增强能量,提高健康水平。

人体犹如一部高度精密的自动化生物仪器,具有自主调节和修复功能,如同计算机和各种物理仪器一样,生命活动也需要能源,这个能源就是“气”,即生物电。

能量充足才能正常运转,能量不足会出现故障,能量衰竭就停止运转,生命终止。

人体大约由60兆细胞组成。

细胞是人体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缺氧或能量不足就不能正常运作。

细胞则是由更小的阴阳电子调和结合而成。

人体是能量的综合体。

美国医学家沙飞加博士在他的著作《突破创造力》一书中说,人类本身是各种能量的综合体,包括物理能量、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

这与中脉养生术中的精、气、神学说不谋而合。

精气神分别控制着这三种能量。

宇宙也是各种能量的综合体,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能量。

 

(1)充分吸收宇宙能量,实现人天相应,阴阳和合

 

宇宙中富含各种能量物质,为一切生物生长、发育和繁衍提供了必要条件。

其中包括人体必须的带电子的空气原子和氧气。

自然界的能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根据《黄帝内经》和中医天人整体观,我们要利用人类特有的呼吸功能,充分吸收氧气和负离子等空气能量,提高人体能和自愈力。

进而全面启动中脉,开放中脉两极的天线、地线。

打开全身气路,与天地交融,采宇宙之精华,滋养中脉。

实现人天相应,阴阳和合。

从而使人体能量和生命质量提高和升华。

老子曰: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故在清静无为状态下,天地的能量会源源不断地进入人体,使中脉养生效应升华和完满。

负离子是带负电子的空气分子和原子,是空气中的重要能源,对人体健康特别重要。

不仅可以补充能量,提高细胞活力,还能清除食物在氧化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自由基。

氧气是维持人类生命的基本物质,但它在代谢过程中,约有2%的氧气失去一个电子而成为带正电的氧自由基,其破坏力大,是使人们提前衰老的元凶。

而负离子可以中和掉人们体内的氧自由基。

所以被誉为长寿素、血管清道夫。

世界各地长寿村的共同特点,就是空气负离子含量高。

 

(2)给人体充电、充磁,补充能量

 

对中脉相关穴位和部位进行理疗,可起到补充人体能量、疏通经脉等保健作用。

理疗仪器产生的仿生电流作用于人体,可产生“共振效应”、“热效应”、“磁效应”和“脉冲效应”,为人体充电、充磁、补充能量。

中脉相关穴位和部位包括:

上丹田:

从大椎到玉枕(颈部),从玉枕经百会到印堂(头部)。

可以改善头部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防治头晕头痛(应避开双眼)。

中丹田:

膻中和夹脊穴及以上区域,是免疫中枢和气血调控中心。

可以增强免疫力、改善气血循环(应避开心脏)。

下丹田:

神阙和命门周围。

可以改善消化吸收和肾功能,提升免疫力,培养能量。

会阴前后:

可以防治前列腺疾病,改善性功能,固本培元(高热影响精子生成,要生育者不宜)

 

结语

 

有一定内功基础的人,能做到放松入静,心息合一,意到气到。

可以逆呼吸、体呼吸为主,进行中脉修炼。

反之,则应从筑基开始。

从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和全呼吸入手,放松入静,祛病健身,增强气感,意到气到。

为通中脉打下基础。

 

我年逾八旬,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立志弘扬中脉养生长寿之术,积德行善,为社会做点奉献,为丹道正名。

望能与志同道合者合作,共同研习中脉养生之道,进一步推向社会。

正如美藉华人科学家牛满江博士所言:

“在世界开花,使全人类受益”,为人体生命科学事业作点贡献

3、闭息。

呼吸,吐纳,吸气——闭息——鼓腹——吐气,这是辟谷最基本的方法。

能在闭息的状态中两分钟呼吸一次,就能随心所欲辟谷。

我的老友钱教授闭息状态,五小时不呼吸。

尽量延长闭气的时间,但不要过分勉强。

高血压、心脏病这不适合闭息,要做深呼吸就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