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8656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附答案)50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

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

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

”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

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

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

“邪说之害正矣,宜放而绝之。

此书之不泯其可乎?

”对曰:

“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

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注】《崇文总目》,书目总集。

北宋景佑年间,由翰林院士王尧臣等人编纂而成。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同“缺”,空缺

B. 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暗中,悄悄地

C. 固将明其说于天下         坚决

D. 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舍弃,废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疑其不可考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 亦将因其所遇之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C.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    所以游目骋怀           D. 此书之不泯其可乎      吾其还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国策》传至宋代,已有缺失。

曾巩予以修补校订,用“正其谬误”“疑其不可考者”,概述了自己校勘所持的原则,语言十分简洁。

B. 刘向认为:

战国策士们是考虑在当时的形势下,国君所能够做的,不能不用谋诈。

作者对此大不以为然,特在序文中予以驳斥。

他指出刘向的错误是在于他“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

C. 孔子孟子在“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的背景下,能够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并且认为先王的治国之道不能改变。

作者对此是赞赏的,但对孔孟二人强迫当时天下的国君去做后世所不能办到的事,又颇不以为然。

D. 作者列举了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些人“亡其身”“灭其国”的历史事实,发出“其为世之大祸明矣”的感慨,使人看到谋诈的危害。

(4)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答案】

(1)B

(2)C

(3)C

(4)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5)①所以孔子、孟子坚持这个原则,难道是喜欢提出不同的言论主张吗?

只是能够做到不苟且罢了。

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而且能够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

②而任用他们的诸侯和秦国,也使自己的国家遭到灭亡。

游说之士的那套办法,是社会的大灾祸,这一点再明白不过了。

但世俗之人对它还没有觉悟过来。

【解析】【分析】

(1)B项,“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中“偷”如解释为“暗中,悄悄地”,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第四段说“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这段话是说“战国的游说之士却不这样。

不懂得王道可信,却乐于说其易合。

其用心措意苟且为权时之计罢了”,“偷”应解释为“苟且”。

故选B。

(2)C项,两个“所以”都解释为“用来……的”。

A项,第一个“者”意思是“……的地方”;第二个“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应为“能不易其志的缙绅”。

B项,第一个“因”,根据;第二个“因”,因为。

D项,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难道;第二个“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故选C。

(3)C项,“但对孔孟二人强迫当时天下的国君去做后世所不能办到的事,又颇不以为然”错误。

文章第三段开头说的是“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

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文中“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

”表示反问,意思是“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选项把文中的意思理解反了。

故选C。

(4)本题中,“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先根据句末语气词“焉”“也”断开三处,再根据对称的句式断开“论诈之便而讳其败”和“言战之善而蔽其患”,最后根据句意断开“其相率而为之者”和“莫不有利焉”,“莫不”意思是“没有不”,指的是前面的情况,一般要断开。

(5)本题翻译需注意:

第一句中,“故”,所以;“二子”,孔子和孟子;“守”,坚持,坚守;“岂”,难道;“好”,喜欢;“为”,动词,提出;“异论”,不同的言论;“苟”,苟且;“而已”,罢了;“可谓”,可以说;“乎”,相当于“于”,被;“流俗”,世俗的见解;“笃”,坚定;“自信”,宾语前置句,“信自”。

第二句中,“诸侯及秦用之者”,定语后置句,“用之的诸侯及秦”,“用”,任用;“灭”,使动用法,使……灭亡;“为”,是;“其”,代词,游说之士的那套办法;“明”,明白;“犹”,还;“莫之寤”,宾语前置句,应为“莫寤之”,“寤”同“悟”,觉悟。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C;

⑷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⑸①所以孔子、孟子坚持这个原则,难道是喜欢提出不同的言论主张吗?

只是能够做到不苟且罢了。

他们可以说是不被世俗的见解所迷惑,而且能够坚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

②而任用他们的诸侯和秦国,也使自己的国家遭到灭亡。

游说之士的那套办法,是社会的大灾祸,这一点再明白不过了。

但世俗之人对它还没有觉悟过来。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刘向编定的《战国策》一共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有十一篇缺失了。

我走访了士大夫家,才全部得到了这部书,并且修正了其中的错误,对不可考据的文章发起了疑问,这样以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就完整了。

   叙曰:

刘向给此书作序,说周的祖先,明确了教化,修整了法度,所以天下得到大治;到后来,谋划欺诈的作用,仁义的道路阻塞了,所以出现了大乱,这个说法是很正确的。

到后来说此书是由于战国的谋士,审度当时的君王能办到的,不得不这样;就可以称为被流俗所迷惑,而不执着自己的学说了。

   孔孟所处的时代,离西周初年已经几百年,文王武王用过的法令制度已经散失,原先传承的风俗薪火已经熄灭很久了;这二人竟特别阐发先王的治国体系,告诉我们(仁义)是不可变更的,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

也不过是要根据他们遇到的时代特点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情形,来制定当代的法令制度,使之不违背先王的旨意罢了。

二帝三王的统治,他们的变化固然很大,他们的方法自然不一样,但是他们治理天下的愿望,处理事务的主次、始终、先后关系的方法,不曾有什么不同啊。

孔孟的学术门径就是这样。

法令是用来适应变化的,不一定完全相同;王道,是用来建立国家的根本的,不能不保持一致,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

所以孔孟捍卫这个,那里是喜欢发表不同的见解呢?

只是不肯无原则的附和,取悦他人罢了。

可以说是不被一般人的看法迷惑并且确信相信自己判断的人。

   战国的游说之士却不这样。

不懂得王道可信,却乐于说其易合。

其用心措意苟且为权时之计,不作长久打算。

因而讨论欺诈的好处,而对弊端避讳不谈;强调战争的好处而不谈论其中的忧患。

一个接一个得听言行事者,并非没有益处但比不上带来的害处;得到的比不上失去的。

像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这样的谋士,因此而丧生,而诸侯和秦国因为施行了他们的政策而遭遇灭国之灾。

多么明显,这是世界的一大祸害呀。

但是俗世仍然没有醒悟过来。

只有遵循先王正确的法度,积极适应时代,做出改变,虽然法度不同,但是检查不出瑕疵,实行起来也没有弊端。

所以古代的圣贤,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有人问:

“战国游士之说会损害正道,应该弃绝,那么这本书不销毁,也是可以的吗?

”回答说:

“德才兼备之人禁绝战国游士之说是通过向天下人解释明白这些理论,使当代世人明白,那些说法是不可行的,然后就能禁绝邪说、达到思想划一的目的了;使后世的人明白战国游士之说是行不通的,然后就能消戒邪说,达到明世的效果,哪里需要把书籍毁灭呢?

放出去但是使它难以实行,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所以孟子的书中,有讲到神农的理论和墨子的理论,但都是批判的话语。

就这本书而言,上承《春秋》,下达秦汉之间,二百四五十年之间的行事都记载在上面,万万不可以废除。

   这本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八篇,现在还有十篇。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石昌言使北引

(宋)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

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

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

①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

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

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

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②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

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

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

“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③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

呜呼!

何其不思之甚也!

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

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

孟子曰:

“说大人则藐之。

”况与夷狄!

请以为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啖:

吃                           

B. 未成而废              废:

停止

C. 游京师                游:

游学                                 

D. 建大旆                建:

树立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以亲戚故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 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   臣为韩王送沛公

C. 安知其至此?

                       则或咎其欲出者

D. 吾于昌言独有感也                   月出于东山之上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 先:

先府君,此处指苏洵之父苏序;先,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C. 折冲:

击退敌人,战胜敌人。

折冲口舌之间,指在外交场合中,以言辞抗敌,御侮,取得胜利。

D. 冒顿:

秦末汉初匈奴单于名。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B. 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C. 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D. 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声有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 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 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②建大旆,从骑数百。

③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答案】

(1)A

(2)A

(3)B

(4)C

(5)B

(6)①昌言听说我废弃了学习,虽然没有说我什么,而细察他的意思,是很遗憾的。

②要树立大旌旗,跟随的骑士多达几百骑。

③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

【解析】【分析】

(1)A项,“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中“啖”如解释为“吃”,“啖我”就变成“吃我”,在语意上讲不通,故此处的“啖”应为使动用法,让……吃,给……吃。

故选A。

(2)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

B项,第一个“为”是介词,替;第二个“为”是动词,做。

C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他;第二个“其”是远指代词,那。

D项,第一个“于”,对于;第二个“于”,从。

故选A。

(3)B项,“先,表示对长辈的尊敬”错误,“先”是尊称死去的人。

故选B。

(4)本题中,“出”是动词,宾语是“境”,即“出了国境”,动宾之间不能拆开,排除A项;“终夜”意思是“整夜”,是“有声”的时间状语,修饰“有声”,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项;“怛然失色”意思是“惊慌失色”,主语应是“从者”,二者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5)B项,“‘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错误,“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是描写石昌言身负国家民族重任出使契丹的场面,场面的浩大中寄寓了作者对石昌言的赞赏、鼓励和肯定。

故选B。

(6)第一句中,“闻”,听说;“废”,废弃;“虽”,虽然;“言”,说;“察”,细察;“其”,代词,他的;“恨”,遗憾,“甚”,很。

第二句中,“建”,树立;“旆”,旗帜,旌旗;“从”,跟随,随从;“骑”,骑兵;“数”,几。

第三句,“凡”,大凡;“所以”,古今异义,用来……的;“夸耀中国”省略介词“于”,应为“夸耀于中国”,“夸耀”,炫耀武力;“者”,……的手段;“此类”,这类事情。

故答案为:

⑴A;⑵A;⑶B;⑷C;⑸B;

⑹①昌言听说我废弃了学习,虽然没有说我什么,而细察他的意思,是很遗憾的。

②要树立大旌旗,跟随的骑士多达几百骑。

③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昌言考进士科目的时候,我才只有几岁,还没开始学习。

回忆当年我跟一群孩子在父亲身边嬉戏玩耍,昌言也在旁边,还曾拿来枣儿栗子给我吃;两家住得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所以彼此十分亲昵。

昌言应考进士科目,一天比一天出名。

我后来渐渐长大,也稍稍懂得要读书,学习句读、对对子、四声格律,结果没有学成而废弃了。

昌言听说我废弃了学习,虽然没有说我什么,而细察他的意思,是很遗憾的。

后来过了十多年,昌言进士及第,考中第四名,便到各地去做官,彼此也就断了音讯。

我日益成长壮大,能够感到悔恨了,便痛改前非而恢复学习。

又过了几年,我游历京城,在汴京遇见了昌言,便彼此慰劳,畅叙平生以来的欢乐。

拿出文章十多篇,昌言看了很高兴,并且夸我写得好。

我学习开始晚,又没有老师指导,虽天天作文,内心一直十分惭愧;等听到昌言的话后,于是颇为自喜。

到现在又十多年过去了,再次来到了京城,而昌言已经身居两制,他作为朝廷使者,要出使到万里以外的那些强悍不屈服的契丹朝廷,要树立大旌旗,跟随的骑士多达几百骑,送行的车辆有上千辆,走出京城大门情绪慷慨激昂。

我自思忖,孩童时代见到昌言在先父身旁,那时怎么会料想他会走到这一步了?

一个人富贵起来并不奇怪,而我对昌言的富贵特别有所感触啊!

大丈夫活着不去当将军,能当名使臣,用口舌辞令在外交上战胜敌人就足够了。

   前些年彭任跟随富弼公出使契丹,曾对我说:

“出了国境之后,住宿在驿亭。

听到披甲战马几万骑驰聘而过,宝剑和长矛互相撞击,整夜不绝于耳,跟随之使臣惊慌失色。

等到天亮了,只见道路上的马蹄印了,心中的余悸还难平息,好像心要跳出来似的。

”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

中国去的使者,没有识透他们这类手段,因之而有的人甚至震惊害怕到哑口无言,让外族人嗤笑。

唉,这是多么的没有思考力啊!

古代奉春君刘敬出使到冒顿去,壮士大马都藏起来不让看见,因此才有平城的战役。

现在的契丹,我是深知他们没有什么能力与作为的。

孟子说:

“面对诸侯国君的谈话,就得藐视他。

”更何况对待外族呢!

请把上述的话权作临别赠言吧。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方逢时,字行之,嘉鱼人。

嘉靖二十年进士。

授宜兴知县,再徙宁津、曲周。

擢户部主事,历工部郎中,迁宁国知府。

广东、江西盗起,擢逢时广东兵备副使,与参将俞大猷镇之。

已而程乡贼平,移巡惠州。

隆庆四年正月,移大同。

俺答犯威远堡,别部千余骑攻靖卤,伏兵却之。

其冬,俺答孙把汉那吉来降,逢时告总督王崇古曰:

“机不可失也。

”遣中军康纶率骑五百往受之。

与崇古定计,挟把汉以索叛人赵全等。

遣百户鲍崇德出云石堡语俺答部下五奴柱曰:

“欲还把汉则速纳款,若以兵来,是趣之死矣。

”五奴柱白俺答,邀入营,说以执赵全易把汉。

俺答心动,遣火力赤致书逢时。

而全方从臾用兵,俺答又惑之,令其子辛爱将二万骑入弘赐堡,兄子永邵卜趋威远堡,自率众犯平虏城。

逢时曰:

“此必赵全谋也。

”全尝投书逢时,言悔祸思汉,欲复归中国。

逢时以示俺答,俺答大惊,有执全意。

及战,又不利,乃引退。

辛爱犹未知,奄至大同。

逢时使人持把汉箭示之曰:

“吾已与而父约,以报汝。

”辛爱执箭泣曰:

“此吾弟铁背台吉故物也,我来求把汉,把汉既授官,又有成约,当更计之。

”乃遣部下哑都善入见。

逢时晓以大义,犒而遣之。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辛爱大惭。

逢时以功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甫拜命,以忧归。

后崇古入理京营,神宗问谁可代者,大学士张居正以逢时对。

寻代崇古为尚书,署吏部事。

以平两广功,进少保。

累疏致仕归,御书“尽忠”字赐之。

二十四年卒。

(选自《明史·方逢时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

B.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

C.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

D. 辛爱喜/因使求币/逢时笑曰/台吉/豪杰也/若纳款/方重加爵赏/何爱此/区区损盛名/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对通过了州、县一级科举考试的应试者的称呼。

B. 知县,文中指一县的长官。

知县官秩一般为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C. 工部,官署名,我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工程、交通、水利和屯田等事。

D. 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