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读后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87143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教育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教育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教育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教育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教育读后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教育读后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教育读后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教育读后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教育读后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教育读后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教育读后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教育读后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教育读后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教育读后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教育读后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教育读后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教育读后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读后感.docx

《教育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读后感.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读后感.docx

教育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教育读后感

篇一:

多元教育读后感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霍华德芳拥履捎?

983年提出的,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体系中,他将智能分为八类;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交往——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这种多元智能理论,在之前接触过,但没有系统地进行学习,所以在印象中只有浅浅的痕迹。

在经过听了陶老师的讲座之后,我发现它是在对人的智能作了一种全面、立体的分析基础上所建立的一种积极的学生观,它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没有差生,关键在于教师、学校怎样看待学生。

  

  众所周知,积极的情绪能使人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速度也会大大提升,就象运动员一样,在比赛前都要积极调整自己的状态,而如何使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状态来进行学习呢?

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情绪状态对学习的效果是影响很大的。

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适度、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人都有七情六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智力变化周期,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出现一些情绪波动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师应及时地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白出现情绪波动很正常。

情绪不能压抑,当喜则喜,当悲则悲,但表达一定要适度。

为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情绪的合理表达方式,如心情烦躁、郁闷时,可以踢踢球、找朋友谈谈心、听听音乐、分散一下自己的注意力等等,让学生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情绪表达水平,使不良情绪得以合理宣泄。

最后,教师应注重锻炼学生的意志力,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鼓励学生稳定自己的情绪,除了可以介绍别人的成功经验外,更重要的是以身作则,现身说法,教师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时刻以稳定良好的情绪面对学生,用自己的积极健康的情绪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方式是独特的,每一个人具有自身不同于他人的智能强项,因此,开发学生智力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在教学中,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可以使教学过程变的丰富多彩,我们教师应当思考的是用更多的方法,吸引更多的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每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兴趣,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在穿越学生这片玉米地时,用最短的时间,抓住最多学生的心灵,采摘到最多的玉米,在时间、精力、成果三方面中取得最大效益,这就是调整教学方法,穿越玉米地的教育哲学给我的启示。

  

  我们每天要面对很多的学生,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学校里人人都是可育之才。

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

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寻求发展每一个学生优势智能的好的教学方法,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弱势智能,从而为每一个学生取得最终成功打好基础。

  

  关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思考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尤其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近日,我局组织专班,就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作出了应对性的思考。

  

  一、当前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现状

  

  

(一)有法可依。

从80年至今,我国教育立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六部教育法律,国务院制定了十六项教育行政法规。

另外,青少年保护和预防犯罪也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倍姊妹法可依。

这就充分说明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

  

  

(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从“一五”普法到“四五”普法,青少年均为重点普法对象之一,我区初步形成了普法主管部门指导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实施、各有关部门关协、共青团、妇联、有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法制教育形式多样。

全区在建立中小学法制副校长的前提下,组织了系列教育活动。

如组织学生参观法制教育展览、观看法制教育影视、参观爱国教育基地、组织法制知识讲座和法制知识大奖赛、强化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等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目前青少年犯罪现象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并呈现出低龄化和犯罪手段成人化的倾向,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从主体因素上看,一是自我控制能力脆弱;二是头脑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偏激粗暴;三是贪图享受。

从客观因素上看,一是家庭教育的误区;二是学校教育的失当;三是社会文化氛围消极方面的误导;四是缺乏社会救济措施;五是法制教育相对滞后;六是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二、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思考

  

  针对我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现状,结合教育实际,现提出如何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是关键。

一是强化学习,抓认识到位。

组织各级教育行政干部和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有关指示,学习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使大家深刻认识到法制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实现依法治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实现依法治区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要按照“四五”普法总体规划,真正做到法制教育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

二是健全组织,抓责任到位。

为了使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成立社会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全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各校要建立以法制副校长为龙头,政教处、教导处为主体,班主任、政治教师为骨干的法制教育工作机构。

区教育局要把青少年法制教育纳入学校目标管理,明确责任,落实到人,从而在全区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组织网络。

三是落实经费,抓法律援工作到位。

目前,区法律援助中心的经费没有落实到位。

导致许多工作难以有效的开展。

区政府应当解决法律援助机构必须经费,以保证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依法保障符合法律援的群体合法权益,安排专人专班定期到看守所、法庭、学校了青少年犯罪情况,并定期跟踪服务。

同时注重劳教释放青少年的心理动态,及时有效地对他们采取帮教工作。

  

  

(二)规范管理、稳步推进

  

  一是明确教学内容。

针对青少年易发违法犯罪问题,编印适合我区中、小学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宣传讲稿,组织讲师团或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深入中小学校巡回宣讲,重点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全面开展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专题宣传活动。

  

  二是明确工作目标。

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要抓住、一个主渠道”,即以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为法制教育的渠道。

保证“四有”即教学有大纲、学习有教材、任课有教师、课时有保障;做到“三性”即现实、多样性、渗透性。

努力使法制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密切学生思想实际,使学法用法成为师生内在的迫切要求和自觉行动。

  

  三是强化管理。

要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出台一整套关于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

如评教制度、座谈会制度、经验交流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

  

  (三)科学施教,注重实效

  

  一是坚持理性教育和情感教育相结合。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

其理性思维比较弱,所以要注重借助于形象思维的方法,通过举办文艺演出、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法律知识水平,强化法律观念。

通过组织撰写读后感和编辑《法制小报》,定期召开法制主题班会,举行升国旗仪工和重大节日庆祝及重要法规颁布周年纪念活动,组织旁听司法公审大会等,以生动、直观、形象的活动形式,使青少年从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法律熏陶。

  

  二是坚持学校教育与部门教育相结合。

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必须坚持学校与社会同唱一台戏。

学校在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职能作用同时,还要定期邀请政法干警到学校举行法制讲座,要主动争取执法机关的配合,对侵犯学生权益、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人和事进行及时查处;要大力向社会广泛宣传,争取人民群众教育的更大支持。

  

  三是坚持按章管理与依法治校相结合。

首先,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带头学法,用法,成为学生的典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必须首先做到。

其次,学校必须严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违纪违法责任追究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再次,把依法治校作为学校常规管理的突破口,及时把学生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四,由政府带头,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实现社会齐抓共管,净化校园环境。

  

  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民主与法制的推进,都寄希望于广大的青少年。

为推进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的深入开展,全社会都应当行动起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篇二:

新教育读后感

  

  人总是要有梦想的,有了梦想,我们才有追求梦想成真的不竭动力,有了动力,我们的人生才会不断创造辉煌。

新教育实验为我们勾画了美好的教育理想,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和载体,合力打造和优化教育这一师生共同发展的共同体。

从这一试验中我感受到:

  

  一、致力于改变学校的发展状态,重塑中国教育的人文精神!

  

  为了营造有利于师生终身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氛围,力求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与大师对话,和名家交流,让师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中熏陶感悟,不断成长,这是在培育校园书香的同时,也在着力创造校园的文明优美氛围;创造性地实施市教育局倡导的阅读课程,开设好书推荐课、阅读欣赏课为孩子们指点迷津,组织开展美文美读竞赛、读书笔记展览、名人故事演讲、优秀图书推介、成语故事表演等活动,推动学生边读边写,读写结合。

他们的努力,使得学生在读写中丰富了生活,愉悦了身心,升华了情感,提高了修养,同时也发展了人生。

  

  二,致力于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引导教师实现专业发展!

  

  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是:

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

这里的“人”,不仅仅指学生,也包括教师和家长。

所以,学生要读书,教师更要读书。

  

  因此教师结合自己读书情况,常年坚持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定期开展读书沙龙。

现在,写教育随笔已成为我们学校教师的一种习惯,还将“写随笔”与“小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理念。

  

  三,致力于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引导学生享受成长快乐!

  

  学生学习知识、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是课堂。

课堂生活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的成败。

因此,构建理想课堂应该是所有学校共同的、永恒的追求。

  

  四、优化整体质量,推动薄弱环节转化。

  

  从优化教育教学发展后劲的角度,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共同致力于优化学习共同体建设机制,每所学校都要成为积极参与课程改革,老师的教育科研理念与实践能力等终身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的学习共同体。

针对影响学校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及时找准薄弱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所有具备正常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如期合格毕业,优生都能够进入重点中学习。

  

  我们需要继续坚持务实求真、锐意进取,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在奉献、求真、创新中再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新水平。

  

  篇三: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

  

  这本书本不是我自愿读的,我以为太专一了,哪有看小说来的轻松与愉悦?

偶然的机会,校长把它强加给了我,谁知不翻则吧,一翻便惊叹不已。

一惊叹百年前先人的教育研究成果,许多理念现在的我们也没有具备;二惊叹教育教学之学问博大精神。

其实我写这个读后感,我都觉得有点“玩酷”,因为没有系统教育理论框架,读起来难免有些吃力。

我并不能完全读懂或读透先人的思想,先人的思想也难以内化为我的教育思想。

这本书如同美酒,要慢慢去品、去思考、去多次的研读。

在此,感谢赠与我书的人。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所着《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着述的代表作。

英美学者把它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卢梭的《爱弥儿》并列。

不过,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奴隶主阶级的教育蓝图,它把教育视为少数自由民的特权,其最高目的是培养统治广大奴隶的哲学王;杜威则呼吁民主的教育,借以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

卢梭的《爱弥儿》在法国启蒙时代是震撼人心的,但卢梭是缺乏教育实践的理论家,其自然主义的教育纲领难以落实;杜威则不但强于教育理论,而且富于教育经验,他把理论和实际贯穿起来了。

在教育史中既能提出新颖教育哲学,又能亲见其实施之获得成功者,杜威是第一人。

  

  第八章教育的目的

  

  杜威认为:

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酬报,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

但是,除非一个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是相互的,除非这个社会的利益能平等地分配给全体成员,从而产生广泛的刺激,并通过这些刺激,适当地进行社会习惯和制度的改造,这个思想就不能适用社会的全体成员。

这样的社会就是民主主义的社会。

所以,我们探索教育目的时,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服从这个目的。

我们整个教育观点不允许这样做。

我们所要做的,是要把属于教育过程内部的目的,和从教育过程以外提出的目的进行比较。

当社会关系不平等均衡时,一定会出现后一种情况。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某部分人,将会发现他们的目的是由外来的命令决定的;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从他们自己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他们的有名无实的目的,并不真是他们自己的目的,而是达到别人隐藏着的目的的手段。

  

  印象较深的两句话:

目标这个名词是有暗示作用的,因为它使我们把某一过程的终点或结局放在心上。

目的和活动的任何其他部分肯定都是行动的手段。

  

  教育上的应用

  

  教育的目的并没有什么特别。

它和任何有指导的职业的目的正好一样。

教育者和前面所说的农民一样,也有一些事情要做,有一些做事情的手段,有一些待排除的障碍。

农民所应付的环境,无论是障碍或是可以使用的力量,都具有它们自己的结构和作用,和农民的任何目的无关。

例如种子发芽,雨水下降,阳光照耀,害虫吞食,疫病流行,四季变化。

农民的目的,只不过是利用这种种环境,使他的活动和环境的力量共同协作,而不相互对抗。

如果农民不顾土壤、气候以及植物生长特性等条件,规定一个农事目的,那便是荒谬的。

农民的目的,只是在于预见他的力量和他周围各种事物的力量结合的结果,并利用这种预见指导他一天一天的行动。

对于可能的结果的预见,使他对他所要做的事情的性质和运行进行更审慎、更广泛的观察,以便拟订一个工作计划,即规定一个行动的程序。

  

  教育者也是这样,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

如果家长或教师提出他们“自己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式目标,这和农民不顾环境情况提出一个农事理想,同样荒谬可笑。

所谓目的,就是对从事一种事业——不管是农业还是教育——所要求进行的观察。

预测和工作安排承担责任。

任何目的,只要能时时刻刻帮助我们观察、选择和计划,使我们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就是有价值的目的;如果这个目的妨碍个人自己的常识(如果目的是从外面强加的,或是因迫于威势而接受的,肯定要妨碍个人自己的常识),这个目的就是有害的。

  

  我们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

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等,才有目的;而他们的目的,也不是教育上的抽象概念。

所以,他们的目的有无穷的变异,随着不同的儿童而不同,随着儿童的生长和教育者经验的增长而变化。

即使能以文字表达的最正确的目的,除非我们认识到它们并不是目的,而是给教育者的建议,在他们解放和指导他们所遇到的具体环境的各种力量时。

建议他们怎样观察,怎样展望未来和怎样选择,那么这种目的,作为文字,将是有害无益的。

正如一位近代作家说过:

“引导这个男孩读斯各脱写的小说,不读旧的斯留斯写的故事;教这个女孩缝纫;使约翰根除横行霸道的习惯;准备这一班学生学医——这些是我们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实际所有的无数目的的几个例子。

  

  牢记以上这些条件,我们将进而提出一切良好的教育目的所应具备的几个特征。

  

  

(1)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包括原始的本能和获得的习惯)。

我们前面讲过,把预备作为教育目的,有不顾个人现有能力,而把某种遥远的成就或职责作为目的的倾向。

总的来看,人们有一种倾向:

考虑成年人所喜爱的事情,不顾受教育者的能力,把它们定为教育的目的。

还有一种倾向,就是提出千篇一律的目的,忽视个人的特殊能力和需要,忘记了一切知识都是一个人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获得的。

成人的见识范围较广,对观察儿童的能力和缺点,决定他们能力有多高,缺点有多大,具有很大价值。

例如,成人的艺术能力,可以表示儿童的某种倾向能有多少成就;如果我们没有成人的艺术上的成就,我们就没有把握了解儿童期的绘画、复制、塑造和着色的活动的意义。

同样,如果没有成人的语言,我们就不能了解婴儿期咿哑学语的冲动有何意义。

但是,把成人的成就作为一种参考,用以度量和观察儿童和青年的活动,这是一回事;把成人的成就定为固定的目的,不顾受教育者的具体活动,那完全是另一回事。

  

  

(2)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

这个目的必须提出一种解放和组织他们的能力所需要的环境。

除非这个目的有助于制订具体的进行程序,除非这些程序又能检验、校正和扩充这个目的,那么这个目的便是没有价值的。

这种目的不但无助于具体的教学任务,并且阻碍教师应用平常的判断,观察和估量所面临的情境。

这种目的,除了与固定目标相符的事物以外,其他事物概不承认。

每一个呆板的目的,只是因为它是硬性规定的,似乎就不必审慎注意具体的情况。

因为这种目的无论如何必须实施,注意那些不值得考虑的细节,这有什么用处呢?

  

  从外面强加的教育目的的缺陷,根子很深。

教师从上级机关接受这些目的;上级机关又从社会上流行的目的中接受这些目的。

教师把这些目的强加于儿童。

第一个结果,使教师的智慧不能自由;他只许接受上级所规定的目的。

教师很难免于受官厅督学、教学法指导书和规定的课程等等的支配,使他的思想不能和学生的思想以及教材紧密相连。

这种对于教师经验的不信任,又反映对学生反应的缺乏信心。

学生通过由外面双重或三重的提迫,接受他们的目的,他们经常处于两种目的冲突之中,无所适从。

一种是符合他们当时自己经验的目的,另一种是别人要他们默然同意的目的。

每一个发展中的经验,都具有内在的意义,除非我门承认这个民主王义的标准,我们将会由于要适应外来目的的要求而在思想上陷于混乱。

  

  (3)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和终极的目的。

每一个活动,无论怎样特殊,就它和其他事物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来说,它当然是一般的,因为它引出无数其他事物。

一个普通的观念,就它能使我们更注意这些关系来说,越一般越好。

但是“一般”也意味着“抽象”,或者和一切特殊的上下前后关系分开。

这种抽象性,又意味着遥远不切实际,这样又使我们返回到把教和学仅仅作为准备达到和它无关的目的的一种手段。

我们说教育确实是它自己的酬报,这就是说,除非所说的学习或训练随有它自己的直接价值,这种学习或训练就没有教育意义。

一个真正一般的目的,能开拓人们的眼界,激发他们考虑更多的结果(即联系)。

这就意味着对各种手段进行更广泛、更灵活的观察。

例如,一个农民,他所考虑的相互影响的力量愈多,他直接的应付能力就愈大。

他将发现更多可能的出发点和更多的方法,达到他所要做的事情。

一个人对将来可能的成就的认识愈全面,他当前的活动就愈少束缚于少数可供选择的方法。

如果他了解得很透彻,他几乎可以在任何一点开始行动,并且继续不断地、有成效地把活动持续下去。

  

  所谓一般的目的或概括性的目的,意思不过是对现在活动的领域进行广泛的观察。

有了这种了解,我们将就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的比较重大的目的,选取几个来讨论,并且研究这些目的能否使我们明白教育者真正关切的当前各种具体的目的。

我们先提出一个前提(其实从以上所述,立即产生这个前提),就是对于这些目的,用不着选择,也不必把它们看做互相竞争的对手。

当我们实际上有所作为时,我们必须在一个特定的时间选择一个特定的行动,但是无论多少概括性的目的,都可以同时存在,并行不悖,因为它们不过是对同一景气不同的看法。

一个人不能同时攀登几个山峰,但是在攀登不同的山峰时,各种景色互相补充:

它们并不揭示互不相容、互相竞争的世界。

或者,用稍稍不同的说法,一种目的的说法,可以暗示某些问题和观察,另一种目的的说法,可以暗示另外一些问题,要求进行别的观察。

因为,我们的目的越一般越好。

一种说法可以强调另一种说法所忽略的地方。

众多的假设能给科学研究工作者多少帮助,众多的目的也能给教师多少帮助。

  

  篇四: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假期里,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着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

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

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

”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

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

什么叫享受教育?

这就叫享受教育!

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

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

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

”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

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

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

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