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8762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长阳一中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语文试卷

命题人:

李兴胜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

《礼记•祀器》中说: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

不可一日无此君!

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

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

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

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

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

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

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

“此庄士,当老其才。

”礼遣还。

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

太祖曰:

“今非用孝孺时。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

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

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

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

孝孺曰:

“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

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

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驰报燕。

比至,燕王不奉诏。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

而陈瑄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

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乙丑,燕兵入,帝自焚。

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

“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

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成祖颔之。

至是欲使草诏。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

“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

“成王安在?

”成祖曰:

“彼自焚死。

”孝孺曰:

“何不立成王之子?

”成祖曰:

“国赖长君。

”孝孺曰:

“何不立成王之弟?

”成祖曰:

“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

“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

“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诸市。

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 ①扆(yǐ):

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燕兵久顿大名 顿:

驻扎B.幸勿杀之 幸:

幸亏

C.成祖颔之 颔:

点头D.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法:

效法

5.对文中划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B.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C.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D.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孝孺年轻的时候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先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明成祖起兵后,方孝孺力主抵抗,也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明成祖请方孝孺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0分)

(1)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8~9题。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8、“芙蓉”是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之一。

试比较本诗与课文《离骚》(节选)中的芙蓉寓意的异同。

(6分)

                                                                                 

9、本诗构思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试做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赤壁赋》中用                  ,         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2)《蜀道难》中用                 ,        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3)《离骚》中诗人用         ,          表明自己将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一万次也决不后悔。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大 猩 猩

刘心武

   街角新开了个精品店,敞开的门面里花花绿绿,银光闪闪。

风吹过,挂在柜台上的风铃发出阵阵叮咚的响声。

  其实那店里卖的东西也并非都那么精。

比如,就有一只比五岁的儿童还粗壮的玩具大猩猩,被当做商店的招幌,天天挂在外面。

那大猩猩用褐色的粗呢料缝制,眼睛鼻子嘴巴脚爪镶着些黑色的人造革,造型略微夸张而颇滑稽。

   奶奶总带着妮妮路过那个精品店,妮妮的眼睛总往店里头看,奶奶却总没带她进那店里去过。

   妮妮四岁多了。

妮妮懂事,妮妮知道自己为什么进不成托儿所而只好到奶奶这儿来跟奶奶过。

妮妮的爸爸妈妈都是普通的办事员,所以爸爸妈妈工资少而没法子赞助托儿所一匹摇马,所以爸爸妈妈就把她送到奶奶这儿来了。

奶奶其实比幼儿园的阿姨还会讲故事,还能教妮妮用碎布头纸盒子塑料瓶自己制作好多玩具。

妮妮相信奶奶的话,那家精品店不是小孩子和老头儿老太太买东西的地方。

可是路过那家精品店时妮妮总望着那只大猩猩。

回到家她就要奶奶给她讲大猩猩的故事。

奶奶就编了好多故事讲给她听:

包饺子的时候就讲大猩猩贪吃饺子肚子痛住医院的故事;哄妮妮睡觉的时候就讲大猩猩贪玩不睡觉结果掉进井里的故事……末了妮妮总问:

“大猩猩不疼吗?

”奶奶就总说大猩猩不贪吃不贪玩不会疼。

可妮妮在表情上总不大相信。

   有一天奶奶突然宣布:

“妮妮,奶奶能给你买玩具了,你想买个什么呢?

”原来奶奶的退休金每月增加了五块,而且补发了半年的,所以那个月就多出了三十五块来,奶奶愿意都用来给妮妮买玩具。

  本来是到百货公司去买,可是路过那个街角时,妮妮像粘在了那儿,拎扯不动了。

奶奶想了想,就带她去那店里了。

  店里有位描眉的小姐,她见奶奶牵着妮妮进来了,忙满脸堆笑地招呼:

“买点好玩儿的吗?

我们这儿有好多的玩偶哩!

有刚进的蓝精灵,还有椰菜娃娃……”

 奶奶就问妮妮:

“你喜欢哪一样呢?

  妮妮望望蓝精灵,望望椰菜娃娃,望望沙皮狗和绿鳄鱼,最后却不再在店里望,而是跑到店门外,望着那个大猩猩。

  描眉的小姐笑吟吟地跟着妮妮和奶奶,对奶奶说:

“原来小妹妹喜欢这个大猩猩,这大猩猩反正也挂旧了,我就贱卖了吧——原价二百,我一百二就卖……买吗?

买我就把它放下来……”

  妮妮不等奶奶表态便跳着脚拍手嚷:

“放下来,放下来!

快点儿放下来!

  奶奶慌了:

“别呀别呀……”奶奶兜里只有四十块钱,只打算花三十五块钱买玩具,一百二!

奶奶想也不敢想!

  奶奶牵着妮妮硬把她往回家的路上拉。

妮妮不甘心,还拼命扭回头去望那大猩猩。

描眉小姐站在大猩猩身旁撇嘴。

  妮妮大哭。

奶奶急了,绷着脸问:

“那大猩猩有什么好?

那么贵!

你干吗非要那大猩猩?

妮妮抽抽噎噎地说,说得好认真,说得好吃力。

奶奶忽然听明白了。

   妮妮是说,那大猩猩的两只胳膊,总那么给捆起来,吊着,大猩猩一定很疼很疼,大猩猩哪天才能不吊着,给放下来呢?

咱们买下它,让它跟咱们回家吧!

  奶奶听明白了以后,就蹲下来,一把搂住了妮妮,搂得紧紧的,用自己起皱的脸,紧贴着妮妮湿漉漉的小脸蛋。

  奶奶带妮妮回到家,用大钥匙打开柜子,用小钥匙打开柜里抽屉,用双手取出个旧的手提包,打开它,从里头取出个手绢包,打开手绢包,从里面数出了好多张大票子……然后奶奶又带着妮妮到了那街角的精品店,用一百二十块钱买下了那个大猩猩,妮妮简直抱不住它,说实在的奶奶抱着也吃力。

   奶奶对收了钱还在吃惊的描眉小姐说:

“以后,任凭什么样的玩偶,只要是模仿动物的,你就别再把它们捆着吊着,别让它们痛苦!

” 

  描眉小姐开始有点莫名其妙,心想我要不捆着吊着那大猩猩你还舍不得买它哩!

可当那一老一小互相帮助着抱走大猩猩以后,她一边抠着指甲上的蔻丹,一边也浮出个淡淡的念头:

是呀,捆着吊着,究竟不好看,怎么以前就没感觉出来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开篇用简洁的语言描写了一个精品店,突出了它的“有色”和“有声”,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环境。

B.妮妮听奶奶讲大猩猩故事后总要问“大猩猩不疼吗”,又“总不大相信”奶奶的回答,这突出了四岁多的妮妮年幼任性的性格特征。

C.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明了,虽然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波澜起伏,但读者却在轻松平静的故事里感受着内心的沉重和不平静。

D.补叙妮妮的爸爸妈妈的生活状况,既使妞妞“只好到奶奶这儿来”的情节真实可信,也令人对低收入人群困窘的生活现状心生感慨。

E.小说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肯定了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灵要纯净善良的意义,使小说主题具有了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并发人深思。

(2)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次写到玩偶“大猩猩”,有哪些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小说中“描眉的小姐”这一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留给读者的印象却很深刻?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张纯如:

她用生命点亮历史

   2004年11月9日,一位年轻的华裔女作家在美国加州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突然离去震惊了整个世界。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就有230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发布了这一消息,并向这位年轻的华裔女子致以敬意。

近年来,还没有哪一位华人的去世在美国引起如此之大的震动。

  她就是张纯如,《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作者,与篮球天才姚明、钢琴家郎朗一起被美国华文媒体誉为“最引人瞩目的在美华人青年”。

   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一个华裔移民家庭中。

纯如之名出自《论语》:

“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

”纯如,意思是和谐美好,既有父母思念故国的苦涩,也有父母对女儿所寄托的期许。

 张纯如1989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开始了专业写作的道路。

她的第一本书《蚕丝——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广受好评。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

张纯如在此前用近三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访问了许多幸存者,参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在各种触目惊心的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

此书一经问世,就震惊了西方世界,在随后数年内再版十余次,迄今印数已近百万册。

   在童年的时候,纯如与父母谈话时,父母经常会提到遥远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个叫南京的城市里发生了些什么,她的祖父如何逃离那个人间地狱,滔滔长江水如何被鲜血染成了红色……1994年12月,张纯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杀的黑白照片时,更是感到了无比的愤怒。

的确有南京,的确存在大屠杀,但是为什么有人否认它?

纯如为这一现象震惊了,几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却无人知晓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大屠杀。

她为此感到阵阵心悸。

   对于在美国这样的物质社会来说,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年轻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

不过,这位当时只有25岁的女孩有一个念头:

“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为了撰写《南京暴行》,纯如收集了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以及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她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也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回忆说,1995年7月,张纯如在南京待了25天左右,“她那时才27岁,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感冒,但她的工作一点也不耽误。

当时南京的天气很热,她不顾自己的身体,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以及翻阅国内资料上,每天工作时间有10小时以上。

”当时担任纯如翻译的杨夏鸣副教授回忆说,“她很认真,更十分严谨,常常用美国材料与中文材料核对事实。

她听不大懂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方言,但她全录下来了。

她这个人通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有时真觉得她有些偏执。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最大的收获便是使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的辛德勒”——约翰•拉贝先生,找到了拉贝详细记录南京大屠杀的日记。

今天,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的《拉贝日记》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文字,保存在德、日、美、中等国家的档案馆里,成为历史的见证。

   在完成《南京暴行》时,纯如有一个心愿,希望“这本书能够唤起其他作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使他们都能尽早调查、研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经历,毕竟,这些来自过去的声音正在逐年减少并终将全部消失。

更为重要的是,我希望本书能够唤起日本的良知,接受对这桩事件应负的责任”。

   年仅36岁的纯如离开了,她死前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我曾认真生活,为目标、写作和家人真诚奉献过。

”她的墓碑上写有这样的话:

“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历史学家,人权斗士。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与纯如有过多次交往,他一直很钦佩张纯如的执著、知性和追求真相的勇气。

他曾对记者说:

“对于纯如的父母和孩子,他们失去的是女儿和母亲;对于中国人,他们失去的是一个正直的同胞和朋友;而对于整个世界,他们失去的则是一个勇于说真话并努力让别人相信事实的人。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许多人不能理解张纯如这样一个年轻女孩花几年时间去写一本历史著作,因为他们认为年轻人就应该争分夺秒地奋斗赚钱、成家立业。

B.引用一些友人对张纯如的回忆,可以使张纯如的形象更加真实,从侧面客观真实地体现了张纯如的精神面貌。

C.张纯如自杀的原因是她在收集图片资料的过程中,对人类在战争中表现的残暴人性的绝望和抑郁让她不能自拔,而且外界的压力使她整日处于惊恐不安之中。

D.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张纯如发现了详细记录了五百多起惨案并已经被翻译成中、英、日等多种文字的《拉贝日记》,这本日记成为历史的见证。

E.全文重点记叙了张纯如写作《南京暴行》的经过,真实感人。

语言在叙事中充满抒情的张力,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和可读性。

(2)张纯如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她写作《南京暴行》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纯如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性格特征?

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恐怖主义和其他暴行仍然存在,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过去沉重不堪的杀戮和侵略的历史?

请结合本文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今年春节期间,县城龙舟坪清江大街上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天黑还不绝如缕,真是热闹极了。

B.时间真如行云流水,刚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们距离高考已经只剩三百多天了。

C.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D.他是位业余作者,十分勤奋,但屡遭退稿。

每次他写作时,人们总取笑他说:

“啊,又在写不刊之论哪。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这次为灾区募捐的活动,得到了许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积极响应,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就募集善款三万余元。

B.近日,深圳一名年仅35岁的外企女白领突然猝死于深圳地铁的台阶上的报道,引发了人们对职场白领健康状况的关注。

C.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在第一季度还能够保持稳步增长,表明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调控措施和抗危机的能力不断提高。

D.战后几十年来,包括日本在内的亚太地区许多国家取得的发展成就,正是建立在本地区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和国际环境基础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