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8789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docx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知识大纲

中国思想史:

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

第一编:

遥远的古代

基本问题

一、宗教观念产生的条件

二、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

三、夏代的尊命

四、殷商的尊神

五、西周的尊德

六、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七、卜辞中所见的殷人观念系统(学生自主学习)

八、后世思想史的背景:

仪式、象征与数字化的世界秩序(学生自学)

一、宗教观念的产生条件:

宗教的界定:

1、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

2、从信仰层面:

某种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

3、宗教要素说:

一个比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是内外四种因素的综合。

内在因素——宗教的观念或思想,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外在因素——宗教的行为或活动,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观点一:

1、人类体质,特别是人脑的形成;2、人类语言和思维的形成;3、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组织的形成。

原始社会人类对征服自然的企求与恐惧矛盾交织,导致宗教观念的产生。

观点二:

1872年英国人类学家、原始宗教研究学者泰勒(Tylor,Edward Burnett)宗教起源心理说:

睡眠、出神、疾病、死亡及梦幻等等生理、心理现象导致灵魂观念的产生。

率先提出“万物有灵”理论,基于其对“灵魂”的研究,认为宗教的本质即人们“对灵性存在物的信仰”。

原始宗教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刚刚产生的时期,其最初形态是关于人的灵魂观念。

二、原始宗教的发展过程

万物有灵

(膜拜最有力量、最影响于人的某类事物,如日、月、水、火、风、雷等)

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的一种特殊形态,人们崇拜与氏族存亡密切相关的某种动物,相信它是氏族繁衍的根系,以它为族徽,禁杀禁食。

英雄崇拜(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自然现象的神秘性严重削弱,人与人关系日显突出,人们转为对在征服自然和氏族斗争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崇拜,把英雄奉作祖先和民族神。

阶级宗教

原始宗教发展规律:

其迷信范围愈来愈小,层次愈来愈高;其范围和层次与生产力的发展成反比;

三、夏代的尊命

1、二里头文化证明了夏代有自己的文化。

2、《尚书》中的《尧典》、《皋陶谟》、《甘誓》、《禹贡》等篇一定程度反映了夏代历史文化的内容。

3、《尚书·甘誓》:

“今予惟共(恭)行天之罚也。

”反映原始宗教开始变成人为宗教。

4、“尊命”指“尊天命”和“尊祖命”。

夏人的祖先神和天神合一。

四、殷商的尊神

1、殷人的天神与祖先神合一。

甲骨卜辞证明殷人万事求卜,万事迷信于神的降福降祐。

2、殷人的神系:

上帝——自然神等成为执行上帝意志的工具——主宰人间吉凶祸福,尤君权的授与。

3、尊神文化的实质是君主专制,君主自称是上帝之裔,是上帝在“下”的世界的全权代表。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起源:

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人间出现了至高无上的君主,天上才出现了至高无上的神。

五、西周的尊德

1、适应反商斗争的需要,以周公为代表的周初统治者对商的尊神进行了改造。

(1)把上帝与祖先神分离。

上帝主管君权的授与,祖先神保护本民族。

(2)“天命”可以转移。

“天命縻常,惟德是辅”。

上帝把“大命”授给谁,完全取决于谁占有“德”。

夏桀丧德,上帝授命于商汤;商纣丧德,上帝又移大命于周人。

2、尊德的内容

明德慎罚、敬德保民,以德配天。

具体内容:

尊天、敬祖、敬宗、尚贤、无逸、明德、慎罚、行教化、作新民。

实质是重视民事以感动上帝:

“天视自我民视,天聪自我民聪。

”(天的视听通过人民的视听来体现。

指按人民的意愿和喜好办事。

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

●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核心,以社稷、日月、山川等自然崇拜为羽翼,以其他多种鬼神崇拜为补充,形成相对稳固的郊社制度、宗庙制度以及其他祭祖制度,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和家族体系的精神力量,成为慰藉中国人的心灵的精神源泉。

●没有独立的教团体系,宗教祭祀功能由各层次的宗法组织(皇族、宗族、家族、家庭)兼任,是一种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

郊社制度

●天子祭祀天地的国家大典。

郊---冬至日祭天于国都南郊

社---夏至日祭地于北郊。

历代有一岁一祭或三年一祭。

郊祭不能停止。

郊祭之后,朝廷通常要颁布大赦令,称“郊赦”。

●南郊祭坛筑成圆形,称“圆丘”;北郊祭坛筑成方形,称“方丘”。

宗庙制度

●祖先崇拜的产物。

人们在阳间为祖先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周制: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合而为七。

),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

庶人不准设庙。

魏晋后天子宗庙多太庙一处,一庙多室、每室一主。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

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每年清明、除夕、诞辰、忌辰、中元等祭祀。

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

原始宗教(原始社会)

上帝一元神宗教(夏商西周)

祖先一元神(祖先即上帝)(夏商)

A祖先与上帝分离

B天命可以转移

C“敬德保民”以配天命(西周)

宗教思想动摇(西周末年)

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B民众的反抗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

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

(人的自觉觉醒及对伦理道德的重视)

六、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早期五行说

五行说考源:

●求之于上古生产工艺,把五行说的起源归之于先民对金、木、水、火、土五材属性的认知;

●求之于古占星术,称金、木、水、火、土原为五大行星之号;

●求之于甲骨卜辞,以卜辞中的五方说(按东、南、西、北、中五方划分空间和方位)为五行说之滥觞。

《尚书洪范》的论述

●《洪范》云:

“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

●只言及五材各自单独的属性和功用,而于五行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未及一词,《洪范》五行说未能引申五行生克的奥义。

●西周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之关系

Ø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

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并以“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

Ø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

Ø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

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是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所得到的哲学概念。

Ø五行说——体现了古代哲人的智慧,是他们对世界本质的领悟。

拓展

和谐:

⏹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和谐”在古代以“和”的范畴出现。

“和”的理念,最早孕育于远古的巫术礼仪。

其中的集而为声,相互协调的“乐”之“和”,目的“以和神人”(《国语·周语下》)。

⏹将“乐”之“和”与宇宙之“和”相联系,认为最高的“和”在于整个宇宙的和谐。

“和而不同”:

一、君子的修养境界,为人准则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

子路》)

何晏《集解》“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

小人所嗜好者则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陈立夫《四书道贯》解释为“君子和人相处,心地是和平的,而意见不一定相同。

小人和人相处,常常随声赞同,可是利之所在,心地是不和的”

二、“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 

2000年世纪话题:

和而不同文化自觉

——“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

葛剑雄: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必然会促进世界经济的加速发展和更密切的联系。

从这一意义上说,文化也存在一种全球化的趋势。

但这决不意味着各种文化的差异会逐渐消除,甚至会形成一种全球一致的文化,相反,不仅文化的多元性长期存在,而且还将继续向多元发展。

2000年世纪话题:

和而不同文化自觉

——“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文化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

费孝通:

在全球范围内提倡“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多元互补,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多元的文化形态在相互接触中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

张岱年:

“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是综合创新。

综合是将西方先进文化的先进成就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综合起来,从而创造新的中国文化”。

阴阳学说

●阴阳概念,来自阳光的向背,明的一面叫阳,暗的一面叫阴。

继而不断引申,以阴阳解释自然界与社会的现象和变化。

●《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

●阴阳鱼太极图:

黑白相间、“负阴而抱阳”,阴阳合和,浑然一体,是阴阳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的图形符号。

●夏朝《连山》出现阴爻“--”和阳爻“一”。

《山海经》:

“伏羲得河图,夏人因之,说《连山》;黄帝得河图,商人因之,曰《归藏》,烈山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

●周朝后,阴阳概念发展成系统、完整的阴阳学说(《易经》《易传》)。

●《易纬·乾凿度》:

“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郑玄解释说:

“易一名而含三义:

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易简——执简驭繁,变易——事物变化,不易——永恒不变。

《易经》八卦

●乾—天、坤—地、震—雷、巽(xùn)—风、艮—山、兑—泽、坎—水、离—火。

第二编:

所谓“轴心时代”

基本问题:

一、春秋战国时代的一般知识与思想(学生自主学习)

二、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

三、孔子思想

四、孟子思想

五、墨家思想

六、道家思想

七、名家思想

八、荀子对百家学说的总结

九、韩非子思想(学生自学)

十、战国阴阳家思想(学生自学)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在北纬30度上下。

●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

●先哲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以色列不同的文化传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

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

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

二、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

外因:

经济、政治、文化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

领主经济大崩溃;

动荡的诸侯政治;

士阶层的形成;

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内因:

思想家个人因素

士阶层的形成

春秋战国自然科学的成就

数学(点线面、体积、分数)

天文、历法(日月星辰运行规律:

日月蚀、慧星、太阳黑子、《甘石星经》恒星表)

物理学(司南、滴漏、杠杆、滑轮等器械,光学、声学、机械制造等原理)

中医(治疗、预防、养生、扁鹊)

三、孔子思想

儒:

甲骨文中有儒帝子、儒人、儒师、子儒

《说文解字》“儒”:

“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

最晚到殷代有了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由于职业地位低微,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

孔子对子贡说:

“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章太炎认为儒者内涵似乎相当复杂。

如果强为分类,至少存在类名、达名和私名这样三种情况。

他在《原儒》一文中说儒有达、类、私之名。

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类名为儒,儒者,知礼乐射御书数;私名为儒“,即那些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流。

古人对“儒”这个名词的使用实有广狭不同的三种用法和由广到狭的历史演变过程。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思想流派。

(一)孔子生平、孔子思想与传统思想

1、孔子生平: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hé纥为名,叔梁为字)。

纥与颜氏女野合(时叔梁纥72岁,颜徵在18岁)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wéi)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史记•孔子世家》

伦理:

1.零伦:

与己关系—自己

2.一伦:

直系血亲—父子

3.二伦:

旁系血亲—兄弟

4.三伦:

姻亲关系—夫妇

5.四伦:

社会关系—君臣

6.五伦:

社会关系—朋友

7.六伦:

群己关系—陌生人

8.七伦:

动物关系—动物

9.八伦:

环保关系—环境

10.九伦:

神秘关系—超自然

注本:

郑玄《论语注》、何晏《论语集解》、朱熹《论语集注》、杨伯峻《论语译注》

2、孔子思想与传统思想

(1)关于天命与鬼神:

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给天命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八佾》)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宪问》)

 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

(《礼记·表记》)

(2)关于“德”、“孝”、“礼”等

①西周“敬天保民”→德治

②“孝”:

西周“尊祖敬宗”——孔子“孝敬父母”

《说文》“孝”:

“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西周“孝”的含义:

1)尊祖敬宗。

尽孝方式奉献供品祭祀祖先,是一种宗教伦理。

2)传宗接代。

周人认为尊祖就要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

后《孟子·离娄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亦把传宗接代摆在首位。

②“孝”:

西周“尊祖敬宗”——孔子“孝敬父母”

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故提倡“孝”,改造“孝”,使之变成一种家庭伦理:

真心实意孝敬父母;行孝与守礼结合;“孝”与“悌”结合;“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

③“礼”

“禮”本义:

把玉奉献给神明。

《说文》“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周礼”。

西周统治者制定的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至周公完善。

周礼中心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分封制及礼乐制度。

(二)孔子“仁”的思想

春秋早期史料对“仁”字的使用:

《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仁”字已具有了道德的意味。

1、“爱人”:

“泛爱众而亲仁。

”实现途径是:

忠、恕

  从积极方面说,自己有某种要求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也有这种要求需要满足,这也就是所谓“忠”: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即我不愿他人如何对待我,我也就不要这样对待他人,这就是所谓“恕”。

——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2、各种美德:

孝、悌、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学而》)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学而》)

3、“克已复礼”:

春秋时代社会极为混乱,旧秩序被破坏,新秩序未建立。

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

A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即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天下的人都会公认他做到了仁。

B求仁完全是自觉的,是由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

C求仁的具体条目,就是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即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三)孔子的哲学思想

1、继承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又着重考察人的问题

2、辩证法思想

A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端,主张“中庸”。

强调道德践履过程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在孔子的哲学中,中庸既是一种方法论的原则,又代表了一种极高的道德修养境界。

B肯定事物的运动变化。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

C辩证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3、认识论:

肯定“生而知之”,有先验论思想,更强调“学而知之”

在学与思、学与用、言与行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近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见解。

(四)孔子的政治思想:

倾向保守,但有改良的成份。

1、“礼”和“正名”思想:

维护等级名分,维护周礼。

2、主张“德治”,具有民本思想:

缓和社会矛盾。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

——《子路》

(五)孔子的教育思想

1、智力差别的分类:

有教无类

2、事实求是的求知态度

(1)知与不知——求知的客观态度

(2)反对固执己见

(3)“不耻下问”

3、学思并重的求知途径:

学、思、习、行四阶段

4、教育内容:

六书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德智体美)

5、学以致用的求知目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社会作用及个人发展的作用)

延伸:

如何认识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地位?

孔子贡献:

1、开创平民教育、第一位哲学家、儒家创始人、开创内圣成德之教、价值领航员、生命典范

2、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

●孔子整理、保存了上古文献史料,从而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成就与传统。

●孔子所阐释的儒家伦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

●孔子“仁”学影响和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与心理结构。

●在孔子思想影响下,建立了尊重历史、尊师重道、提倡教育的文化传统。

关于孔子评价

匡亚明“三分法”:

第一,明显为维护封建地主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封建伦理关系的思想言论。

这是孔子思想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

第二,在封建性的外形下,含有人民性、进步性内容的思想言论,经过剖析,分解出合理内容,可以作为借鉴。

第三,孔子思想中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纪律,以及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思想言论,是孔子思想中直至今日尚闪耀着光辉的部分。

关于“真孔子”和“假孔子”问题

四、孟子思想

孟子生平

●孟轲,驺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根据《史记》和《韩非子》的说法,孔子死后,儒家有了分化。

但由于文献的缺乏,不能对他们进行认识。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一部分是儒家文献,填补了孔孟之间儒家的空白。

(一)孟子性善论与伦理思想

把伦理道德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

1、人禽之辨:

孟子曰: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离娄》下)

孟子所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相同之处,即渴饮饥食等生理上的反应;而是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即人之为人的本性。

2、认为人生来即有“善端”,具有“良知”、“良能”,为天所赋予。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

3、强调“仁”与“义”。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

------:

“人人都有不忍心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忍心去干的事上,就是仁;人人都有不肯去干的事,把它推及到他所肯干的事上,就是义。

(二)孟子的“仁政”学说

1、理论基础:

A性善论B孔子仁与德治思想

2、具体措施:

A为民制产(五亩之宅,百亩之田)B减轻租税C省刑罚,重教育(实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D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反对兼并战争,主张用“仁义之师”使民心归向,实现统一。

(三)孟子天命观与认识论

1、天命观

A天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具有意志、有道德属性的主宰之天。

(“天之生物,使之一本”。

上天生人和物时,把自己的本性赋予人和物,故曰:

“万物皆备于我”。

B认为君权神授,但又经“民授”,经民意认可。

C宿命论与“正命”观:

一方面:

一切有命运安排定,人只能顺命行事;

另一方面:

人要知命,然应避祸就福,尽其天年而寿终正寝。

2、认识论

A区分认识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类,并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可靠。

《孟子》《尽心下》最末一段论述了见知和闻知。

见知是亲身经验到的知识,是直接的知识;

闻知是只凭传闻得到的知识,是间接的知识。

B认识对象非客观物质世界,而是“性”和“天”。

提出“尽心”、“知性”、“知天”:

即尽量扩充心去认识自己的仁义礼智的先天本性,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认识了天的本性,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

C认识和修养的根本方法:

反思“诚”。

“诚”本意信实无伪

孟子认为“诚”是天的本质和规律,是天的本性,具体而言则是仁义礼智。

反思“诚”即反思人心中先天具有的仁义礼智的本性。

达到“至诚”境界,就能使本性完全恢复,不受物欲的牵引而变恶。

D修养的具体途径:

“养心”,“寡欲”,“存夜气”,“养浩然正气”,等等。

扩充自己的善端,可以塞于天地之间,达到“大丈夫”的境界

“新儒家”:

“新儒家”一词,30年代曾被冯友兰用来指称宋明理学,把子学时代的孔孟看作原始儒家,把阐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视为新儒家。

而现在学术界的“新儒家”,主要指“五四”以来一批诠释和弘扬儒家传统的学人。

这些人也常被称作现代新儒家、20世纪的儒家,其学说常被称作现代新儒学、儒学的第三期发展。

现代新儒家是20世纪20年代产生的以接续儒家“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明儒学为主要特征、力图用儒家学说融合、会通西学以谋求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滥觞于“五四”时期的现代新儒学已历经三代。

20至40年代为第一代

50年代至70年代,为新儒学第二代

从80年代至今乃为新儒学的第三代

陈来:

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

●第一句话:

道德比法律更重要。

●第二句话:

社群比个人更重要。

●第三句话:

精神比物质更重要。

●第四句话:

责任比权利更重要。

●第五句话,民生比民主更重要。

●第六句话:

秩序比自由更重要。

●第七句话:

今生比来世更有价值。

●第八句话:

和谐比斗争有价值。

●第九句话:

文明比贫穷有价值。

●最后,家庭比阶级有价值。

五、墨家思想

(一)墨子思想

(二)后期墨家思想(课外自学)

墨学研究

大陆的墨学研究已经形成四个基地:

济南山东大学一个,滕州国际墨子研究中心一个,天津南开大学一个,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一个。

我国目前研究墨学的核心作者主要分布在这几个单位,如山东大学的张知寒、曾繁仁等,滕州墨子研究中心的李广星,南开大学的张斌峰、崔清田、张晓芒等,中国人民大学的孙中原。

墨子里籍

多数学者持鲁人之说,但也有它说。

山东大学张知寒经过一系列考证指出,墨子里籍当为今山东滕州,滕州原为宋国公子目夷封地,春秋晚期为鲁国占领,战国初期又成为齐国属地,鲁人说、宋人说、齐人说均有一定道理。

此说已为不少学者所接受。

思考题:

一、墨子思想的主旨及主要内容。

二、墨子反对天命,为什么又主张“天志”说?

三、儒家讲“爱人”,墨家主“兼爱”,两者有何区别?

四、试述墨子“三表说”的主要内容及其认识论意义。

五、反思墨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墨子思想的主旨及主要内容

一、主旨:

“兼相爱,交相利”(“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

主要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天志、明鬼等

实质:

反映手工业者及其他平民阶层的政治、经济愿望;反对亲疏、远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