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8809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四川省南充市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南充市2017——2018学年度上期高中一年级教学质量监测

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涂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贴好条形码,并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

2.作答时,将答案涂或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司马迁作《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

班固作《汉书》,书未成而作者因与外戚窦宪的关系,死于狱中,事在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

一属西汉,一属东汉,相去公元元年各约90年。

今日看来,这两部书好像联袂而出。

其实它们间隔了大约180年,等于我们现在距离清嘉庆朝的时间。

《史记》为私人著作,《汉书》则经皇帝看过,有国史的色彩。

司马迁自称“成一家之言”和“藏之名山”,已和班固作书的宗旨不同。

况且《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两位史家的个性癖好不同,这也使他们在取材行文之间,有相当的出入。

在公元前90年和公元90年,中国的史家和思想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已有大幅度的变化。

其中一个关键在于,汉武帝用董仲舒之建议,罢斥百家,独尊儒术。

我们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为了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他坦白地承认提倡学术,旨在支持当时政权。

武帝之置五经博士、立学校之官、策贤良,都从此宗旨着眼,从此中国庞大的文官集团有了他们施政的正统逻辑。

司马迁和董仲舒同时代,他读书不受这种政策的影响。

而到了班固生活的年代,“正规的”儒家思想已有一百多年的基础。

司马迁和班固一样,自称是周公和孔子的信徒。

可是今日我们一打开《史记》,随意翻阅三五处,即可以体会到作者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作风,爽快淋漓,不拘形迹,无腐儒气息。

他自称“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应当是一种真实的写照。

他所崇奉的“士为知己用,女为悦己容”也可以说是源于儒家道德,可是这立场就已经和经过正统限制的所谓儒家不同了。

《史记》里写荆轲和高渐离饮酒击筑,又歌又泣,旁若无人,已近于董仲舒所说的“邪辟”。

并且项羽是汉高祖刘邦的死对头,而《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若在后代必称“项酋”“伪楚”,而“本纪”只能降格为“载记”)。

文中又把项羽写成一个虽暴躁却又浑憨可爱的角色,其英雄末路,令人怜惜。

与之相较,刘邦反像一个伪君子。

《史记》除了《刺客列传》之外,还有《滑稽列传》《日者列传》和《龟策列传》,可谓涉及九流三教,有呈现整个社会之剖面的样子。

班固书里虽有《东方朔传》,却不再缕列非正派或下流的文化资料。

也因其如此,司马迁就受到班固的指责。

《汉书》里就有《司马迁传》,内中批评他“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蔽也”。

这些地方还不足以表现班固的正统思想,最使我们看出他的作品在历史上是属于“罢斥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产物的,乃是《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

这表里列有1931位古代名人,包括传奇中的人物如女娲氏、有巢氏,《论语》中有名的孔门弟子,《春秋》中的国君等,至秦亡为止。

由作者“显善昭恶”的原则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

内中得“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以周公、孔子殿后。

仲尼之外即再无圣人,孟子也只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

老子与商鞅、申子、墨翟、韩非都属“中上”,与孙膑、白起一流。

刺客荆轲则为“中中”,和孟尝君、吕不韦同品。

而“下下愚人”里既有蚩尤、共工、三苗,也有倾国倾城的褒姒和妲己。

秦始皇虽焚书坑儒,班固只贬之为“中下”,因为他下面还有二世胡亥列入“下中”,宦官赵高列入“下下”。

因此,我们也可以推想出世俗观念中儒家的拘泥,并不一定是孔子和他门徒的真性格。

那些呆板多方面的样子,还是后人所造,其目的在维持文官集团的紧凑。

总算还是中国读书人的运气好,得有太史公司马迁在兰台令班固之前写作,否则没有有《史记》,径由《汉书》开二十三史之端,中国史学的传统,必更趋向“文以载道”的方针,更缺乏“百家殊方”的真实性和生动活泼了。

(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史记》里的人物涉及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如日者(占卜的人),而《汉书》秉持官方正统思想,较少记录不符合正统观念的人物。

B.《史记》和《汉书》在对待项羽的态度上差异明显,《史记》里的《项羽本纪》排列在《高祖本纪》之前,这在《汉书》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C.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的宗旨和班固作《汉书》的宗旨有很大不同,这就决定了《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

D.《史记》为私人著作,而《汉书》则经皇帝看过,带有国史的色彩,因此《汉书》在编修上要比《史记》更为严谨和准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作者的写作宗旨,个性癖好及作者所处社会环境等方面论证了《史记》和《汉书》在取材行文上的差异。

B.文章以《刺客列传》《项羽本纪》等为例,论证了司马迁是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作风来写作《史记》的。

C.文章以《汉书》卷二十《古今人表》为例,论证了司马迁是带着一种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作风来写作《史记》的。

D.通过对比和举例论证,文章得出了《汉书》更秉持官方正统思想,更趋向“文以载道”,《史记》更爽快淋漓,不拘行迹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董仲舒尊儒的真正目的在于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统思想,为当时的政权服务。

班固受其影响,并体现在《汉书》的创作中。

B.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表达了对司马迁的看法——“是非颇缪于圣人”,他认为《史记》的叙史观念有悖于圣人之道。

C.司马迁的《史记》完成于汉武帝末年,未受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这对中国读书人来说,是幸运的事。

D.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孔子及其门徒的形象,多半出于汉朝“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典籍,这些形象并不是他们的真实形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①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②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

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

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便用手背一抹。

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

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

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③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的进了课堂。

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

“这题目怎样讲呀?

”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

“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

……”他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

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④“×××!

你是什么东西?

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⑤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

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

我把你一眼望到底”!

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

⑥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

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

批改之不足,还特别的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为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

⑦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有历代佳作,有时事杂论,油印分发给大家。

他这样新旧兼收选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

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

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

“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样会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⑧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

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

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

⑨徐先生教我许多作文的技巧。

他告诉我:

“作文忌用过多的虚字。

”该转的地方,硬转;该接的地方,硬接。

文章便显着朴拙而有力。

他告诉我,文章的起笔最难,要突兀矫健,要开门见山,要一针见血,才能引人入胜,不必兜圈子,不必说套语。

他又告诉我,说理说至难解难分处,来一个譬喻,则一切纠缠不清的疑难都迎刃而解了,何等经济,何等手腕!

诸如此类的心得,他传授我不少,我至今受用。

⑩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

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意一项是(3分)

A.文章第

段连用两个表程度的副词“最”,突出了国文老师在我记忆中的位置,同时也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徐老师骂了我后,对我的作文批改反而特别详尽,甚至当面解释,表明他对骂我的行为感到后悔。

C.徐老师自己选辑教材,新旧兼收的作法,让我对国文的兴趣提高了不少,他教我的许多作文技巧,为我一生受用。

D.作者用“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等词语对徐老师的朗读作了高度评价。

5.结合上下文,分析第

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5分)

6.本文生动地描绘了徐老师的古怪外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

”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

但舆论纷纷中,难免有人对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中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

读书无用。

读了几年大学,还不如中学毕业就去做生意的同学,人家都有车有房了,自己却什么都没有……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

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梦想,的确没那么简单。

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

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还有其更高的价值:

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的能力。

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

读书的“有用”,就在于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

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见识丰盈以及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

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

但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2020年1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唯独对其中的书本不屑一顾,最后却演变成为撕书直播,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渐渐流传开的“读书无用论”,一是源于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源于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忘记了。

读书又有何用?

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

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还要学,并且不仅我们学,下一代还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2020年1月4日“红网”,有删改)

材料三:

河南省卫辉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薛屯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都会有三五名学生考上全国各地的大学。

近些年,该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数量成倍上升,截止到目前,该村已经出了200多名大学生。

甚至一条街上竟然有多名博士生。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

让人惊诧的是,却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

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

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几个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再者,就是尽管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对教育的重视,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要想彻底剔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布,诸如在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介制、名校联合招考等教育改革举措中,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2020年3月1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材料一中“某位名人”在演讲中这样说,是激励年轻人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要有胆量。

B.大学教育能带给学生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大学教育的回报,不能完全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C.材料二中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的回答巧妙地点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过的书,也许会忘记,但它们会变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D.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作者认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但是我们以及我们的下一代一定要读书。

8.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然后对读书的“无用”和“有用”进行论证,最后指出我们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B.材料二用两个90后网红姑娘在直播中撕书并表示读书没有用的事件引出话题,对她们的行为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C.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的重视形成了良性循环,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E.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9.如何扭转“读书无用论”的观念?

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敬者,齐人也。

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

娄敬脱挽辂①,衣其羊裘,见齐人虞将军曰:

“臣愿见上言便事。

”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

上召入见,赐食。

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

“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

”上曰:

“然。

”娄敬曰:

“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

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

公刘避桀居豳。

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棰居岐,国人争随之。

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

成王即位,周公②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洛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

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险阻,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

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③,臣窃以为不侔也。

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

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

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

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

上疑未能决。

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于是上曰:

“本言都秦地者娄敬,‘娄’者乃‘刘’也。

”赐姓刘氏,拜为郎中。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注】①辂:

绑在车辕上供人拉车使用的横木。

②周公:

周成王姬诵的叔叔,周公旦。

③成康之时:

指西周成王、康王的鼎盛时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B.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C.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D.虞将军欲与之鲜衣/娄敬曰/臣衣帛/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一般用于升职。

古代表示升职的词语还有拔、擢、陟、左迁。

B.关中,秦朝建都洛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C.山东,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为山东。

《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的就是崤山以东。

D.三秦,指秦朝故地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分给秦军三位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故得名。

后也用作陕西的别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敬希望觐见刘邦,同乡虞将军要求他换上好衣服,他却坚持穿着粗布衣服去拜见,这体现了他在立身行事上我行我素,恃才傲物的一面。

B.刘敬述说了周王朝迁徙繁荣的过程,从部落始主后稷到公刘、太王、文王、武王,直到周成王定都长安,他们都是用德政来取得民心的。

C.刘敬去陇西戍守路过洛阳,便主动劝说高祖建都关中,因群臣大都不是关中人,满朝皆是反对之声,但高祖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D.西汉建都长安,在这个问题上,固然说明刘敬胸怀大局,颇具政治眼光,也不能不说刘邦慧眼识人,不以人废言,能择善从之。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项王默然不应。

(《鸿门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2020题。

日暮

【唐】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

(1)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居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

(2)花烬:

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事”之意。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牛羊下来久”著一“久”字,便另创新的境界,使人自然联想到山村傍晚时的闲静。

B.“各已闭柴门”,使人联想到寂静的山村家家户户深闭柴扉,各自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景况。

C.颔联使诗歌从黄昏时的温馨转入月光下的凄凉,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悲郁。

D.颈联选取了泉水、露珠等意象,营造了洁净、凄清的意境,更好地突出了悲秋的主题。

E.尾联两句写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何须”一句,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满腹的辛酸和痛苦。

15.“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一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沁园春·长沙》中巧妙回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的句子是:

,,?

(2)《荆轲刺秦王》中写荆轲“易水诀别”时,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他义无反顾的精神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不能胶柱鼓瑟,而应根据社会实际,在变通、创新、开放、多元的基础上传承。

世界一流的画家都深信总有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推动着他们前进,这股力量让他们试图通过一种信笔涂鸦的方式体会灵魂的内涵与价值。

学习文言叙事散文,要注意反复阅读,悉心体会。

掌握钩玄提要的阅读方法,抓住关键词,理清文章脉络,这样才能提高概括和表达能力。

麻婆豆腐的名气虽不及北京烤鸭那么如雷贯耳,但作为川菜的一张名片,它以麻辣鲜香的独特口感征服了无数食客。

时间进入晚清,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部门人浮于事,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达官显贵们飞鹰走狗,斗鸡杂耍,在皇帝面前惟多磕头少说话而已。

针对日本的危言危行,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华春莹多次警告,日方应端正历史态度,正视侵略历史,并进行深刻历史反省。

A.

B.

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阿Q正传》的发表,文坛为之震动。

从此,中国的医学界虽然少了一位医生,却多了一位目光锐利,文笔犀利的作家——鲁迅。

B.《红高粱家族》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这本小说的名字对大家很熟悉,主要是因为很多人看过周迅主演的电视剧《红高粱》。

C.登基称帝后,唐太宗颁布诏令,铸剑为犁,劝课农桑,鼓励生育,使得唐朝国力迅速增强,成为世界强国。

D.在服用头孢或阿莫西林期间,切忌不要饮酒,不要吃辣,不要熬夜,这样有助于身体康复。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希望有关部门能为市民尽一份绵薄之力,尽快解决道路通畅问题。

B.旧时人们给朋友写信,开头往往是“某某如晤”,结尾写“代问令堂、令尊好”。

C.作为黄老师的高足,我一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工作室的事情做好。

D.老王,请你放心,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一定鼎力相助,帮你渡过难关。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6分)

想要在没有插电环境的条件下使用电子产品,

,那么,电池是如何工作的呢?

在现代技术中,电池就是指能够提供电能,且便携、独立的化学系统。

,其中一次电池也叫不可充电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