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68932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扬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扬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扬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扬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扬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扬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扬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扬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扬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扬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扬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扬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扬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扬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扬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扬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扬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扬州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2015.4

一、语言文字运用(21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窥视(kuī)褒贬(bāo)躯壳(ké)不蔓不枝(màn)

B.雏形(chú)花圃(fǔ)流涎(xián)咬文嚼字(jiáo)

C.赊账(shē)趿拉(jí)孱头(càn)伛偻提携(yǔ)

D.花茎(jīng)热忱(chén)黜恶(chù)言简意赅(gāi)

2.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篆希冀付梓锱铢必较

B.慷慨羁靡褶皱陈词滥调

C.愧怍逻辑憎恶饥肠漉漉

D.壅敝蕴藉胸襟残羹冷炙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有的人生前尽量为自己树碑立传,文过饰非,很少像鲁迅这样坦荡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B.公司年终进行奖励,大家一致认为业绩突出、勇于担当的李明应当是首当其冲的。

C.巴尔扎克对葛朗台的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不仅得力于他高超的写作技巧,更在于他对人性了解的深刻。

D.著名画家张大千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引得许多艺术爱好者争相观摩,一些大学美术教师也趋之若鹜。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作者在用字和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甚至于在运思布局上面也就难免如此。

B.究竟要不要重视语文学习?

是不是只学数理化就可以了呢?

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C.谁都知道,民主与法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经济攻坚之后,现在确实已经到向新目标攻坚的时候了。

D.在公共图书馆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公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数字图书馆的传输途径和服务渠道。

5.下列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抗辞慷慨(意气激昂)北虽貌敬(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本当,理当)晋军函陵(军队)

B.殆例送死(类于,等于)非人世所堪(忍受)

去今之墓而葬

焉(坟墓)独五人之曒曒(同“皎皎”,明亮的样子)

C.按诛五人(追究,查办)不知其几矣(多少)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永保无疆之休(美好,福祉)

D.又欲肆其西封(放肆,肆意)能克终者盖寡(能够)

则思谦冲以自牧(约束,修养)役聪明之耳目(役使,劳损)

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文言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

不能容于远近

A.夫晋,何厌之有B.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以其无礼于晋D.蚓无爪牙之利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儒家的宇宙观、人生观的基础是“天人合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人合一”的可贵之处是重生态和谐,这对于我们今天解决人与自然的严重冲突不无裨益。

①使之成为具备现代文明意义的哲学

②“天人合一”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诗化的色彩

③它是精神性的、审美的,并不具备实践的意义

④但是,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可以经过改造,注入实践的内涵

⑤不看到这点,以为中国的“天人合一”拿来就可以作为当代人类的哲学思想是不妥的

⑥这是它的先天不足

A.②③⑥⑤④①B.③②④①⑥⑤

C.②③④①⑥⑤D.⑤②③④①⑥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

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

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

徒遥应曰:

“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

”僧应曰:

“太守已至,可速来献。

”公大骇,曰:

“尔何以知我来?

”曰:

“公,一郡之主也。

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

宁独老僧!

”又问:

“尔何以识我?

”曰:

“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

问:

“尔知我何事出?

”曰:

“某案之事。

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

彼皆阳不识公耳。

”公怃然自失,因问:

“尔何独不阳不识?

”僧投地膜拜曰:

“死罪,死罪!

欲得公此

问也。

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②于众心者,曰好访。

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

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

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

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

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又可据为信谳乎?

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

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

闾阎利病,访亦为害,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

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

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

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

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

惟公俯察焉。

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

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曰:

“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

‘吾心事已毕。

’竟泊然逝矣。

姚安公曰:

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

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

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

①龚、黄:

龚遂、黄霸,均是方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好官。

②不慊:

不满,不高兴。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官太平府时,有疑狱狱:

案件

B.彼皆阳不识公耳阳:

同“佯”,假装

C.本不应预世间事预:

干预

D.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竟:

竟然

9.下列选项中不全属于老僧反对恕斋私访的理由的一项是()(3分)

A.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B.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

C.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

D.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小民各私其身家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守恕斋曾经担任献县县令,后来,升任太平府太守。

他在办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时,难下决断,便采取“便服暗访”的方法。

B.太守便服暗访被识破,深为老和尚的未卜先知、察言观色的能力而折服,继而怃然若失;但终能虚心求教,可见确是一位良吏。

C.老和尚认为太守在任上,方正廉洁,政绩突出,是位好官。

但是想通过“便服暗访”的做法来帮助断案,很难了解到实情。

D.太守听到老僧的意见后,决定停止这次下乡的暗访行动,打道回府了。

第二天,又派衙门里的差役带了一些银两和粮米,送到庙里来,向老和尚表谢意。

11.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

(3分)

(2)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

(3分)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金陵驿①文天祥

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却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

①这首诗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被押送去元大都(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宿于驿站时所作。

②离宫:

皇帝出巡时的住所,此处指代南宋王朝。

(1)本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暗示了怎样的现实?

试作简要分析。

(4分)

 

(2)本诗的尾联与诗人写的另一首诗《过零丁洋》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比,有什么异同?

(3分)

 

(3)文天祥在宋亡后写的诗,悲壮慷慨,气贯长虹,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

(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⑴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人墓碑记》)

⑵__________________,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⑶欲流之远者,___________;思国之安者,____

__________。

(《谏太宗十思疏》)

⑷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谏太宗十思疏》)

⑸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论语》)

⑹梅须逊雪三分白,______________。

(卢梅坡《雪梅》)

五、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一)

生命的开端最是玄妙,完全的无中生有。

好没影儿的忽然你就进入了一种情况,一种情况引出另一种情况,顺理成章天衣无缝

,一来二去便连接出一个现实世界。

真的很像电影,虚无的银幕上,比如说忽然就有了一个蹲在草丛里玩耍的孩子,太阳照耀他,照耀着远山、近树和草丛中的一条小路。

然后孩子玩腻了,沿小路蹒跚地往回走,于是又引出小路尽头的一座房子,门前正在张望他的母亲,埋头于烟斗或报纸的父亲,引出一个家,随后引出一个世界。

孩子只是跟随这一系列情况走,有些一闪即逝,有些便成为不可更改的历史,以及不可更改的历史的原因。

这样,终于有一天孩子会想起开端的玄妙:

无缘无故,正如先哲所言——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对我而言,开端,是北京的一个普通四合院。

我站在炕上,扶着窗台,透过玻璃看它。

屋里有些昏暗,窗外阳光明媚。

近处是一排绿油油的榆树矮墙,越过榆树矮墙远处有两棵大枣树,枣树枯黑的枝条镶嵌进蓝天,枣树下是四周静静的窗廊。

——与世界最初的相见就是这样,简单,但印象深刻。

复杂的世界尚在远方,或者,它就蹲在那安恬的时间四周窃笑,看一个幼稚的生命慢慢睁开眼睛,萌生着欲望。

(节选自史铁生《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二)

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

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

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

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

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

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

很可能是这样:

我同时是他们三个。

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

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

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

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

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

坛》)

14.阅读文段

(一),作者对生命开端的感悟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4分)

 

15.请简要分析文段

(二)第

一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和作用。

(4分)

 

16.请简要分析文段

(二)第四段中“我同时是他们三个”这句话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路历程。

(6分)

 

17.文段

(一)和文段

(二)都写到一个孩子,请探究作品中“孩子”的内涵。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0题。

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的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宁静幽寒之极。

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

“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

寂寞草玄亭,孤云乱山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

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静与空是相联系的。

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

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

因此,

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

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

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18.请简要概述全文的论述思路。

(6分)

 

19.结合全文,请简要说明第二段中“绝对的宁静”的含义。

(6分)

 

七、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

”随着手机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我们的生活似乎越来越离不开它,但我们是否意识到,手机只是工具,可以丰富生活,却无法取代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能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命题人:

陈国林、王俊、朱亚平

审核人:

严长春、朱红芳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21分,每题3分)

1.DA项躯壳qiàoB项花圃pǔC项趿拉tā

2.AB项羁縻C项饥肠辘辘D项壅蔽

3.C穷形尽相:

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现在也用来指丑态毕露。

A项求全责备:

求、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齐全。

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是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B项首当其冲:

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D项趋之若鹜:

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

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

4.DA项递进关系不合逻辑,应为“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B项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前面的问题既有肯定回答,又有否定的,后面回答只照顾否定回答。

C项成分残缺,“民主与法治”前面少动词。

5.CA项“军”,驻军B项“墓”,筑墓D项“肆”,扩张、延伸。

6.BB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A项是宾语前置C项是介宾结构后置D项是定语后置

7.A②③⑥⑤④①(陈望衡《儒家伦理与全球危机》,节选自《对话·拓展读本》必修三)

二、(19分)

8.D竟:

最终。

9.A“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不能作为理由。

10.B老和尚并非“未卜先知”,也无“察言观色”。

11.

(1)太守将要来了,你还是领这位客人权且到别屋去坐吧。

(且,将要;引,领;权,姑且,暂且。

3分)

(2)百姓各自对自己家偏私,水流对自己有利就拦截来让自己受益。

(私,偏爱;则,就;肥,使……受益。

3分)

(3)凭借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

(因,凭借,依靠;敝,损害;与,结交,亲附。

知,通“智”。

4分)

三、(10分)

12.

(1)首联通过“衰草”“离宫”“夕晖”“孤云”等意象(1分)描绘了一片惨淡的夕阳斜照着长满衰草,孤云飘荡的离宫景色(1分),暗喻南宋王朝覆灭,满目疮痍,一片凄凉,诗人无所依托的残酷现实(2分)。

(2)相同之处:

两首诗的尾联都表现了诗人以死报国的决心。

(1分)

不同之处:

《金》诗的尾联凄清哀婉,外柔内刚,诚挚悲壮;

《过》诗的尾联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充满阳刚之气。

(2分)

(3)本诗触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1分)将自己的亲身感受、金陵的历代兴亡以及前人的咏叹等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深沉而复杂的内心情感,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外柔内刚,深挚悲壮(1分)。

“杜鹃啼血”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赤诚,气贯长虹(1分)。

四、(8分)

13.⑴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⑵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⑶必浚其泉源必积其德义⑷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⑸不悱不发

⑹雪却输梅一段香

五、(20分)

14.①简单而印象深刻:

玄妙、无中生有、无缘无故。

②萌生着欲望。

(4分)

15.①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描写唢呐声的变化,生动形象。

②营造出沧桑的环境氛围,为下文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作铺垫。

(4分)

16.①来的时候充满任性与渴望②来了以后对世界充满激情与眷恋③回去的时候从容坦然。

(6分)

17.①作者就是一个孩子,怀着热诚与执著探索生死的意义②个体生命终将逝去,但从孩子身上可以知晓,整个人类和宇宙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6分)

六、(12分)

18.首先阐明什么是静寒境界,其次论述画家为何酷爱静寒之境,接着指出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最后阐述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

(6分)

19.①从外在表现来说,绝对的宁静指没有喧嚣、污垢、鼓荡、聒噪、冲突;

②从内在追求来说,绝对的宁静指独特的心境,一己的怀抱,并在其中表现出生命的跃迁。

(6分)

七、

20.作文

适用话题:

人际交流虚拟与现实

参考译文

恕斋先生,曾经担任献县县令,是一个好官吏。

在太平府做官时,遇到疑难案件,就改穿便服亲自去查访。

恰巧来到一座小庙休息,庙里的老和尚已经八十多岁了,向他合掌肃立施礼,随即吩咐徒弟备茶。

徒弟远远地答道:

“太守将要来了,你还是领这位客人权且到别屋去坐吧。

”老和尚说:

“太守大人已经来了,赶快沏上茶来。

”恕斋先生大惊说:

“你怎么知道我来?

”老和尚答道:

“太守您是一郡之主,一举一动,全

郡人都知道,哪里仅仅是我知道呢?

”恕斋先生又问:

“你根据什么辨认我呢?

”老和尚说:

“太守不能认识全郡的人,但全郡的人谁不认识太守呢?

恕斋先生又问:

“你知道我为什么事而来吗?

”老和尚说:

“你是为某某案子来的。

这个案子的原告和被告两方,都在沿路都安排了人马等着你去查访。

不过,他们都假装不认识你罢了。

”太守听这一说,怅然若失,于是问:

“那你为什么不也假装不认识我呢?

”老和尚跪地叩头,说:

“我该死,我该死。

我就希望你这样一问。

您治理地方的政绩,并不比龚遂、黄霸的政绩差,然而百姓对您稍微不满意的,是您喜欢便服暗访。

这样,不只大奸大恶的人能预先做好迷惑你的计划,就算是乡下的一般百姓,谁没有亲近的同伙,谁没有恩人仇人呢?

您查访甲的同伙,就会认为甲在理而乙理亏;您查访乙的同伙,就会认为甲理亏而乙在理。

您查访跟他有仇的人,就会认为他的仇人理亏;您查访对他有恩的人,就会认为他的恩人在理。

至于那些妇女小孩,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并不真切;那些病弱的老人,话又说不清楚,又怎么能拿来作为判案的确凿根据呢?

您亲自查访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依靠别人耳目了解的,怎么能避免错误呢?

便服暗访成为祸害,不仅仅调查官司是这样,民间的利害冲突,便服暗访也会成为祸害,对于河渠堤坝而言尤其突出。

百姓对其自身和家庭都偏私,水流对自己有利就拦截来让自己受益,对自己有害就把别人相邻的土地作为排水沟,这就是他们取胜的计划。

谁愿意全盘考察地形地势,制定长久安全措施呢?

老衲是尘世之外的人,本来不应该干预世间的事务,何况是官府的事情呢。

只是佛法慈悲,主张舍弃自己帮助众生,如果对他人有利,本来就应该冒死说出来。

希望您认真考虑。

恕斋先生认真思考老和尚的这番话,最终不再暗访而回去了。

第二天,他派衙门里的差役,送一些银两和粮米到庙里来,公差回到府衙以后,向太守汇报:

“昨天大人回来以后,老和尚对他的徒弟说‘我的心事已经完成了’,最后平静地辞世了。

姚安公认为:

大凡是案情,只有虚心研究考察,才可以分辨它的真伪,偏信他人偏信自己都是不对的。

偏信他人的弊病,老和尚说的是对的;偏信自己的弊病,也是不能说得完的。

怎么才能再来一个老和尚,也给我们说说法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