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谱读后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9202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旗谱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红旗谱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红旗谱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红旗谱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红旗谱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红旗谱读后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红旗谱读后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红旗谱读后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红旗谱读后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红旗谱读后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红旗谱读后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红旗谱读后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红旗谱读后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红旗谱读后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红旗谱读后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红旗谱读后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红旗谱读后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红旗谱读后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红旗谱读后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旗谱读后感.docx

《红旗谱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旗谱读后感.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红旗谱读后感.docx

红旗谱读后感

读《红旗谱》有感

暑假里,我阅读了一本革命书籍——《红旗谱》。

这是我国著名作家梁斌先生所写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长篇小说。

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地壮丽图景。

那是怎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啊!

小说主人公小虎子父亲朱老巩和冯老兰冲突,不久吐血身亡;为躲避恶霸的残害,小虎子只身下了关东。

他刚走,被恶人奸污的姐姐就跳河自尽了。

30年后,小虎子回到了锁井镇,决心报30年前的血仇。

这时他名叫朱老忠,带着妻子和儿子大贵、二贵。

在斗争中找到了共产党,终于走上了正确的斗争道路。

朱老忠参加反割头税运动,给二师学生送粮,到思罗医院营救张嘉庆,代严志和去济南探监,探监之前,还拿钱给江涛上学。

这些生活细节都烘托了朱老忠的高尚品质。

充分表现了他在统治阶级压迫下的叛逆性格。

朱老忠具有中国农民慷慨好义、济危扶困、舍己为人的朴实品质。

同时又具有强烈的阶级爱憎和斗争精神,当他寻找到革命道路后,又有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对党的无限忠诚。

还有从事革命的运涛和江涛。

在第二年春天,运涛外出打短工,认识了秘密从事革命工作的共产党县委书记贾湘农老师,走上革命道路。

后来运涛告别家乡和春兰,到南方参加革命军,当了连长。

接到他的来信,全家人和锁井镇的穷人们欢欣鼓舞。

可是到了1928年秋天,很久没有音讯的运涛请人给家里写来一封信,说他在国民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捕,关在济南监狱中了。

江涛就和朱老忠去济南探望运涛。

从济南归来,江涛决心继续哥哥的事业。

从此他寒暑假回家帮父亲种田,开学回学校上课,课余时间就到工厂、农村从事革命宣传工作。

党组织派他回家乡组织反割头税运动,和割头税包商首脑冯老兰斗争。

在党的正确带领下最后取得了反割头税斗争的胜利。

还有执刀仗义相助的严老祥;有狠心手辣、贪得无厌的冯老兰;有憨厚淳朴的严志和;有变换花样剥削压榨农民的“新型刽子手”冯贵堂;有欺软怕硬、甘当狗腿子的李德才;有被强迫当兵的朱大贵;有出身地主门庭的革命青年张嘉庆;有热情奔放、忠于革命的农村姑娘春兰;有积极向上、向往革命的知识分子严萍;有糊里糊涂的朱老星;有封建顽固的老套子......

《红旗谱》表现了锁井镇农民和地主恶势力的激烈斗争,朱老巩代表的农民力量和冯老兰代表的地主阶级,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阶级矛盾和冲突的延续。

广大农民不断地要求自由和解放,反抗压迫和剥削,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既反映了中国农民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也暗示了农民斗争的局限所塑造的农民英雄形象,如朱老巩、老祥大伯等,具有农民传统的个性与风貌,他们嫉恶如仇、正气凛然,体现了中国农民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

在他们身上,不仅有农民的朴实、勇敢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农民英雄传奇般的色彩。

看完了《红旗谱》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经历了多少沧桑啊!

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才建立了新中国,并使国家走上繁荣富强之路,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在我们享用现代文明的时候,先辈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和平而幸福的生活,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我们要永远牢记这段难忘的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为祖国更辉煌的明天而努力!

篇二:

红旗谱读后感《红旗谱》中对农民形象的刻画有哪些特征?

通过三代农民的不同斗争道路及其命运的历史性变迁,力图深刻地勾勒出中国农民在民主革命中寻找解放道路的曲折历程。

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与恶霸地主斗争,结果家破人亡;朱老明三告冯老兰,以倾家荡产而告终;朱老忠、严志和则是新旧交替时代的革命农民代表,他们从父兄辈的惨痛失败中吸取教训,在斗争中找到了共产党,终于走上了正确的斗争道路;运涛、江涛、大贵等青年农民是在共产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革命者的代表,他们在斗争中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

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是长篇小说园地中不多见的成功典型。

整部作品凸显了浓郁的民族风格。

另外,综合作品中“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民族传统精神,充满浓厚地方色彩的冀中平原深广背景等,该书称得上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三代农民的英雄形象,特别是横跨两个时代的农民英雄朱老忠的形象。

朱老忠是闪烁着夺目光彩的“这一个”,朱老忠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新农民英雄的艺术典型。

他急公好义、有胆有识、坚忍不拔,在他身上,体现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朱老忠形象概括了深广的历史内容,小说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中,通过各种境遇多侧面地全面刻画,人物形象十分丰满,栩栩如生。

朱老忠形象塑造是小说对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小说《红旗谱》中朱老忠最突出的性格特征

朱老忠是一个具有民族性、时代性、革命性的新农民英雄的艺术典型。

他急公好义、有胆有识、坚忍不拔,在他身上,体现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朱老忠形象概括了深广的历史内容,小说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关系中,通过各种境遇多侧面地全面刻画,人物形象十分丰满,栩栩如生。

朱老忠形象塑造是小说对当代文学的重要贡献。

《红旗谱》的人物形象

《红旗谱》是一部反映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式作品。

它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以及革命获得重大的成就。

郭沫若先生赠给梁斌一首小诗,其中有一句:

“红旗一举乾坤赤,别开生面万物新。

”茅盾先生会见梁斌时,说:

“《红旗谱》是里程碑的作品,《播火记》也是里程碑的作品。

”《红旗谱》揭开了悲壮的中国农民斗争史,是一部撼动人心的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能够创造出具有如此深度的革命农民英雄典型,朱老忠的形象还是第一个。

三部大书,一百多个人物,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尤其是青年一代的运涛江涛等人更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卷中的人物性格中的近乎完美的正义感也引起我的好奇。

第一卷描写了众多阶层的人物,像贫农严志和以及小字辈的运涛、江涛、大贵、二贵、春兰,革命家贾湘农,地主冯兰池和他的儿子冯贵堂等,刻画得好的人物形象自然不单是朱老忠,所有人都给读者留下了相当深的印象。

从鲁迅寄予希望的“刚强之气仅存于草野民间”,发掘出中国农民不甘屈服的战斗传统,并在新的革命形势下,创造了一个革命农民的英雄典型朱老忠,描绘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觉悟起来。

我想,梁斌先生的成功,恰恰在于他发现了农民的正义感,区别与莫言发现了农民的狡黠;还在于他敢于脱下皮鞋、穿上草鞋,走进农村进行宣传和革命,到人民最基本的生活中去,到人民最受剥削的地方去。

农民的英雄——朱老忠。

我就很不理解他,为什么可以重返故乡报仇而不在关东过幸福生活,为什么又可以如此慷慨的帮助儿时伙伴,又怎么会挑起对抗地主冯兰池和他的儿子冯贵堂的重任„„对于朱老忠形象的成功,在陈思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具体解释说:

“一是强烈的阶级爱憎和有勇有谋、既坚且韧的斗争精神。

这来源于深似大海的阶级仇恨,得益于坎坷多艰的漂泊生涯。

家破人亡的惨剧,父辈精神的熏陶,走南闯北的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使他比父辈有了更多的智慧和韧劲,实现了对旧时代农民英雄的超越。

二是慷慨好义、济危扶困、舍已为人的高尚美德。

这绝不只是对传统精神的继承,而是阶级觉悟

的升华。

对阶级兄弟的情深似海,义重如山,对晚辈青年的体贴慈爱,情深意切,使我们窥见了朱老忠闪烁着人性美和人情美的高洁心灵。

三是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党的无限忠诚。

一文一武的复仇模式并不能改变他和本阶级的命运,党的启示教育才使他大彻大悟。

先进革命思想的不断洗礼并坚定了他永远跟党走的信念,烈火狂风的斗争锻炼促其思想产生了

质的飞跃,他终于汇入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洪流。

显然,在朱老忠身上,既集中了中国农民的传统性格,又体现了新时代农民革命的特色,朱老忠的生活斗争道路,不愧是中国农民英雄向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转化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解释,其一我还能想明白,有着家恨,闯过关东,其二其三我觉得是作者或是后来的评论家给予的政治上的解释,比如对阶级兄弟的关怀、对党的无限忠诚,这些过于高尚的品格是不是一个生长在土地、生活在土地的人能具备的呢?

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当时共产党的政策,他还不能理解,在书中也是运涛江涛带领大家掀起的反抗地主的思潮和行动。

所以我觉得这2点过于强调了农民的正义感。

作为主要人物的朱老忠并没有通过具体的斗争事件充分表现出来他的形象特征。

他仿佛是一个茫茫长夜期待光明的饱经风霜的灵魂,许多历史事件并没有击中他穿透他、而只是在他身边轰隆隆地滑过。

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四场斗争。

第一场是朱老巩“大闹柳树林”,第二场斗争是“脯红鸟事件”,第三场“反割头税运动”是四场斗争中农民取得的唯一胜利,也是作品最为重要的部分,从江涛回乡发动群众到朱老忠和大贵在家门口安锅宰猪,朱老忠仍然是跑龙套敲边鼓的角色。

第四场“保定二师学潮”是作品的压轴戏,斗争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中心人物也是江涛,描写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学潮,学生与国民党军队面对面的激烈斗争,朱老忠只是一个扮成车夫救学生的次要角色。

中心人物从第一代的朱老巩一下子过渡到第三代的运涛江涛两兄弟,作为主要塑造的英雄朱老忠完全被架空了。

小说中唯一与朱老忠直接有关的事件是去济南探监,但也只是就事论事地完成了任务,没有写出朱老忠第一次遭遇共产党员而产生的精神作用。

所以我觉得朱老忠的形象过于单调,一味的强调高尚、进步、智慧的品格,而缺少具体的丰羽。

但是朱老忠的形象还是有积极的作用,他继承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英雄人物的倔强、智慧的独特魅力,而且还预意着新时代即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革命精神,不容置疑朱老忠形象的重要性和开创性。

小说还塑造了严志和这个地道的农民形象。

作为英雄形象朱老忠的衬托,收到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应。

他的性格有软弱逃避的一面,也有不服输的一面。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表现出农民对土地特有的热爱和依赖。

“严志和一登上肥厚的土地,脚下像是有弹性的,发散出泥土的香味。

走着走着,眼里又流出泪来,一个趔趄步跪在地下。

他匍匐下去,张开大嘴,啃着泥土,咀嚼着伸长脖子咽下去。

江涛在黑暗中看见他是在干什么,立刻叫起来:

?

爹,爹!

你想干什么?

你想干什么?

”严志和嘴里嚼着泥土,唔哝地说:

“孩子!

吃点吧!

吃点吧!

明天就不是咱们的土地了!

从近以后,再也闻不到它的香味了!

”„„严志和听了,瞪出眼珠子,看着江涛问?

真的?

我们还有夺回来的一天?

?

说着,冷不丁地又趴在地上,啃了两口泥土”。

在地主的压迫下依然可以看到乡土中国的那些自然经济关系和人伦关系。

严志和这个典型的旧时代农民形象,没有远见没有理想,只要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

但是地主恶霸不给他这样的生活,连最贫苦勤劳的农民也无法在这样的压迫中存活,黑暗中的中国人民还有希望存活么?

朱老忠的归来带给他希望,一个最普通的农民也要起来反抗不公平的社会了。

春兰,是当代文学创作中最优秀的农村闺女形象。

她与运涛的相爱过程,从两小无猜到以身相许,再到忠贞不渝,都写得朴实无华,真挚动人,表现出在北方保守的伦理环境下农村姑娘对新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感情。

最美的段落大多与春兰有关,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在浓郁的村野气息中,饱含着作家对农村生活的眷恋。

江涛、运涛、大贵青年一代成为作品中革命思想的领头人,反抗斗争的真正战士,是中国革命的希望之苗,是用熊熊烈火燎原的带头人。

正体现了革命思想根固人心,体现共产党的精神无处不在。

运涛、江涛都是农村知识分子,在广大农民还没有觉悟的时候,起着革命的先锋与桥梁的作用,直到他们在革命实

践中屡遭失败,并在唤起了民众之后,有组织有觉悟的农民阶级才逐步承担了历史的革命重任。

所以《红旗谱》的主题实际上是写知识分子在革命实践中的成长,从第二部《播火

记》开始农民才开始成为真正的主角。

运涛和春兰,江涛和严萍的这些情节,被作者称之为“生活内容”,而那些革命、斗争,显然是属于另一个范畴。

梁斌发表的《漫谈<红旗谱>的创作》的文章里,梁斌反复谈到了他的经历、经验和个人记忆,按照他的说法,朱老忠、严志和、运涛、江涛、大贵、二贵、春兰等人物,都有原型,都是他少年、青年时代经历的人和事,并且在他过去的中短篇小说中都出现过。

梁斌不经意地说出革命文艺所需要加强的美学因素:

“书是这样长,都写的是阶级斗争,主题思想是站得住的,但是要让读者从头到尾读下去,就得加强生活的部分,于是安排了运涛和春兰、江涛和严萍的爱情故事,扩充了生活内容。

个人记忆在任何时候都有一种倔强,都有其超历史的,或者说不能完全被历史化的那种潜能。

经历过作家的生活体验,经历过回到内心的运动,那些个人记忆拒绝了被历史简单同化,他们顽强指向一个另一种存在,指向历史之外的可能。

文学的写作既具有历史的异化又具有历史的梦想。

对于文学叙事来说,真实的历史在别处,而对于历史的自我建构来说,文学也在别处。

这样,我又觉得《红旗谱》还是真实的,有效的作品,将生活气息和革命斗争精神达成统一。

它既写出了祖国历史的风云,农民心灵的演变,又再现了中国农民走向革命的历程,总结了两千多年来农民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农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组织起来,斗争才会胜利。

梁斌其人:

中国作家。

原名梁维周。

河北蠡县人。

1930年进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学习,参加过爱国学潮,并亲历家乡的农民革命斗争。

1934年在北平左联刊物《伶仃》上发表反映河北“高蠡暴动”的小说《夜之交流》。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地下革命斗争、游击活动,并担任中共蠡县县委领导职务。

1942年创作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及据此扩充成中篇小说的《父亲》。

1948年随军南下,在湖北襄阳和武汉担任宣传和新闻方面的基层领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等职。

1953年开始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红旗谱》,1958年出版第一部,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引起强烈反响,并被改编为话剧、电影;1963年出版第二部《播火记》,1983年出版第三部《烽烟图》。

文化大革命以后,197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翻身纪事》(上部。

1996年6月逝世。

梁斌与《红旗谱》

目前,央视正在热播电视剧《红旗谱》,这让人想上世纪50年代的长篇小说《红旗谱》的作者梁斌。

梁斌1914年出生于河北省保定蠡县梁庄,11岁离开家乡就读县立高小,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15岁考入保定二师。

1932年春,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保定二师学生宣传抗日活动踊跃。

国民党当局7月6日清晨,突下毒手,冲入学校向学生开枪。

12名党员、1名团员惨遭杀害,40名学生被捕,史称“七·六”惨案。

梁斌曾说:

“自入团以来,?

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一个荆棘。

二师?

七·六?

惨案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二棵荆棘。

?

高蠡暴动?

是刺在我心上的第三棵荆棘。

自此以后,我下定决心,挥动笔杆做刀枪,同敌人战斗!

梁斌从1935年开始酝酿《红旗谱》。

头十年中,他写了大量文章,《红旗谱》中很多人物、情节在这些作品中初具雏形,如《夜之交流》《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等。

梁斌随军南下时,从束鹿到衡水、石家庄、邯郸等地,参加、领导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和土地改革。

一路走来,梁斌随身带着个小本子,将百姓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有些写进了《红旗谱》。

1953年6月,梁斌正式开笔《红旗谱》,一年后完成《红旗谱》第一部初稿。

梁斌的创作状态异乎寻常,他完全沉醉在《红旗谱》中,不谙生活世事,每天伏案疾书十多个小时。

梁斌曾这样描述:

“我的创作欲、灵感升到高潮,欲罢不能。

黎明起床,略作洗漱,即开始写

作。

早餐时间已到,我还没有写完一个节目,当我写完一个段落,饭时已过。

午餐晚餐无不如此。

有时写着写着,想起我还未吃饭,其实两顿饭已经过去了„„”

梁斌夫人散帼英回忆丈夫创作《红旗谱》时的日子说:

“他就像傻了一样,送饭就吃,不送就饿着。

不跟人说话,别人说话也不听,但谈起《红旗谱》中的人物时,他马上眉飞色舞起来。

写作之后,他脑子仍处在亢奋状态静不下来,除了失眠还是失眠。

那时候,他脑子里除了《红旗谱》,什么都没有。

夏天和人聊完天,总忘拿扇子,一个夏天丢了100多把扇子。

夏天,武汉黏稠的空气令人燥热,梁斌写作的地方没有避暑降温的设施,低头写作,汗滴常会打湿稿纸。

为此,梁斌想出了一个“湿被单降温法”。

他把被单沾上凉水,挂在屋中,再打一盆冷水,泡上一块毛巾,实在热了,就用冷毛巾擦头、擦洗身上;还热,索性把冷水盆搁到桌下,把两脚放在凉水里。

为写《红旗谱》,梁斌曾“三辞官”:

第一次是辞新武汉日报社长之职;第二次是辞中央文学研究所机关支部书记之职;第三次是辞天津市副市长之位。

梁斌辞官的初衷只有一句话:

不写好《红旗谱》,无颜见江东父老!

终于,共计120万字的《红旗谱》三部曲长篇画卷,即《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问鼎文坛。

梁斌的脾气很倔,倔得硬气、刚烈。

“文革”期间,他被造反派批斗。

有人问他《红旗谱》是不是大毒草,是不是“王明左倾”路线。

梁斌坚决回答:

不是。

一次,有个造反派叫他站在高凳上,一脚踹倒凳子,将他重重摔在水泥地上,问他承不承认,梁斌爬起来依然坚决回答:

不是。

平时没事梁斌就爱和老百姓聊天,门口卖菜、修鞋、拉煤的无不说“梁老是个大好人”。

遇到不平事,梁斌定要管。

有位革命老同志的遗孀

生活比较困难,有关部门说,老同志去世了,以后不会常来了。

老太太找到梁斌哭诉。

梁斌火了,马上质询那个部门负责人,事情很快便解决了。

梁斌一生最珍视的莫过于他的手稿。

1976年唐山大地震,人们纷纷逃跑,梁斌却冲向书房,“我的手稿!

我的手稿!

”他不顾一切地喊着,将手稿紧紧搂在怀中。

当时书柜里还有他多年收藏的近300幅珍贵名画,但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惟有手稿。

许多人都很熟悉作家梁斌和他的长篇小说《红旗谱》.晚报的老读者也一定记得,《红旗谱》第2集《播火记》就是在晚报上连载的.光阴荏苒,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如今这位老作家近况如何?

前不久,我们在天津访问了梁斌同志.

在梁斌同志的家里,话题自然扯到《红旗谱》上.梁斌同志告诉我们1件非常有趣的事.《红旗谱》中的贾湘农先生,是根据他在家乡上高小时1位教过他的老师的形象写的.当时,他的家乡有3个教员是共产党员,其中两个为革命牺牲了,活着的这位叫刘宪曾,就是《红旗谱》中的“贾湘农”先生,他既是梁斌革命的启蒙老师,又是他的入党介绍人.一听这话,我们就刨根问底道:

“刘宪曾知道自己是?

贾湘农?

吗?

你们还有联系吗?

”梁斌笑了,他说:

“这位老同志一直从事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在战争年代,不管通信多么困难,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解放后我们见了面,他现在住在陕西.可是我一直没有告诉他,也没有跟别人说起过,?

贾湘农?

就是他.”听到这里,我们打趣地说:

“这可是从未披露的新闻呀!

”生活真是有趣,被写的人不知道自己是作家头脑中的模特儿,作家却按照他写出活生生的人物.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红旗谱》中的人物和时间,给梁斌找来了很多麻烦.梁斌同志1930年时考入河北省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参加过当时驱逐反动校长的护校斗争,1932年河北省发生了有名的“高蠡暴动”,这件事对他的影响很大.解放以后,1953年他开始写小说《红旗谱》,当年的“保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都成了作者的题材.结果,在10年动乱里,由于这些书中的情节,梁斌被加上为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翻案的罪名.他不承认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不低头,倔强耿直的脾气,真像作者自己笔下的“朱老忠”„„

现在,梁斌已是66岁的老人了.他抓紧时间,写完了1本3万多字的回忆录《在战乱纷

飞的年代里》,又动手重新整理长篇小说《烽烟图》.他告诉我们,这部长篇小说在写《红旗谱》之前就开始构思了,原来取名叫《战寇图》,后因与电影《战洪图》的名字有些相似,因此改成《烽烟图》.《红旗谱》和《播火记》是这部小说的前两部分.修改整理后的《烽烟图》依然以朱老忠等人物为主.篇三:

红旗谱读后感

读《红旗谱》有感

贾老师说:

“就是封建势力、军阀政客们,不能推动社会前进,只能是社会的蟊贼。

受苦的人们,工人和农民,就要起来打倒他们,自己起来解放自己。

知道吗?

朱老忠畅亮地笑了,说:

“共产党?

我在关东的时候,就听得人们讲道过,苏联列宁领导无产阶级掌政,打倒资本家和地主,工人和农民翻起身来,如今也到了咱的脚下。

你要是扑摸到这个靠山,咱受苦人一辈子算是有前程了!

江涛说:

“当然不算完!

反革命在武汉大屠杀以后的日子,毛泽东同志带领革命的士兵、工人和农民举行了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

朱德同志带领南昌起义的部队转战湖南。

他们在井冈山上会师了,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工农红军,建设了革命的根据地。

今后要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叫无地少地的农民们都有田种!

认真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这是真的用最朴素的语言,描述了一段发生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身上的抗日故事,作者不是在创作文学作品,而是用自己的亲眼看到过的事件来告诉大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而且最终一定会获得胜利。

这个故事给我们呈现了在建国之前一个偏僻的山村祖孙三代不断反抗地主阶级,军阀统治等压迫,最后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故事一开始讲述了朱老忠的父亲朱老巩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与恶霸地主做斗争,最后家破人亡。

朱老忠迫于无奈,毅然远走关东,成家立业之后,返回祖地,但几十年过去了,原来的恶霸冯老兰依旧还在,而且多了三个儿子,依旧压迫着他们。

朱老明状告冯老兰,以倾家荡产而告终。

朱老忠带着儿子重建家园,而且心惊胆战,因为恶霸亡他之心不死,。

严志和的儿子运涛在上城打短工的时候认识了贾老师,从这里开始,运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故事里,春兰是一个人格十分鲜明的任务,她代表了那时具有一定先进性的妇女,勇敢的去寻求自己的爱情,是自由恋爱的先锋人物。

运涛之后去了南方,去参加了真正的抗战,那时的南方在斗争上确实比北方有一定的先进性,运涛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在国共合作时期参加了国民党,却在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被国民党逮捕。

江涛考上了保定第二师范,继他的哥哥之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的老师依然是贾老师,在运涛被捕之后,愈加坚定了走革命这条道路,因为只有抗战胜利,他的哥哥才能获得自由。

当时在官僚阶级以及地主阶级的压迫下,人民的生活愈加艰难,而割头税成了农民爆发反抗的导火索,江涛派发传单,发表演讲,到各家各户去做动员,朱老忠的儿子大贵也用免费杀猪来帮助江涛的工作。

之后就是“二师学潮”,即使最后失败被捕,但故事的最后张嘉庆这个代表人物的出逃,代表了中国的抗战还有希望。

人民的斗争一定会获得胜利。

从锁井镇农民的革命斗争方式,可以明显看出一代比一代进步。

朱老巩是赤膊上阵,拿起铡刀拼命。

朱老明他们采取所谓对薄公堂、和地主打官司,这注定要失败的,就像冯贵堂说的:

好像吃炸焦肉、蘸花椒盐儿。

吃不完咱的炸肉,就把他们那几亩地蘸完了!

到了朱老忠和江涛,他们接触了党,党教导他们要团结群众,走群众路线的道路,于是所发起的反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