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9216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20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古诗文阅读学生版

专题六古诗阅读(学生版)

2018年高考语文大纲中相关古诗文阅读的内容表述是: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

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⑵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⑶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⑷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⑸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⑴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⑵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D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依据考纲中罗列的相关文体,我们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相对的文本来巩固复习,提高能力。

比如第一册第一单元(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第二册第二单元,第三册第二单元、第四册第二单元,我们通过复习可以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提高他们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古诗文阅读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三种种能力。

近几年古诗文阅读以唐宋诗词为主,以一道选择题,一个主观问答题的形式考查。

近两年古诗选择题是对古诗文的综合分析理解;主观问答题一股是从语言风格特点、写作技巧鉴赏、思想情感分析、形象分析概括及欣赏、表达方式的分析欣赏等其中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入手考查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一、提高读懂古诗的能力。

从近年高考情况看,学生在古诗鉴赏上失分较多,原因是无法读懂诗歌,为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一些读懂古诗的方法。

想要在考场上不失分,那就要在平时多阅读古诗,培养自己对诗歌语言的感悟能力。

除此之外,还要按照以下阅读方法快速提高自己读懂古诗的能力。

1.看标题,知题材,明大概。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它涵盖了诗歌的主要内容、线索、主题、基调、诗歌情感、还有就是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

2.看注释,挖信息,知目的。

注释常提供给我们写作背景、作者情况、重点词句及典故的解释。

而这一些能让我们知道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情感、写作要运用到的风格等。

3.看正文,理结构,理要素。

(1)诗词的结构一般是:

 

古诗中的起承转合:

“起”是扣题,“承”是对诗意申述,“转”是拓展诗境,“合”是收束全诗卒章显志

(2)抓诗眼(关键词句),把握情感。

注意理解诗句中直抒胸臆的句子,表达情感的句子(关注带有心字旁的词),理解诗中的每个意象。

(3)把握诗歌中的事、景、情、理。

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这类题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做题前首先要明白诗歌是什么样题材的,由题材预知诗歌可能要抒的情,要讲的理;然后结合写作背景、诗中的意象、关键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一)从题材角度把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诗歌题材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咏史怀古诗

内涵

以历史上的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内容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的坎坷

借景抒情。

对比:

写眼前荒凉,对比历史繁华。

用典:

用典故寄托感伤和对国事的讽谕。

衬托:

诗人常临古迹抒情,以悲景写悲情

标志

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

情感

针对历史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缅怀前贤表达哀思和敬仰;类比古人表达伤感或哀思;借古人之得失,借古讽今,忧国忧民。

咏物言志诗

内涵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

①从对象上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

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情感

①寄予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的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予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书法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势,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羁旅思乡诗

内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内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

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①借景抒情(或叫“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③侧面落笔。

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④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标志

①诗题中所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

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依栏等。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或表达人生感慨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送别怀人诗

内涵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内容

送别涉及的内容极广,有君臣官场送别,有市井朋友送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①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②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③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④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

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标志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②常见意象:

“柳”“酒”“月”“水”四大意象。

(“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边塞征战诗

内涵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内容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①修辞方面:

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

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

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标志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②常见意象:

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情感

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山水田园诗

内涵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内容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等。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

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

①借景抒情,融情入境;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标志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和田园诗。

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②常见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情感

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对现实不满和及怀才不遇的苦闷。

爱情闺怨诗

内涵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的相思之苦。

内容

①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

②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

(1)比兴(托物起兴)。

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索要表达的事物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2)反衬。

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和幽怨;

(3)先扬后抑。

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主题。

标志

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

“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抱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情感

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

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情梦难圆的遗憾和惆怅之情;阴阳两隔的悼亡之情。

(二)从题型角度总结“评价思想内容与观点态度”题的答题技巧

题型

解题方略

评价思想内容

提炼情感

1.抓诗题,知题材,明情感。

2.借意象,看景物,知内容,把握情感。

3.抓关键词句,明白诗歌主旨和情感。

理解诗句意义

1.依注释,了解字面意思。

2.依写作背景、意象和关键词,了解诗句言外之意。

评价观点态度

1.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提炼观点。

2.理解词句内容正确评价作者观点态度。

3.分析时要点面结合,既有概括也要有分析。

三、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一)形象

形象分类

形象特征

解题方略

人物形象

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

第一步,概括形象特征;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形象;

第三步,联系主旨情感分析形象意义。

景物形象

雄浑壮阔、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静好、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

第一,找意象,组画面。

第二,析特点和意境。

第三,表明感情和作用。

景物形象

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具有特定含义的形象(柳谐“留”等)

第一,总结概括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的特点。

第二,结合诗句分析形象。

第三,剖析形象所寄寓的情感。

 

(二)语言(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

炼字、诗眼、语言风格)

1.炼字

古诗词炼字主要是锤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尤其是描写对象的静态;虚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从艺术效果的角度理解炼字艺术,要关注下边几个方面:

艺术效果

举例

动静转换结合,追求画面的动态美

素食《蝶恋花》中“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运用想象、联想,追求化无形为有形的可感性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最为精警,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丛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写出了春风的精神。

语意双关,追求表达的含蓄与丰富之美

苏轼《西江月》中“人生几度新凉”中的“凉”字,指出了自然气候的变化,营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同时借写气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指出了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

表达诗人独特的个体感受,常常受到妙趣横生之效

王驾《雨晴》中“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中“疑”字,可谓“神来之笔”,不仅把蜂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一“疑”字让小园、蜂蝶、春色焕发异彩,新鲜生动。

【解题方略】

步骤一:

解释改字的含义(表层、深层);

步骤二:

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

步骤三:

指出该字的特点(如是否为色彩词、叠字,有无活用等)和所用的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步骤四:

适当展开想象,说说这个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果是比较赏析题,则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表现力;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符合语境;从表达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看哪些用语更能准确表达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2.炼诗眼

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有时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的句子,是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

“诗眼”大致分两类:

一是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

找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诗歌的中心。

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主要是写友情,但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以水之深寓情之深,既形象又浪漫,既夸张又恰当地流露出了对汪伦情义的赞美。

所以“深”是诗眼。

二是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词语,或增强诗歌的形象性,使诗歌充满情趣,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或使诗歌更精确,或使诗歌翻出新意。

这是局部的诗眼。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满”和“压”就是诗眼。

诗(词)眼在句中的作用:

诗眼的作用

举例

用以翻出新意

萧楚才改张乖崖“独恨太平无一事,江南闲杀老尚书”之“恨”为“幸”,“恨太平”是对天下太平的不满,“幸太平”是因天下太平而感到幸福,一字之改而诗意迥异。

借以增添情趣

韩驹改曾吉甫“白玉堂中曾草诏,水晶宫里近题诗”之“中”为“深”,“里”为“冷”,改动两个字,使得原来只是用以指示方位的“白玉堂”与“水晶宫”,转眼显得雍容高华,超凡脱俗。

靠它增强形象性

秦观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动作勾画出的线条轮廓。

关乎诗意的精确

齐己咏早梅: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

【解题方略】

步骤一:

指出该字(词)的基本含义;

步骤二:

结合诗句进行梳理,列举全诗围绕改字(词)写了哪些内容;

步骤三:

考虑改字(词)对主旨的表达以及在诗的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3.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就是诗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法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

语言风格种类繁多,但就高考而言,我们必须了解下列几种常见的语言风格:

风格类型

具体解说

豪迈雄奇

多用气势磅礴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豪迈博大的形象,营造恢弘辽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沉郁顿挫

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停顿转折,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悲壮慷慨

此种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施展,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朴素自然

指语言表达上不堆砌辞藻,不搬弄典故,不矫揉造作,不露雕琢涂饰的痕迹,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含蓄委婉

即含有深意,藏而不露。

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者自己去展开想象,思而得之。

清新明丽

这是一种清朗明净、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格特色,主要表现于意境和语言上。

一般以新颖轻巧的构思,生动活泼的语言,描摹大自然的清幽秀美,抒写轻快隽永的情思。

这种风格要求不蹈袭,不做作,少粉饰,有新意。

幽默讽刺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

【解题方略】

步骤一:

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悲壮慷慨、朴素自然、婉约细腻、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讽刺等);

步骤二:

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步骤三:

阐述诗中用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四大部分。

1.修辞手法。

在解答此类题时一般要分两个层面:

一是指出修辞手法,二是指出其表达效果。

在诗歌常见的修辞手法有:

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

修辞

作用

示例

解题方略

比喻

描绘更形象生动,体现意象的情态特征。

人行明镜里,鸟度屏风里。

李白《清溪行》

第一步,明确修辞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指出艺术效果(塑造形象、意境营造、情感主旨表达的作用)

比拟

为拟人和拟物,描写生动形象,使豆面鲜明灵动,表情达意更别致,更有情趣。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鹊踏枝》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扩大或缩小地描述,更突出鲜明的表达事物,使描写的事物的特征更突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双关

使语言表达含蓄、优美、幽默,能加深寓意,给人深刻印象。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2.表达方式。

在古诗阅读中重点考查描写(记叙)和抒情。

表达方式

方法

作用

解题方略

描写

观察角度

远景与近景、仰视与俯视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景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

第一步,明确表达方式。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明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说明这咱表达方式对描塑造人物形象和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

感观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描写技巧

正侧、动静、虚实、声色、明暗、点面、白描工笔、细节描写

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先有某情感,借对某种事物的描写抒发出来。

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感情。

寓情于景

将情感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3.表现手法。

狭义上看表现手法主要有:

联想、想象、象征、衬托、用典、对比、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等。

其中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等也是描写叙事的表达手法,此处不再赘述。

表现手法

定义

例句

解题方略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成一个典型。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第一步,明确表现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明如何使用表现手法;

第三步,阐明表现手法的效果。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衬托

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使被陪衬的事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

反衬常有以乐景衬哀情、以动衬静、以虚衬实等。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

图画若为工。

李纲《望江南》

对比

相互比较两种事物,使形象更鲜明,烘托映衬更突出,主旨更深刻,使人感受更深切。

诗空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杨巨源《城东早春》

托物言志

在所描摩的事物中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用典

分为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用事指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志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结构技巧。

主要包括:

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呼应等,在提问常常问及诗歌思路和某句诗的作用。

(1)卒章显志。

在诗歌结尾用直抒胸臆的方法,点明志向、诗歌主旨。

(2)以景结情。

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诗歌有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意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3)以小见大。

指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反映重大的主题。

解题方略

第一步,指明构思技巧;

第二步,阐述诗歌是如何运用这种技巧的(或者说明诗歌思路);

第三步,阐述这种结构的艺术效果。

(2018全国卷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所选的诗歌材料是一首七言古风,诗歌作者针对精卫填海这个古代神话中“精卫”这个人物展开议论,抒发自己的情怀。

对于阅读面广、知道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难度不大;但对于阅读面较窄、不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学生,则有一定难度。

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前三项分别就诗歌的内容进行赏析,后一项对诗歌的语言进行赏析。

其中,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

【点睛】解答此题,要注意几方面的结合。

一是诗句内容的正确理解,二是作者通过全诗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感情的准确把握,三是对诗歌各句所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