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9777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0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学案2word版有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限时训练:

专题八_文言文阅读_学案2_word版有答案

限时训练

题组一 基础练

一、高频虚词:

以、而、之、其、于、为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________

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________

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________

⑤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________

⑥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________

⑦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

⑧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________

⑨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________

⑩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________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________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________

答案:

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用来”

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可译为“按照”

④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

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可译为“用(凭)……身份”

⑥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⑦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⑧介词,表示“在……时候”

⑨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

⑩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

副词,同“已”,“已经”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________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________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荆轲刺秦王》)________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________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________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________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________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________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________

答案:

①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②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⑤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

⑥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⑦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⑧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⑨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________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________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________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________

⑤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________

⑥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________

⑦宋何罪之有?

(《公输》)________

⑧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

⑩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________

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________

答案:

①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

②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结构助词,补语标志

④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音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词的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⑥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⑦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⑧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⑨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⑩结构助词,“的”

动词,“到”“往”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其”的意义和用法。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________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________

③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________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________

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________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________

⑦其若是,孰能御之?

(《齐桓晋文之事》)________

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

答案:

①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②语气助词,无义

③语气副词,表揣度

④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⑤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

⑥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⑦副词,表假设,“如果”

⑧代词,表第三人称,“他的”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________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________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________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________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________

⑥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________

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

⑧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________

答案:

①介词,“从”

②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③介词,表比较,“比”

④介词,“向”

⑤介词,“对”“对于”

⑥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

⑦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

⑧介词,表被动,“被”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________

②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________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________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________

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________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________

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________

⑧草木为之含悲(《〈黄花岗烈士事略〉序》)________

答案:

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

②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④介词,“被”

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

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

⑦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⑧介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二、常见虚词:

何、乃、且、若、所、焉、因、则、与、乎、也、者

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何”的意义和用法。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________

②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________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________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________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赤壁之战》)________

答案:

①同“呵”,“喝问”

②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什么”

③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④疑问副词,“为什么”

⑤疑问副词,“怎么”

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乃”的意义和用法。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________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________

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________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________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________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________

答案:

①副词,“才”“就”

②副词,表转折,“竟”“却”

③连词,具有连接作用,表顺承,“才”

④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

⑤副词,“甚至”

⑥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

9.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且”的意义和用法。

①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逍遥游》)________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________

③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

(《鸿门宴》)________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________

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________

⑥且何谓阁子也?

(《项脊轩志》)________

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________

⑧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________

答案:

①副词,“将”“将要”

②副词,“暂且”“姑且”

③副词,“将要”

④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

⑤副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

⑥句首语气词,表示进一层,“还有”

⑦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

⑧连词,表让步,“尚且”

10.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若”的意义和用法。

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________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________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________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________

⑤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

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________

答案:

①连词,表假设,“如果”

②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你们”

③动词,“似”“好像”

④代词,“这样”

⑤动词,“及”“比得上”

⑥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1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所”的意义和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________

②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________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________

答案:

①名词,“处所”“地方”

②助词,与“之”构成“所”字结构,“……去的地方”

③助词,与“为”构成“为……所”式,表被动

1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________

②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________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________

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________

答案:

①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②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

③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④代词,相当于“之”

1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因”的意义和用法。

①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鸿门宴》)________

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兰亭集序》)________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________

⑤侯生因谓公子曰(《魏公子列传》)________

⑥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________

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________

答案:

①介词,“趁机”

②介词,“随着”

③介词,“通过”

④介词,“因为”

⑤连词,“于是”“就”“便”

⑥介词,“依照”“根据”

⑦副词,“便”“就”

1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则”的意义和用法。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________

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________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________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________

答案:

①连词,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②副词,“原来”“已经”

③副词,起突出强调作用,“就是”

④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1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与”的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________

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赤壁赋》)________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________

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________

⑤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________

答案:

①介词,“和”“跟”“同”

②连词,“和”“跟”“同”

③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

④动词,“亲附”“亲近”

⑤动词,“给予”

1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乎”的意义和用法。

①儿寒乎?

欲食乎?

(《项脊轩志》)________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________

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________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涉世家》)______

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________

答案:

①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呢”

④介词,相当于“于”,“在”

⑤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

⑥语气助词,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吧”

17.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也”的意义和用法。

①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________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________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________

④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________

⑤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触龙说赵太后》)______

答案:

①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②用在句中,表停顿语气

③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

④用在句末,表陈述或解释语气

⑤用在句末,表反诘语气

18.说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者”的意义和用法。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翁失马》)________

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________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________

④何者?

上下之分也(《史记·儒林列传》)________

⑤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

⑥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明夷待访录》)________

⑦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________

答案:

①代词,“……的人”

②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③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

④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疑问

⑤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⑥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⑦放在陈述句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题组二 语段练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文学徐君家传

〔清〕魏 禧

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①。

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

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

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

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

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

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贼大恨,卒杀公。

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

“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或曰:

君古游侠之流也。

魏禧曰:

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

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注] ①附学生:

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以、于、而、其”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以”,均为介词,因为。

B项“于”,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介词,到。

C项“而”,第一个是连词,表顺承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假设关系。

D项“其”,均为语气副词,第一个表示推测,大概;第二个表示祈使,一定。

答案:

A

【参考译文】

徐君名谦尊,字玄初,是吴县的科举生。

徐君天资聪慧,读书明白大致就不再深究,仰慕古代侠义之士,乐善好施,持重守信。

乡里之间有纠纷,一定登门追问是非曲直,徐君一句话就能使他们折服。

徐君的哥哥性情刚烈,徐君侍奉他更加谨慎。

徐君的弟弟读书,徐君不因为贫穷(就不管弟弟),竭力帮助弟弟。

崇祯末年,旱灾蝗灾相继发生,百姓饿死在道路上,徐君拿出仓库的粮食来资助乡亲,又规劝有能力的人家(来帮助别人),靠他保全活下来的人很多。

可是,乙酉丙戌年间,盗贼四起。

徐君以身作则保卫一方,每听到盗贼来临,就挺身而出,聚集乡里的壮士守卫防御。

盗贼很仇恨他,最后杀死徐君。

乡里的百姓都哀叹流泪说:

“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可依靠的了。

有人说:

徐君是古代游侠一样的人。

我说:

游侠士因为好义扰乱国家,徐君因为好义庇护百姓,这是他们的不同之处。

盛世的时候,在上的官吏洁身自好加强治理,使在下的官吏受益,下级尽职尽责来为上级做事,上下和谐,盗贼就不能兴起。

因此地方上有崇尚道义的人,完全可以用来弥补朝廷治理的不足,补救宰相等大小官吏的过失,从而对百姓有功。

像徐君这样的人,大概跟这样的人差不多了吧?

唉,这不单是为徐君写的文章了。

2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

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

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

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

当是时,嗣昌、起潜注]主和议。

象昇闻之,顿足叹曰:

“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

”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

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

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

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

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昇遣廷麟往乞援,不应。

师至蒿水桥,遇清兵。

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

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

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

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

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

一军尽覆。

(节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注] 嗣昌、起潜:

指杨嗣昌、高起潜。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 ②且 ③乃 B.①为 ②而 ③以

C.①因 ②而 ③以D.①为 ②且 ③乃

解析:

本题考查“因、为、且、而、乃、以”六个虚词的用法。

①写卢象昇下定决心考虑作战,但是很多事都受到主和派杨嗣昌、高起潜的阻挠。

“因”在此处似乎只有表原因可讲通;“为”作介词,可表被动,表原因、目的。

比较二者,表被动最合适,所以此处应用“为”,据此可排除A、C两项。

②写杨陆凯因为怕敌人乱砍卢象昇的尸体,因此就自己趴在他的尸体上面。

“而”是连词,可以表因果,用于后一分句译为“因而、因此”,合乎语境;而“且”要么表递进,要么表并列,要么表让步,这里都讲不通。

据此可排除D项。

③写杨陆凯为护卫卢象昇的尸体背上挨了二十四箭因而死掉了。

“以”和“乃”都有表承接的用法,但是这句更强调杨陆凯的死因,用“以”更恰当。

答案:

B

【参考译文】

(崇祯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兰。

皇帝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个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来护卫京师。

赐予卢象昇尚方宝剑,统率全国各地来增援的部队。

卢象昇身披麻衣,脚穿草鞋,誓师后来到京城郊区。

这个时候,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和议。

卢象昇得知后,跺着脚感慨地说:

“我蒙受国家的大恩,只是遗憾死而不得其所,假如这回有万分之一的不幸,我宁愿捐躯断头,以身殉国。

”于是下定决心考虑作战,但是很多事都受到杨嗣昌、高起潜的阻挠。

卢象昇上书请求分编部队,朝廷就决定宣府、大同、山西三位总兵的部队归卢象昇指挥,山海关、宁远等各路部队归高起潜指挥。

卢象昇名义上统率全国各地的部队,实际上领的兵不到两万人。

驻扎在顺义。

清兵南下,兵分三路……卢象昇率领剩下的弱卒,驻扎在京师野外。

十二月十一日,卢象昇进兵到了贾庄。

当时高起潜率领山海关、宁远的部队在鸡泽驻扎,距离贾庄只有五十里,卢象昇派廷麟前往求援,高起潜不接应。

卢象昇的军队开到蒿水桥,遇上了清兵。

卢象昇带领中路部队,虎大威率左路,杨国柱率右路,于是(与清兵)激战。

第二天,(清军的)几万骑兵里里外外把他们围了三重。

卢象昇指挥士兵奋勇作战,呼声震天动地,从早晨直到午后,炮弹用尽,箭也都用完了。

卢象昇挺身而出进行短搏,后边的骑兵也都跟了上来,他亲手杀死了几十个人,身上中了四箭,挨了三刀,于是就倒下去了。

杨陆凯怕敌人乱砍他的尸体,就自己趴在他的尸体上面,背上挨了二十四支箭死掉了。

整个部队都覆灭了。

21.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文后的题目。

及裴延龄诬逐陆贽、张滂、李充等,帝怒甚,无敢言。

城闻,曰:

“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

”乃约拾遗王仲舒守延英阁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义,申直贽等,累日不止。

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

顺宗方为皇太子,为开救,良久得免。

然帝意不已,欲遂相延龄。

城显语曰:

“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

”帝不相延龄,城力也。

(选自《新唐书·阳城传》,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与文中“为开救”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B.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解析:

(1)C项,均为介词,在。

A项,连词,于是、便/副词,竟然。

B项,代词,代这件事/助词,的。

D项,语气词,表判断和肯定/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

(2)A项与例句均为介词,替、给。

B项,成为。

C项,介词,因为。

D项,介词,被。

答案:

(1)C 

(2)A

【参考译文】

等到裴延龄诬陷、放逐陆贽、张滂、李充等官员时,皇帝对陆贽等非常愤怒,官员们都无人敢向皇帝进言。

阳城听说了,就说:

“我担任谏官一职,不能让皇帝杀无罪的大臣。

”于是约拾遗王仲舒一起在延英殿上奏章激烈地指斥裴延龄的罪状,依据大义情绪激昂地为陆贽等人申辩是非,多日不止。

皇帝大怒,召宰相来治阳城的罪。

顺宗当时是皇太子,为阳城展开营救,过了很长时间,阳城得以免罪。

可是皇帝的怒气还没消,要让裴延龄做宰相。

阳城扬言:

“(如果)让裴延龄做宰相,我一定身着白麻在朝廷上哭来破坏这件事。

”皇帝最终没有任命裴延龄为相,正是阳城的功劳。

2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

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

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

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

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

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

人或讥焉,晖曰:

“前阮府君有求于我,诚恐以财货污君。

”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

正月朔旦,苍当入贺。

故事,少府给璧。

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

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注]曰:

“若之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