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9783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docx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各地名称的来历

華北華南華東華中各地名称的来历

華北各地名称的来历

華北:

北京:

以明朝正式定名得名(京):

取全稱之一為簡稱天津:

以天子渡過的地方名(津):

取全稱之一為簡稱河北:

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冀):

以古代冀州為簡稱山西:

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晉):

以古代晉州為簡稱內蒙古:

以大漠之南的蒙古得名(蒙):

取全稱之一為簡稱北京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是“蓟”,从先秦时代的北方重镇,到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再到明清的北京城,这座城市经历了数千年复杂而漫长的演化历程。

历朝历代都将北京视为重镇加以治理和保护,并不断改变着它的名称。

有人统计过,北京城的各种名称达60多个。

就大家熟悉和史书中常见的说,北京地区上古时称幽陵,夏朝时称冀州,周朝时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的都城,故称燕京。

秦置广阳、渔阳,西汉设幽州,东汉为广阳、蓟县,北魏称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就从这里开始。

唐改称范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就是从范阳起兵的。

唐以后又一度称幽州。

辽建都在上京,把这里作为陪都称幽都,也称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

金朝建都于此,称中都,并对其进行了扩建。

这是北京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开始。

1928年改称北平。

北平这一名称是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陈立夫提议改用的。

其实,历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称早已有之。

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攻占元朝大都之后,即对大都城进行改建。

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将元大都改称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从此安宁平静”之意。

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时,才改名北京。

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

(1)赵公口赵公即是传说中的财神赵公明。

赵公口即是财神入口。

自元在北京建都以来,该地是由南进京必经之所,原有一座财神殿,供奉财神之位。

南方求官朝贡、输送银粮、商人赴京都要先在此地暂住整顿,然后才正式进京。

故有“财聚四海、富汇五湖“之誉。

(2)保福寺退了休的太监在此集资修建此寺,取福寿之意。

(3)象来街明清两朝,东南亚一些国家曾带大象来华,进贡皇帝,以示友好。

明弘治八年,在宣武门内西南城根设立象房和演象所,驯养大象。

古代将大象视为太平吉祥的象征,寓万象更新之意。

每当太和殿举行盛典,象群被牵到皇宫,有驾车的、驮宝的、站班的,各有分工。

平时大臣上朝,大象站立排列于午门前御道左右,蔚为壮观。

清朝沿用明朝役使大象的制度与习俗不变。

(4)八达岭《长安客话》中的解释:

“路从此分,四通八达。

”八达岭是居庸关的外口,北往延庆、赤城、蒙古,西去张家口、怀来、宣化、大同,东到永宁、四海,南去昌平、北京等地区,可谓是交通四通八达,所以它是古代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和防卫前哨,素有“京北第一屏障”之称。

(5)天桥原天桥位于天坛西北,南北向跨过龙须沟。

此桥是皇上去天坛祭天的必经之桥,意为通天之桥,故称“天桥”。

(6)大栅栏大栅栏街原称廊房四条,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迁都北京后,为鼓励工商业发展,在正阳门外设市场,修建"廊房",作为商业铺房,招商开市。

至明中叶嘉靖时,这一地区已逐渐发展成为有名的繁华闹市。

清乾隆年间,于街道两端入口处安置铁制栅栏,故有大栅栏之称,并沿习下来,成为街名。

(7)东四、西四全称应该是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四”字即指在其十字街头的四周路口,各建有一座牌楼,合起来是因四座牌楼而故名的。

东单、西单全称是东单牌楼,西单牌楼,“单”是指单独的一个牌楼而言。

(8)大北窑出东便门,东北方向离城3里,地势广阔,土质细腻,向来烧得好砖。

多年以来,砖窑密集。

其中最大的是在北边的一座大窑,烟囱高耸,远远就能看到。

所以远近居民到此都以大窑为标记物。

久而久之,此地就叫“大北窑”。

(9)亮马河东直门外有条小河,远来客商的马车队来到这里,经常在河里给马匹洗涮,在河岸上晾干,故名“晾马河”,后名“亮马河”。

(10)五棵松原为清提督劭英之墓。

墓内有五棵古松树,周边荒凉,当地人便以此松树为地标,称该地方为“五棵松”。

(11)公主坟公主坟位于复兴门外大街街心花园中,据载,该坟埋葬的并非真正的公主,而是顺治皇帝母亲的义女—孔四贞。

其父叫孔有德,汉人,立下赫赫战功,顺治皇帝视他为开国良将,顺治九年。

孔有德南征柳州,阵亡。

孝庄皇后将孔四贞认定为自己的义女,留在宫中抚养,封她为和硕公主。

孔四贞自幼善骑射,通武艺,特赐继承其父“定南王”的王位,后嫁内务大臣孙延龄,并同往广西节制军务。

孙后投靠吴三桂背叛清廷。

孔四贞坚决反对孙、吴的叛逆行为,率兵讨伐,平息云南叛乱,康熙帝召她回京,并为她赐封王爵,成为清朝的一代女王。

孔四贞逝世后,清廷以隆重的葬礼相待,将她埋葬于此,并称之为“公主坟”。

(12)王府井明代兴建紫禁城,达官贵人在此修建王府,据《明成祖实录》载,这里被称十王府、王府街,王府街旁西侧有一口远近闻名的优质甜水井,王府井的地名也就因此而得。

(13)护国寺护国寺是北京八大寺庙之一,始建于元代。

原为元丞相託克託官邸,初名崇国寺(北寺)。

明宣德四年(1429年)更名为大隆善寺。

明成化八年(1472年)赐名为大隆善护国寺。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蒙古王公贝勒修缮此寺,为圣祖祝寿,曾对寺庙大加修缮,名护国寺,又称西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

(14)神路街朝阳门外东岳庙前神路街名字来历非常简单,就是东岳大帝这位“神”巡游所走之“路”。

明清两代,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诞辰,除了官民都去敬香赶庙会外,一个重要的活动就是东岳大帝出外巡游,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帝诞辰,都人陈鼓乐、旌帜,楼阁亭彩,导仁圣帝游。

帝之游所经,妇女满楼,士商满坊,肆行者满路,骈观之。

帝游聿归,导者取醉松林,晚乃归。

”(15)六里桥位于京城西南,是西南方向进城的主要通道。

原建有石桥,因距离广安门城门还有六里地,故称”六里桥”。

(16)万寿寺万寿寺位于西三环路紫竹桥东北,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清代两次扩建,中路有七重殿,中路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万寿阁、大禅堂、御碑亭、无量寿佛堂、万寿楼等,大禅堂后建有三座假山,象征普陀、峨眉、清凉三山,假山上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殿,山后为御碑亭。

乾隆曾三次在这里为其母祝寿。

东路为方丈院,西路为行宫院,慈禧就曾住在这里。

现大钟寺内的钟王“永乐大钟”原在此寺中。

(17)铁狮子坟铁狮子坟不是以某个坟主的姓氏身份命名,而是以一对铁狮子命名。

狮子自东汉以来一直作为帝王公侯陵寝镇墓的神兽,多为石狮,铁狮子少见。

这对铁狮子镇守的墓主究竟是何人,已经很难查考。

据当年参加过购地工作的老人们回忆,墓主姓白,他的后人曾经要求发掘墓穴。

挖开后,发现墓穴中有两个放置棺木的台子。

虽然没有挖掘出什么东西,但是既然有铁狮子镇墓,估计不会是一般人的坟墓,有可能早已被盗过。

那对铁狮子后来一直摆在东门口,成为北师大新校舍家属宿舍大门的标志。

1958年大炼钢铁时,这对铁狮子未能幸免,被送进了炼铁炉,化为一文不值的铁水。

(18)索家坟北师大南门往西一带过去叫索家坟,就是清初顺治帝钦点的康熙四大辅臣之首一等公索尼、康熙圣朝的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索额图的族坟坟地。

在师大为建设南部科研区购置的地界内有一座黑舍里氏墓,墓主就是索尼的孙女、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索额图的长女,一名7岁夭折的女孩,当地人称之为“姑娘坟”。

(19)祖家坟位于海淀区东升乡马房村东,这里是祖大寿的墓地。

祖大寿,字复宇,明辽东宁远人,行武出身,勇敢豪爽,历任游击、先锋、参将,在保卫宁远和锦州、与清兵作战中立大功升前锋总兵。

崇祯帝昏庸,将崇焕逮捕下狱后,辽东战局逐渐失利,祖大寿在锦州孤城坚守,后因弹尽粮绝无奈降清。

(20)花市大街位于崇文门外的著名的花市大街,得名就是因其在历史上曾是专门卖花的市场。

它既是卖鲜花之市,又是卖假花之市。

这儿售的鲜花多来自丰台、黄土岗一带的花农,也有一些是这里的售花店自己培植的。

而这儿售卖的假花名气更大,既有绒绢制成的细活朵花,也有通草花、纸制花、绫缎花等大路货。

花行、花店、花作、花局遍布街巷,每逢集市,京城及外地的花客纷纷赶来趸货,在这条街上,仅为安寓花行客商的旅店就有十几家之多,足见当时的规模之盛。

直至1937年卢沟桥事变北京沦陷后,花市的买卖才萧条下来。

(21)火器营火器营位于海淀区蓝靛厂北。

清乾隆35年(1770年)建,系火器营八旗官兵合操、演武之地。

火器营专职制造炮弹、枪药和各种战斗所需的火器,平时也演习弓箭、枪炮技术,担负京师的警戒任务。

火器营城为长方形,南北长约四里,东西长约一里,是一个独立的,带有城墙和门。

营中修五条横街,将各旗营区相隔开。

每营章京下设五个掰子,各负一档,分别负责政务、经济、户档、钱粮、营务。

街道、部分老营房屋尚存,是研究清代满洲八旗历史重要实物资料。

(22)木樨地(园)以前北京城外,杂草丛生,其中那里的苜蓿长的特别好(苜蓿可作喂马的饲料),所以叫苜蓿地,后觉名字不雅改为“木樨地”。

木樨园也是如此。

1.东城区(110101):

东城区因位于北京城内城东部而得名。

东城区历史悠久,辽金时期已出现村落,金代为中都东北部,元代位于大都东半部。

明代永乐十九年(1421年)定都北京,东城为15个坊。

清代属大兴县,东城驻有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个旗。

元、明、清三代皇宫均建于今东城区域内。

民国时,今东城区为当时的内一、内三等区。

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设东单区、东四区。

1958年东单、东四区合并改称东城区。

(2010年国务院批准与崇文区合并为新东城区)2.西城区(110102):

西城区因位于北京城内城西部而得名。

西城区历史悠久,元、明、清三代均为都城西半部。

元大都五十坊,今西城境内有十九坊。

清八旗中有四旗驻防今西城境内。

清光绪末年废除内八旗、外五城旧制以后,五十多年间行政区划多次变动。

1950年4月18日,政务院批准将北京市调整合并为16个区,今区境内为第2区和第4区全部、第5区之西半部及第13、第14区的一部。

1952年9月,市政府再次调整区划,今区境内为西单区和西四区及海淀区、前门区的一部分,第2区更名为西单区,第4区更名为西四区。

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单、西四二区合并为西城区至今。

1987年9月北京市将朝阳区马甸0.6平方千米划给西城。

至此,西城区面积31.66平方千米。

(2010年国务院批准与宣武区合并为新西城区)3.崇文区(110103):

崇文区因位于崇文门以南而得名。

作为文明古都的一部分,在今崇文区境内曾有过较为繁盛的时期。

元代,一些达官显贵开始在这里建宅第、修园林。

明,永乐年间建天坛,正统年间建正阳门箭楼;嘉靖年间修筑外城。

1950年5月北京市城区调整为九个区(一区至九区),原八、九区并为六区、十区改为七区,十二区改为九区。

1952年9月1日又改六区为前门区,改七区为崇文区,九区撤销,其东部从天桥南大街以东,珠市口东大街以南九个段并入崇文区。

1955年9月又将原东郊区的广渠门外和东便门大桥以东部分以及丰台区的永外地区划入崇文区管辖。

1958年6月1日在城区合并中,原前门区撤销,以前门大街为线,东、西分别划属崇文、宣武二区。

(2010年国务院批准与东城区合并为新东城区)4.宣武区(110104):

宣武区因位于宣武门以南而得名。

宣武区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作为六朝古都之始的金中都,即在现今的宣武境内。

明清时期宣武作为外城,由于特有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了老北京平民文化、商业文化、戏曲文化的繁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宣南文化。

宣武区是民国时期的北平外二区和外四区合并而来的。

开始把外二区和外一区合并称为“前门区”,外四区称为“宣武区”,后来将前门区西部和宣武区合并称为“宣武区”。

(2010年国务院批准与西城区合并为新西城区)5.朝阳区(110105):

朝阳区因位于朝阳门外而得名。

朝阳区历史久远。

从秦至隋唐,该地区属广阳郡,后属幽州所辖的蓟县,辽时归燕京道析津府,金时属中都路大兴府,元代将中都路大兴府改为中都路大兴县,明清时属京师顺天府,仍归大兴县管辖。

1925年设区,称北京市东郊区,1928年改为北平市东郊区,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朝阳区至今。

6.丰台区(110106):

在金朝时就出现别墅群,名曰“远风台”。

明朝时此处已出现村落,名曰“风台村”。

另说金代都城有丰宜门,门外设拜郊台,丰台之名即取自丰宜门之“丰”,拜郊台之“台”,清朝称“丰台镇”,1952年设区时因镇名而得。

商、周时代,丰台地区属古北京——蓟城的郊野。

秦时置蓟县,治所阴乡城在今丰台镇南葆一带。

至唐建中二年,析蓟县西界为幽都县。

今丰台区中部当时属幽都县;东部属蓟县。

辽会同元年,改蓟县为蓟北县,开南乡大红门以北属北泰元年,改幽都、蓟北为宛平和析津。

金贞元元年又改析津为大兴。

同时,在今右安门以东的南苑乡地区属大兴县,西部北公村以南属良乡县,中间大部分属宛平县。

明代,今右安门以东的南苑乡属大兴县,西部王佐乡北部及大灰厂一带属房山县,王庄——怪村以南属良乡县。

清末丰台镇以东、大红门以北划为城属区。

1928年6月,丰台区东部属南郊区,中、西部分属宛平县、房山县和良乡县。

1950年6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撤消建制的北京市十八区并入第十五区。

同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郊区名称与城区衔接,原十四区改为第十一区,十五区改为第十二区。

1952年7月,又决定将十一区改为南苑区,十二区改为丰台区。

7.石景山区(110107):

石景山区因“燕都第一仙山——石经山”而得名。

解放后,北京市区划几经调整。

1952年,撤销宛平县,成立丰台区、南范区、石景山区,隶北京市。

1958年,南苑区、石景山区大都并入丰台区。

1963年,石景山区从丰台区分出成立石景山办事处,1967年建为石景山区。

8.海淀区(110108):

海淀区因历史上此地有大片水域而得名。

海淀区在春秋战国时期,隶属于燕。

随着我国朝代的更迭和建制的变更,海淀地方的隶属也多次发生变化。

作为一个地区的兴起,则是与北京城的发展息息相关。

清代在这里修建了大规模的园林建筑,圆明园、颐和园一带成为皇家禁地。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致使海淀区两次遭受劫掠。

1949年1月10日,十八区人民政府在海淀镇成立,1954年6月“海淀区”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正式在版图上出现。

9.门头沟区(110109):

门头沟区原名京西矿区,1958年设区时,因圈门至风口鞍这条沟叫门头沟,故因沟得名。

门头沟区历史悠久,从1万年前的“东胡林人”起,门头沟区地处古冀州。

周武王十一年设燕、蓟政区,区境属蓟,燕并蓟后,区境属燕。

明洪武元年,元大都改称为北平府,后又改为顺天府,宛平县属之。

嘉靖三十三年,沿河城地区归属宛平县,至此,区全境属宛平县。

1914年10月,顺天府改为京兆地方,宛平县随属。

1948年12月14日门头沟全境解放。

到1952年9月前,区境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届河北省宛平县辖界,一部分属北京市第16区(曾称门头沟区、第28区、第20区)辖界,包括今龙泉、永定、潭柘寺3镇范围。

1952年9月河北省宛平县、北京市第16区并入京西矿区,今门头沟区全境属京西矿区辖界。

1958年5月京西矿区调整区划后改称门头沟区。

10.房山区(110111):

在金定都后,于大房(防)山建陵寝,后置“万宁县”,再后以奉祀先陵,改“奉先县”。

元世祖年间以境内的大房山(也称房山)改奉先县为房山县。

1986年,撤销房山县、燕山区,设立房山区,以燕山区和房山县的行政区域为房山区的行政区域。

1997年11月17日,国务院批准将房山区人民政府驻地迁至良乡。

11.通州区(110112):

通州区历史悠久,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域内就有人类活动。

西汉初始建路县,后先后改称通路亭、潞县、通州、通县。

1948年12月通县解放,分置通县、通州市。

1958年3月县市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后,合并为北京市通州区。

1960年复称通县。

通州历为京东交通要道,漕运、仓储重地。

万国朝拜,四方贡献,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此地,促进了通州经济的繁荣和兴旺。

享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之称。

1997年4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通县,设立通州区。

区人民政府驻通州镇。

12.顺义区(110113):

明朝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降顺州为顺义县,属北平府,后为顺天府所辖。

民国三年(1914)十月,改顺天府为京兆特别区,民国十年(1928)六月,北京改称北平,顺义直属河北省。

1948年12月8日顺义县城解放。

1949年8月,顺义属河北省通州专署领导。

1958年4月,划归北京市,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制,设立顺义区。

13.昌平区(110114):

昌平区于西汉时在此设昌平县,名称来自汉代的昌平侯。

周初属蓟国,后归燕国,西汉始置县,明景泰三年(1425年)迁县治于永安城(现昌平镇)。

正德八年(1513年)升为昌平州(辖怀柔、密云、顺义三县)。

1913年改州为县,先后属京兆区、河北省。

1956年划入北京市,为北京市昌平区。

1960年初,改为昌平县。

1999年9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昌平撤县设区。

14.大兴区(110115):

在金代,金由元二年(公元1154年),金企图代宋,便将当时的永安府改为大兴府,改析津县为大兴县,寓疆域辽阔,兴旺发达之意。

大兴因此而定名,并沿用至今。

(亦庄经济开发区属于大兴区)15.怀柔区(110116):

怀柔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就已经有了"怀柔"这个名称,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设立怀柔县。

而怀柔名字出自《诗经·周颂·时迈》中的"怀柔百神",意思是招来安抚。

公元1368年明朝设置的怀柔县与今天的怀柔区管辖范围基本相同。

在古代汉语中,"怀"是来的意思,"柔"是安抚的意思。

"怀柔"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就是以德施政,民族团结,交融发展。

2001年12月30日,国务院批准怀柔县撤县设区。

16.平谷区(110117):

平谷区因其地形三面环山,中间是平原而得名。

自汉高祖十二年便已建立平谷县,是北京区县中最古老的名称之一。

平谷县自汉高祖十二年设县以来,历经2000余载,期间,县有撤并,境域多变,然县名一直延续至今。

1958年3月,通县专区撤销,平谷县改属河北省唐山专署。

同年10月,划入北京市。

17.密云县(110228):

原密云县城南15千米处有一高山,终年云雾缭绕,故名密云山(现丰宁县云雾山)。

县名来自山名。

明洪武元年省檀州入密云县。

永乐元年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密云县隶之。

雍正六年改密云县直属顺天府北路厅。

民国初废顺天府,改称京兆,密云县属京兆;1928年废京兆,改隶河北省;1958年9月28日归北京市所辖。

18.延庆县(110229):

延庆县早在战国时期就设立了县,名“居庸”。

元仁宗年间更名为龙庆州,明永乐年间设隆庆州,明穆宗朱载垕登基后改年号隆庆,由于避讳而改名为延庆州,民国年间改为延庆县。

1948年5月19日,解放军解放了延庆县城。

延庆县属察哈尔省,1952年改属河北省,1958年10月划归北京市。

天津从远古走来的天津,曾是一片退海之地。

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黄河,历史上三次经天津入海,以惊人的造陆能力淤积成天津平原。

至今,在天津的上古林等地还残存着一些贝壳堤,考古学家说,这是古海岸线的遗迹。

天津的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经历了无数的历史开合与时代变迁。

而天津这一名称的由来,则始于中国的明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将他的儿子们分封为王,驻守在全国各地。

其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守于北平,就是现在的北京。

朱元璋去世后,传位给他的长孙朱允。

朱棣为与朱允争夺皇位,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1399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从天津三岔口渡河袭取沧州,于1402年攻入当时明朝首都南京,登上了天子宝座。

朱棣登基后,对他争夺天下时经过的三岔河口十分赞赏,认为是块风水宝地,叫群臣献名。

最后,朱棣选中“天津”二字,意为“天子渡津之地”,天津由此得名。

不久,朱棣迁都北京,天津便成了京城的门户,军事地位日益重要。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在天津设卫,“卫”是明朝的一种军事建制,天津共设三卫,驻军1.6万多人。

于是,人们又把天津叫做天津卫。

设卫就要筑城,天津作为一个完整意义的城市历史由此而开始。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过大运河南下争夺皇位。

朱棣成为皇帝后,为纪念由此起兵“靖难之役”,在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卫合并为天津卫。

和平区晚晴时期,大部地区被英、法、美、日强辟为租界。

解放后,1956年1月,由民国行政一区改称和平区。

河东区河东区是天津的发祥地之一,自金代天津设“直沽寨”至今,河东区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

因座落于海河东岸,故名为河东区。

河西区1917年,建成天津市第一个行政建制区。

1949年天津解放,仍沿用民国六区旧称。

1956年,市政府将六区改称河西区。

1966年9月,河西区更名为红旗区;至1968年1月废止,复称河西区。

南开区南开区原是天津旧城迤南的开洼地带,清末人称此地为天津老城“南边的开洼地”,1919年境内成立了著名的南开大学,1952年10月名为第七区。

1956年始设南开区之名。

河北区地处市区东北部,因大部分地域坐落在海河以北而得名。

1952年区境才有了完整的政区,时称三区,1956年改称河北区。

红桥区红桥区内的早期聚落大都出现在元代,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了国民党第九区公所,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于1949年3月12日建立了第九区人民政府。

因界内子牙河上大红桥得名,改称红桥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桥区改称“红卫区”。

1968年1月恢复原区名。

滨海新区滨海新区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

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方案,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

东丽区东丽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已有人聚居生息,当时为燕国辖地。

1949年9月,分属天津县和宁河县管辖。

1953年5月,划归天津市管辖,建立津东郊区。

1955年5月,更名为东郊区。

1958年10月,并入河东区管辖。

1962年2月,由河东区划出,恢复东郊区建制。

1992年3月,东郊区更名为东丽区。

西青区西青区境内陆地成型的年代始于唐代中、后期。

北宋时期是宋、辽两国的交界,明代分属河间府静海县和武清县管辖,清代归属天津府管辖。

1953年西郊区成立。

1992年3月更名为西青区。

津南区津南区位于天津市东南部,面对渤海,背靠市区,辐射华北,拱卫京畿,为兵家形胜之地。

1946年1月,津沽县与津南县合并,称津南县。

1953年5月15日,建立津南郊区,隶属天津市。

1955年6月17日,津南郊区改称南郊区。

1958年9月13日,撤销南郊区,并入河西区。

1962年2月1日,南郊区与河西区分置。

1992年3月6日,南郊区改称津南区,隶属关系未变。

北辰区北辰之名出自《论语》: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冠以区名意喻天津北部一颗璀璨的明星。

武清区武清区旧为武清县,是华北最古老的县之一。

关于“武清”两字的由来,据《郡县释名》中解释:

“武清取武功廓清之义也”。

自此,武清县名一直沿用下来,直到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武清区。

宝坻区宝坻自古是商业要地,据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就被开发利用,秦城遗址等古迹遍布。

金大定十二年,因人烟繁庶,贸易兴旺,改为县。

宝坻区的“坻”字,原只读“chí”,水中高地之意。

据传,清朝乾隆巡游到此地,脱口念成宝坻“dǐ”,从此就成了金口玉言。

宁河区雍正九年(1731年)析宝坻置县,据《河北省县名考原》称;“蓟运河纵贯县境,时多水患,故县以宁河名。

2015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天津市宁河县,设立天津市宁河区。

静海区1108年(北宋大观二年),置靖海县,其意是渴求安定太平,治所涡口寨(即今静海镇)。

1973年8月1日属天津市。

2015年8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天津市静海县,设立天津市静海区。

蓟县蓟县,古称渔阳,春秋时期称为无终子国,战国时称无终邑,秦代属右北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