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69785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docx

母亲节感人散文八篇

【篇一】

从记事时候起就清楚妈妈最拿手的菜,就是炒鸡蛋。

那时候,生活特别困难,平常素日舍不得吃鸡蛋。

只有来客人的时候,妈妈才炒一盘鸡蛋端上去。

我酷似一条小狗,紧紧的跟在妈妈身后,看着妈妈将鸡蛋在蓝边大腕上磕破,鸡蛋黄和着白色的蛋清,缓慢的流进碗里,妈妈用筷子,在碗里哗啦哗啦的搅和,然后妈妈把韭菜切成碎沫沫放进去。

在乌黑瓦亮的锅底上放一块白色的猪油,在吱吱响声中将鸡蛋慢慢的摊在锅里,不消几分钟鸡蛋就会炒好,圆圆的宛如一轮满月。

有一年春天,电影放映员小刘被派到我家吃饭。

家里实在没啥菜可做,妈妈捡了几块豆腐,炖了酸菜豆腐,然后从柜子拿出四个鸡蛋,准备两个菜招待他。

我真的没出息,眼睛紧紧盯住妈妈炒鸡蛋,等待时机把出锅的鸡蛋端跑,好好解接馋。

机会终于来了,趁着妈妈倒水涮酒盅酒壶的时候,我手疾眼快将那盘鸡蛋端跑,如偷嘴的小狗在墙角把那盘鸡蛋全部吃光。

妈妈没办法只好从邻居家借四个鸡蛋重做。

爸爸恼羞成怒要给我过堂,妈妈用手抓住我爸的手,喊我快跑。

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生活的艰辛,虽然也馋妈妈炒鸡蛋,最起码不会发生让爸爸妈妈尴尬的事情。

每到夏天一场瓢泼大雨过后,我总是挎着柳编筐,在一片片草丛里捡地骨皮,还把“地骨皮炒鸡蛋好吃不好看”当成了顺口溜,在吃饭的时候,还反反复复叨咕,爸爸严厉的警告我,在磨叽这几句话就别吃饭了,让我到外面晒太阳。

妈妈悄悄的瞪我一眼,我心领神会便安安静静的吃饭。

爸爸对我很严厉的,吃饭时候不能说话,这是规矩到任何时候不能破。

每当我馋炒鸡蛋时,就心甘情愿当妈妈的影子在她身后妈妈长妈妈短的转,他疼爱的看着我“我老儿子馋炒鸡蛋了,妈妈下顿饭就给你炒鸡蛋。

”妈妈果不食言,总跟我炒一大盘鸡蛋,让我吃个够。

我上学时,笨的出奇,学习特差,很多人都说我连三鸡两鸭子几条腿都数不过来,天下第一笨,就是念到老白毛也看不到后脑勺子。

每当我把试卷拿回来了,全是大红叉子,全班倒数第一,爸爸吹胡子瞪眼训我。

妈妈总是给我炒一盘鸡蛋,不断的往我碗里夹鸡蛋“谁我我老儿子笨蛋,他们是胡说八道,我给我儿子多做几次炒鸡蛋,学习肯定会赶上去的。

”从妈妈那充满期待的眼神里,让我明白了好多了。

我记得小升初,考了高分,妈妈特别的高兴,那天晚上妈妈炒了鸡蛋,还到商店给爸爸打了两斤烧酒,要有滋有味的庆贺一番。

妈妈给爸爸倒上一盅白酒,警告爸爸说“谁说咱老儿子傻,谁说咱老儿子笨,笨还被老师夸奖,笨还考上中学了。

”爸爸用粗糙的手掌抚摸着我的脑袋,语重心长的说“你只要好好念书,只要你学习好,就是砸锅卖铁也供你?

”妈妈总是三天五天就给我炒鸡蛋,她自己不吃,而是看着我们吃,我们劝她也吃,她总是摇摇头,说吃鸡蛋吃伤了,见了鸡蛋就恶心。

我记我老婆认门的时候,妈妈特意给她炒盘鸡蛋,让未来的儿媳妇见识一下她的厨艺。

事后,邻居们都说我妈的不是,在我们那地方新媳妇和新女婿认门,千万不能吃炒鸡蛋的,那是让人滚蛋的意思。

我老婆倒是没那么多的忌讳,还连说鸡蛋炒的嫩香。

我的女儿第一次喊她奶奶时,妈妈笑得合不拢嘴,炒了鸡蛋全家人庆贺。

如今,女儿都上高中了,妈妈还像对待我小时候那样,她放假回家妈妈就亲手炒鸡蛋。

女儿怕累着她奶奶,反反复复说不爱吃。

妈妈很固执,一边炒鸡蛋,一边说“你个小孩崽子,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你爹那啥,最爱吃我炒鸡蛋。

你爹老没出息,我鸡蛋刚出锅,就让他端着跑了。

鸡蛋自己家吃下的,比养鸡场的鸡蛋好多了。

电视上说什么渴了露水,饿了吃蚂蚱,那是瞎扯。

咱家大母鸡才真正的是好鸡,从小鸡崽就满山满岭的转悠,吃虫子吃蚂蚱。

咱家的鸡蛋,炒出来是金黄色,饲料鸡蛋炒出来白咧咧,一看就不是好蛋,一看就知道是坏蛋。

”妈妈一个大字不识,八十多岁的人了,说起话一字一板,一点都不糊涂。

前两天,老婆打电话说妈妈腿疼走路费劲。

我买了药拿回家,其实一共也就花了二百多元。

我回到家里,掏出来给她炫耀。

这药好呀,我专门从上海买回的,您老吃了绝对管用,就是瘸拐李吃了这药,一下子就好。

妈妈端详着药瓶,笑得合不拢嘴。

我老婆冲我做鬼脸,却不揭开真相。

俗话说,小小孩,老小孩。

如今,我把妈妈当小孩一样哄,让她天天开心。

次日早晨,妈妈很早就起来,怕惊动我的美梦,捞我最爱吃的小米干饭,还特意给我做了炒鸡蛋。

家里没韭菜,把蒜苗切成碎沫沫,吃起来味道特香。

“你多吃些,你就是到最好的饭店,也做不出你老妈这个味道。

妈妈的炫耀着自己特有的厨艺,又包含着一种纯朴的感情。

我张开大嘴,学着小时候啊啊叫,妈妈夹起一大块鸡蛋,送进我的嘴里,大声笑话我“你都多大了,还当小孩。

”我沉浸在母爱的幸福中,人无论年龄再大,在妈妈跟前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小孩子。

【篇二】

我永远也忘不了母亲的背影

那时候,母亲在家乡的小山村教小学,7岁的我跟着母亲读书。

每天晚上,我躺下后,母亲就坐在窗前那张破旧的炕桌前,伴着一盏用墨水瓶改作的小油灯备课或改作业。

在灯光的烘托下,母亲的背影就像一幅剪影,她耳朵上细细的汗毛我都看得一清二楚。

她瘦弱的身影映在墙壁上,随着火苗的跳动一晃一晃的,像一朵浪花。

多少个夜晚,母亲的背影像一个温馨的摇篮曲,把我送入甜美的梦乡;多少个黎明,那背影又像一道晨曦,第一个扑入我的眼帘。

多少次看去,母亲总是偏着头,静静地备课或静静地批改作业。

那样子,就像一位老农,正赶着一头牛,在春天的田野里辛勤地耕耘;像一位园丁,精心地培土浇花;像一位画家,正在描画一幅美丽的图画。

有时候,母亲忽然会轻轻地笑起来。

我知道,她一定是有了一个好的板书或读到了一篇好的作文;有时候,母亲又轻轻地叹气,我知道,一定是哪个捣蛋鬼作业没做好。

有时候,母亲停下手中的笔,微微地抬起头,一动不动,像在看夜空中的月亮,像在听窗外小河中潺潺的流水声,又像是思考着什么。

灯光给她的身上扑了一层金粉,使她看起来像菩萨一样,令人肃然起敬。

春天的晚上,风轻轻地从窗户里一股一股地拂进来,拂弄着母亲的秀发。

风中带着一些花香和清新的树的气息,还有夜鸟婉转的歌喉。

这时候,母亲便会轻轻地哼起一首好听的曲子。

有一次,望着母亲的背影,我把心里一直想说而没有说的话说了出来:

“妈,我长大了,也要当老师。

听了我的话,母亲忽然从桌前站起来,走到我身边,伸出手摸摸我的头发,又俯下身子在我脸上吻了一下,然后说:

“好孩子,好好学,将来当个好老师”。

说完,就又坐到炕桌前,送给我一个亲切的背影。

伴着母亲的背影,我读完了小学,离开了小山村,也离开了母亲,到外边去上中学,上师范。

毕业后,我也做了教师。

然后结婚生子。

现在,我在一个小镇总校工作,这里的条件比当年我们村小学条件好多了。

年逾古稀的母亲,已经退休20多年了,走路动作不再矫健了,身体更是瘦弱了,乌发变成了银白,腰板弯曲的几乎与地面平行……此时此刻,我坐在电脑前敲打这些文字,母亲年轻时的背影又浮现在眼前,不禁潸然泪下。

母亲的背影,永远是我心中一道最美的风景……

【篇三】

夏季工作和生意步入淡季,我难得有空,回了老家,看看年迈的父母,看看我那无论如何都不愿和我定居在城里的父母。

这也许就是不同时代人所谓的代沟,现代人尤喜安逸的享受,而父母这一辈都生活在乡村的人,到了城里就如遭了罪一般,一旦离开了土地,是断然不可的。

我的母亲,是最坚持不和我们住在一起的,态度的坚定,是容不得我去说辞的。

从我对世事有了一知半解的感知之后,一直到我参加工作,而后又下海经商,甚至比这还要更长久的一个阶段,我总是避免在公众场合评价我的母亲,也不愿意她到单位或公司来看我。

遇到有人赞美当干部当知识分子的母亲,或有人矫情的以批评的口吻炫耀他母亲的时候,虽然我会点头,哼哈,连连附和,但我却几乎没有一次不小心翼翼地绕开我的母亲,尽量不把话题引向她。

我的母亲并不是缺乏德行的人,我之所以不愿意向朋友谈论她,不愿意她突然出现在我单位或公司等地方,其原因是,而且仅仅是,我的一种虚荣在作怪。

母亲是一个农村妇女,依惯常和流俗的标准来衡量,她似乎并没有多少可以谈论的资格,也不能使我感到骄傲,我甚至还在暗中觉得谈论她而有一点羞愧。

我以为她操方言,用土语,穿我们穿过的衫子,手很是粗糙,也有裂纹,裂纹里还有不能立即洗净的泥土中的山药汁和田野里绿草汁,站无站相,坐无坐相,是很难登大雅之堂的。

我害怕她不妥的提问,不当的指点,以致招致反感的脸色,并留下受人讥讽和轻蔑的把柄,从而刺激我,伤害我,触痛我那点儿所谓的颜面。

我难以判断母亲是否知道我的心里居然还装着这些发霉发酸的陈米烂糠,不过我总是自我安慰的告诉自己,母亲是不知道的,根据是,母亲从来就没有向我流露过她的失望和气恼。

也许母亲早就觉察到了我灰色的思想,她体谅着我,才不到我工作的地方去,以防使我尴尬和难堪。

现在,当我把如此渺小而如此轻薄的意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我已经渐进了中年。

我像走出峡谷登上山巅似的豁然了,也应该是各个方面成熟了。

尽管我始终未发现母亲的责怪,不过这并不能证明我没有可责怪的,所以我必须请求母亲的原谅和宽恕。

我以为不是母亲的做派让我羞愧,恰恰相反,是我的做派使我羞愧。

其实我不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儿子,反之,母亲是应该为我感到自豪的。

不过必须指出,我使她自豪的,并非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而后又下了岗,做起了还算不错的生意,也写了为数不少的文字,偶尔有人称我为儒商。

当然不仅仅是这些,绝不是这些,根本不是这些。

这些确实不算什么,以为这些在今天非常容易做到,比我厉害的角色就像拔地而起的五颜六色的建筑一样稠密。

我不敢,也不配拿这些东西赢得母亲的赞誉。

我以为,我让母亲自豪的,是经过几十年的锻造和打磨,经过近十年的反省和深思,我终于走出了虚荣的阴影,脱下了虚荣的外衣,敲碎了虚荣的甲壳。

我还建立了自己的观察中心,它使我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也具有了全新的关于人生的视角。

尽管我的母亲仍是一个农村妇女,她一点也没有变成我过去所羡慕的当干部当知识分子的母亲,而且她现在已经明显的老了,她的脸上已经很是沧桑了,不过今天,此时此刻,我坚信她是高贵的,她有她的尊严,而且我这样评价她,完全是理性的,心平气和的,没有任何向任何人争风斗气的意思。

由于我坚信她的尊严,所以我现在会经常骄傲的谈论她,在应该赞美她的时候我便赞美她,我也乐意她来看我,我当然也乐意带她到所谓的大雅之堂去。

母亲,我不再是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了,这便是我的进步,这才是我让你自豪的所在。

母亲,进步到这样的程度是不容易的,因为我知道有人终生都不能真正的进步,终生都为自己的出身而处于耿耿于怀的状态,但我却畅快的打开了窗子,让阳光与空气飞翔在我的胸中了,我以无比宽广的心胸豁达的接受一切。

也许通往尊严的道路是很多的,出身,权力,资产,声望,才华,美貌,这些都可以导致尊严,可母亲的尊严却纯粹由劳动而铸成。

劳动是光荣的,这不但是常识,而且应该是天条,因为人类自己便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产生了语言,智慧,以及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

如果谁不赞同和承认劳动是光荣的,那么他便是不愿意站在人类的行列。

我的母亲除了诚实的劳动之外,她不能,也没有以任何偷懒与投机的方式而谋生,或是发财。

重要的是,她没有对平凡的琐碎的工作抱怨,反之,她从来都是愉快地进行她的工作,而且她所有的信仰使她在工作的时候光明,温馨,晴空万里。

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谁会注意她做了一些什么的,也没有意义,不过我是知道的,而且我必须简略的指出。

我母亲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她在乡下所耕种的土地上所经营的玉米,几十年累加起来,其面积将远远大于一座中等城市的面积,和况她在家乡丘陵地带所种的还有其他的作物,还有谷子,高粱,黄豆,芝麻,荞麦以及各种蔬菜等等。

实际上母亲不但要在田野里翻地,播种,除草,施肥,收割,而且她承担着无穷无尽的家务。

我的祖父祖母有五个儿女,然而曾经母亲长年累月给他们做饭洗衣打扫屋子的,侍候公婆的,却只有我的母亲,是我的母亲使他们度过了安详和自在的晚年。

我的父母亲有三个孩子,倘若把我们从小拉扯到达是存在着一个工作总量的,那么在我看来,她已经完成了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了,其余百分之二十是属于父亲在完成村里村委会的工作之余完成的。

他别值得我学习的是,她一直表现着一种原始意义的牺牲精神,她投入了自己全部的爱,而且由于这种爱,她才得以承受了滚滚而来的艰辛和委屈,甚至超长的痛苦。

母亲,你的每一个细胞都是包藏着劳作的,这使你的白发竟多于你实际年龄的白发,但你却任其雪飘,默默的毫不做声。

你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洋溢着开朗的笑,而且它越来越使我受到感染。

今天,此时此刻,你一定仍在庭院或者田野里干着什么活,以便照顾着我们兄妹几个永久的固有家园和精神家园。

我带着我的兄弟和我的妹妹,在距你不远的的城市里,无时不刻的把你一遍又一遍的轻轻祈祷!

母亲,你是我们的财富!

【篇四】

母亲的嘱咐象屋檐下的风铃,记忆之风一吹,便“叮玲玲”在耳畔回荡。

记得我小时上小学的时候,非常顽皮不爱念书,经常瞒着家里旷课逃学,上学在课堂上时不时搞小动作,挑皮捣蛋,课后跟同学骂仗打架。

为此,惹得母亲笤帚疙瘩没少撂撅子打我的屁股。

母亲常嘱咐我说|:

“孩子,娘只念了一年的书,斗大的字也没识上几个,现在就靠你了,书里有黄金呀,念好书长大找一份好工作。

”当时因为还小不懂事,我并没有完全听懂这句话的内涵。

母亲的管教,一次次嘱咐,在我后来的学习中起了重要作用。

我的始终座右铭是:

认真听讲,当天的事当天做完。

这纯粹是扩充了母亲那句“要听老师的话,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的含义而已。

上初中的时候,年届不惑之年的母亲每次往我兜里塞钱时,总是嘱咐我:

“钱来的不容易,你一定要知道珍惜,不可乱花。

”我很明白母亲的一片苦心,这些话便成了我时时刻刻揣在心怀的无价之宝,且常常以实际行动来珍惜它。

所以我每次带饭中午吃饭的时候,有时看到吃剩下的干粮饼子,掉在地上仼人踩踏而无人捡起时,我就要狠狠地从灵魂深处说一句:

是哪个不惜粮食的家伙掉的?

真造孽呀.。

七几年的时候,我考上了高中,母亲仍旧慢声细语地嘱咐我:

“孩子你考上学了,今后怎么做,你比娘更清楚。

”我上高中走那天,母亲满脸希望看着我,这又是一个无声的嘱咐,我的心里竟沉沉的。

时光的印痕匆匆从身边滑过,我已长大成人,结束了三年高中的学习生活,我参加了工作挣到了工薪,但母亲的嘱咐仍伴随我一路走来。

【篇五】

我没想到,真的没想到,母亲病得这样突然,这样严重。

我见到母亲的时候,她已经陷入深度昏迷。

两天前,她还亲自给我捞小米饭,还给我炒鸡蛋。

我上班的时候,她把我送出大门外,反反复复叮嘱我“没事别老往回跑,一来一回那得花多少钱。

妈身体硬着呢,暂时死不了,别老惦着妈。

”没想到,好好的一个人,眨眼间就成死不死活不活的样子,感情上无法接受这残酷的现实,眼泪顺着眼眶流下。

我好像听见母亲在训我“挺大的老爷们,遇到点事就哭鼻子,多让人笑话。

”我止住眼泪,推着母亲,拍片检查,忙得我晕头转向。

医生看了片,无奈的摇摇头“病人的病很重,就是年轻人都没治,何况都八十多岁了,做手术没啥价值,建议保守治疗。

”我想到了母亲在去年腊月跟我叨咕的一句话“妈,是熟透的瓜了,说不定哪天就不喘气了。

”我害怕母亲说丧气话,她却对生死看得很开,觉得死亡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一点都不感到恐惧,记得去年腊月她又一次说到死,我的眼都转泪儿了,母亲平静的说“傻小子,世上那有长生不老的,连主席那大个人物,让全国人民喊万岁,不也说没就没了吗?

死是迟早的事,就好像树上的叶子,该落不落行吗?

再说,我该死不死,那不成西游记里的老妖婆了。

”想起母亲说过的话,至今让我唏嘘不已。

当我看到抢救室里的母亲,我领会到子欲孝而亲不待的含义。

假如,早知道母亲病得那么快,这个班说啥也不上了,也要陪着母亲说话,如今陪着母亲,而她却双眼紧闭,怎么叫都不应声了,临近中午的时候,小妹从外地风风火火的赶回来,大声喊了二十多分钟,她才艰难得睁开眼睛,紧紧的抓住我的手,嘴巴一张一合好像有啥话要叮嘱,但是我却永远听不到她那熟悉的声音了。

这是我最大的遗憾,钱有用吗,就是再多的钱,也不能购买弥足珍贵的亲情。

母亲突然发病,让左邻右舍都感到很惊讶。

因为在发病前一天下午,还坐在树荫凉下跟过往的人们开玩笑。

晚上七点多的时候,还往院里抱柴禾准备明天早晨做饭。

在人们的眼里,母亲是一个厚道的老人。

年年夏季,她把熟透的大黄杏,放在柳编筐里,让大人孩子尝鲜。

邻邻居居们上山干活,她总是坐在青石上,一心一意的帮着看家。

很多人都说,这老太太心眼好,只要她给看家,连个毛都少不了。

当邻居们七手八脚把母亲抬到救护车时,都盼望她能走着回来,还继续给他们看家望门,还继续和他们说笑。

因为病情恶化,遵母亲生前的嘱托,要在自家的炕头上静悄悄的离开这个世界。

我同姐姐妹子连夜把母亲接回家中,母亲躺在那里呼吸很微弱。

为尽量减轻母亲的病痛,我特意从医院带回了大量的液体,在家里输液期待着母亲病情好转,盼望着奇迹发生。

我们的固执,感动了赤脚医生,来来回回给母亲配药输液,直到下午他在电话里告诉我“别给你妈输液了,已经输不上了。

”我看着母亲,心里好像被针扎一样剧痛。

母亲,你真的不管我们,你真的要出远门,从此不再回来了吗?

我的母亲,一辈子经历很多的苦难,却一次次的挺了过了。

她经常给我们讲她所经历的战乱,日本人如何如何的霸道,国民党兵在姥姥家如何翻箱倒柜要吃要喝;她讲述大跃进时的苦和累,为了干活起早贪黑,吃不到好处穿不到好处,做了痨病,折腾的死去活来。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总是一夜不间断的咳嗽,有时候怕吵醒我,总是用毛巾捂着嘴,不敢大声咳嗽,每年冬天总要在炕上盖着被子躺几天。

父亲给她请医生总是拒绝,有气无力的说过去这几天就好了,她用硼砂煮豆腐等等偏方治痨病。

每次犯痨病总要折腾了半个月,母亲咬着牙下地走路都打晃,但是她都顽强的挺过来;母亲经历了太多的世故,左邻右舍的人们说给母亲最大的痛苦和折磨,就是我二姐在十三岁时突然得病,还来不及救治,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上岁数的人跟我说,你二姐长得漂亮,嘴巴还甜要是活着肯定比你们谁都强。

母亲失去孩子的痛苦,并不是用简单的文字就能形容的。

她经常说“你千万别忘了你死二姐,你都是她给背大的,你从小就胖,你调皮她急得满头大汗,背着你到处走,没少磕跟头。

”母亲说这话时,眼睛里全是泪水。

正因为遭遇过丧女的苦痛,我感冒发烧,把她吓得不行,一会用手摸摸我的手,一会摸摸我的脚丫,几乎一夜都不能眨眼。

印象最深的就是,爸爸去凌钢拉脚,我深夜患病连哭带闹不让母亲消停,她手里没钱,黑灯半夜敲队长家的门,恨不得跪下磕头,借出20元她背着我深一脚浅一脚的往公社卫生院奔。

经过检查,我就是一般性感冒,医生怪母亲大惊小怪,妈妈回到家里却病了六七天。

邻居们想起了就对我说,你必须对你妈要好,她对你们可护犊子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吓着。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还是打过我的,六岁那年,因为贪玩忘了回家,母亲到处找我,牲口圈、水井旁等等,后来在树林里找到正在逮蛐蛐的我,当时我就挨了母亲两鞋底子“你个小冤家,都把我吓死了。

”,母亲眼泪都掉出来;十三岁那年,我领着三个同学在山上的水坑洗澡,被老师告到母亲那里,她把我摁在炕沿上,用笤帚疙瘩打我屁股,打完了她自己坐在门槛上哭泣,在我们附近每到暑期,都会有人因为洗澡淹死......母亲对我那种情感,不能简单的用母爱来表达,我就是她的命,她就是为我活着。

亲亲故故邻邻居居们,纷纷都来看望病重的母亲。

曾经爱说爱笑的母亲,如今却陷入了深度昏迷,喊她叫她浑然不知。

她,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就好像深秋的树叶,在瑟瑟的秋风中微微颤抖,轻飘飘的投向大地。

母亲心软,亲朋好友老邻旧居,无论是谁只要张开口,总会让人闭上嘴,用她的话说“人,谁都有难处,谁家也没挂无事牌,能帮穷人一口,不帮富人一斗。

”只要家里有,她不会撒谎,总会翻箱倒柜,找出来给人家。

有时候,母亲把压箱底的钱借给邻居过年,年关到了还不好意思跟人家要,为了过年,为了给我做新衣服,有时候吃完晚饭要步行十多里到舅舅家张嘴借钱。

父亲有时候责怪她,她总是沉默,烦心的时候还是有反击的“人家肯定手头紧,谁没有为难着窄的时候,现在跟人家要钱,那不是为难人家嘛”;母亲从年轻时就喜欢孩子,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

在我印象中,凡是抱孩子来串门的,母亲总是不让空嘴,桃、杏、李子、苹果实在没啥水果,也要割一块萝卜让孩子占着嘴。

小时候,我看着母亲把好吃的给别的孩子吃,总是找一个由头耍蔫吧熊,母亲早就知道我心中的那点事,给我讲一个笑话,或者许一个愿,分散我的注意力。

她最朴实的话“摸摸别人的,自己的才长。

”母亲是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却不知道受了那家文化的影响,居然能说出这样耐人寻味的话。

母亲过世第五天,妻子在清理冰箱里的东西,居然发现母亲留给我女儿的荔枝、火龙果还有麻花等食品,看到这里我、妻子还有孩子,眼泪都留下来了。

她喜欢我女儿,女儿也疼爱奶奶,女儿放假回家总是给她买各种稀罕食品,给她洗衣服,给她洗脚,给她洗头;母亲像个孩子背着我们给孩子藏东西.....虽然邻居们说,母亲都八十多了,得了急病没了,那是她修来的福,自己没遭罪,没折腾儿女。

我们全家看到冰箱里的一切,却觉得母亲那样深爱着我们,她是多么的舍不得离开我们呀。

母亲肩膀上能扛事,心里能装事,眼睛会看事。

母亲在56那年,父亲就离我们而去。

父亲闹病四年多,为治病不得不四处借钱,直到去世时已经债台高筑。

母亲却显得很淡定,对我总是那么宽容,我在一般人眼里是眼高手低不会过日子的人。

很多亲友在母亲面前,很正经的说必须对我严加管教,跟瓦匠到四外盖房赚钱,或者跟着表哥下关东等等。

母亲总是很平静的说“我就这一个儿子,只要他不嫖、不耍钱,想干啥就干啥。

”她护着我,恐怕我受到伤害。

她盼望着我,早日能有出息。

若干年后,我要出去工作,很多人都在背后撇嘴说风凉话,母亲起早给我做了鸡蛋炒干饭,端详着好像不认识我似的,半天她开心的笑了“我儿子翅膀硬了,也该出去转转了,你别惦着妈,妈骨头硬没事。

你在外面,要干正经事,凡是要多干少耍嘴皮子,要记住宁可身受累,也不要脸受热。

儿子,你在外面好好干,实在干不了,咱回家种地,也能过一辈子。

”母亲一辈子清贫,没有给我们留下财富,但是那种精气神,还是让我感到很充裕,觉得她是一个永远值得我去热爱的母亲。

正因为母亲看得开,我才能在外安心工作,脚踏实地的做人,扎扎实实做人,至今虽然还不富裕,但是比前些年总还是上了一个档次,在母亲的影响下,没干过让人戳脊梁骨的亏心事。

我记得我领着妻子第一次进门的时候,母亲欢喜的不得了,问这问那总有说不完的话,对妻子更是百般呵护,她拉着岳母的手说“妹子,我拿孩子当闺女看待,要是有半点差错,你问着我。

”关于这一点,我妻子是最有体会的,早晨饭都是母亲亲自做,这种习惯坚持到最后,母亲说“媳妇不容易,我不当坐婆婆,只要我能喘气,就不给儿女们添累赘。

”她的衣服我妻子想给她洗,都被她拒绝了“我大老婆子脏,我自己洗吧。

”母亲就这样固执而又顽强的活着。

邻居们说起话,都这样说“去年,你妈最不好过。

你媳妇出在车祸赤峰住院,她着急上火,一天天走里磨外,说起你们眼里都含着泪,她身体不舒服,我们想给她买药她不干,自己走着去让医生看病。

她说,我必须把儿媳妇侍候好了再死,我心疼儿媳妇。

”妻子出院后,她亲自炖骨头汤,亲手做饭,年老体衰累得她腰疼只能弯弯着腰一步一步挪,我心疼母亲,要动手都被她回绝了,她说我做饭不受吃,病人会做毛病的,她真得把我妻子当成了亲闺女看待。

母亲就这样静静的躺在那里,极其微弱的呼吸,却看不出有任何苦痛的表情。

远在沈阳的表弟得知母亲的病情后急急忙忙往回赶,为啥也要见老人最后一面。

表弟在十多岁时,就失去了母爱,母亲亲手给他做针线活,点着煤油灯纳鞋底,没白带黑的做衣服。

母亲每次回娘家,总要背着我给他摘桃、李子、大黄杏;远在上海的叔伯弟弟也要回来,还是被我死活劝住了,路太远来回折腾犯不上。

因为在他的成长中,对母亲留下了太多的情感记忆,我婶子对我弟弟说“因为有你大娘,你才有你一条命”;我女儿放假看到奶奶奄奄一息的情景,马上急眼了怪我不早告诉她。

女儿满眼是泪,在场的人唏嘘不断,她紧紧的抓住奶奶,大声呼喊“奶奶,我是英子,你说话呀,我的好奶奶。

”母亲,此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