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05452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docx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古诗三首教案

3 古诗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写了我国古代的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等节日的传统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

寒食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

《寒食》这首诗描写了暮春时候长安城白天满城飞花,傍晚皇宫分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家的情景,展示出寒食节长安城独特迷人的风光。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写作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年,诗中的乞巧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也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

这首诗借民间传说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见的故事,表现了织女对牛郎绵绵不绝的思念,反映了汉末战乱使民众陷入长期夫妻分离的痛苦生活之中的现实。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六年级的学生学过不少古诗,对古诗有一定的了解,而且有一定的朗读能力。

本课的三首古诗主要写了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节日及其习俗,学生虽然对此了解有限,但探究古人过这些传统节日时会有哪些活动,还是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们会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

1.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的来历及相关知识。

2.将课外的大量文化资源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

3.对于新学的古诗来说,吟诵是教学的重点,应采用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4.引导学生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并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轻松理解诗意。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借助插图和注释,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节日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文化内涵。

重点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诵读和赏析,体会叠词的精妙运用。

3.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理解诗句的内涵。

难点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节日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文化内涵。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上网查找有关寒食节、乞巧节、中秋节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正确读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学习古诗《寒食》。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歌的意境。

重点

1.能正确读写“侯、章”等生字。

了解“御柳、汉宫”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学习古诗《寒食》。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品读诗歌,想象画面,感受意境。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寒食》,首先介绍一下作者。

(多媒体出示)

2.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古诗。

(多媒体播放录音,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把学生带入意境。

3.解释题目。

寒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从这一天起家家禁火,三天不生火做饭,只吃现成的食物,所以叫寒食。

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把不认识的字圈画出来,然后借助工具书认识它们。

2.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

三、学习《寒食》

(一)品词赏句,理解诗意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指名读。

(2)处处“飞花”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寒食节时长安城怎样的景象?

(3)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抓住“无处不”一词,感受全长安城沉浸在浓郁的春意之中的盛况。

处处“飞花”不但写出了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表现出寒食节的暮春景象。

(4)写了“飞花”,诗人为什么写“御柳”呢?

(从侧面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

(5)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和重音,读出诗的韵味。

2.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指名读。

(2)“轻烟散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总结:

生动描绘出一幅皇宫中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的轻烟,告诉了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马嘚嘚的马蹄声,让人犹如身临其境。

(4)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

如果你是长安城的百姓,看到这情景你会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理解作者借此现象表达的不满和嘲讽。

(5)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6)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二)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1.读了这首古诗,你的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

(飞花、御柳、轻烟等。

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舞杨花柳絮是什么样子的吗?

3.当你看到这散入五侯家的“轻烟”时,你想说什么?

4.带着对春天勃勃生机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不满之情来读。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长安城的景色。

从白天长安城里柳絮杨花的春景,到夜晚百姓家家禁火,但宫廷却忙着传赐新火的场景描写,确切地表现出寒食节的景象。

2.作业:

背诵《寒食》。

寒 食

第二课时

1.学习并背诵《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

2.了解《迢迢牵牛星》的大致内容,初步感受织女的人物形象特点。

3.理解《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描绘的场景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一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

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

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另外两首古诗。

二、学习《迢迢牵牛星》

(一)新课讲授

1.请同学们讲讲《牛郎织女》这个故事。

2.教师介绍《古诗十九首》相关内容。

(多媒体出示)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读得怎么样?

(教师随机指导:

出示有朗读节奏的诗)

3.指明学生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齐读。

5.通过刚才的朗读,就诗的内容,老师有几个问题:

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

谁把这首诗的内容概括地说一说?

(织女。

主要写了织女思念牛郎。

(三)细读悟情

1.我们都知道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可织女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我们却知之甚少,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默读全诗,想想:

织女是一位________的女子?

你是从哪一句诗或者哪个词语中感知到的?

(1)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织女是位美丽的女子。

我从“纤纤”“素”这两个词语中感受到的,诗中刻画的织女的手不仅修长柔美,而且白皙。

虽然诗中只刻画了织女的手,但俗话说手是女人的第二张脸。

可以想见织女一定是一位美丽的女子。

②织女是位勤劳的女子。

从“札札弄机杼”一句诗中可以看出,织女在织布,织布机发出了札札的织布声;从“终日”可以看出织女一整天都在织布。

(2)织女整天都在织布,可是为什么一整天连一匹布都不能织成呢?

(因为她内心思念牛郎,无心织布,所以一整天连一匹布都不能织成。

)织女的思念还能从哪儿感知到?

(泣涕零如雨。

)她为什么会哭泣呢?

(因为思念牛郎,内心饱尝着思念的痛苦。

(3)古人将哭分为三种,其有泪有声者谓“哭”;有泪无声谓“泣”;有声无泪谓“嚎”。

而织女则是——(泣)。

织女默默地流着眼泪,由此可见,织女的内心一定是——(痛苦,伤心)。

(4)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句诗,读出织女内心的痛苦,伤心。

2.在你心中,织女还是一位怎样的女子呢?

(1)她是一位痴情、专情、深情的女子,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中可以感受到。

即使被银河阻隔,不能与牛郎交谈,仍然静静地看着牛郎的方向。

(2)此时,织女凝视对岸,悄然无语,外表极平静,那织女的内心呢?

哪一句诗写了织女的心理呢?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这句诗是什么句式?

(反问句。

(3)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再次朗读。

你认为织女的心中有怎样的感情?

为什么?

(怨恨,无奈,悲痛、哀愁……银河无法跨越,只能远远地看着,默默地思念。

(四)写法分析

这首诗歌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用了许多叠词。

)用叠词有什么作用呢?

(读起来具有音乐感,朗朗上口。

内容上:

反复渲染,起强调突出的作用。

(五)主旨拓展

1.牛郎织女本是天上的神话传说,这首诗写出了织女因为银河的阻隔不得与牛郎相见的痛苦、怨恨。

诗人仅仅只是为了写天上的爱情悲剧吗?

我们来看一看时代背景(多媒体出示)。

2.这首诗借写天上牛郎织女的分离,其实是为了写人间的别离,天上人间同样上演着悲剧,表现出诗人对人们同情。

3.最后,我们一起来齐背全诗。

再次感受诗人哀怨动人的情感。

4.这首诗刻画了一位美丽、勤劳而内心痛苦、无奈、怨恨的织女,作者是如何表现织女的内心世界的?

(通过刻画织女的动作、心理活动和情态。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

(一)激趣导入

1.“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学习王建的《十五夜望月》,这是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有名的一首。

2.作者简介。

(二)指导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把握节奏、感情基调、语速等。

2.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和手里的工具书理解诗意。

(三)品读感悟

1.这首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你能找出来并抓住它的特点描述出来吗?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

2.小组讨论:

根据以上的景物描写,概括说说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和意境氛围。

(1)画面:

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庭院中,树枝上影影绰绰,安歇着几只乌鸦。

夜渐渐深了,清冷的露水湿润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清香。

(2)意境氛围:

展现了一幅月光澄澈、万籁俱寂、寂寥、冷清而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给人一种凄清、冷寂、孤独之感。

地白——积水空明、素洁澄静、清冷之感

栖鸦——安静、寂静

冷露——清冷

3.结合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时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

(孤独寂寞,离别思聚、望月怀人,思深情长。

4.通过写凄清冷寂的景物,抒发作者孤独寂寞、离别思聚的情感,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5.如果把结尾改成“今夜我独望明月,无限秋思落心头”好不好?

(诗人在这里并不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采用委婉的疑问语气,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改了就没有这种意境了。

6.《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撒向人间。

而“在”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四)小结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

2.将《迢迢牵牛星》试着改编为情景剧。

3.搜集借助月亮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迢迢牵牛星

同情、不满

十五夜望月

白、栖→湿→望→落

愁思之深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练、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语境,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