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0774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练习题.docx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练习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练习题.docx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练习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练习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迫使国民政府正式对日作战的是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2.下面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共立即发表宣言,倡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C.《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奠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D.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心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共同点是  A.政治基础相同B.合作方式相同C.主要任务相同D.社会主要矛盾相同4.淞沪会战期间,华北日军入侵的目标是A.山东B.山西C.河南D.江苏5.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淞沪会战结束②平型关大捷③台儿庄战争④南京陷落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③①④D.②①④③6.表明日本侵华战略意图失败的战争是  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C.太原会战D.台几庄战争7.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  A.台儿庄战争B.临沂战争C.平型关大捷D.忻口战争8.八路军、新四军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质上是A.协助国民党正面战场B.收复失地C.壮大人民力量  D.开辟新的战场  9.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中,被国民党侵占的解放区面积最大的是在  A.陕甘宁B.晋察冀C.冀鲁豫D.晋冀豫10.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最主要的目的是A.总结抗战的经验B.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C.指明抗战的正确道路D.开避敌后战场11.日本占领下列城市的先后顺序是  ①上海②北平③天津④南京⑤武汉⑥广州  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③①④⑤⑥C.②①③⑤④⑥D.③②①④⑤⑥12.日本速战速胜灭亡中国计划破产的标志是  A.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的顽强反抗B.台儿庄战争的胜利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扩大  D.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13.下面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日军迫于战线过长,无力对正面战场发动大规模的进攻B:

中国方面在正面战场连续败退,没有力量很快打败侵略者C.西方国家普遍支持日本帝国主义改变战略方针D.汪伪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14.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侵华的重点是A.加强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B.推行“治安强化运动”C.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D.进攻正面战场  15.抗战相持阶段,英美极力对国民党进行劝降,其目的是A.变中国为他们共有的殖民地B.对付他们共同的敌人德国C.推动日本进攻苏联D.维护其在远东的利益  16.抗战期间,日军在沦陷区大肆进行经济掠夺的直接目的是A.资本积累B.转嫁危机C.削弱中国D.以战养战17.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定为“统制事业”的是指  A.农业方面B.工矿交通运输业方面C.金融方面D.学校教育方面18.日军在华北地区推行“治安强化运动”的主要目的是A.封锁包围敌后抗日根据地B.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量C.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D.加紧搜刮掠夺中国人民19.日伪政权在东北沦陷区加大教育比重的是A.学前教育B.初等教育C.中等教育D.高等教育20.抗战期间,江南十多万农民举行暴动,消灭了日伪军的A.清乡队B.筹款队C.征粮队D.抢田队  21.抗战以来,蒋介石集团把政策的重心对外转向对内的标志是A.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B.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C.制造皖南事变D.“溶共、限共、防共、反共”方针的确立22.将下列事件按因果关系排列应是  ①蒋介石反共倾向日益增长②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诱降政策  ③日军侵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④蒋介石政策的重心对外转向对内A.②①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②①④D.②③④①  23.中共中心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主要是针对  A.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伪政权B.近卫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后鼻勺政策转变D.国民党顽固派制造航南事变24.1939年,国民政府政策发生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A.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接连失利B.汪精卫集团叛国导致国民党分裂C.日本政策的改变D.美英忙于欧洲战场上的战事25.皖南事变反映出  A.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技  B.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开始抗日转向反共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决裂D.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26.抗战相持阶段,中共果断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其根本用意是A.与国民党不能再继续合作B.以斗争求团结  C.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27.豫湘桂战争大溃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B.国民政府政治腐败  C.双方力量对比悬殊D.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  28.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对外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是A.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刨,粉碎了日本妄图吞并中国的阴谋B.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C.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  D.大批国民党军队保存实力,避免与日军作战29.官僚资本在抗战时期急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A.大发战争财B.依靠英美的扶植  C.实行统制经济政策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0.抗战开始以后,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特征是A.以命令的形式处理党政军的一切事务  B.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垄断地位C.大力发展特务组织,残害革命人士  D.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三者互相结合、渗透  31.百团大战前,八路军总部的战争预备令中指出:

“于国际形势的变动,国内困难增长……投降危险亦随之严重,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  展较大胜利的役,创立显著的战绩,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兴奋抗战的军民,争取时局好转,这是目前严重的政治任务。

”对文中“国际形势的变动”理解正确的有  ①当时法西斯势力占优势②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③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推行绥靖政策④苏联参加“二战”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32.中共组织百团大战是为了①克服投降危险②争取抗战形势好转  ③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日精神④提高党和八路军的威望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③  3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共两党仍存在斗争的根本原因是A.阶级矛盾有时上升为主要矛盾B.两党对日本侵略的认识程度不同  C.国民党是出于舆论压力被迫与共产党合作D.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34.朱德赞扬百团大战“带有全国性的伟大战略意义”,主要是因为A.沉重打击了日伪军B.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C.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D.扭转了时局  35.1939年初到1940年间,为逼迫国民政府投降,日军发动局部进攻的目标是①华北②华中③华南④豫湘桂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36.按“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政权,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主要的依据是  A.争取了中间力量B.调动了一切反日阶级、阶层的积极性C.孤立了顽固势力D.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7.中共在抗战时期提出了不同于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其主要依据是A.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B.社会性质的变化C.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D.革命力量的变化  38.建设抗日根据地的一系列措施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三三制”原则B.精兵简政C.整风运动  D.实行“双减双交”  39.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前提是A.推翻国民党统治B.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C.打败日本侵略者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40.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始终存在的原因是  ①英美等反对统一战线破裂②中共与妥协投降行径进行果断的斗争③蒋介石反共但又不敢彻底破裂④日本始终坚持灭亡中国的方针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41.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和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A.抗战目的B.作战方法C.依靠力量D.阶级利益42.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会战的主要原因是  A.英美支持抗日B.全国人民要求抗日C.维护自身统治D.防止日军扩大侵略  43.1938年,日本近卫首相提出的所谓日中“三原则”中,最能体现其对国民党政治诱降的一项是  A.善邻友好B.共同防共C.经济提携D.共存共荣44.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最明显的不同是  A.发生地点不同B.中国军队反应不同C.发动目的不同D.最终结果不同  45.“三三制”原则推行后,陕甘宁边区政权的性质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权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政权  C.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政权D.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46.中国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胜利的事实,充分说明了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C.要打败帝国主义必须先战胜国民党反动派D.中国的抗战和世界进步力量密切相关  47.抗战胜利前夕,全国人民同国民党斗争的焦点是A.要不要内战的问题B.什么党专政的问题  C.人民民主权利的问题D.建立什么国家的问题  48.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曾两次与中国共同发表重要文告和宣言,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国力增强  B.蒋介石政权坚持英美路线  C.中国实行全民族抗战D.美英在亚太战场需要中国的支持49.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最主要的一次代表大会,这主要是因为  A.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B.主张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C.主张成立民主联合政府D.规定了党的工作重心农村转移到城市50.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以下社会阶层属于“中间势力”的是  A.无产阶级B.小资产阶级C.开明绅土D.官僚资产阶级51、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接连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国共没有配合作战  B.没有争取国际援助  C.战略指导思想错误  D.是中日军事实力差距决定的52、七七事变之所以成为揭开全国抗日战争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因为A.它是日军于20世纪30年代制造的第一个侵华事件B.在事变后,中国军队进行了第一次有组织的抵抗C.在事变后,中国军民进行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D.它促成国共合作,正式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53、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这是因为A.抗日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B.抗日战争是在统一战线旗帜下各阶层、各阶级、各爱国人士广泛参加的战争  C.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抗日战争是得到了全世界进步力量支持的战争54、抗战胜利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A.取得了近代反帝斗争的彻底胜利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壮大  C.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和平民主建国D.蒋介石的统治力量遭到严重削弱二、材料解析题5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要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中国卖国贼,不争取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参加斗争的战线,是不能成功的。

共产党与苏维埃一定要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为彻底解决土地问题,解除农民土地问题而斗争。

……在日本占领区,及其附近区域首先是没收汉奸卖国贼的土地财产分给农民,然后从斗争的过程中依据群众自己的经验,把斗争深入下去,进入彻底解决土地问题。

  ——自1935年12月25日《中共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材料二:

承认农民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

故党的政策是扶助农民,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保证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

  ——自1942年1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回答:

①两则材料反映党的土地政策是否有变化?

为什么?

  ②政策的变化是否意味着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为什么?

  ③党的土地政策中体现出农民在革命中处于何种地位?

  5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日两国比较表  项目面积人口兵力飞机海军舰艇钢产量日本37万平方千米7000万100多万4000架万吨580万吨中国960万平方千米45000万300多万305架万吨9万吨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给予中国了亿美元的援助,并派航空志愿队2000多人来华参战;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大量武器和物资;加拿大、美国派遣白求恩医疗队来华;印度派遣柯棣华医疗队来华。

还有许多国家在物资、道义上支持中国。

当时日本,除了德意法西斯国家支持外,受到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谴责。

  ——自《中国近现代历史讲座》  回答:

①根据材料概述中日两国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②根据各自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

三、问答题  57.比较革命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异同点。

  58.20世纪30年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对日政策有哪些变化?

简要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A3.C4.B5.D6.A7.C8.D9.A10.C11.B12.D13.C14.C15.C16.D17.B18。

B19.B20.C21.D22..C25.C26.C27.D28.C29C30.D31.C32.B33.D34.C35.B36.B37.C38C39.B40.A  二、55.①有变化。

材料一要彻底解决土地问题,当时全面抗战未爆发,国共尚未合作,彻底摧毁封建制度仍是革命的主要任务。

材料二是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主要是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

②没有损害农民利益。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形势的变化,党及时调整了土地政策,无论是给农民以土地还是减轻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出发点都是要保证农民的利益。

③农民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

  56.①日本军事力量强大、中国军事力量弱小;日本国土面积小、中国国土面积大资源丰富;日本失道寡助,中国得道多助。

②于力量对比表明中国难以在正面战场抵挡日军的进攻,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打败日本。

但是日本是小国,不可能占领整个中国,所以中国不会灭亡;日本禁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而中国适合打长期战争;日本在长期战争中,力量会强变弱,最后被中国所打败。

所以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三、57.相同点:

都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并推动实现的;都采取国共合作的形式;都适应历史发展,促进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发展;都于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破坏而告终。

不同点:

历史背景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前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前,日本大举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具体内容不同——革命统一战线为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政治、思想和组织上的独立,新三民主义成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两党在民族矛盾上升时的协调行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受法律保护,有更大的独立性;影响不同——革命统一战线时期,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因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使蒋介石、汪精卫公开背叛并大肆屠杀工农群众,大革命失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使逐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坚持领导,人民革命力量得到空前发展,为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解析】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两次合作,都是通过统一战线的形式,随着社会和革命形势的发展,特别是中共的日益成熟,所以两次合作呈现出不同的结果。

58.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为达到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目的,对日本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后来于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采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八一三事变后,日本的侵略直接威胁到国民政府的统治,也威胁到英美在华利益,9月,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几次大会战,担负了正面战场的抗战任务;1938  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在政治上对国民政府进行诱降,国民政府对内政策重心发生变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战遇到严重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