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51735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9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docx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docx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练习题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2016江苏如皋期末)“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

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面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成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衿制。

中国乃不国矣。

”材料中的“是役”指

A.甲午中日战争 B.抗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第二次鸦片战争

2.美国人马士对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战事的评价为:

“从那一天起,海上的优势就一直被日本占去了。

”此战事发生的地点是下图中的

A.日本挑起战端           B.黄海海战,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

C.日本进攻辽东半岛,占领旅顺、大连D.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

“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晓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

”(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4.(2015浙江宁波期末考)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一系列通商口岸。

下图中属于19世纪90年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2016浙江嘉兴期末)马汉在《海权论》中提出:

“谁拥有了长江流域这个中华帝国的中心地带,谁就具有了最可观的政治权威。

出于这些原因,外部海上国家应积极、有效地对长江流域施加影响。

”下列史实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马关条约》开商埠         B.《辛丑条约》拆炮台

C.革命党人在武昌首义      D.国民政府迁都到重庆

6.有一张发行于1900年的外国明信片,画面描述的是8个身着不同制服的外国士兵正在围攻“中国龙”。

它所反映的列强侵华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2015北京丰台校级期中考)“打鬼烧书图”是19世纪末流传于山东的反洋教斗争宣传画,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是

①它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②这种斗争具有笼统排外的性质

③体现了山东人民的反帝精神④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使它们退出了山东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8.孙中山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

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以上材料说明孙中山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

A.否定其排外主义B.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C.既有赞扬又有否定D.全面赞扬与肯定

9.(2015山东泰安期末考)法国曾拟定了一份对华条约备忘录中记载:

惩罚主要罪犯,罪犯应由各国驻北京使节指定:

在北京建立一支永久性的使馆卫队……。

据此判断,该备忘录提出于

A.184~1850年    B.1860~1870年     

C.1880~1890年    D.1900~1910年

10.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下列对他的表白解读正确的是

①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②列强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

③他认识到中国人民具有不屈的斗志④欧美日本各国不应该侵华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图三

(1)这三幅图分别是哪次侵华战争后的形势图?

请列举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

(2)通过三次侵华战争,外国侵略势力是如何一步步向内地推进的?

(3)综述这三次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

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

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

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

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摘编自《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  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

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

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

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就有德制的毛瑟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

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

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1)梁启超说:

“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此观点适用于对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

(2)甲午战争后,有人说:

“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

”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

(3)指出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与解析:

1.A解析:

根据材料“是役后,俄、法、德以仗义归辽”“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成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得出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A项正确;材料中提到俄、法、德、英等国,不是抗日战争,B项错误;“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没有割地、赔款的内容,C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涉及到英、法、美、俄四国,与材料中提到的国家不符,D项错误。

故选A。

2.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军事经过。

根据所学可知黄海海战使日本控制黄海制海权,使得“海上的优势就一直被日本占去了”。

故B项正确。

3.A解析:

材料中“平时请款辄驳诘”“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等反映的是申请军费的提议经常被驳回、朝廷和官员对李鸿章的猜忌和排挤等。

4.A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马关条约》。

19世纪90年代,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它们都位于长江流域,①②正确;③上海开放于《南京条约》,与题干时间不符;从地图上看,④明显不在长江流域,④错误。

故选A。

5.A解析:

材料中“长江流域”是《马关条约》开放通商口岸的重点区域,A项正确;《辛丑条约》拆炮台在京津地区,B项错误;革命党人在武昌首义属于国内政权争斗,C项错误;国民政府迁都到重庆是抗战时期,与题意不符,D项错误。

故选A。

6.D

7.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

“打鬼烧书图”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笼统排外的特点,由于矛头对准的是洋教,也体现了反帝精神,①②③正确,“打鬼烧书图”并没有使教会势力退出山东,④错误。

故选B。

8.C解析:

义和团是“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反映孙中山否定其盲目排外主义,而“其勇锐之气……不可消灭的”反映孙中山赞扬其反侵略精神。

9.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

由题干信息“罪犯应由各国驻北京使节指定”“在北京建立一支永久性的使馆卫队”说明北京已经有列强驻兵,这种现象发生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

故D项正确。

10.B解析:

八国联军侵华的确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但其瓜分中国的计划并未实现,没有实现的原因是列强侵华受到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

故①③符合题意。

11.【答案要点】

(1)图一: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图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图三: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2)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外国侵略势力主要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逐步扩展到整个沿海地区,并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势力已深入到长江上游的内地。

(3)三次侵华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之中。

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解析】本题属于图片型问答题,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观察图片。

本题可以从通商口岸突破。

12.【答案要点】

(1)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

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

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2)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

(3)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