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0868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docx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型和答题思路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1)象征(托物言志):

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

突出本体的××特征。

模式:

写什么,从什么突出某某什么特征

(3)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

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4)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什么自然景象或什么生活场景,表达作者什么真挚的思想感情+使文章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

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

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

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

作用:

照应+照应的东西,是某某情节严丝合缝。

模式:

为下文埋下伏笔或做铺垫+作用

(8)照应:

记叙文:

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

强化××论点。

散文:

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

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

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

塑造形象,表现+主题,使读者感受+感受的内容。

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形象生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写出+什么,增加文章+(语言色彩)。

②拟人--把某某当人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什么。

③夸张--为突出+事物特点或强调+感受。

 ④排比--增强+某某气势,加强某某表达效果。

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对+什么的注意、启发读者对+什么的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四、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文章把这六个写出就行)

五、记叙顺序:

顺叙:

使事情叙述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中心明确。

倒叙:

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

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叙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叙述原来的事情。

(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或人物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使文章脉络清晰(4)结构紧凑。

六、描写角度:

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是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或环境、气氛作直接的描绘,作用是让读者直接感知人物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和环境的规模、事件的气氛等。

侧面描写:

是指从侧面烘托任务对象,常常能起到正面描写到不到的效果。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或小说更加生动和感人,人物特点更加突出。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结合上下文答作用,下面模式只是某些作答之例)

语言描写:

表露人物感情、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模式:

表露某某什么情感,揭示什么心理活动

动作描写:

显示人物精神与性格,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模式:

显示人物+性格+使人物怎样

神态描写:

属于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和外貌描写。

1、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2、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心理及思想性格等。

3、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

反映精神品质。

模式:

描绘了+人物+

(1)、

(2)、(3)+预示什么结局或使人物更加生动形象

心理描写:

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肖像描写:

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作用(效果)从视、听、味、触全方位的介绍什么,使读者怎样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用+描写方法+描写了一副什么景象+渲染什么气氛或表达什么感情+揭示或预示什么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

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细节描写概述作用:

简单明了的介绍或交代了什么,为下文怎样。

细节描写:

揭示什么,为下文怎样或写出人物什么

新闻常识

1、新闻概念:

对新近发生的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报道

2、消息结构六要素:

标题(引标,正标、副标),电头,导语 ,正文,背景,结语

3、消息内容五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4、新闻分类:

按内容分:

消息、通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等)

按载体分:

报纸新、电视新闻、广播新闻、图片新闻等

5、新闻一般性特点:

用事实说话、时效性、真实性、简明性

6、其他的文学手法要求

十二、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逻辑顺序:

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递进,或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

十三、说明方法:

举例子:

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什么情况或或什么事理,使读者便于理解。

列数字:

从数量上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地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

打比方:

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作比较:

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某事物或某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对某的想象,获得一个某特性深刻的印象。

{下定义: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突出事物或事理的某主要内容或某主要问题。

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

作诠释:

对某事物进行了解释。

}两者都是使表述更详尽和具体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加清晰、有条理。

摹状貌:

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引用:

1、引用具体的事例更具体的说明了什么,体现说明文准确性。

2、引用名言更有说服力的说明了什么,增添文章文采,体现说明文准确性。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

《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

《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

《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

《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

《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例:

《孔乙己》开端部分通过描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来往酒客的情形,交代了当时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了铺垫。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

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

可以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

举例(或事实)论证举+什么事例,证明了什么论点,增加文章可信性,使论证浅显易懂、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证明了+观点+增加文章的文采,使论证更概括深入

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将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使是非曲直更加鲜明,突出强调了+观点,给人深刻印象

比喻论证将什么比作什么,证明了+观点+把抽象深奥的道理具体生动形象、浅显易懂,让读者更易于接受

引用论证1、引用名人名言:

引用什么+证明的观点+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2、引用逸闻趣事:

引用+什么+证明的观点+增加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因果论证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使人对事情前因后果了然于心,增加论证说服力

理论论证证明了论点的普遍性和规律性,使读者的认识更加深入

(注:

上面所说的观点都应该是最近的分论点,没分论点的答总论点)

二十、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驳论分反驳论点的、论据的、论证的或都有得)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一般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

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奠定文章的感情基础

  2、文中:

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

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

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

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词语:

某意思+写出了什么;句子:

运用什么+生动形象或其他特色+写出了什么特征或作者什么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

为什么?

  动词: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

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

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怎样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怎样,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

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

(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

回答清楚说明什么怎么样,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

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

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风格:

柔婉豪放  灵秀  庄严 绮丽  朴实 繁复  凝练生动

(八)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

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

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

承上启下(过渡)。

常见表现手法解析

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衬托

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先抑后扬

引发好奇,感情铺垫,。

托物言志

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

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动静相衬

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

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联想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引用

引用名言使文章更有深度,更有说服力。

景物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视觉还要考虑观察的角度、顺序等,如从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从高到低,或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等。

或者从时间的顺序。

景物描写手法

细节描写:

使用大量生动、贴切的比喻,绚丽的文字,斑斓的色彩,进行浓笔涂沫。

例如《荷塘月色》的一些段落。

白描:

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的写法。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的描写就是这样。

也可以说,白描实际上是用叙述的方式进行描写。

静态描写:

指平面地静止地对人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动态猫写:

指以动来写静,或把物用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

采用对比方法写景。

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采用象征手法写景。

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写景衬托人物心情;写景点明时令、地点;写景表现人物关系;写景表现人物性格;写景渲染气氛。

环境描写作用

自然景物描写

环境、场面描写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忧国伤时:

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

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具体地说,就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4、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二)文体知识

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

古代文体:

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

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

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

1、古体诗、近体诗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

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

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

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唐宋八大家是?

三苏一曾一王欧韩柳

辞即楚辞,属诗歌。

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3、词、曲元曲四大家是?

郑关白马、(光祖)(汉卿)(朴)(致远)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

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

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这数字是重点)。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

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

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

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了解就行)。

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

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4、史传文

属历史散文,包括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如《史记》、《汉书》、“二十四史”)、断代体(如《汉书》、《后汉书》)、通史体(如《史记》、《资治通鉴》)。

5、论说文

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

“论”议论事理;“说”申说事理。

6、杂记文

包括名胜游记、山水游记。

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四类。

杂记文范围很广,在部分题目有“记”字。

记载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科学资料、文字考证等文章均包括在内。

7、应用文

包括奏疏类、碑志类、祭文、赠序四大类。

现代文体:

现代文体主要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杂文等。

此外还有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

1.记叙文(要素、人称、顺序、中心、详略)2.说明文(对象特征、条理、方法)3.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4.应用文(书信、电报、规则、计划、总结等常识)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

一、句子成分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

(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例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

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

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