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1012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第八天精校Word版含答案

寒假第八天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

“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

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

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

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

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

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

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

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

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

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

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

“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

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综合、直观、凝练是它的主要特征,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

B.“评点”的语言自成特色,大多较为简短,往往三言两语却切中肯綮,犀利又独到,睿智幽默,发人深省或引人会心一笑。

C.“评点”以原著为载体,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又与原著融为一体,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D.“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重获新生。

D.“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

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批评家。

B.“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C.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

D.文艺评论的作用重大,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新经典。

2、阅读下面的这篇散文,完成1~3题。

老 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

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

因为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

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

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

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

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

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

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

我也忍不住笑了。

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

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

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

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

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

“太斩劲了”!

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

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

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宛如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

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

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

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

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样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

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

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做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

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

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老腔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得到了赵季平的赏识。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D.作者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但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

2.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

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3.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

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据国家汉办粗略估算,目前除中国(含港澳台)之外,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包括6000多万海外华人华侨,以及4000多万各国主流社会的学习和使用者。

2016年参加HSK(新汉语水平考试)等国际汉语考试的全球各类考生达到600万人次。

汉语也愈发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重视,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

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普遍提高,也呈现出了低龄化趋势。

在很多欧美国家,出生于精英家庭的小孩,从小学习中文已成为当地一种流行趋势,这使得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更受欢迎。

不少家庭纷纷开出高薪聘请华人保姆,帮助子女更好地学习中文。

近日,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公布了一项对上千名英国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文被英国家长选为“未来最有用”的语言, 51%的家长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习中文。

过去10年间,学习汉语的法国中小学生翻了四番,汉语现已是法国初、中等教育里位列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之后的第四大第二外语。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

  

   “各国汉语教学正在由普及型、兴趣型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组织机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样化。

”国家汉办负责人马箭飞告诉记者,“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教育机构迅速增加,学员规模持续扩大,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民众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活动进入社区、植入草根,形成了校内校外互动,各职业、各年龄段、各种身份学员广泛参与的热烈氛围。

”   

目前,学历教育、学分教育与培训教育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多层次、立体化的汉语国际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洲别

汉语数学机构数量

汉语学习人数

机构数(个)

全球占比(%)

人数(万)

全球占比(%)

亚洲

5483

81.4

1734

84.8

欧洲

6483

9.0

103

5.0

美洲

4957

6.9

135

6.6

大洋洲

1235

1.7

49

2.4

非洲

703

1.0

24

1.2

总计

71861

100

2045

100

图表来源:

国家汉办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材料三:

   

   汉语为什么这么热?

其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各国渴望更多地借鉴中国经验,而汉语无疑是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

其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学好汉语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正如一些荷兰家长指出的那样“掌握汉语能让孩子站在更好的起点”。

其三,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彰显出大国的气质和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使得更多的国家愿意与中国加强交往与合作,也使得汉语逐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

  

(摘编自《南方网》)

材料四:

    

   具体来看,“汉语热”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

数据显示,近年来,欧美各国高中生学习中文的比例跟其他外语比起来并不高,中文仍是小语种的一种存在。

此外,从学习汉语的阶层来看,多集中在中上阶层,外国普通老百姓对中国仍然缺乏直接接触,对中文的应用也相对较少。

“汉语热”其实质是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这一过程将不可避免的遭遇到文化差异的挑战,“汉语国际传播”要有意识地做到“入乡随俗”,尽量在不失汉语独立品格的前提下做到与差异文化完美结合。

其实,“汉语热”也并非新现象,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北京举办奥运会等重大事件节点前后,国外都一度出现过学习汉语的热潮,随着中国的发展,汉语学习的规模有了显著提升,但地位仍不高,国际官方场合使用汉语的比例仍不高。

  

(摘编自《中新网》)

1.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美很多国家的出身于精英家族中的孩子从小学习中文的流行趋势,是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受欢迎的原因。

B.美洲地区虽然汉语教学机构数量全球占比比欧洲低,但汉语学习人数却比欧洲多,占到了其人口总数的6.6%。

C.“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会给国外懂汉语的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D.作为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肯定会遭遇到文化差异的挑战,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做到“入乡随俗”。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对而言,材料二既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又采用权威机构的图表数据,专业性最强,而其他三则材料只是概述,略逊一筹。

B.材料四夹叙夹议,没有把报道与评论分开,将客观事实与个人观点混杂在一起,会让读者无法客观了解“汉语热”的现状。

C.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汉语教学成为第二外语事实,反映出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有了提高。

D.“汉语热”不仅体现出外国对汉语的关注,也体现出其对蓬勃发展的中国的关注,还折射出中国的大国担当和日益加强的对外交流合作的影响力。

3.综合四则材料,简要概括目前海外汉语学习的特点。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登九峰楼寄张祜[注]

【唐】杜牧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注】据《云溪友议》载,长庆年间(821—824)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张祜和徐凝同应贡举而未能分出谁当首荐。

白居易遂出试题命二人决赛。

结果列徐第一,张第二。

张以为耻,遂“行歌而返”。

后杜牧颇为张祜抱不平,写此诗寄赠张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孤起”一词,写角声凄厉,实际上也烘托出诗人独自登上九峰楼孤寂黯然的心境。

B.颔联把无形的离思别情寄寓在碧山、芳草等景物中,情景相生,显得丰满具体,意蕴深长。

C.翠峰依旧,徒添知己之思;芳草连天,益增离别之恨。

“思无尽”“恨即休”是本诗的诗眼。

D.尾联一个“轻”字表现出张祜蔑视权贵利禄的名士风骨,暗寓对张祜的赞赏。

2.讲究“兴寄”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点,要求诗歌不正言直述,而是托物(景、事)兴情,有所寄寓。

杜牧“兴寄深远”的诗风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乌栖曲①

李白姑

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②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东方渐高奈乐何!

   【注】①乌栖曲:

乐府《清商曲辞•西曲歌》旧题。

②银箭金壶:

指铜壶滴漏,为古代计时工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两句通过具体描绘吴宫的豪华和宫廷生活的淫靡,勾画出日落乌栖时分姑苏台上吴宫的轮廓和宫中美人西施醉态朦胧的剪影。

B.“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中的“未”和“欲”两字,紧相呼应,微妙而传神地表现出吴王那种惋惜、遗憾的心理。

C.“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两句从正面描写吴王、西施寻欢作乐的情景,写出他们看着一轮秋月坠入江波,而此时天色已近黎明。

D.“东方渐高奈乐何”的结尾意味深长。

这一句,既像是恨长夜之短的吴王所发出的欢乐难继、好梦不长的叹喟,又像是诗人对沉溺不醒的吴王敲响的警钟。

诗就在问中陡然收煞,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省。

E.这首诗在构思上有显著的特点,即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写出吴宫淫逸生活中自日至暮,又自暮达旦的过程,在形式上也做了大胆的创新。

2.整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补充下列句子。

1.文中用朝菌、蟪蛄、冥灵和大椿的例子为了论证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分别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

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3.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在意外界的评价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4.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举了达到这境界的三类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

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

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秋节期间,在“传统节日与当代价值”的国际学术对话中,一位年轻的外交官,对传统节日给出了一个令人____________的定义。

她认为节日不仅是传承文化,更是人类追求艺术的极致表达。

什么是节日?

“节”本意取自竹节,但我们给了它更多的思想内涵——生活在时间的流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八月十五这一天,本就是每年十二个圆月中的一个,这“节”便成了我们中国人内心深处与幸福紧密相连的时间密码。

  艺术是人类文化的终极表达。

____________,没有什么能比艺术做得更出色。

因为,只要是真正的美,一定会受到千千万万人的喜爱,而这分喜爱会变成文化创造的巨大动力。

面对时代变化,只有发挥这份创造力,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前提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诠释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才可能创造出为人民____________、有强烈感染力的新的节俗文化产品。

开贞起元,____________,此其时也!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同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给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刻度,以此赋予节日不同的深刻意义

B.不同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给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刻度,以此对时间长短进行深度切割

C.节就是为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的刻度,而不同民族可根据不同的文化对时间进行切割

D.节就是为无尽的时间之流安排的刻度,而不同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赋予这刻度以意义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耳目一新    移风易俗    喜闻乐见    推陈出新

B.焕然一新    入乡随俗    乐此不疲    革故鼎新

C.耳目一新    移风易俗    喜闻乐见    革故鼎新

D.焕然一新    入乡随俗    乐此不疲    推陈出新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前提上,利用包括含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

B.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

C.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传统节日被赋予艺术的多重表达

D.在保持节日文化的内涵的前提下,在尊重民心、民情、民意的基础上,利用包括含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赋予传统节日艺术的多重表达

8、下面是X市X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匠》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语文匠》编辑部:

  我是X市X中学学生张晓,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

久闻你刊大名,决定向你刊投稿。

现奉上作品《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

还望务必拔冗回示为谢!

  此致

敬礼!

张晓

2018年7月6日

9、下面是某旅行社出境游报名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李嘉诚的司机给李嘉诚开了30多年的车,准备离职。

李嘉诚看他兢兢业业干了这么多年,为了能让他安度晚年,拿了200万支票给他,司机说:

“不用了,一两千万我还是拿的出来的。

”李嘉诚很诧异,问:

”你每个月只有5-6千收入,怎么能存下这么多!

”司机回答说:

”我在开车时候,您在后面打电话的时候说买哪个地方的地皮,我也会去买一点,您说要买哪支股票的时候,我也会去买一点股票,到现在有一两千万的资产!

 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及解析:

答案:

1.D;2.D;3.C

解析:

1.依据原文“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可知,“评点”不分主与辅,选项说“通过……来辅助……”违背文意

2.原文“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即低劣的评论会影响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3.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除了评论作品外,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

选项“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偷换对象

2答案及解析:

答案:

1.D;2.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

①联想。

从老腔的腔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

②比喻。

将老腔的腔调比喻为骤雨击拍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老腔的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③排比。

几个句子构成排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