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1036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3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docx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讲解

中外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一、中国部分

1.原始的居住形态

(1)天然洞穴

(2)巢居(3)穴居(4)半穴居(5)地面建筑

2.原始居民点选址和平面布局特征:

(1)村落选址在河道弯曲内侧的向阳阶地上,土地肥沃,河流对村落呈环抱之势。

(2)村落的外围,均有人工挖掘的壕沟作为防御措施,壕沟与天然河道一起构成呈圆形的相对封闭而安全的居住区域,有若干相对狭小容易控制的出入口。

(3)住宅向心布局,围绕中心广场或者大房子,所有住宅的门都朝向中心广场,表明中心意识的萌芽。

(4)趋于明确的布局与功能分区,以安全性作为衡量位置重要性的依据,因而住宅位于最安全的圆形围合单元内,公共墓地和陶窑则位于安全性较差的边缘或外面

3.《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

两旁两夹,白盛。

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

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

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4.《周礼·考工记》对中国古代城市产生的影响

《周礼·考工记》是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最早、最完整的记载,确定了中国古都堂堂正正、方正规划、整齐划一、对称均衡、等级森严的风格特征,影响极其深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对城市主体规划结构的影响:

“择中立宫”、几何中心、中轴线、以宫城为中心,宫城中轴线作为城市的中轴线,其它建筑对称环绕布置周围。

b,对城市规划秩序的影响:

礼制的城市规划秩序,“礼”充满国家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国以“礼”制,在以后的建国中,都以“礼”为原则。

c,对城市道路系统的影响:

经纬涂道路系统,追求正南正北、垂直相交的道路,棋盘式布局,以至影响到今天的城市。

d,对规划布局方法的影响:

方格网的规划布局方法,把城市看作方格网布局,这个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点相同。

e,”相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人的规划思想,对后来城市规划和建设影响深远。

5.“三朝五门”之制是周代宫殿的基本设置原则

五门之制:

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

三朝之制:

大朝、外朝、内朝或燕朝、治朝、常朝

6.最佳城址选择模式

 

 

(1)良好的日照

(2)接受夏日的南风(3)凭挡冬日寒流(4)良好排水(5)便于水上联系(6)水土保持调节小气候

7.汉长安城的建设特点

(1)城市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但力求规整,主要的未央宫位于城西南角,长乐宫位于东南角。

城周约22.5公里。

城每面三门,每门三个门洞,各宽8米,可容4辆马车通行。

附会了《考工记》的做法。

(2)街道正十字相交,正东正北。

贯通南北的安定门内大街长达5公里。

旁三门中轴对称经纬涂的道路系统

(3)城中主要的功能区是宫殿,主要分布在城南,而财货买卖的贸易主要集中在城北,前朝后市。

(4)帝王园林:

城南曲江池、终南山

(5)居民点分布在城内各宫殿之间,称为闾里,宫殿与居民点混居。

(6)陵城: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贵族富豪,在汉长安周围黄帝陵墓处设陵城,陵城的性质是消费型城市。

闾里制:

城市中最基本的行政管理组织单位和居住单元,以25人组成一个基层单元“闾”或“里”,闾里制的城邑都设有里垣、里门,内部有十字相交的街或巷

五陵少年茂陵平陵安陵长陵阳陵

七星伴月茂陵平陵安陵长陵阳陵杜陵灞陵

8.佛教在东汉传入我国,南北朝时期尤为盛行

三国至南北朝前,长安—洛阳一线是我国城市体系的轴心地带。

建康为代表的江南城市崛起,标志着江南经济的上升趋势。

三国与西晋时期,州正式成为一级政区,开始实行稳定的州郡县三级制,至南朝后期,州郡县三级制完全崩溃。

9.曹魏邺城规划的意义

(1)曹魏邺城打破了《周礼·考工记》的传统都市模式,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开创了中国城市的“秩序性”,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继承了汉代宫室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的是区分更明确,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和等级的森严,在古代成的规划中有重要影响。

(2)整个城市的布局新颖、结构严谨,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种中轴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此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重大影响。

(3)宫城居城北中部,由大殿构成中轴线,为以后唐、宋、元、明、清都城的宫殿布局开创了先例。

10.隋唐长安城市的规划思想

(1).在继承中发展:

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而且《周礼·考工记》的规划布局思想表现得更为明显,直接影响隋唐长安的是曹魏邺城,邺城之后,北魏孝文帝关于洛阳的改建规划更直接影响隋唐长安。

(2).居民点布局方面:

严格的坊里制,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明确。

(3).道路布局突出宫殿。

(4).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大得惊人,远远超过实际需要,以大反映大一统的强大威力。

(5).风水思想影响深远,城市布局与数字概念有机结合。

11.隋唐长安规划建设特点

(1).方正的城市轮廓,宏大的城市规模。

(2).多重城墙,明显的功能分区:

隋唐以前老百姓和宫属是杂居于宫城之外和内城之间,之后才出现比较纯净的布局,就是随文帝杨坚创造的“皇城制度”,即宫城转为皇帝居住,南侧专为宫属,国家的附属机构居住在皇城。

(3).宫城居中,对称布置,左祖右社——择中立宫,以左为尊。

(4).棋盘式路网:

城市道路都是土路,没有路面。

(5).左右对称的集中市肆:

九宫格布局,核心部分是管理机构,优点是集中管理,缺点是不便于百姓使用。

(6).严整、对称封闭的坊里

12.宋代在城市发展上的新变化(1999年同济大学)

(1).定期集市的出现,市镇的产生,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2).街巷制产生,坊市制全面崩溃。

(3).构城技术的进步:

加砌砖石城墙、瓮城、马面箭楼的修建。

(4).城市更加发展繁荣:

人口规模、城市规模、经济发展。

(5).宗教建筑更加发达:

佛教、伊斯兰教、喇嘛教。

(6).传统政治中心城市的衰落。

(7).城市空间布局多不规则:

城市建设上规划建设与自发建设相结合,且后者影响不断扩大。

13.北宋东京的规划特点及其影响

(1)城市平面不是十分方正规划,道路划分也有一定的自发倾向。

(2)开封城的发展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市民阶级的抬头。

(3)开封的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系统等等,对以后都城的规划影响深远。

(4)市分布全城且沿河、路分布,形成商业街;坊市制全面崩溃。

14.《平江图》的重要价值

《平江图》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在世界上也是较早的作品,其正确地放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平江图》的绘制方法,运用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地图画法,即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这样把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里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地描述,使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

整个城市及图内标列的位置,也是按一定的比例绘制的,反映了当时具有很高的测绘水平。

15.辽有五个京城

上京 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

中京 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

东京 辽阳府,今辽宁省辽阳市;

西京 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

南京北京

16.元大都的规划特点

(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

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

反映了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传统观点,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环境加以烘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2).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3).完善的上、下水道。

既满足人民饮用水源,又使通航河道深入城内,便利商旅及城市供应,水面又与绿化相结合,丰富城市景色。

排水系统完善,施工考究。

(4).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从选点、地形勘测到先铺筑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等,都有统一的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

17.中轴线的序列是:

(永定门),正阳门,大清(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前三殿〗太和门,太和(奉天)殿、中和(华盖)殿、保和(谨身)殿〖后三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明嘉靖年间〈1523—1566〉时加建,原为一廊)、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钦安殿,神武门;景山;鼓楼,钟楼内城分割为东半城和西半城。

18.明北京城的规划特点

(1)两重性:

作为都城,上层建筑部分按照宗法礼之制思想进行布局,继承发扬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成为我国城市传统规划建设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商业活动的繁荣,反映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却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

(2)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

8km的中轴线(九重门阙)

(3)北京城内的街道:

棋盘式路网,街区内部,以胡同作为内部联系的道路。

(4)居住区:

5城37坊,且坊只是城市用地管理的划分,不是坊墙和坊门严格管理的坊里制,居住区是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

全区无集中的绿地

(5)商业区南移,布局更为灵活

(6)园林建设较元代有较大发展,大内西利用三海和琼华岛建设西苑,在中轴线上堆煤覆土成山设置景山公园。

除此之外的园林基本以王公贵族的小型私家园林为主,园林多依水而建。

(7)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饮用水多为掘井取水,下水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

19.明北京城规划建设成就及意义

明北京城创造性、艺术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轴线与对称布局手法,是中国古都规划布局的集大成者,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从永定门向北穿过紫禁城和万岁山,最后止于钟鼓楼。

中轴线上,有笔直的御道、东西千步廊、宏伟的宫殿、多大九重的门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形体不同的广场庭院、宫后的景山和钟鼓楼等,显得宏伟庄严,气象万千。

中轴线虽不及唐长安的朱雀大街宽阔,但在建筑组合及空间、景观处理方面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使人沿着这条轴线运动时,获得丰富多彩的视觉感受及心理情绪。

20.外国独占城市的特征分析

•城市规划与建设体现了明确的意图

•城市建设中的隔离和差异

•引进外国的建筑形式:

早期多古典或仿古形式,后期则现代主义色彩更为浓厚。

•表现出资本主义城市的特征:

商业区在城市平面图尚处于突出的地位

•规划图的分析:

多表现为西方古典的形式主义及早期资本主义规划特征,早期多为表现形式主义的构图,后期则多注意功能及交通问题。

21.现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简介

1.起步阶段(1949-1957)

自然增长(前4年)和机械增长(后5年)共同作用

2.城市化波动阶段(1958-1977)

(1)超工业化引起超高速城市化(1958-1960)

(2)工业调整期第一次由城市到农村的城市化波动(1961-1965)

(3)工业化停滞时期第二次由城市到农村的城市化倒退(1966-1977)

3.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1978年改革开放后)

(1)降低了城镇的建制标准,使城市数量迅速上升

(2)城市政策的调整,城市数量增加导致城市人口及其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提高

(3)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工业、农业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22.中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及问题

(一)改革开放前的城市化特点

•政府发动型动力

•城乡双重体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不协调构成

•波浪型进程

(二)20年来我国城市化的新特点及其趋势

•主体上:

推动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发展战略上:

实行梯度发展战略

•制度上:

由计划向市场转变

•形态上:

郊区化等

•内涵上:

现代化、社会化,注重质的变化

23.苏联模式:

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和延续,即国民经济计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

把城市特性归结为生产性,其职能是工业生产,城市从属于工业,认为社会主义的城市及其规划的最主要优越性为生产的计划性和土地国有化

24.旧城改造的含义

旧城是指城市建成区中某些经济衰退、房屋年旧残旧、市政设施落后、居住质量较差的地区,为了使其恢复活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调整原有的结构模式,补偿物质缺损,调整人口分布,达到振兴经济、改善环境与生活质量,一般称为旧城改造与更新。

25.旧城改造的方式

•全部拆除,重新建设

•局部修复,改建与添建,改善环境

•做地区保护规划,保护历史文化

26.旧城改造的特点

性质和观念的特点:

性质由过去的福利型转为效益型,经济观念上又投入型转为产出型,从而使经济效益不可避免地称为旧城改造的主要目标之一。

改造对象的特点:

由以居住环境为主,转向以城市机能更新为主,完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第三产业成为旧城改建的主要动因

投资主体的特点:

由过去单纯依靠国家,转向为多渠道的投资参与,旧城改造成为经济效益开发的热点。

27.历史文化名城:

由国务院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市。

1997年,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平遥、丽江作为完整的城市,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8.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

•概念上:

国外没有与中国历史名城相对应的概念,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数量多、范围广、规模大、内涵深、保护复杂。

•保护内容上,注重物质层面和历史文化非物质层面的保护

•实施上:

从整体上全面保护,具有很强的先进性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与行政范围有关的政策概念,她即赋予历史文化名城荣誉,也赋予保护名城的责任。

二、外国部分

1.卡洪城

 

2.乌尔城

•当地居民的天体崇拜与山体崇拜结合而成的宗教建筑物。

•体现了纪念性建筑的集中式高耸构图的建筑处理手法;一般为7层,逐层缩小,有坡道或阶梯通达每层;最上面有神堂(庙宇)

•与两河流域下游平原地区的广大背景相适应

•古埃及的金字塔与其有渊源关系

•对伊斯兰建筑有深远影响

3.圣地(holyland)——城邦精神的化身

•城邦的守护神和民间的自由神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崇拜,纪念性的圣地和圣地建筑群迅速发展起来。

•民主政治的确立以及城邦精神的兴起,激发了希腊社会的人性觉悟,圣地建筑由对神的崇拜转移到对人类精神的自我崇拜和对人性的讴歌。

•圣地规划布局突破了旧式的封闭形态,充分利用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了活泼多姿的建筑空间,神庙位于圣地中心,统揽全局,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圣地形制:

中心为神庙,周围建有竞技场、会堂、敞廊等公共建筑物;利用地形,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自由布局,风格多变,适宜从各个角度观赏。

4.雅典

雅典卫城建设特点:

(1)选址:

位于雅典城中心的相对独立的山岗上,高于地面70m,视觉及景观上都能控制全城。

(2)自有活泼,顺应地形,沿边设置

(3)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动态的)

(4)注重室外空间的塑造

(5)综合爱尼奥和多立克两种风格文明,以材料达到统一,卫城是为纪念波斯战争而建,故卫城内无世俗建筑

5.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特征:

(1)大多按希波丹姆规划系统进行规划建设,以棋盘式道路网布置,并开始研究功能分区,以地域性形成的聚落到城市在希波战争中被破坏。

(2)建筑艺术的价值降低,不是平民的建筑,而是为贵族所建。

(3)新的城市中心是广场,广场规整、划一。

(4)共和制城邦国解体,形成奴隶制国家,建筑可以以其自身体系与高度突出自己。

6.希腊时期城市特征

•从规模上讲,斯巴达比较大,雅典次之,是一个城市和周边一些土地组成,用地规模小,人口规模小。

•城市形成统一整体,无封闭、独立区域,功能分区不明确,广场、剧院只是一些特殊点,居民区无等级之分,都能达到公共区。

•城市形成统一整体,无封闭、独立区域,功能分区不明确,广场、剧院只是一些特殊点,居民区无等级之分,都能达到公共区。

•城市力争与自然取得平衡,建筑整体用不规则达到与不规则的自然协调,单体又以自然的特征突出自己。

•自觉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7.伊达拉里亚时期的城市建设

(1)选址(高地,利于进攻和防守);

(2)划分地区,地区再划分地块(以宗教思想为指导,天体模式,反映罗马人的宇宙观);(3)确定街道走向(依据功能划分而建);(4)城市奠基仪式

8.罗马营寨城

•1、方正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向。

•2、中间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9.威特鲁位与《建筑十书》

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的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经验,在城市建设上,对城址选择、城市形态、城市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城市选址:

必须占用高爽地段,不占沼泽地、病疫滋生地,必须有利避浓雾、强风和酷热,更有良好的水源供应,有丰富的农产资源以及有便捷的公路或河道通向城市。

•建筑选址:

探讨了建筑物的性质同城市的关系,地段四周的现状道路、地形、朝向、风向、阳光、水质等等。

•街道布置:

研究了街道与常风向的关系、与公共建筑位置的关系。

•理想城市模式:

平面形式八角;城墙塔楼间距不大于箭射距离;放射环形道路;市中心广场神庙居中;道路不直对城门,以避强风。

10.理想城市方案

11.西欧中世纪城市的类型

(1).要塞型

(2).城堡型

(3).商业交通型

12.威尼斯

13.耶路撒冷

14.巴格达

15.文艺复兴

最早产生在14-15世纪的意大利,深受拜占庭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它涉及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科学等各个方面,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以新的世界观推翻神学、经院哲学以及僧侣主义的世界观,是为资本主义建立统治地位造舆论。

16.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17.罗马市政广场

米开朗琪罗的重要作品之一,是文艺复兴时期比较早的按轴线对称布置的广场之一,它的突出成就表现在它的改建工作上。

广场正面的元老院和它的左面与之互不垂直的档案馆是原有的建筑物。

米开朗琪罗重建了元老院,并于1540年加建了博物馆。

广场平面成对称梯形,使这个位于小山顶上的虽是不同时期建造的建筑群在形式上取得协调统—;这个广场的独特之处,是它的三面有建筑物,而把前面敞开,一直对着山坡下的大绿地。

广场入口的大台阶,以锐角向上面放大,使台阶产生了缩短的错觉。

同样,广场上的两座不平行的、向后分开的建筑创造了比较深远的效果。

当走近广场中部时,精美的古罗马皇帝骑马铜像吸引住人的视线,并增加了期待感。

元老院高27米,两侧的档案馆博物馆高20米。

为了把正中的元老院强调出来,就把它的一居做成基座式的,上两层用巨柱式柱子,使元老院在两侧建筑物从平地起来的巨柱式柱子对比之下,显得比实际更高、更为雄伟。

站在元老院入口台阶的顶部,可以望到以建筑和雕像为景框的城市全景。

这个建筑群设计的特点是,使人在道路上行进中的每一瞥的瞬间合在一起,互相加强效果。

18.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特点:

•大

•总体布局像建立在封建等级之上的君主专制政体的图解

•主轴线大大加强

•更几何化,人工化

•园林地形平坦,虽然也做几层平台但不显著

19.产业革命使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

•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心区密度很高,城市畸形发展,同时也使居住环境恶化。

•城市功能结构发生了变化,破坏了封建城市以及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城市中心区的变化,早期的城市是政治统治中心向目前的经济中心转型

•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是城市的流线组织复杂化

•新兴产业带来了新型污染,带来较高物质生活的同时,产生了城市环境问题

20.法国的旧城改建

1.第一时期:

雅各宾专政时期

统治者是最下层的贫苦人民,为普通老百姓考虑的城市建设,城市建设的重点是第三等级和贫苦的手工业工人的聚居区,如开辟几条新干道减轻市中心的交通负荷,增加供水水井,清除垃圾,添置街灯,修建绿化广场等。

2.第二时期:

拿破仑帝国时期

城市建设活动主要是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为颂扬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胜利服务,如为改变城市形象,突出帝都风貌为目的,在城市中修改大街、纪念堂、凯旋门、星形广场、练兵场和早期广场的改建。

3.第三时期:

拿破仑第三时期

(1)规划者:

欧思曼

(2)规划内容:

•完成巴黎的“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大十字感到把里沃利大街向东延长至圣安东区,使它与西端的爱丽舍田园达到连成巴黎的东西主轴,并于一条与之垂直的南北干道形成一个大的十字交叉。

这个大十字交叉,均穿通市中心,是椭圆形是取得长轴和短轴。

•托宽大道,疏展城市交通,方便镇压起义者

•大规模地下排水管道系统,改善了自来水供应,增加了水压

•街道上增加了照明气灯

4.意义

•巴黎改建把市中心分散为几个区中心,它适应了因城市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分区要求,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巴黎的改建促进了城市的近代化,在市政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是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欧思曼对巴黎改造所采取的种种大胆改革措施和城市美化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使19世纪的巴黎誉为世界上最美丽、最近代化的城市。

21.郎方的华盛顿规划

22.田园城市

(一)霍华德

(二)“田园城市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1.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垄断过渡。

中小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农民涌向城市、社会矛盾加剧。

2.思想的起源

---深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社会改良而不是社会变革

---示范试验与实现社会公正

(三)“田园城市理论”的理论基础——城乡磁体理论

1.Town:

有利的因素:

获得职业岗位和享用各种市政服务设施的机会,不利条件为自然环境的恶化。

2.Country

极好的自然环境,但乡村中没有城市的物质设施与就业机遇,生活单调。

3.Town-countrymagnet

具有高效能与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又可兼有环境清静、美丽如画的乡村景色。

(四)霍华德田园城市方案

1.单个田园城市的结构

城市人口规模为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占地400公顷,外围2000公顷农业生产用地,作为永久性绿地,城市有一系列同心圆组成,六条各36米宽的大道从圆心放射出去,把城市分为六个相等的部分,若城市平面为圆形,中心至周边的半径长度为1140米,城市用地的构成是以2.2公顷的花园为中心,围绕花园四周布置大型公共建筑如市政府、音乐厅、医院等,其外围环绕一周的是占地56公顷的公园,公园外侧是向公园开放的玻璃拱廊——水晶宫,作为商业、展览用房、居住区位于城市的中间地带,130米宽的环状大道从其间通过,其中宽阔的绿化地带布置六块1.6公顷的学校用地,其他作为儿童游戏和教堂用地,城市外环布置工厂、仓库、市场等工业用地,城市外围为环绕城市的铁路线和2000公顷的永久农业用地——农田、菜园、牧场、森林等。

2.田园城市的群体组合

单个田园城市外围布置有环城铁路和永久绿地,严格控制城市规模,霍华德主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后,应停止增长,其过量部分应由邻近的另一个城市来接纳,因而居民点呈现为多中心的复杂的城镇集聚区,即若干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5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