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欣双基限时练12 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14388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欣双基限时练12 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欣双基限时练12 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欣双基限时练12 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欣双基限时练12 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欣双基限时练12 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欣双基限时练12 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欣双基限时练12 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欣双基限时练12 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欣双基限时练12 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欣双基限时练12 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欣双基限时练12 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一号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欣双基限时练12 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欣双基限时练12 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docx

名师一号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欣双基限时练12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

双基限时练(十二) 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

一、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兀(wù)       潦缩(suō)

祠宇(yǔ)干细胞(ɡān)

B.罗络(luò)澎湃(bài)

营葺(qì)绍兴酒(sháo)

C.模拟(nǐ)葭苇(jiā)

栖鹘(hú)抟水禽(tuán)

D.云涌(yǒnɡ)湓浦(fǔ)

澄清(chénɡ)彭蠡口(lǐ)

解析 A.宇yú,干ɡàn;B.湃pài,绍shào;D.浦pǔ。

答案 C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杰然特起     公车特征拜郎中

B.上干云霄北适中山以干仕

C.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无丝竹之乱耳

D.大孤状类西梁佛印绝类弥勒

解析 A.前:

独自,后:

特地;B.前:

冲、插,后:

求取;C.前:

混淆,后:

扰乱;D.均为“像”。

答案 D

3.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均为副词“才”;B.前:

介词“用”,后:

介词“因”;C.前:

其中的,后:

它的;D.前:

语助词,后:

的。

答案 A

4.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极登临之胜——“极”是“享尽”的意思,与“不得极夫游之乐”中的“极”意思相同。

B.信造化之尤物也——“造化”这里指大自然,与“造化弄人”不同,“造化弄人”的“造化”指创造、化育万物的主宰。

C.盖江西路也——这里的“路”是宋代的区划单位,与“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同。

D.张魏公自湖湘还——“张魏公”指南宋抗金名将张浚,因其谥号为魏国公所以这样称呼他。

解析 D项“魏国公”是封号。

答案 D

二、课内赏析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5~8题。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

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

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

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

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

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

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

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 名:

出名,闻名

B.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戍:

把守

C.三面临江,倒影水中 影:

通“映”,映在

D.徙倚久之而归 徙倚:

徘徊、不忍离开

解析 C项的“影”就是“影子,山影”。

答案 C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 A.均为近代“这”;B.前:

那,后:

语助词;C.前:

凭,后:

把;D.前:

表顺承,后:

表修饰。

答案 A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日记体的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

B.这段文字抓住景物特点描绘出了鲜明独特的形象。

C.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手法。

D.这段文字在记述事物的同时,插入了适当的议论及说明。

答案 D

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信造化之尤物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2)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一下,与山光水色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

三、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

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

其子立恭,能诗。

皆意度阔略。

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

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

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

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

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

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

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

延余两人坐。

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

叟识其意,曰:

“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

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

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

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

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

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

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

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

李出琵琶弹数曲。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

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

“奈何不与道士诗?

”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

“乐其无已乎?

”遂与李及道士别。

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

“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

”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

“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

“是游宜有记。

”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

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

及期余病,不果行。

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

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

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 ①丘:

坟墓。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延余两人坐     延:

邀请

B.降跽谢过谢:

感谢

C.过立恭宿别过:

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加:

超过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B项中“谢”应是“推辞”的意思。

答案 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A项中“而”:

连词,表顺承,两个动作先后进行;表修饰,形容逃跑时的情形。

B项中“焉”:

代词,那里;兼词,于此。

C项中“其”:

副词,都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D项中“与”: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同”“跟”;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和”。

答案 C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

C项中作者写作此游记的时间不对。

根据第7段内容,应是隐溪先生去世后不久开始动笔写,后来又耽误了,最后才勉强写完。

此题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错误的,其他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选文。

答案 C

1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识其意,曰:

“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

“奈何不与道士诗?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

(1)中“识”“无用”“怀”,

(2)中“窍”“作”,(3)中“已而”“揖”“奈何”“与”,这些地方要着重翻译。

句子整体翻译得准确、通顺,也是重点。

答案 

(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

“我不需要(它们)了。

”(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

“为什么不给我作诗呢?

参考译文

洪武乙亥年,我客居武昌。

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已八十多岁了,爱读道家书。

他的儿子立恭诗写得很好。

(父子二人)都心胸豁达。

但是平日深居简出,隐居韬晦,不轻易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

破晓时分,往东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北拐,走小路约十里,穿松林,涉溪涧。

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

溪边有一块圆石,能坐十几个人。

松柏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

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袭人,百鸟争鸣。

于是清扫石面坐下。

坐了许久,听到一阵鸡犬之声。

我招呼立恭起身,往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一望无际,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

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素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有光泽,好像刚喝过酒。

招呼我们两人坐下。

窗下陈列着几卷古书,立恭拿起一册《列子》,我找到一部《白虎通》,都十分想要却不便开口索取。

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

“我不需要(它们)了。

”(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盛上肉。

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酒过数巡。

立恭作七言近体诗一首,我和了一首。

酒至半酣,有人骑马经过,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十分惊讶,相视一笑,没有下马,径直驱马而去。

很快,备办了丰富的酒菜,与一道士结伴而来,于是一同入座,举杯共酌。

道士拿出一幅《太乙真人图》请我们作诗。

我作了一首五言古诗,并题写上。

立恭不写,只是不停地向道士敬酒。

道士酒力不胜,躬身告饶,引得众人大笑。

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

立恭折断竹子,凿出孔吹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隐溪老先生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

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

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

“为什么不给我作诗呢?

”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奇绝,于是再饮,我和立恭对饮,不一会就都有些醉意了。

不久太阳西下,眼看距西峰只剩一丈了,隐溪先生招呼我回去,说:

“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

”于是(我们)和李千户及道士作别。

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

“这便是我为自己选择的坟地。

”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

“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

“这次游览应该写篇游记。

”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未及动笔。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去世了,我痛哭哀悼。

与立恭相约来年寒食去给老人家扫墓。

等到了约定时间,我又生病了,未能如约前往。

过了不久,我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拜访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

还没写完,立恭拿起观看,痛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

然而转念一想,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况且在武昌逗留期间,虽然经常外出郊游,可是哪一次都不如东山之游畅快,便勉强把游记写完。

亲手誊录,寄送给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四、语言表达

13.下面是梁启超评价陆游的诗,顺序打乱了,请重新排序,只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兵魂销尽国魂空;②诗界千年靡靡风,

③亘古男儿一放翁;④篇中什九从军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②①④③

14.下面是苏轼咏小孤山大孤山的著名的题画诗,学习《过小孤山大孤山》的写法,把这首诗改写成写景的散文片段,不少于300字。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

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