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1998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爸爸的花儿落了.docx

爸爸的花儿落了

2015-2016学年度七年级1.2班语文教案

课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

课型

新授

课时序数

备课人

严有年

审核人

严有年

授课人

严有年

授课

日期

课标

解读

教材

分析

新课标指出“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本课情节波澜起伏、情感动人的特点,我在这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诵读法、讨论法来把握文本,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课出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这个单元是关于成长的主题,单元目标是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

课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最后一部分。

课文重点写的是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

知识

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过程

方法

1、理解“爸爸”的形象。

2、学习学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

2、理解“爸爸”的形象。

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难点

1、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2、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媒体教具

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

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

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肿胀(zhongzhangg)叮嘱(zhu)骊歌(li)廊堆(yan)徘徊(paihuai)抽屉(ti)

2、解释下面的生词:

(1)肿胀:

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郁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2)叮嘱:

再三嘱咐。

(3)恐惧:

惧怕,害怕。

(4)徘徊: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比喻犹疑不决。

3、作家作品简介。

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她的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

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

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富的。

迄今为止,已出版了18本书。

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作客美国》《共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另外有《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

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本文节选自《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写的是20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

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

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明。

英子对她非常同情。

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青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

秀贞与离散六年的女儿相认后,立刻带妞儿去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后英子一家迁居新帘子胡同。

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

他为了供给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

英子觉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

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

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两年前掉进河里淹死,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

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

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

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复述故事梗概。

(读和说的能力是语文的基本功,也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此题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与概括能力,同时帮助学生熟悉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3、出示思考题。

(1)、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有什么含义?

(2)、爸爸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花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什么作用?

(本题旨在让学生了解象征手法,双关修辞。

通过对爸爸性格的分析,体验浓浓的亲情,感知父爱的深沉。

小组讨论明确:

该文题目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指爸爸种的花儿凋零了,另一方面指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

爸爸是个教子有方的人,在严厉中寓含关爱,鼓励孩子坚强;很重情感,雨中送夹袄,听到弟弟遇害急得吐血;情趣高雅,非常爱花。

文章多处写到花,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全文的。

四、总结

板书设计

夹竹桃探爸爸赖床受罚

礼堂钟声爸爸的病爸爸爱花插叙

唱骊歌盼望自己长大的人闯练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长大了

作业布置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教学反思

 

2015-2016学年度七年级1.2班语文教案

课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

课型

新授

课时序数

备课人

严有年

审核人

严有年

授课人

严有年

授课

日期

课标

解读

教材

分析

新课标指出“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本课情节波澜起伏、情感动人的特点,我在这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诵读法、讨论法来把握文本,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课出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这个单元是关于成长的主题,单元目标是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

课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最后一部分。

课文重点写的是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

知识

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过程

方法

1、理解“爸爸”的形象。

2、学习学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1、理解父母对儿女的深情。

2、理解“爸爸”的形象。

难点

记叙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媒体教具

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第二课时

一、仿写句子导入新课:

母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清泉,让你在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父爱就像那直插云霄的山峰,高大巍峨,让人在孤寂之中有了依靠;父爱就像那一望无际的大海,博大深沉,他能包容儿女的美丑真假。

)(父爱是一座山峰,让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风霜雨雪也沉着坚定;父爱是一片大海,让你的灵魂即使遇到电闪雷鸣依然仁厚宽容。

二、研读课文

1、质疑:

文中对“爸爸”的回忆都是由眼前的事引发的。

试从课文中找出这方面的例子。

讨论并归纳:

(1)开篇从衣襟上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

(2)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说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

(3)从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

(4)从韩主任的讲话,我们唱骊歌,想到很多人都盼望自己长大,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寄钱的事;t文章回忆部分是插叙。

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的事。

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2、“爸爸”的鼓励和惩罚对“我”的健康成长有哪些影响?

讨论并归纳:

(1)六年前他参加我们学校的那次欢送毕业同学同乐会时,曾经要“我”好好用功,六年后也代表同学领毕业证书和致谢词。

今天。

“六年后”到了,“我”真的成为优秀的毕业生被选做这件事。

(2)六年前有一天下大雨,“我”因赖床不起而受到爸爸的打。

并坚持要“我”去上学。

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栏校门的学生之一;

(3)爸爸不拿“我”当孩子,让“我”到东交民巷的正金银行寄钱给正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我”也闯练成功;

(4)当“我”从老高那里得到爸爸病逝的消息,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安静,这是爸爸长期教育的结果。

三、研读课文,分折欣赏

1、分角色朗读13—30段,要求读出角色的性格特点。

2、出示思考题。

(1)、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2)、爸爸责打表明了对“我”怎样的态度和情感?

(3)、这件事对“我”的成长有何影响?

(本题旨在让学生掌握刻画人物常见的几种方法。

鉴于学生情智发育尚不健全,此设计使他们学会透过现象去把握本质,从严厉中感悟父爱。

讨论明确:

这段文字作者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13、14、28段)、语言描写(18—20段)、动作描写(22—24段)等,描写细腻,声情并茂,人物性格栩栩如生。

爸爸的责打,表现对“我”的严格要求,从小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家教课,对我的关爱也体贴入微,雨中送衣送钱,都是为了爱。

这件事对“我”的成长影响重大,从此后“我”再不赖床,成为每天早晨最早到校的学生之一。

四、总结

板书设计

1回忆了医院探病的情形。

2回忆了六年前迟到情形。

3回忆了爸爸爱花的情形。

4回忆了闯练汇款的情形。

5回忆了满院落花的情形。

作业布置

1、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2、抄写生字词。

教学反思

 

2015-2016学年度七年级1.2班语文教案

课题

《爸爸的花儿落了》

课型

新授

课时序数

备课人

严有年

审核人

严有年

授课人

严有年

授课

日期

课标

解读

教材

分析

新课标指出“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本课情节波澜起伏、情感动人的特点,我在这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诵读法、讨论法来把握文本,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课出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这个单元是关于成长的主题,单元目标是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

课文节选自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最后一部分。

课文重点写的是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

知识

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过程

方法

1、理解“爸爸”的形象。

2、学习学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理解“爸爸”的形象。

难点

学习学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记叙中的伏笔与照应。

媒体教具

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上堂课通过阅读和赏析,把握了文章内容,初步感知文中的爸爸是一位教子有方的好爸爸,在浓浓的亲情中,作者逐渐成长,这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份温馨中。

二、精读课文,分析欣赏

分角色朗读“我为什么总想到这些呢?

——并且要他明天在花池里也种满了薄公英。

1、出示思考题。

(1)、这些文字主要描述了哪些内容?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

(3)、爸爸是怎样鼓励“我”的?

(结合学生的近期发展,有针对性地从他人的成长中汲取营养,以人为鉴,可以正得失,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使他们能健康顺利的成长。

讨论明确:

这些文字主要描述了自己盼望长大又害怕长大的矛盾心理,同时描写了大人们尤其是爸爸鼓励“我”勇敢面对生活的情节。

盼望长大,是“我”对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盼,能够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害怕长大,是怕失去美好的童年,缺乏成熟的心理准备,缺乏成人的责任和社会适应能力。

爸爸是抓住“我”的弱点,一方面鼓励“我”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都过去了,另一方面让“我”从生活实践中锻炼勇气培养意志。

三、合作探究,援疑质理。

1、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的?

2、从哪些地方看“我”已经长大了?

(该文运用插叙的手法,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内容丰富而有序,事件交错而有致。

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点,学会阅读复杂记叙文。

讨论明确:

文中有多处伏笔和暗示。

比如去医院探望爸爸之时,爸爸说: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这是伏笔。

在毕业典礼上,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暗示妈妈对爸爸病情的担忧。

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怕赶不上什么事似的”,这是预兆。

至于进家门后,看到“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叶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预示爸爸已经去世了。

当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而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

“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可以看出“我”在早年的人生打击中,走出了幼稚,意志坚强,逐步趋向成熟。

四、互问互难,培养能力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分组责难,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出示思考题

1、课文中你对哪些描写感受最深?

2、在成长过程中,你有没有类似的赖床经历?

父母怎样处理的?

3、你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烦恼?

(让学生拓宽思路,畅所欲言,言无不尽,教师应对学生的发言作出发展性评价。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以及同学们的亲身体验及感悟,构成一曲美妙、丰富的人生交响乐,有低调婉转、有高亢激昂,让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进一步去充实完美她,让我们的人生更华美。

板书设计

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

毕业典礼我长大了爸爸去世

作业布置

小作文:

《世上还有爸爸好》

教学反思

 

2015-2016学年度七年级1.2班语文教案

课题

《丑小鸭》

课型

新授

课时序数

备课人

严有年

审核人

严有年

授课人

严有年

授课

日期

课标

解读

教材

分析

【课标要求】新课标指出“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本课情节波澜起伏、情感动人的特点,我在这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诵读法、讨论法来把握文本,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根据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丑小鸭》改写的一篇童话。

文中塑造了一个丰满的童话形象:

面对艰难曲折的生活环境和前程,他仍然一心一意地追求美好的理想。

出世以后,他就被人看不起,哥哥、姐姐咬,公鸡啄,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

可怜的丑小鸭,只能离家出走,但仍然摆脱不了小鸟讥笑、猎狗追赶的厄运。

尽管遭遇如此凄凉,但他仍然没有忘记对美丽的深情向往。

谁能想到,原来他不是丑小鸭,竟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呢?

捧读本文的时候,我们会浮想联翩,学生们充盈着童真童趣的心理更会产生许多令人惊异的感想。

因此,建议不要多讲,要多和孩子们一起投入地朗读。

知识

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讪笑”、“嫉妒”等词语的音、形、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安徒生的生平及童话的文体特征,体味童话的艺术魅力。

3、联系自身实际谈体会。

过程

方法

1、搜集有关安徒生的资料。

2、整体感知法、讨论点拨法、图片展示法和品评鉴赏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领悟丑小鸭形象的意义,激发他们坚韧、勇敢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通过合作探究,理清文章线索,了解丑小鸭的不幸遭遇,理解丑小鸭面对坎坷所采取的态度以及他所做的努力,深刻领悟丑小鸭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难点

1、通过揣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深层内蕴。

2、理解丑小鸭形象对自己的启示。

3、鉴赏文章的艺术魅力。

媒体教具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修改栏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世界童话大师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等,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他的一篇关于成长的童话《丑小鸭》。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扫除障碍

同学们,昨天叫你们预习课文,预习了吗?

(学生回答:

预习了)那好,你们会读这些加点字词的音吗?

  (出示小黑板)

啄(zhuó)  讪笑(shàn)  姊妹(zǐ)

沼泽(zhǎo) 禁不住(jīn)  嘎(gā)戛然而止(jiá)泥泞(nìng) 铰链(jiǎoliàn) 迸出(bèng)冰雹(báo)  嫉妒(jídù)  木屐(jī)

三、听看入境、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边听故事边看图,并结合预习的理解,探讨思考下面问题:

1、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

明确:

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2、请说说丑小鸭在哪些地方生活过?

有哪些生活遭遇?

他的生活态度(做法)是怎样的?

明确:

(同位合作,找关键词句,教师归纳板书)

四、合作探究、释疑解难

1、请结合丑小鸭的遭遇和做法,理解丑小鸭形象,用“从这里,我看到了一只__的丑小鸭”说话。

明确:

丑小鸭性格特征:

虽有自卑,但不自贱;虽屡遭厄运,但仍坚忍不拔;虽身处逆境,却不甘平庸;虽自觉卑微渺小,却从未放弃追求;他生活漂泊无依,理想却始终坚定不移。

那就是不懈追求、努力进取、相信自己、渴望理解、崇尚自由、向往美丽,以乐观态度对待艰难困苦。

2、理解童话中的其他人物形象,说说芸芸众生相,也用“从这里,我看到了__。

”的句式说话。

明确:

当时以貌取人的荒唐世道,用自己的能力标准来衡量别人的社会歪风和自以为是、粗俗可鄙的世人丑态。

(进一步认识丑小鸭的可贵)

3、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白天鹅?

在文中找出相应重点语句分析。

------谈谈童话的思想意义。

 (同位合作,找关键句)

A、这时他想起了新鲜空气和阳光。

B、“我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去好。

C、“我要飞向他们,……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D、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E、他感到非常难为情。

……永远不会骄傲的。

明确: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实际上经过了两个阶段,由被迫流浪到主动追求。

在老太婆家,他找到了安身之所,但他并不满足,他要“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要到“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中去,这是他追求美好生活的开始。

在见到白天鹅后,他“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从此,“再也忘不了”他们,这是他信念的形成期。

经受了严冬的煎熬和考验,当他一见到久已渴慕的天鹅,他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我要飞向他们”,就算“他们会把我弄死,也没有什么关系”,他不顾生死地飞向他们,终于靠自己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实现了理想。

4、丑小鸭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谈谈形象的现实意义。

(分组讨论)

明确:

①“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只要拥有理想,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②“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能经受得住生活的重重磨难,才能更快更好地成长。

“丑小鸭”跨越时空,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文学典故,成为激励身处逆境的人们不断进取、追求美好生活的典型形象。

(贝多芬、史铁生、张海迪、海伦·凯勒等)

五、审美鉴赏、品评提高

人们都说这篇童话写得美,老师我也这么认为的,请同学们猜猜老师“认为这篇童话美”的心事。

明确:

思想美——哲理深厚、激励世人

 美 情节美——曲折有趣、引人深思    

   形象美——矢志不渝、执着追求 

   语言美——生动传神、绚丽多彩

六、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丑小鸭”,他们经过自己的拼搏奋斗,最后也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请课外阅读文章《命运无轨道》、《一分钟》、《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

七、课堂小结

丑小鸭成长、发展、变化的过程,也就是丑小鸭和苦难作斗争,奋斗拼搏,插上理想的翅膀,变成美丽的白天鹅,飞向蔚蓝天空的过程。

从这我们可以领悟到深刻的哲理——只要不懈追求,努力进取,即使身处逆境,也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其实,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做到丑不厌弃,苦不矢志,美不自满。

     

板书设计

地点:

篱笆墙内→沼泽地→农家小屋→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    ↓    ↓   ↓   ↓   ↓

遭遇:

被欺侮讪笑 野鸭不喜欢 被鸡猫 遇天鹅 被追打 再遇

     被排挤赶走差点被打死奚落排挤几乎冻死       天鹅

     ↓    ↓    ↓    ↓   ↓   ↓

态度:

被迫逃走→行礼准许→ 渴望走→ 兴奋游→ 钻→等死

        喝水逃命                           不骄傲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

1、本文是作者的自我写照。

搜集、整理安徒生的生平、创作资料,看他是怎样在逆境中成才的。

2、搜集材料,掌握童话的文体特征,摘抄关于逆境成才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片段作文“丑小鸭与我”。

教学反思

2015-2016学年度七年级1.2班语文教案

课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课型

新授

课时序数

备课人

严有年

审核人

严有年

授课人

严有年

授课

日期

课标

解读

教材

分析

【课标要求】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诗歌的诵读感悟品味与仿写上。

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给学生留有发挥想象、自主创造的空间,将听、说、读、写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发展的同时,逐步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分析: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邻家女孩的纪念册上的。

当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的追求理想,坚信光明必胜、正义必胜!

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没有什么意象可言,短短的八句诗,都以劝告的口吻在劝说。

诗句流畅,感情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

希望我们的同学在学习了这首诗后也能拥有诗人那样的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