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23241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6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docx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作业第1章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探究点

题号

天体与天体系统

1、2、4、6、7、10、13、14、16

特殊行星——地球

3、5、8、9、11、12、15、17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鹊桥”中继星是中国发射的首颗月球中继星,始终定位于月球背面6.5万千米处的地月引力平衡点L2点(下图)。

完成1~3题。

1.(综合思维)关于“鹊桥”中继星的空间运行状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绕L2点运动B.绕月球运动

C.绕地球运动D.没有运动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鹊桥”中继星始终定位于月球背面6.5万千米处的地月引力平衡点L2点,则其相对于月球为静止的天体,所以与月球一样都围绕地球公转,C项正确。

2.(综合思维)与地球表面相比,月球表面布满陨石坑,主要原因是(  )

A.月球引力比地球大B.月球表面不是固态

C.月球表面没有水体D.月球没有大气保护

答案 D

解析 月球没有大气保护,外来的陨石可以直接撞击到月球的表面,使月球表面布满陨石坑,D项正确。

3.(人地协调观)与月球相比,地球的特殊性在于(  )

A.体积、质量大B.绕太阳运动

C.存在生命现象D.有固体表面

答案 C

解析 与月球相比,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存在生命现象。

2016年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全球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落成启用(见下图)。

“天眼”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对探索地外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完成4~5题。

4.(区域认知)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  )

A.可观测宇宙B.银河系

C.河外星系D.太阳系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可知,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可观测宇宙,A项正确;其他天体系统范围小,属于可观测宇宙的一部分,B、C、D三项错误。

5.(人地协调观)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在宇宙中寻找与地球相似的天体,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是(  )

①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②体积和质量适宜 ③有昼夜更替现象 ④距恒星近,表面温度高 ⑤有液态水

A.①②③B.②④⑤

C.①④⑤D.①②⑤

答案 D

解析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利于生物生存,①正确;体积和质量适宜,有利于形成适宜的大气,②正确;行星类天体都有昼夜更替现象,③错误;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生命的存在,④错误;有液态水存在,⑤正确。

2019年2月19日,年度“最大最圆月”现身夜空,与“元宵月”上演“巧遇”好戏。

我国民众可欣赏到一轮皎洁明亮的“超级元宵月”。

完成6~7题。

6.(区域认知)月球所处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B.太阳系

C.银河系D.可观测宇宙

答案 A

解析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组成地月系。

7.(地理实践力)“超级元宵月”出现的日期是(  )

A.农历正月初一B.公历1月1日

C.农历正月十五D.公历1月15日

答案 C

解析 2019年2月19日,是农历正月十五。

2020年4月24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

完成8~9题。

8.(综合思维)火星的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

火星大气比地球大气温度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比地球质量小B.比地球密度小

C.距离太阳远D.比地球体积小

答案 C

解析 与地球相比,火星距离太阳远,因而火星大气温度低,故C项正确。

9.(综合思维)相对于地球来说,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主要原因是(  )

A.火星公转速度快B.火星更靠近小行星带

C.火星大气密度小D.火星的宇宙环境不安全

答案 C

解析 流星体与大气摩擦燃烧,未烧尽的残体落到行星表面,形成陨石。

与地球相比,火星大气密度小,侵入火星大气的天体不易被焚毁,更易受陨石袭击,故C项正确。

2019年7月3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距离地球约31光年的地方,发现了一颗可能有生命存在的“超级地球”,科学家们把这颗“超级地球”命名为GJ357d。

GJ357d的质量至少是地球的6.1倍,围绕一颗比太阳小得多的恒星运行,每55.7天运行一周。

完成10~12题。

10.(区域认知)“超级地球”与地球都属于(  )

A.地月系B.银河系

C.太阳系D.河外星系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超级地球”距离地球的距离约31光年,这说明“超级地球”处于银河系之中,位于太阳系之外,故B项正确。

11.(综合思维)与地球相比,GJ357d(  )

①公转周期较长 ②大气层较薄 ③公转周期较短 ④大气层较厚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答案 B

解析 与地球相比,GJ357d的公转周期较短,①错误,③正确;由材料信息可知,GJ357d的体积比地球大得多,其引力较强,因而围绕在其周围的大气层厚度较厚,②错误,④正确。

故B项正确。

12.(人地协调观)若GJ357d有生命存在,至少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

A.与其主恒星距离比日地距离相近

B.有固体表面

C.大气中有丰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

D.有较丰富的水

答案 D

解析 “围绕一颗比太阳小得多的恒星运行”,因而其与恒星的距离比地球近。

固体地表、二氧化碳不是存在生命的已知必要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水是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若GJ357d有生命存在,至少还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D项正确。

2020年1月6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发现了一个与地球类似的、可供人类未来居住的“宜居地球”,并将其命名为“TOI700d”,其距离地球仅100光年。

完成13~15题。

13.(区域认知)“TOI700d”最可能位于(  )

A.地月系B.太阳系

C.银河系D.河外星系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TOI700d”距离地球100光年,远远超出了太阳系的范围;银河系的直径约为10万光年,所以“TOI700d”最可能位于银河系。

14.(综合思维)“TOI700d”天体属于(  )

A.卫星B.行星

C.恒星D.彗星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TOI700d”与地球类似,所以“TOI700d”应属于围绕恒星运行的行星。

15.(人地协调观)判断“TOI700d”宜居的主要依据是(  )

A.与地球相似的地表形态

B.具有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

C.具有与地球相近的温度

D.获得与地球上相似的可见光

答案 C

解析 “TOI700d”与地球类似,宜居条件主要是“TOI700d”与其围绕公转的恒星距离适中,具有与地球相近的温度条件,C项正确;与地球相似的地表形态、具有地月系一样的天体系统、获得与地球上相似的可见光都不是适宜生命生存的必要条件,A、B、D三项错误。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4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分)

材料一 下图为哈雷慧星轨道示意图。

材料二 猎户座流星雨为世界七大流星雨之一,是由著名的哈雷彗星散布在彗星轨道上的碎片形成的。

(1)材料一图中,表示哈雷彗星轨道的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什么?

(4分)

(2)我们再次看到哈雷彗星的时间最可能是________年,用图中信息说明判断理由。

(8分)

(3)有人说,将来,猎户座流星雨可观赏性会降低,其依据是什么?

(8分)

答案 

(1)A 彗星按扁长的轨道绕太阳运行。

(2)2062 从1948年到1986年,共38年,哈雷彗星在其轨道上运行了半个轨道的距离,说明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为76年,因此,下一次哈雷彗星经过近日点的时间最可能是2062年。

(3)彗星由冰、各种气体和尘埃组成,每次接近太阳,其中的物质会升华而脱离彗星,导致彗星质量、体积变小,所以流星雨会逐渐减少,变得微弱,导致可观赏性降低。

解析 第

(1)题,根据彗星的轨道特点判断。

(2)题,据图中哈雷彗星的运行时间计算。

第(3)题,哈雷彗星在运动过程中,每靠近一次太阳,物质便会减小一些,能够进入地球大气的物质也会减少,导致其观赏性会降低。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分)

截至2019年年底,全球共发射了46次火星探测任务。

下表为地球与火星资料对照表。

与日平均距离

(百万千米)

表面均温

(℃)

体积(地

球为1)

质量(地

球为1)

地球

149.6

22

1.000

1.00

火星

227.9

-23

0.150

0.11

大气主要成分

大气密度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

地球

N2、O2

1.00

23时56分

1年

火星

CO2

0.01

24时37分

1.9年

(1)作为行星,火星和地球在结构特征方面的相同点是什么?

(8分)

(2)指出火星表面均温低的主要原因。

(6分)

(3)指出火星上不适合人类生存的主要原因。

(6分)

答案 

(1)都是类地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相差不大;平均密度较大;有固体表面等。

(2)距离太阳较远;公转周期较长;大气稀薄。

(3)大气稀疏(密度低),缺少氧气;平均温度较低(昼夜温差大);缺少液态水等。

解析 第

(1)题,从行星分类、表面性质、平均密度、与太阳的距离等方面说明。

(2)题,行星的温度主要受距离太阳的远近、公转周期等因素的影响。

第(3)题,从大气成分、温度、液态水等方面分析。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探究点

题号

太阳辐射与地球

1、4、5、7、8、9、10、16

太阳活动与地球

2、3、6、11、12、13、14、15、17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综合思维)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  )

A.紫外区B.可见光区

C.红外区D.不可见光区

答案 B

解析 太阳辐射是由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组成的,其能量最集中的部分位于可见光区,波长较短的紫外区和波长较长的红外区及其他不可见光区的能量都比较少。

2.(综合思维)2019年12月,帕克太阳探测器已经掠过了太阳的最外层大气。

发生在该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是(  )

A.太阳黑子B.耀斑

C.日珥D.太阳风

答案 D

解析 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日珥发生在色球层,太阳风发生在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层。

3.(综合思维)太阳黑子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度相对较低B.温度相对较高

C.不能发出光线D.地处黑色区域

答案 A

解析 黑子本身并不呈黑色,只是温度相对较低,在太阳高温的表面显得较暗。

2019年1月21日13时42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文昌超算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该卫星将专门为海南及南海区域提供遥感信息服务,是海南省首颗上天运营的商业卫星。

完成4~6题。

4.(综合思维)“文昌超算一号”运行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  )

A.煤炭B.太阳能

C.石油D.天然气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文昌超算一号”上有太阳能集热板。

通过太阳能集热板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所以“文昌超算一号”运行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故B项正确。

5.(综合思维)与地面相比,“文昌超算一号”接受的能量特点及原因分别是(  )

A.多 距离太阳近B.少 距离太阳远

C.多 大气影响小D.少 大气影响大

答案 C

解析 “文昌超算一号”接受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

“文昌超算一号”高度高,受大气影响小,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故C项正确。

6.(综合思维)易对“文昌超算一号”向地面传送信息产生干扰的是(  )

A.太阳辐射B.太阳活动

C.月球引力D.地球运动

答案 B

解析 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风变得强劲,能够引起地球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从而影响卫星信息的传送,故B项正确。

SNEC第十三届(2019)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展览会暨论坛(简称:

2019年SNEC光伏展览会)于2019年6月4~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会议共同研讨了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一起把脉中国、亚洲及世界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引领行业创新发展之路。

完成7~8题。

7.(人地协调观)下列属于人类对太阳能的间接利用的是(  )

A.太阳灶B.太阳能热水器

C.太阳能发电D.煤炭

答案 D

解析 煤炭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的太阳能。

8.(人地协调观)下列地区,最适合用太阳灶做饭的是(  )

A.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的海南岛

B.降水少、晴天多的吐鲁番

C.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强的青藏高原

D.地广人稀的东北平原

答案 C

解析 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最适合使用太阳灶做饭。

太阳辐射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称为太阳直接辐射。

下图为贵州贵阳和新疆塔中(塔里木盆地中部)太阳直接辐射的年变化。

完成9~10题。

9.(区域认知)导致塔中春、秋季太阳直接辐射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春季(  )

A.深居内陆B.白昼时间短

C.阴雨天气少D.风沙天气多

答案 D

解析 塔中深居内陆,春季和秋季均降水少,白昼时间差异小;但春季地面缺乏植被保护,风沙天气多,风沙活动导致太阳辐射少。

10.(区域认知)塔中和贵阳太阳直接辐射差异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B.气候

C.地形D.植被

答案 B

解析 塔中降水少,晴天多,地表获得太阳直接辐射多;贵阳降水多,阴雨天气多,地面获得的太阳直接辐射少,B项正确。

下图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图。

完成11~12题。

11.(综合思维)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  )

A.①层、②层B.①层、③层

C.②层、③层D.②层、④层

答案 C

解析 读图,图中①层是太阳内部大气,②层是光球层,③层是色球层,④层是日冕层。

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

12.(人地协调观)下列现象主要由太阳活动引起的是(  )

A.火山爆发B.地球磁暴现象

C.万物生长D.暴雨洪涝

答案 B

解析 太阳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干扰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B项正确。

2017年9月6日19时53分,太阳爆发超级大耀斑,引发太阳质子和日冕物质大量抛射。

这是第24太阳活动周以来最强太阳风暴来袭。

下图为太阳黑子数量变化及预测图。

完成13~15题。

注:

图中数字代表太阳活动的周期数。

13.(综合思维)资料中的“最强太阳风暴”是指(  )

A.黑子B.太阳风

C.耀斑D.日冕物质抛射

答案 C

解析 资料中说的太阳爆发超级大耀斑,引发的“最强太阳风暴”是指耀斑,C项正确。

14.(综合思维)2017年太阳黑子数所处阶段为(  )

A.显著上升B.显著下降

C.接近波峰D.接近波谷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曲线,2020年太阳黑子活动是波谷阶段,2017年太阳黑子数所处阶段为接近波谷,故D项正确。

15.(地理实践力)太阳爆发活动之后的数天,是观看和拍摄极光的最佳时机,较佳的观看和拍摄地点是(  )

A.北冰洋沿岸B.青藏高原

C.赤道附近D.撒哈拉沙漠

答案 A

解析 极光现象出现在极地地区。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40分)

16.读我国太阳能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0分)

(1)A、B两地均为太阳能丰富区,其形成原因有何不同?

(8分)

(2)由乙到甲太阳辐射量有什么变化?

简要分析原因。

(6分)

(3)A、B、C、D四地中,发生“蜀犬吠日”现象的是________地,请简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6分)

答案 

(1)A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B地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

(2)太阳辐射量增加。

原因:

由乙到甲距海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晴天增多。

(3)C 原因:

C地位于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水汽不易扩散;气候湿润,降水多,多云雾。

解析 第

(1)题,A地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主要与地形有关;B地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太阳辐射强主要与降水有关。

(2)题,读图可知,由乙到甲太阳辐射量增加,这主要与降水的多少有关。

第(3)题,C地位于四川盆地,四川省简称蜀;该地地形闭塞,降水多,多阴雨雾日,光照不足。

17.为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某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

阅读图文资料,帮助该同学完成探究任务。

(20分)

活动一:

文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在文献检索中,该同学发现古人对太阳的观测和记录。

如《汉书·五行志》中记载:

公元前28年“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活动二:

查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太阳活动预报中心发布的太阳活动综述信息。

活动三:

资料查找,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988年7月上旬,4万多只鸽子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北—南”国际信鸽大赛。

可令人吃惊的是,许多参加过多次大赛的经验丰富的“信鸽选手”却纷纷迷航。

7月3日,从法国放飞的大约5000只来自英国的鸽子,仅有285只被找到,许多鸽子死后被冲上海岸。

(1)活动一:

文中记载的“黑气”是指________,发生在太阳的________,因其所处位置温度________而呈暗黑色。

(6分)

(2)活动二:

2020年太阳活动很弱,地球磁场没有出现“________”现象,地球两极地区的________强度较小。

(4分)

(3)活动三:

鸽子依据大脑中的“磁场”感应地球磁场来定方向,据此推测信鸽迷航的原因。

(6分)

(4)提建议:

哪些部门应加强对太阳活动的研究和预报?

(4分)

答案 

(1)黑子 光球层 较低

(2)磁暴 极光

(3)鸽子迷航失踪是太阳活动所致。

黑子、耀斑爆发时,太阳大气抛出的大量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鸽子的定向能力就会因此丧失,从而迷航。

(4)通信部门、航天部门、气候研究部门。

解析 第

(1)题,文中记载的“黑气”是指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其所处位置温度较低。

(2)题,据材料可知,太阳活动包括黑子、耀斑,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第(3)题,太阳活动强烈时发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干扰地球磁场,影响信鸽正常定向,从而导致信鸽迷航。

第(4)题,太阳活动扰乱无线电短波通信,且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灾害与太阳活动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通信、气候研究、航天等部门应加强对太阳活动的研究和预报。

  时间:

45分钟 

  满分:

100分

探究点

题号

地震和地震波

1、5、7、9、10

地球的内部圈层

2、3、4、6、8、13、15、16

地球的外部圈层

11、12、14、17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综合思维)关于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次地震,只能有一个烈度

B.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震级

C.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D.震中距是观测点到震源的距离

答案 C

解析 一次地震,根据距离震中远近的不同,其烈度是不一样的,A项错误;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B项错误;地震波就是震源附近的岩石圈内部释放的能量波,C项正确;震中距是震中到观测点的距离,D项错误。

2.(区域认知)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大的是(  )

A.青藏高原B.东北平原

C.太平洋D.四川盆地

答案 A

解析 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一般海拔越高,地壳厚度越大,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

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

3.(综合思维)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它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

在它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古登堡面

B.地壳—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核

C.地幔—莫霍面—地核—古登堡面—地壳

D.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答案 D

解析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由外向里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从地球表面到地心,依次经过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D项正确。

印度尼西亚有“地震之国,火山之邦”之称。

下表为印度尼西亚两次地震统计表。

完成4~5题。

时间

位置

震级

震源深度

2020年1月7日

苏门答腊岛北部

6.3级

10千米

2019年7月7日

马鲁古海

6.8级

50千米

4.(区域认知)苏门答腊岛北部6.3级地震、马鲁古海6.8级地震分别发生在(  )

A.地壳 上地幔B.上地幔 地壳

C.地壳 地壳D.岩石圈 上地幔

答案 A

解析 苏门答腊岛北部6.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其所在位置为陆地,地势较高,地壳厚度较大,地震发生在地壳;马鲁古海6.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50千米,其所在位置为海洋,地壳厚度较薄,地震发生在上地幔。

5.(综合思维)马鲁古海地震后,地震波从震源传播至地面过程,波速的变化特点是(  )

A.增大B.减小

C.纵波消失D.横波消失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地震波从地幔传播到地壳,经过莫霍面,地震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故B项正确。

读下图,完成6~8题。

6.(综合思维)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地球内部压力的变化

C.地球内部温度的垂直变化

D.物质温度的变化

答案 A

解析 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是指地表以下部分,需要借助地震波进行探测,根据横波和纵波在不同圈层的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7.(综合思维)下列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最快

B.地震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相同

D.地震时纵波先传到地面

答案 D

解析 地震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快于地壳,A项错误;地震波传到古登堡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减小,B项错误;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地震时纵波先传到地面,C项错误,D项正确。

8.(区域认知)如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地理概念存在着包含关系,即甲包含乙,乙包含丙。

在地理概念中软流层属于上地幔,地幔又是地球的内部圈层,D项正确;而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包含地壳,但是不包含地幔,更不包含地核,故A、B、C三项错误。

下表显示X、Y两地同年出现地震的有关资料。

X地位于美国西部,Y地位于印度中部。

完成9~10题。

地点

X

Y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200

500

震中距(千米)

5.8

2.5

地震发生时间(地方时)

10:

25

4:

00

震级

7.4

7.1

死亡人数

8

1820

9.(区域认知)从表中资料看出,下列判断不可靠的是(  )

A.X地的震源深度大于Y地

B.X地地震释放的能量大于Y地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