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372422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docx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

新课程明师教学100条建议(主编:

周成平)

1.新的教师观

教师的职业功能是什么?

古人的理解是: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我们说,这种理解原本是不错的。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的社会角色特征的确也经历了从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再到教师即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者的演变过程。

在这里,教师职业功能的核心内涵就是:

教师是社会上传播文化知识的人。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为怎样的社会角色呢?

一是教学的设计者;

二是指导者和信息缘;

三是学习的促进者;

四是组织者和管理者;

五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六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七是反思和研究者;

八是学生成长的发现者;

2,新的学生观

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曾经断言:

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

我们传统的教学有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值得现代教师学习。

但是,传统的教学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这主要表现为:

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忽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

如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诸多弊端,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新课程改革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就是要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

新的学生观基于以下三个基本理论:

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恶人,包含以下含义: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必须依据其规律和特点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可以获得成功的,教学中应对每个学生充满信心;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能否学得好,能否健康成长,是否幸福快乐,和他们所在的学校与任教老师有极大的关系。

因此,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也要对自己教育好每个学生充满信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二、学生是独立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拔河以下基本含义:

学生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而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教学中要还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侧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他们发展的前提,我们应把这种差异视为一种财富而加以珍惜和开发,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因此,我们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使其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的意义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包含以下基本含义:

学生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有机体,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不是可以让教师自由宰割的羔羊。

教学中,教师不可把自己的意志或知识强加给学生,而应通过科学的方法手段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积极、自主的探索、体验活动中去认识、发展能力,形成良好品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头脑、感官、性格、意愿,自己的知识与思想基础,思想和行动规律,即他们有自己的学习的物质基础,他们能以自己的学习物质基础去进行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活动,去发展自己。

我们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使其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块糖的故事》想必大家已经听过:

当年陶行知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有一天他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

等陶行知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

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

“这是奖励你的,因你比我按时来了”。

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

“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

陶行知又说:

“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陶先生随陶出第三块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了:

“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又陶出第四块糖说:

“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师生定位新概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

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这“三个发展”体现了教育的本质。

它意味着新的基础教育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

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前提应该是准确把握和理解师生定位新概念的内涵,构建最优化的教学过程。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改变,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由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向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师生互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转变。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教科书一统天下的局面。

课堂上的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

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因此,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尤其是在网络教学被充分运用的今天,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局面将随之打破。

而促进、引导学生发展的角色作用将日趋增加。

在新课程中,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的过程,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的过程,是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绝不是放任自流,乱哄哄的课堂教学效果所能实现的目标。

总之,在新课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而不是旁观者和叫好者,要极力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高效的师生关系。

以人为本,客观把握学生主体这条主线

新课程在观念上充分凸现了“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把“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的价值观视为根本的,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也是课程设计和课堂设计的根本落脚点。

教育要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教育方法应遵循人自身的发展规律。

人人都有对自由的向往之情,学生更是不愿受太多的束缚,而作为成人的教师有时却偏偏要以一套一套的清规戒律来束缚这些本来生龙活虎的孩子们。

曾经是健康活泼、创造性十足的孩子,在接受了十几年的窗台教育之后,却变得老气横秋,缺乏创造力,这是否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悲哀!

知识增加了,锐气活力却没有了……总的来说,传统的教育缺乏人文关怀,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关注。

因此我们要对学生的身份和地位重新定位,教学需要约束,但决不是对心灵自由的约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而且,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

例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适合的教学策略。

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

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淡化分析性操作,不要求学生背诵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烦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联系。

这些要求都切中时弊,体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观和价值观。

3,课堂教学应具备的新观念

一、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二、处理好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钩的过程,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不确定因素,不确定因素中存在着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美。

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

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

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

课堂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这便有了创造,这便有了新的生成。

生成的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

但是,动态生成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他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有我无你”的。

相反,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却依赖于预设的质量。

在教学中,预设也同样重要。

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要出现的情况,努力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同时,预设得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生成得是不是顺利。

三、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此次课程改革是在继承前七次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改革,是要继承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

改革弊端需要勇气,继承好的传统同样需要勇气。

步入现代化的轨道,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变了:

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文本,清一色的课堂变成了多姿多彩的课堂,单调的声音变成了美妙的“交响乐”——这种变化将带给我们什么?

带给我们的是思维的启迪、内心的激动和情感的欢悦。

在这个变化当中,语文课的形式美了,情味浓了,效率高了,内涵深了……一句话,语文课更精彩了。

其实,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仍然应保留着传统的成分。

比如,对知识的看法,不少教师有一种错觉,以为新课程不大需要知识了。

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知识是必须的,否定知识,课程便不复存在。

关键是学习哪些知识,怎样获得知识。

以往的教学过于注重口耳相传,教师常常是一味地灌输。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顺应新知识。

以往的教学把目标主要定位在认知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如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课堂上,适当的“引导、讲解”也是非常重要的,粉笔加黑板也是一种充满创意的、无拘无束的、显现灵感的、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的过程。

它体现的是一种简洁的美、灵活的美、传统的美、艺术的美。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求现代而丢弃传统,现代应基于传统,让传统生成新的意义,应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搭建起“友谊的桥梁”。

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合作学习”的内涵及基本要素

合作学习的内涵:

①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

②合作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动活动。

③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

④合作学习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为依据的。

⑤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

对此,我们试将合作学习表达为:

它是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目前,实践中所运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或策略种类繁多。

但是,任何一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方法,有五个要素是不可缺少的。

它们是:

①积极互赖。

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小组成员之间是沉浮与共,休戚相关的关系。

②面对面的促进性互相作用。

要求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组内学生相互促进、彼此学习,以达成功。

③个人责任。

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④社交技能。

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社会交往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

⑤小组自评。

要求小组定期地评价共同活动的情况,检讨小组活动情况和功能发挥程度,以保持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发展理论。

该理论基本假定是:

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他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

“由独立解决问题所确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的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

精制理论。

精制理论不同于发展理论,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

如果要使信息保留在记忆中,并与记忆已有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制。

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

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在学习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

新的学习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就在宏观层面上提出了在课改中要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从根本上说,这正是关于学习观的问题。

那么,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应该倡导怎样的新的学习观呢?

我们知道,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的重点之一。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力图通过建立新的课程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教材及评价与考试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这样,我们说,本次课程改革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方面所提出的目标已经十分明确;同时,我们认为,这一内容也正是新的学习观的核心。

坚定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是现代学习观的核心。

也是本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因此,我们在新课改中要走向新的学习观,就应当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来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具体来说,在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从内容的安排、教学的设计,还是学习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都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个根本点。

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思考

一、新课程倡导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学生和知识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教学环境)中,以知识为中介,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和碰撞,从而促进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它的本质是通过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

正由于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导致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从学习的过程中信息的传输方向来看,有接受与发现之分;从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性的发展程度来看,有自主与他主之分;从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平看,有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之分。

发现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有利于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自主性发挥,对学生学习将起着巨大的积极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而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是时代对公民提出的一个十分具体而重要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化的程度不断加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可以说几乎很难有一件事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所能独立完成的。

因此,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而在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是时代的要求;同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争辩与交流,也更易于获得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二、新课程应在接受与探索(发现)、独立与合作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

正如上面所说,从学习过程中信息的传输方向而言,学生的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而且随着社会化程度的加快,对学习效率要求的提高,学生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接受学习仍然十分重要。

希望任何学科知识都经过学生的自主发现而习得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因为很多学科的知识是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探索才逐步获得的,而要求我们的中小学生通过几堂课的探究活动而发现高深的学科知识是困难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不断丰富,要求学生事事探究,时间上也是不允许的,同时这也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一种浪费。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应该大量继承前人的文明成果,并以这些文明成果作为学生发展的一个平台。

而这些文明成果的高效率的继承,离不开一定的接受学习(当然文明成果的继承也不排斥学生一定的再发现,以从中获取一些科学创造的思想、方法等)。

所以,在未来的学生学习中,接受式学习仍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当然,在我国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可能学生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的状况比较突出,因此,新课程中要求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机械记忆、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也就是说应在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之间形成一个恰当的平衡。

当然,在接受式学习时,也应注意学生的接受方式,提倡有意义的接受。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广大教师还应对学生接受学习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如哪些知识内容适合学生的发现,哪些内容只要求学生接受就可以了,这样的内容又如何促进学生的接受等。

同样,对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倡导,并不排斥教师的引导。

教学活动,本质上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其自身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一个个发展性主体,因而,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当然,这里的自主,应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自由。

关注群体中所有个体的自主,当然是十分困难的,只能说是一种理想的状况,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但不能成为我们不进行进一步研究或努力的理由。

同样,倡导合作学习,也不是排斥独立学习。

如果十分简单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独立学习习得的知识也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而习得,不仅会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而且也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三、自主、探究、合作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而非三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

接受与探究(发现)、合作与独立、自主与他主是从小过程中信息的传输方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平三个不同的纬度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的分类,因而,自主、探究、合作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而非三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的,可以形成各种组合,如合作探究、独立探究、独立的接受等,但;不管怎样都应以学生的自主为前提。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是生动的独立的主体,在课堂上他们主动求知,主动探索;教师是这一动态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较少地考虑学生的需求,而将注意力较多地放在自己如何教方面,关心的是自己的教学思路。

课堂教学设计则要求教师系统而全面地关注和解析教学的方方面面。

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那么,课堂教学设计究竟是什么?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创造性地思考、深入钻研教材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为成功教学绘制蓝图的过程。

这也是教师发挥创意才能的过程。

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教学起点的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用设计、教学评价设计、课堂教学结构设计等等。

一、解读教材、分析教材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二、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二步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自主发展的主体。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和局学生已有的水平来设计教学。

教师还要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安排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营造适合于学生“内在条件”的“外部环境”。

通过测验、谈话等方式来关注学生的知识准备状况,从而确定新的教学起点。

总之,课堂教学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特点、思维特征和能力水平,教师要悉心观察、关注学生活动,不断研究怎样使学生的学习进入最佳状态。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和教学媒体的选择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三步

设计教学方法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把握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以及知识与情感并重的原则。

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个性智力差异及能力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

而教师,则应扬其所长,发挥自身优势,主动积极地适应学生的发展。

教学方法的设计既要设计教的方法,又要设计学的方法,两者有机结合,层层推进,一方面不断学习、研究教的方法,又要设计学法的指导和调控。

新课改特别强调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为情境建构的教学方式。

首先,设计问题情境。

在研究学生学习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创设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以此获得个体生命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获得个体的发展。

其次,设计协作情境。

学习,是社会性的活动,是师生的交往互动。

设计协作情境,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

教学媒体的选择要以当时当地的实际教学设施为基础,并考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

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普遍改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教学媒体越来越丰富,而且越来越先进。

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造更为丰富的物质条件,并重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学生提供广泛参与的机会,使教学媒体实实在在地服务于教和学,是教学媒体选择应把握的原则。

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还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要比米那完全以学生为中心。

作为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

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弱化教师主导地位,要避免极端、片面地以学生为中心的倾向。

2.面对全体学生,并重视个体差异。

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所提高和发展,这是作为教师始终要思考的问题。

其基本准则是:

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不同的,课堂教学起点的设计就是要保证学生在其自己的层次上吃饱、吃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由知识本位向注重学生发展转化。

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本”。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认真分析学科知识对于学生独特的发展价值,服务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持续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师还要有“全人”的观念。

要把学科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此外,还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将学生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开发,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

教学方法要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新的教法,更呼唤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这就意味着学习方式的转变,带来了课程教学新的变化。

由单一转向多样,由片面小转向全面学习,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游中学、听中学、思中学、合中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让身体的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中的乐趣,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教学常规要体现教学细节

“教学常规”则是一系列教育教学规范中经常起作用的规章制度、工作规程,以保证这些规章制度正常运行的机制。

现代教学及管理活动无论以何种方式展开,总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元素,如同“基因”一样发挥者有形无形的影响。

“教学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操作的具体工作,细节虽小,但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功能作用,在促进学生发展、优化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举足轻重。

关注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能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我们的教学过程的优化,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味与追求。

在教学常规的细节中就是通过教师备课、上课、辅导考试、教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