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26717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docx

高考564湖南省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

2016年高考(564)湖南省2016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

湖南省2016届高三年级六校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知道格律和模仿对于创造的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天才和人力的关系了。

天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它自然有一部分得诸遗传,也有一部分成于环境。

文艺批评家常欢喜说,伟大的人物都是他们的时代的骄子,艺术是时代和环境的产品。

这话也有不尽然。

伟大的时代不一定能产生伟大的艺术。

美国的独立,法国的大革命,在近代都是极重大的事件,而当时艺术却卑卑不足高论。

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

在固定的遗传和环境之下,个人还有努力的余地。

遗传和环境对于人只是一个机会,一种本钱,至于能否利用这个机会,能否拿这笔本钱去做出生意来,则所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

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

只有死功夫固然不尽能发明或创造,但是能发明创造者却大半是下过死功夫来的。

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

我们只须就灵感研究一番,就可以见出天才的完成不可无人力了。

杜甫常自道经验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所谓灵感就是杜甫所说的神,

读书破万卷是功夫,下笔如有神是灵感。

据杜甫的经验看,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

如果我们借心理学的帮助来分析灵感,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灵感有三个特征:

一、它是突如其来的,出于自己意料之外的。

根据灵感的作品大半来得极快。

从表面看,我们寻不出预备的痕迹。

丝毫不费心血,意象涌上心头时,他只要信笔疾书。

二、它是不由自主的。

有时苦心搜索而不能得的偶然在无意之中涌上心头。

希望它来时它偏不来,不希望它来时它却蓦然出现。

三、它也是突如其去的,练习作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

兴也就是灵感。

诗文和一切艺术一样都宜于乘兴会来时下手。

兴会一来,思致自然滔滔不绝。

没有兴会时,写一句极平常的话倒比写什么还难。

灵感既然是突如其来,突然而去,不由自主,那不就无法可以用人力来解释吗?

从前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以为它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

但是从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这种神秘的解释就不能成立了。

什么叫做潜意识呢?

我们的心理活动不尽是自己所能觉到的。

自己的意识所不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属于潜意识。

灵感就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

它虽是突如其来,却不是毫无准备。

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常说他的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

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听过有一个人向来没有在数学上用功夫,猛然在街头闲逛时发明数学上的重要原则。

从此我们可以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句诗是至理名言了。

节选自朱光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道格律和模仿对于创造的关系,人们就可以知道天才和人力的关系了。

创造不可无格律和模仿,天才的完成也不可无人力。

B.天才有一部分得诸遗传,也有一部分成于环境,还有一部分源自个人努力。

其中,遗传与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足以解释天才的形成。

C.

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平凡,原因之一就是这些人努力不够。

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斐然,其中努力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D.

最易显示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灵感是在潜意识中酝酿成的情思猛然涌现于意识。

这种情思的涌现不是毫无准备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的时代都是伟大的时代,而当时的艺术却不足高论,说明伟大的时代不一定能产生伟大的艺术。

B.杜甫常自道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神即灵感,破万卷即功夫,足见杜甫在诗词创作方面是下过死功夫的。

C.根据灵感的作品大半来得极快,丝毫不费心血,意象涌上心头时,只要信笔疾书,人们寻不出预备的痕迹。

D.近代心理学发现潜意识活动之后,破解了灵感是神灵的感动和启示的神秘解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杜甫的经验以及借助心理学的帮助来分析灵感,都可以得出灵感是从功夫出来的结论。

B.灵感的三个特征分别是出于意料之外而突如其来、不由自主、突如其去。

这三个特征使从前的人大半以为灵感非人力。

C.练习做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

兴就是灵感,败兴的味道之一就有灵感突如其去的味道。

D.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贵关于数学的发明大半是在街头闲逛时无意中得来的,文中引用潘嘉贵的事例,意在说明灵感有突如其来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虞延少为户牖亭长。

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从,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以此见怨,故位不升。

性敦朴,不拘小节,又无乡曲之誉。

王莽末,天下大乱,延常婴甲胄,拥卫亲族,扞御抄盗,赖其全者甚众。

建武初,除细阳令。

每至岁时伏腊,辄休遣徒系,各使归家,并感其恩德,应期而还。

有囚于家被病,自载诣狱,既至而死,延率掾史,殡于门外,百姓感悦之。

后去官还乡里,太守富宗闻延名,召署功曹。

宗性奢靡,车服器物,多不中节。

延谏曰:

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

以约失之者鲜矣。

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光武闻而奇之。

是时阴氏有客马成者,常为奸盗,延收考之。

阴氏屡请,获一书辄加篣二百,信阳侯阴就乃诉帝,谮延多所冤枉。

帝乃临御道之馆,亲录囚徒。

延陈其狱状可论者在东,无理者居西。

成乃回欲趋东,延前执之,谓曰:

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

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

成大呼称枉,陛戟郎以戟刺延,叱使置之。

帝知延不私,谓成曰:

汝犯王法,身自取之!

呵使速去。

后数日伏诛,于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

迁南阳太守。

永平初,有新野功曹邓衍,以外戚小侯每豫朝会,而容姿趋步有出于众,显宗目之,顾左右曰:

朕之仪貌,岂若此人!

特赐舆马衣服。

延以衍虽有容仪而无实行,未尝加礼。

帝既异之,乃诏衍令自称南阳功曹诣阙。

既到,拜郎中,迁玄武司马。

衍在职不服父丧,帝闻之,乃叹曰:

‘知人则哲,惟帝难之’。

信哉斯言!

衍惭而退,由是以延为明。

(节选自《后汉书·虞延传》)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光武闻而奇之/

B.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光武闻而奇之/

C.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光武闻而奇之/

D.宗不悦/延即辞退/居有顷/宗果以侈从被诛/临当伏刑/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光武闻而奇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亭长,属于低于县一级的行政建制长官。

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

B.除、召、拜、迁,是古代官员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

除、召、拜属于授职荐举。

除,任命,授职。

召,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迁,属于调动职务,一般指降职。

C.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孙之封侯者。

以其非列侯,故称。

外戚小侯,指承继侯爵的外戚子弟。

D.服丧,指丧事办完后,死者亲属还要在一定时间内在衣着、饮食、起居以及日常生活某些方面遵守一些特殊的仪节,以示哀悼,叫做服丧。

凡是在职官员,须立刻向上级申报,离职去官,回家奔丧,并在家为父母守丧三年(实为二十七个月),此叫做守制。

否则,以不孝论罪。

而在古代刑法中,不孝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之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虞延身处乱世,

勇敢有为。

他年少时逢王莽末年大乱,他身披甲胄,护卫亲族,防御劫掠抄盗,依靠他而得以保全的乡民很多。

B.虞延性情敦厚,不拘小节。

他在任上,每到岁时节令,他便让刑徒囚犯休假回家,这些人感其恩德,到期即回,即使快病死了,也让家人送回。

太守富宗生活奢侈放纵,不合国家礼法规定,虞延极力规谏。

C.虞延不畏权贵,执法严正。

惩处阴氏作恶的门客,阴就告诉了皇帝,但虞延在皇帝面前仍不惧威胁,坚持严正执法,处置阴之门客。

D.虞延明辨忠邪,有知人之明。

邓衍因仪表出众受到皇帝赏识,虞延认为只有外貌没有德行,向皇帝报告邓衍的不当行为,才使皇帝醒悟,感叹虞延知人之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

尔人之巨蠹,久依城社,不畏熏烧。

今考实未竟,宜当尽法!

(2)

帝闻之,乃叹曰:

‘知人则哲,惟帝难之’。

信哉斯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

此诗作于开成二年(837),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

8.试分析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5分)

9.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诗经·卫风·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用

的诗句表现了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委婉讽谏当朝统治者如果不以秦之灭亡为鉴,必重演覆灭悲剧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題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題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

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

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

他的果子都是原装。

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

立春前后,卖青萝卜。

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

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

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

端午前后,枇杷。

夏天卖瓜。

七八月卖河鲜:

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

卖马牙枣、卖葡萄。

重阳近了,卖梨:

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

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

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椽。

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

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

嫌我给你们丢人?

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

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匋民。

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匋民一个人卖果子的。

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匋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匋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匋民送去。

季匋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

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

季匋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

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

季匋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

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

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

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

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

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季匋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

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匋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

紫藤里有风。

唔!

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匋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匋民最爱画荷花。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匋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

画完了,问叶三:

如何?

叶三说:

四大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

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

我头一回听见!

季匋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匋民送了叶三很多画。

都是题了上款的。

有时季匋民给叶三画了画,说:

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

题不题上款都行。

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

季匋民死了。

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匋民坟上供一供。

季匋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

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

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匋民的画,都是精品。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

叶三说:

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

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

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

喔!

喔!

真好!

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

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匋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表面看来,作家是用疏朗的笔画、用各色水果勾勒出了一幅当地的四季风物图,其实这是写一种安静、适意的淳朴生活,也是文中人物生存的环境。

B.写季匋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以及讨厌席间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借以卖弄自己高雅博学的情节,是为了表现季匋民的清高不同流俗。

C.用民间语说民间事,叶三说的紫藤里有风红花莲子白花藕,都是百姓日常用语。

借助工笔描绘的写法,让恬静淡泊的果贩与常常一语中的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

D.画家季匋民与果贩叶三在他们各自的生活圈里都举止超常,他们惺惺相惜,不约而同地跳出商业重围,暂时避进传统文化艺术的幽静,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心灵选择和文化选择的结果。

在这两个古朴的人物身上,寄寓着深厚的人文理想。

E.小说结尾,叶三把画带到棺材里的情节,表现出作家的深深遗憾。

将艺术作品带进坟墓,只是满足了其个人的占有欲望,体现的是中国文化自私狭隘的痼疾。

(2)大画家季匋民的性格有哪些特点?

试结合文本分析。

(6分)

(3)小说题为鉴赏家,下笔即说全县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但接下来却用较大的篇幅去叙述叶三卖果子,这样写有何作用?

(6分)

(4)有人说从主人公叶三身上看到了一个真正的鉴赏家应该具有的特质。

请结合文本,谈谈一个真正的鉴赏家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质。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严复:

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家

老子曾经说自己有三宝,其中之一为不敢为天下先,这当然包含了老子观察世界的独特智慧。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严复,却恰恰愿意敢为天下先,这充分体现了他的大智大勇。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严复开始认真思考中国的出路问题。

在痛彻的民族危机面前,他用中西对比的视野分析了中西方的差异,并认为西方的路径体现了人类进化的潮流,也代表了未来中国的趋向。

1895年2月,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论世变之亟》的文章,对中国失败的原因他谈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一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

这一分析,实则指出了中西历史哲学的重大区别,即在历史发展观上是好古忽今还是力今胜古;在天道观上是听其自然、委之天数,还是恃之人力、日进无疆;他认为中国的历史循环论,就是忽视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质的差异,导致的结果就是忽视历史的前进。

我们要正视西方的强大和先进,积极采取措施力争迎头赶上,否则就是无目者和狂易失心之人。

此文发表之后,引起了知识界的轰动。

1895年3月,严复在《直报》发表《原强》《原强续篇》,可谓振聋发聩。

严复认为,中国当时的危机非常严重,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能够理解那个时代的内涵并能够引领中国于潮流之上的人才。

中国的民德、民智、民力均有问题,中国如果要得到振兴,最重要的就是人才问题。

西方近代之所以强大,推求其故,盖彼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将近代西方的时代精神理解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是严复的巨大贡献。

他提出了改造中国的三个措施:

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严复认为,西方注重人的独立思考,激发人的内在的思考能力,培养人的主体意识;而中国则相反,注重训诂注疏、记诵词章和考据因袭,这种拘谨而保守的思想,实际上是在扼杀人才。

我们要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用西方近代以来的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来改造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

为了重申这种主张和理解,他发表《辟韩》,对韩愈所宣扬的圣人观、君主观、臣民观等进行了严厉批判。

严复曾在《国闻报》上分九次发表社论《拟上皇帝书》。

在分析当前中国的困难原因时,他认为,主要不在于外患,而在于内治。

从表面上看,中国的问题好像自晚清时候开始,其实早在明朝就已经初见端倪了。

如果从那个时候开始,君臣能够明白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果断措施,中国就不会出现晚清那样颓败的局面。

1895年5月严复在《直报》发表《救亡决论》,对八股文和中国传统的陆王心学等作了深刻的评析,宣传维新运动,因其在维新思想界的独特表现,与梁启超共享南粱北严的美誉。

而让严复真正成为维新运动的宣传主将的,还是1897年夏天他和王修植等朋友在天津租界创办《国闻报》,强烈批评帝国主义的霸道和侵略行径,《国闻报》也成为晚清思想界的重要阵地。

维新变法失败后,严复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政治文明的建立是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的,不具备社会条件的政治运动只能带来社会的动乱,因此,严复一直主张渐进式的改革。

论及严复在晚清思想界的历史地位,不能不提到严复在翻译领域的卓越贡献。

他被称为近代中国第一译手,翻译了大量的西方作品,他提出的信、达、雅迄今为翻译界奉为圭臬。

他翻译的《天演论》中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响亮口号,成为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声音。

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毛泽东等都受到过深刻的影响。

胡适在他的回忆录里说,他取名为胡适之,就是受《天演论》的影响,有适者生存的含义。

晚年的严复,对中国文化的传承颇为用心,对尊孔读经的主张,也表示了赞成。

对康梁的认识与评价,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都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摘编自《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相关链接:

严复是清代一位在介绍西学上不遗余力的早期学者,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许多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方经典著作翻译成中文,把一些影响至今的观念带给中国人。

他认为,中国人以知足为乐,是以国家在政治上以愚民为主;西方人重竞争,以求各展所长。

西方的富强并不是兵器之物或船炮,而在于学术思想上的求进步与平等自由的竞争心。

摘选自韩晓华《论严复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见解》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分析当时中国困难原因时,严复认为内治大于外患,如早加重视,采取措施,就不会出现晚清那样颓败的局面。

B.严复对韩愈所宣扬的圣人观、君主观、臣民观等进行严厉批判,其目的是要揭露中国学术思想拘谨而保守,只注重训诂注疏、记诵词章、考据因袭,从而扼杀人才的现象。

C.1895年严复发表《救亡决论》,对八股文和中国传统的陆王心学等作了深刻的批评,积极宣传维新变革运动,这让严复真正成为了维新运动的宣传主将,并与梁启超共享南粱北严的美誉。

D.

受《天演论》的影响,胡适取名胡适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口号在那个时代引起了相当广泛的影响,同时也衬托了严复在翻译领域的卓越贡献。

E.

严复晚年就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这含蓄表达了他已萌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先进思想。

(2)严复敢为天下先的行为表现在那些方面?

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6分)

(3)严复善于采用中西对比方法研究中国历史和现状,请结合文本加以说明。

(6分)

(4)结合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观点,谈谈你对严复敢为天下先的行为的看法。

请文本和实际进行分析。

(8分)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作为一名年轻的科研人员,不要只看到

的东西,不要随波逐流,要真的下功夫,去找国家真正需要的东西,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艺术家能够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地深入生活、把握生活固然好,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涉猎过宽,与其到处

,不如深入一点。

我国的利率改革是一项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制度改革。

然而遗憾的是,国内外学术界对这个研究角度甚少;偶有涉及,也是

,零零碎碎。

A.浮光掠影

蜻蜓点水

走马观花

B.

浮光掠影走马观花

蜻蜓点水

C.

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浮光掠影

D.

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走马观花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医疗体制改革正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努力解决基层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B.其实无论是李世石还是其它围棋高手,恐怕都会在这场最强大脑战中败下阵来,不是因为我们的棋手技艺不够高超,而是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太快,让我们始料未及。

C.中消协这次调查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十分宝贵,铁路部门将把此次调查作为改进服务工作的契机,一并纳入活动内容并重点整改,努力提高铁路客运服务的质量。

D.为了满足迎合中国游客的口味,美国不少连锁酒店针对中国游客的需要,煞费苦心,纷纷改进酒店服务,增加房间内设施,如:

提供有汉语频道的电视,提供电热水壶等。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中最有哲理的思想。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人与人之间因为不同而产生和谐。

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多元化。

孔子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别人和我们不同,但我们仍然能和睦相处。

A.这就像交响乐,虽然每个人的乐器各不相同,但在一起合奏就十分动听,大提琴跟长号不同,小提琴跟大提琴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