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27045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 shaishai.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byshaishai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2从不同角度来看1、2、3)

(狭义:

马克思;广义:

及其继任者P3)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P3)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必然性(P4)

诞生的时代条件: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历史条件

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表现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加剧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间的矛盾。

(2)无产阶级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强烈需求(P6)

19世纪30年代,西欧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有了重大转折:

a.经济危机;b.阶级矛盾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

(三次工人起义P7)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提供了客观条件;

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现实需求。

(3)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法国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P9-10

从而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P10

4.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P11):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5.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P14)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P15

要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首先,由其本性决定。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其次,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试金石。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P16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首先,是理论本质的反映。

彻底的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历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其次,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1872年《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最后,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P17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所要努力达到的目的。

P19

6.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P19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第一、第二、第三)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P22(第一、第二、第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1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1、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世界观、方法论的概念,两者是统一的。

哲学的概念P27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1)根据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根据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可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世界是如何存在的?

辩证法:

联系、发展;形而上学:

孤立、静止P29

(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列宁为物质下了定义P30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P31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P31(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P32(一方面,另一方面)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P32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P32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4.旧唯物主义的缺陷P33

5.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P33(第一,第二,第三)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P35

2.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P35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P36(首先,其次,最后)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P37

可从两方面进行把握:

1.实践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又将其统一。

2.实践使人类社会的基础,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P39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内在的包含了三重关系: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其意识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政治、精神)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2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P40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1)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定义P40

2.联系的特点P40

(1)联系具有客观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三个层次的含义)

(3)联系具有多样性。

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四种P41

(2)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实质是: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P41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有:

第一,第二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P42(从形式上看,从内容上看)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原因是:

P43

(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定义P43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2.矛盾的同一性的定义P43(两方面);

矛盾的斗争性的定义(可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P44

4.和谐的定义。

P44(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P45

2.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P45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有条件的、相对的。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质、量、度的定义。

P46

*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

2.量变、质变的定义P46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6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因素、否定因素的定义P47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P47(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表明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

3、唯物辩证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1.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的定义P48

*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P49

(3)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1.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

P50

(1)归纳与演绎;(两者的联系:

互为前提,相互补充)

(2)分析与综合;

(3)抽象与具体;(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感性的具体)

(4)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辩证思维中的历史范畴:

一、二P52)

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的关系P53(一方面,另一方面)

第3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1)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定义P54

2.规律的特点(本质、必然、稳定、客观)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其作用范围不同,可分为一般规律、特殊规律和个别规律。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间的联系和区别。

P55

2、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作用

1.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P56(第一,第二,第三,第四)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P58(首先,其次)

2.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P58(首先,其次,最后)

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P59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实践活动、主体、客体、中介、实践的中介系统的定义P63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P63(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P63(一、实践目的;实践方案二、三)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P64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认识的定义P66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P66

(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P66(一、二)

2.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克服了缺点P67(首先,其次)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能动的反应具有两个特点P67(摹写性和创造性)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

(1)从实践到认识

*这是认识运动辩证过程的第一步

1.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P68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P68(首先,其次,最后)

3.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P69(第一,第二)

*非理性因素

(2)从认识到实践:

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

P69

1.理论对实践的依赖,还有另外两个方面。

P70(一、二)

2.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是:

P70(一、二、三、四)

(3)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过程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P70

1.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P70(第一,第二)

第2节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即实践。

But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1.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73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P74

(3)真理与谬误

*根本区别:

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1.真理与谬误的关系P76

2、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77

*原因:

(1)真理的本性:

客观与主观相符合;

(2)实践的特点:

直接现实性。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P78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实践的真理尺度、实践的价值尺度)P79

1.价值的定义,价值的特性P79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P81

(3)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P82

(4)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P83

第3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

1、一切从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P85—87

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重视理论创新)P87-89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P89-91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的缺陷P94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P95

2.为何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3.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P95-96

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两者间的关系P97-98

5.社会意识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表现在:

P98

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的理论意义:

P99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定义、基本要素:

(1)劳动资料;

(2)劳动对象;(3)劳动者P10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

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和根本特征P102(公有、私有)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详解P102)

1.两者的相互关系P103-104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的原理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的内涵:

P105(其一,其二)

2.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两者的关系P105(首先,其次)

*政治上层建筑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3.国家可分为国体和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

P106-107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P107-108(两者相互联系与作用)

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更替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P109

1.社会形态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

*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P109

*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决定。

1.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P110-111(第一,第二,第三)

(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P111

第2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社会基本矛盾的定义P112

2.社会基本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P113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表现在:

P113(首先,其次,最后)

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1.阶级的定义P115

*一切阶级斗争,归根结底都围绕着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

(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P116-118

(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P118-119

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P119

(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P120

*马克思主义不拒绝改良,但反对改良主义的原因P120

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20-122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定义P122

(1)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2)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第3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1.唯心史观——〉英雄史观P127

(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P128

(3)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1.唯物史观坚持如下原则P129

*人与历史的关系具有:

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人与历史三层关系。

(4)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人民群众的定义P130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也要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经济、政治、精神)

(5)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P132

2、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P133

(1)普通个人与历史人物

(2)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3)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种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

(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1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途径有二P139

2.资本的原始积累定义、途径(一、二)P140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P142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自然经济定义

2.商品经济定义、产生的条件P143(一、二)

3.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相互间的关系P144

4.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者的关系是P145

5.商品的价值包括:

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P145

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P146

7.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P146(1、2、3、4)

8.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定义P146

9.价值形势的发展(四阶段)P146

10.货币的定义、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P146

11.价值规律的定义、表现形式P147

12.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P148(第一,第二,第三)

13.价值规律可能产生的消极后果P149(其一,其二,其三)

14.劳动具有两重性:

社会性质(由社会分工决定)和私人性质(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P149

15.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P149-150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P151

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P152

第2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的定义、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P153

2.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部分P154

3.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特点,能增值产生剩余价值,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P154

2、资本主义所有制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买工人的劳动力,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定义(经济意义、法律意义上)P155、

2.所有制与所有权二者的关系。

(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P155

3.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P156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4.剩余价值规律P156

5.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P157(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

P157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6.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将资本分为:

(1)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2)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只有它才创造剩余价值。

7.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有三个公式:

P159

8.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P159&相对剩余价值P160

9.超额剩余价值P160

10.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

P161

11.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P162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12.资本的价值构成P163及其与资本的技术构成间的关系

13.相对过剩人口的定义、三种形式P164

14.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的原因P164

15.资本循环P165

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资本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1)第一阶段: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

(2)第二阶段: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

(3)第三阶段: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

16.产业资本运动的两个前提条件P165

17.资本的周转,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两个关键因素P165

18.再生产定义,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P166

社会总产品的分类P166

19.工资,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P167

20.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P168

21.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的意义P168

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P169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生产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表现在两方面。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P170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包括四个阶段:

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不一定都经历,但危及阶段肯定经历)

第3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P171

1.职能:

对内职能(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对外职能(进行国际交往和维护国家安全及利益)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P172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制度实现的。

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P175

3.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评价。

P176

2、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

为了进行政治统治的需要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P177(两方面)

*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评价P178

第5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1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生产集中与垄断的形成

1.生产集中、资本集中的定义P182

2.垄断的定义,原因;垄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