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课教材分析文字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27359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课教材分析文字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课教材分析文字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课教材分析文字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课教材分析文字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课教材分析文字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课教材分析文字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课教材分析文字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课教材分析文字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课教材分析文字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课教材分析文字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课教材分析文字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课教材分析文字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课教材分析文字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课教材分析文字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课教材分析文字稿.docx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课教材分析文字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课教材分析文字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课教材分析文字稿.docx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课教材分析文字稿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3课教材分析(文字稿)

全套教材共37个单元,其中侧重于生命世界主题中生物内容的单元有8个(不包括人体的内容)。

在三、四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在6个单元中涉及“生物”这一领域,《生物与环境》是第7个单元,让我们看看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教材

单元

内容

目标

三上

 第一单元: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我的大树

3、美丽的叶

4、叶有相同点吗

对树与小动物的某些具体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

(观察)

只是从生物本身来认识。

 第二单元: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

3、蜗牛和蝗虫

4、蚂蚁

5、我的观察研究

三下

 第三单元:

植物的一生

1、种子变成芽

2、芽长成苗

3、开花了!

结果了

4、果实和种子

从一种动植物的多个侧面以时间轴的形式展开研究活动。

(实验、观察)

 第四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

1、迎接蚕宝宝的诞生

2、可爱的蚕宝宝

3、蚕宝宝变成了新模样

4、蚕的生命周期

四上

  第一单元:

有生命的物体

1、动物怎样生活

2、形形色色的动物

3、植物怎样生存

4、植物的根和茎

5、形形色色的植物

6、动物和植物

7、阅读与拓展

将生物放在与其相关联的类群中进行认识.

(实验、对比、分析)

开始从生物本身之外的多种宏观因素来认识。

四下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油菜花开了

2、各种各样的花

3、花、果实和种子

4、豌豆荚里的豌豆

5、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6、萌发的种子

7、动物的卵

还是时间轴,但微观的更微观,宏观的更宏观。

(观察、实验、统计、对比、推理)

五上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一)

1、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2、种子发芽实验

3、从实验中获得信息

4、秋冬季的生物

5、动物的栖息地

6、建立栖息地

7、记录动物的特征

8、观察到了哪些特征

9、原来是相互关联的

10、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

开始正真关注从生物体之外的环境因素中来认识。

(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对比、推理)

五下

第三单元生物与环境

(二)

1、蔷薇花丛

2、它们是什么关系

3、食物链和食物网

4、做一个生态瓶

5、观察生态瓶

6、显微镜下的生命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9、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

10、爱护珍稀动物和植物

六上

六下

从“生命世界”这一系列主题性活动中,让我们清晰地见证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是如何三线共进,交相呼应,伴随着孩子们一起成长的。

接下来,让我们具体看看第一单元的1-3课。

从结构层次上看,“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实验”、“从实验中获得信息”三个活动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完整地构成了“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研究、收集信息——加工分析信息(解决问题)”一个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

在此同时,三个活动又各自承载着不相同任务,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

第一课:

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在三年级“植物的一生”中,相信随着“凤仙花”从种子到开花、结果的过程,学生对植物生长与“水、阳光、土壤”等自然因素的关系有了较深刻的体验和积累,但是这些因素还从来没有被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被证实和认识。

当科学课伴随着孩子们一起迈入五年级的大门之时,对上述因素进行专题研究活动,应该十分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层次,同时也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兴趣需要。

教材的课题向学生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学习的内容是“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正如前边经历的大部分课一样,在这个显性目标之下,还同时包含着一个隐性的能力结构目标,即让学生经历控制所研究的变量,设计对比实验的过程。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是第四次鲜明地提出建立对比实验这个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教材安排了“提出要解决的两个问题、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设计并制定实验方案”三个主要活动内容。

活动一:

提出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教材第2页图中的对话,向学生提出了探究的任务,同时也对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进行了引导。

对话中表达的“土壤、水分、气温”是种子发芽最重要的三

个因素。

但是,如果给学生充分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时间,相信他们一定还会提出许多条件来,例如:

阳光、空气、休眠期等等。

在设计教学时,可以从“你是怎么种花的?

”引入,然后提出“绿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这样可以更自然,也更贴近学生的已有的经验。

在讨论了种子发芽条件的基础上,教材提出了本次活动围绕的主题:

改变种子发芽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可能是草率的,会用“种子不能发芽了”等简单的答案来回答。

教师此时就应该抓住这些草率的回答,创设出探究的情境,如可以追问:

是这样吗,你们有什么依据?

你能证明给大家看吗,怎么做呢?

于是,自然地进入到了第二个部分中。

第二部分:

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

这是本课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要引导学生讨论“用实验证明种子发芽条件的方法”这一中心活动,首先有两点必须让学生明确认识到,一是“只能改变一个条件”,二是“有些条件是便于控制,而有的是难以控制或观察的”。

另外,和“物体沉浮”研究活动中的对比实验相比,本活动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所以实验结果更具不确定性。

教材通过卡通对话“首先要提一个问题!

”“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哟!

”提示研究要围绕一个主题,同时明确研究的方法,这是设计实验的前提。

教材列举了改变光照条件实验的例子,进一步向学生介绍了设计实验的一般步骤:

首先要提出问题,即研究的主题:

“种子是在黑暗中发芽快,还是受到光照发芽快?

”然后进行假设:

“我想可能是受到光照发芽快。

”再提出控制条件的方法:

“让种子受到光照。

”接着提示学生要有对比实验,对照起来才能知道控制条件起了什么作用。

可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加工和提升的过程,五年级学生考虑问题一般有局限性,可能会忽视许多因素。

同时对对比实验中什么因素是不能改变的,什么因素必须改

变并不真正明确,在这里教师起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一定要舍得花时间,要将讨论的过程细化,将学生的思路整理清楚,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主题与学生一起讨论设计,把实验思考的过程明确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应上述过程明确自己的想法,加深印象。

第三部分:

设计并制定实验方案

在此之前,还有一点要再次引起学生注意,“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有些条件便于控制,适合我们进行研究,而有的是难以控制或观察的。

”书本第3页中,提示“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在教学中有一些学生提出了改变土壤这个条件,我们认为如果学生通过研究发现种子的发芽情况和土壤关系不大,也是有意义的科学结论,没有必要刻意排除它。

另外,也有小组提出了研究空气、养分这两个条件,这里就涉及到了如何引导的问题。

在学生将小组的想法变成文字时,可以让学生参阅书本第3页的示例,进一步明白具体该怎么写。

最后,下节课中的器材由谁来准备?

准备哪些器材?

教师要事先要打算好。

如果打算让学生准备部分器材,事先要说清要求,分配好任务。

第二课:

种子发芽实验

从结构层次来看“种子发芽实验”一课围绕的中心主题是让学生根据方案开展实验研究的过程。

将设计的方案付之实践,除按方案进行操作之外,还涉及将方案中的步骤进行细化,使其更具操作性的问题。

因此,它是一个再设计和再创造的过程。

围绕上述目标教材安排了“交流比较实验计划、配备实验装置、推测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时间、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四个主要活动。

第一部分:

交流实验计划

在上一节课中,虽然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和交流,但是各小组制定的方案一定还存在这不少的问题,同时当实验方法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中时,必须进一步明确步骤的细节,使方案更具过程性和指导性。

这也是实验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

教材的第一个活动“交流实验计划”就担负着这一任务。

教材图中的三个表格,实际是三个不同方案的具体设计方案。

为了让学生的讨论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它省略了问题和推测两个项目。

教师可以让学生从问题和推测谈起,但本活动交流的重点要明确。

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

因此,在些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组的发言,仔细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给各组学生一定的时间想一想:

他们和我们的设计有什么不同?

他们为什么这样设计?

我们有什么更好的主意?

教师可以把各组交流中的重点在黑板上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整理出活动中的重点过程。

第二部分:

配备实验装置

三个条件的实验方法和过程,有不少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化和明确。

1、教材提示把绿豆种子种在纸巾而不是土壤里,为什么要这样改?

这样改会不会使学生觉得对实验结果会产生影响?

用土壤行不行?

学生是否要修改自己的设计方案?

对这个问题是在上节课解决,还是留在本节课中解决?

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2、“给一组种子加适量的水,一组种子加很少的水”:

“适量”是多少?

我们在教学时,有学生思考了一下说“很少是5滴,适量是30滴”,但因为垫上了厚厚的纸巾5滴和30滴都是有问题的,学生是预计不到的。

另外是用滴管还是其它器材来控制,也要引导学生计划好。

也有些小组有可能会提出,对照组不浇水,或是其中一组把种子完全浸入水中,这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这样做,有没有什么问题?

这样做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

这样做得到的结果是否符合问题的需要?

其它不改变的条件也要让学生具体说明,如怎么让两组种子处在同样的光照和温度下?

3、“一组种子放在常温中,一组种子放在低温环境中”: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常温是指室内的温度,低温是指低于室内的温度。

于是碰到了如何创造低温环境的问题,学生自然会想到冰箱的冷藏室,很可能教室中没有冰箱,如果让学生把实验带到某位家中去操作,便又碰到了怎样让小组其他成员也参与实验观察的问题,这些教师事先都应该有打算和安排。

最后,要让学生明确不改变的条件有哪些?

怎样操作才能保证两组种子获得相同的水和光照。

这里要注意一点,放在冰箱中的绿豆是处于黑暗中的,所以对比组也要外在黑暗中。

4、“一组种子受到光照,一组种子放在黑暗的环境中”:

在这一实验中,改变光照的条件学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水和温度”两个不变条件在实验过程中较难把握好。

教师用书中提示两组种子都应放置在南边的窗下,其中要求放在黑暗环境中的种子要用盒子罩住。

在具体操作时,教师事先要提醒学生注意到晒在阳光下实验器材中的水可能会被晒干而影响实验的进行。

因此,这时的实验盒应该选择大一些的,纸巾也要多垫一些,并随时注意水分蒸发情况。

5、如果有小组提出要研究土壤,我们觉得是有价值和可行的。

教材上的图提示了实验所需器材及配备的过程。

盒子可以发动学生收集大一些的果冻盒,但为了体现实验的公正性,同一组对比实验的盒子应该相同。

在动手之前,先请还需要让学生明白怎样一步一步地操作?

如每个盒子放多少纸巾、怎样折、怎样放、种子怎么种到纸巾里、每个盒子里滴多少水、配备好器材后怎么保管等等,再开始动手实验。

如果只凭两粒种子的实验现象,很可能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教材提示每个盒子里种两粒绿豆,要分别标注上1号和2号,便于观察与记录,这个1和2怎么标上去?

怎么才能保证两组器材不会因为疏忽而搞混?

当一切准备妥当后,让学生参照教材第4页上的图示配备实验器材。

第三部分: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和时间

在实验现象发生前的推测有两层意义,一是可以提示学生在之后的观察活动中应该注意观察哪些内容,怎样观察。

二是可以提高学生实验观察的兴趣和注意力。

推测可以分两个部分进行,首先让学生推测,播种后的种子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

推测除此之外还可让学生推测不同条件下的两颗种子变化的时间是否一样,会有什么不同?

教材观察记录表中列出了种子膨大、种皮开裂、出现根、长出叶等四项内容。

其中,“种皮开裂”学生一般考虑不到。

当学生对种子变化的过程有了了解后,让学再推测每一项变化需要多少时间?

这里需要学生明确可以把种子播种到开裂之间的时间都看作是种子膨大的过程。

最后不得不说明的是,在我们进行的实验中有三至四成种子是先长出根,然后种皮才开裂,所以我们认为教材的这种表述方法是有一些问题的。

第四部分:

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1、各小组要落实好实验材料保管的问题。

放在家里?

放在学校?

带来带去?

很难解决好。

2、多少时间观察一次?

有学生说1小时,也有说1天的,除了刚种下去的第一个小时,绿豆的变化快一些外,之后的变化过程是比较缓慢的,所以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早、中、晚及临睡前观察4次差不多。

另外,晚上怎么办,也要由教师向学生事先解释清楚。

3、观察的过程将持续4-5天,在此过程中,水会蒸发,要提示学生及时补充水分,但除研究水的小组外,两组绿豆补充的水分必须是相同的。

4、做好观察记录前还有两点要明确:

第一,是记录用时还是具体时间。

第二,研究温度的小组记录“当日气温”有什么意义?

对实验进行观察和记录需要学生从播种起,经常地观察后记录绿豆种子在实验盒中的情况。

从试验的情况看,当室温在25℃左右时,播种1个小时后就可以观察到绿豆种子胚芽处膨胀并起泡,6-7个小时可以见到胚根,个别种子24小时时胚根可长达1CM左右,种皮开始开裂。

4天左右可见真叶。

第三课:

从实验中获得信息

这一课和前两课从“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研究——收集信息——加工分析信息(解决问题)”完整地构成了一个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

本课是这一主题探究活动过程的最后部分,即“加工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从探究活动的时间安排上看,以往探究活动一般在一个课时中完成整个过程,而本单元的这个探究过程则安排了三个课时。

每一课时都集中在探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上。

从中可以看出,从本学期开始,学生经历的探究活动过程更细化,更深入,更到位。

这一课围绕的中心主题是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尊重客观事实,得出科学的结论。

重点在于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果。

第一部分:

汇集实验数据

本课的活动从实验信息的发布开始,主要交流做相同实验的实验组的数据和对照组的数据。

在学生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发现每人记录到的时间不尽相同。

因此,教材第6页图中用两句对话:

“两粒种子发芽的时间有点不同。

“”那怎样说明发芽时间呢?

”来提醒学生注意,需要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后才能帮助我们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每人收集到的时间数据换算成小时数,然后才与同学进行交流。

当发现有些同学所记录的时间数据与大多数同学的数据差别很大(错误)时,可引导大家一起来分析数据是否准确,一起寻找错误的原因,并建议学生重新实验。

当学生面对许多不同的种子发芽时间,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该怎样处理这些数据。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和处理方法,如取平均数,取中间数等,对于学生能说出较充分理由的方法,教师也应加以肯定。

第二部分:

和全班同学交流

这是本课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教材设计了3个问题: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这些数据有什么用?

(2)实验结果同我们的猜想一致吗?

(3)光、温度和水,对绿豆种子发芽有什么影响?

这3个问题展示的是从数据到结论的思维过程。

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充分根据实验所的数据来说明实验的结论,加强科学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应加强实事求是的科学观的教育。

活动中,可以先由各组分别汇报各项实验的数据和数据所说明的问题,并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没做的两项实验数据记入自己的表格里。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发言,充分利用自己的实验数据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

控制水条件的种子发芽实验

变化过程

实验组

时间(小时)

结论

发现种子膨大

对照组

3

控制组

3

发现种皮破裂

对照组

没有发现

控制组

10

发现出现根

对照组

没有发现

控制组

20

发现长出叶

对照组

没有发现

控制组

77.5

控制温度条件的种子发芽实验

变化过程

实验组

时间(小时)

结论

发现种子膨大

对照组

3

控制组

3

发现种皮破裂

对照组

没有发现

控制组

20

发现出现根

对照组

77.5

控制组

10

发现长出叶

对照组

控制组

<77.5

控制光照条件的种子发芽实验

变化过程

实验组

时间(小时)

结论

发现种子膨大

对照组

3

这里的结论是否出乎大家的意料。

控制组

3

发现种皮破裂

对照组

20

控制组

27

发现出现根

对照组

10

控制组

20

发现长出叶

对照组

<77.5

控制组

77.5

第三部分:

“扩展与思考”

教材呈现了四项扩展与思考的内容。

第一项内容是引导学生观察学校周围的树木,通过观察树木生长情况,引出思考。

“如果同时栽的同一种树的生长状况有明显不同,树可能是受到了什么环境条件的影响?

”“能想办法证实吗?

”希望学生能动地运用前面所学到的实验方法,设计实验进行研究。

第二项内容是观察菜地里植物的株距、行距,这里为了了解空气、阳光、水分、肥料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第三项内容是了解现代农业已经可以运用科学技术控制植物的生长条件,满足植物的各种生活需要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第四项内容是请学生思考“把我们的绿豆芽种到地里,能像春天播种的种子那样结出许多果实吗?

让学生根据九月以后的气候变化做出判断。

这四项活动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项进行研究,也可以划分不同的小组分工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上前面的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以后,学生的探究能力应该是得到的很大的提高,有独立完成的可能。

但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积极参与其中,经常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以促使学生坚持并顺利地完成整个研究活动。

本课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在横线上写出“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

填写前要引导学生分析,因为种子萌发并不一定需要从外界吸收养分,也不需要光照,这与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是不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