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30129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全册)

 

第1:

题:

魔幻的颜色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领域造型、表现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时:

1时教学目标:

1认识三原色。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2观察两个原色调和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原色调出的第三个颜色(间色)3能够调出预想的色彩,并用它们涂抹成一幅绘画作品。

人教版第三册美术教案教学评价建议1能否用三原色调出三个间色2能否分别说出三个间色分别是由那两个原色调出的。

3能否调出预想的颜色。

4能否记住三原色以及用他们调出的间色(间色这一概念可以不出现)。

教学实施建议:

一、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具:

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

2学生准备学具:

水彩画工具。

二、堂教学1引导阶段因为三年纪的学生对水彩画接触的不是很多。

所以有必要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色,然后,让学生挑选两个最喜欢的颜色,调一调。

再说一说变成了什么颜色。

接下可以让学生自由调配颜色,但要有两个要求,只将两种颜色相调,并且要记住它们调出的第三个颜色。

(可以做一些笔记)。

然后交流。

2.发展阶段让学生认识三原色。

并且真正理解“原色”的含义将纸弄湿,将调出的色彩涂抹在作业纸上:

让学生用两个指定的原色调出教师出示的那个间色。

学生调出颜色胡色相一定会有差异,让学生比一比。

说说原因。

教师分别出示两个间色。

让学生自己寻找两种颜色调出它。

学生继续尝试调出喜欢的颜色并填在画面的空白处。

3收拾与整理可以留出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主学生将水彩画工具清洗整理好,然后再进行作业展评。

三、后拓展在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

绘出七色彩虹,绘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味道……教学参考资料蒙德里安与《红。

黄。

蓝的构成》蒙德时安ndrianPiet:

[荷兰](1872年――1944年)蒙德里安出生在荷兰的阿麦斯特一个教会学校校长家庭,14岁开始学画,20岁成为当地的一位中学美术教师,开始从事学院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事印象派,象征派和写实主义创作,后又从印象派,象征派和后印象派中吸取养料。

直到1911年,他在荷兰看到毕加索和布拉克的早期立体主义作品后,次年就赶赴巴黎,开始按立体主义方法作画。

最初使用最单纯的红,黄,蓝和绿等颜色描绘风景。

在以后的年代里,他以抽象的平面,用正面的手法表现风景,1914年回到和创立风格派,提倡新造型主义。

蒙德里安把新造型主义视为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抽象符号把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简化成有一定关系的表现对象。

他认为:

“唯有纯造型才能完成最后的抽象。

在造型的艺术中,真实性只能通过形式和色彩,有动势的运动的均势才能表现出,纯手段才是提供达到这一点的最有效的方法。

”这一思想使他通过直角,通过把色彩简化成原色,并加上黑和白,成为一种非全等的,对立的的均衡。

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一步步地排除着曲线,直到我的作品最后是由直线和横线完成,形成诸如十字型,各个相互分离和隔开,直线和横线是两相对立力量的表现,这类对力的平衡到处存在着,控制着一切。

”蒙德里安在1914年的画中,曲线已经消失,垂直与水平结构居主导地位;19196年以后通过垂直与水平线结构的动势平衡,以及使用原色,完成了他表现宇宙的理想,达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红,黄,蓝的构成》也是如此,他作于1930年,有1厘米见方,现归纽约私人(nandrs,ArandP,Barts(收藏)

第2题万花筒领域设计、应用时2时教学目标1了解万花筒的图案是对称的,并能描述它的对称方式。

2用绘画,剪纸,拼贴等方式表现类似于万花筒的图案。

3试着按自己的设计表现色彩。

教学评价建议1能否表现对称的图案。

2能否用“先设计一个花样再复制”的思路设计对称的图案。

3能否表现记忆中的色彩的感觉。

4如何引导学生在设计、应用领域学习。

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小学中年级学生制定设计方案。

教学实施建议一、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具:

一些有万花筒图案的图片,中心对称的图案。

示范用的纸。

笔,剪刀,胶水等工具。

2学生准备学具:

有万花筒的学生将其带到堂。

带好彩色纸,剪刀,绘画笔等。

二、堂教学1引导阶段让学生看看万花筒然后讨论:

万花筒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主要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的花样是如何对称的。

引导学生观察万花筒中归亮的那个六角形图案,它是由六个三角形组成的。

其中有一个三角形的花样是真实的。

其余五个都是镜子反射出的,它们都是相同的并且围绕一个中心点对称。

2发展阶段首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思路:

我们要创作一个:

“真实的”三角形花样,可以剪,可以画;再制作其余五个“镜子里的”花样,组成要做的图案。

然后让深长思考用什么方法使图案对称。

(将纸叠在一起剪,用印的方法画……)学生很难将对称表现得精确,这并不重要,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只要能表现出万花筒的图案就可以了。

色彩也是考虑的一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万花筒,将其中认为最漂亮的一个色彩组合记住。

并且将它表现出。

3收拾与整理学生应该已经习惯将剪下的纸屑放在纸篓中。

那么结束时只要再检查一下周围是否有纸屑就可以了。

万花筒:

一种光学装置。

由几面镜片组成,能使人从其中窥见由彩色玻璃碎片拼成的对称几何图形;转动装有玻璃碎片的部分即可显示出变幻无穷的图案。

由布鲁斯特于1816年前后发明,1817年取得专利权。

简单的万花筒包含两片楔形条状反射镜,成60度或4度相连,也可用一片明亮的铝片折成。

镜片装在筒内,筒的一端装有可转动的玻璃盒,其中放置彩色玻璃碎片,金属箔或圆珠。

有些万花筒不装玻璃片盒,而用反射镜片反映远方的物体。

如在窥孔上装一目镜则效果更佳。

在万花稠中归亮的那个六边形图案的外面,还有无数个三角形花样,所以,我们才叫它万花筒。

不同的学生看“万花筒”,得到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建议学生试着用多种外形概括万花筒的形状,表现它的缤纷。

试着做一个万花筒。

第3题大人国与小人国领域造型,表现,欣赏,评述时2时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体现出的。

2能够用比较的方法,绘画(制作)“大人国”或“小人国”教学评价建议1能否用对比的方法,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

2用突显主人公的“大“或”小“的表现方法是否有创意。

3构图是否完整。

4能否有意识地使用一些自己喜欢的色彩组合。

教学实施建议一、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具:

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有条的可以准备一些有关的动画片,电影等影像资料。

2学生准备学具:

学生将自己过家家用过的各种玩具“娃娃,动物,积木,汽车,厨具……)带。

带齐绘画工具。

二、堂教学1引导阶段让学生回忆看过的有关大人国或小人国的故事,简要说明一下故事内容。

然后讨论故事是如何表现主人公到了大人国(小人国)的?

请学生将带的各种物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说说感觉并讨论:

是什么原因使同一样物体看起有时候显得非常大,有时候又显提非常小,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图片,影像资料告诉学生:

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显示出的。

2发展阶段学生思考:

你想表现大人国还是小人国?

你想有那几样物体的大小反差表现主人公到了大人国或小人国?

继续启发学生思考:

画面的主体是什么?

用什么背景衬托它的大或者小?

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开始作业。

3收拾与整理4学生的创作往往要两时才能完成,在第一时结束的时候,教师可将作业收起。

三、后拓展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

教学参考资料《格列佛游记》〔英〕乔纳森。

斯威夫特著。

第一部是“厘丽浦之游”,俗称“小人国”,第二部是“勃罗廷奈之游”,俗称“大人国”。

第4题前前后后领域造型、表现、欣赏、评述时2时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评价建议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4三年级的学生怎样学习透视知识。

教学实施建议一、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具:

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2教师根据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前让学生观察道路两旁的树,电线杆等有明显透视现象的景物,如有条,可让学生用照相,速写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学生准备学具:

剪刀,浆糊,彩色纸,绘画工具。

二、堂教学1引导阶段交流前观察的结果,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

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

举例说明。

2发展阶段讨论:

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表现景物前后关系?

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作业指定一个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

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

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3收拾与整理

要让学生养成将剪下的废纸屑随手放进纸篓的习惯,这样后的收拾与整理就比较方便。

三、后拓展寻找,收集与本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教学参考资料《林间村道》〔荷兰〕霍贝玛由于这幅画成功地表现了焦点透视的技法,所以,在美术技法教学上一直被用作为示范作品。

第题天然的斑纹领域造型、表现时1-2时教学目标1能够用一两句话说出不同肌理效果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

2能够用拓印,拓印添画,绘画等方法表现1-3种不同的肌理。

教学评价建议1能否理解肌理的含义。

2能否说出不同肌理给人的不同感受。

3能否总结出做作业过程中的一些好的方法与同学共享。

4能否表现至少一种肌理效果。

教学实施建议一、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具:

收集到的一些石块,木块,各种质地的布料,树叶,纸张,皮革,皮毛标本,蝴蝶标本等有不同纹理的材料。

水粉笔,毛笔,调整色盘等。

2学生准备学具:

收集到的树叶,羽毛,各种有凹凸纹理的徽等。

水彩工具,蜡笔等。

二、引导教学1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界中一些平常不太被关注的细节,让学生不光会用眼睛,还要尝试用触觉去感知这些细节的美丽,积累一些视觉和触觉的经验。

教师可以将自己带的和学生收集到的材料都展示出,让学生观察它们的肌理,摸一摸,说说它们给你什么感觉?

可以这样说:

树皮给我的感觉是粗糙的,丝绸的感觉滑滑的,金属摸上去又硬又凉。

还可以做一些对比,譬如:

棉布比丝绸粗糙,但比树皮细腻,皮毛的感觉比皮革温暖;青的树叶比枯叶要滋润,细腻……2发展阶段教师介绍,示范两种拓印的方法:

将纸覆在实物上,用铅笔,油画棒等工具直接将纹理印下;或将水粉画颜料涂在实物上之后用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印下它的纹理。

制作肌理效果的方法还有很很多,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意。

也可以让学生用绘画的方法表现美丽的斑纹。

以上拓印的方法不难,但要取得很理想的效果却也不是很容易的,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去尝试,并且在作业过程中,组织几次讨论,谈谈成功的原因,谈谈失败的原因,谈谈遇到的困难,谈谈解决的方法,这样会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拓印的方法。

学生可以自主决定用什么方法,表现什么样的肌理。

建议用两时,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

表现不同的肌理。

3收拾与整理由于这节会用到多种材料,教室里会显得凌乱一些,所以,下前要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收拾物品。

三、后拓展如果学生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以下的方法让学生尝试:

有些纹理,例如,树皮,可以用拓印碑的方法印。

将水粉色涂在玻璃等光滑并不吸水的物体的表面,将纸覆上去,得到偶然的肌理效果;将墨汁或颜料滴在水面上,稍稍化开后,用宣纸吸附,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参考资料肌理:

与形态,色彩一起组成造型三要素。

肌理指由于材料的不同配列,组成和构造而使人得到的触觉质感和视觉触感。

质地,手感,触感,织法,性质,纹理等说法,都可包括在肌理之中。

能够实际触摸的称为“触觉肌理”;只能看不能触摸出差别的称为“视觉骨理”,如从照片或印刷品上感受到的肌理即是。

第6题校园里的花领域造型、表现时1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各种植物枝叶生长的结构,叶片,花瓣的形状特征以及枝杈的前后穿插变化。

2能运用不同大小的点,流畅富有变化的单线条写生各种植物,并将点与线结合添加上背景使画面的构图更完整。

3通写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美,表现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评价建议1能否通过观察了解写生植物枝叶生长的结构,叶片,花瓣的形状特征。

2在写生过程中,能否画出花,叶,枝杈的形态及枝杈的前后穿插变化。

3能否尝试用各种材料通过剪,折拼贴等方法制作成立体或半立体的花卉。

教学实施建议一、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具:

在教室里摆几盆盆栽,再准备一些用不周材料制成的花卉作品。

2学生准备学具:

绘画工具材料。

二、堂教学1引导阶段引导思考,是什么把我们的校园装点的如此美丽。

培养学生能从身边寻找美,发现美,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在教室里分别摆放几盆盆栽,请学生观察,植物的枝叶是怎么生长的?

叶片或花瓣什么形状?

有什么特征?

枝杈之间如何穿插的?

得出画画前要先仔细观察对象的认识。

2发展阶段任何植物,都有它的个性特征,有的茎干粗壮,有的根细弱,有的叶肥厚。

教师引导学生讲植物枝叶的结构,叶片或花瓣的形状特征。

如八月菊的叶子是椭圆形的,边缘还长着许多小齿,像是一把把木工用的锯子。

叶子有大有小,参差不齐。

有的时子还垂下。

等学生心中有数了,再下笔去描绘。

这时要注意画面的构图与盆栽外形有整体感觉,从什么地方画起都可以,主要是把前面的花,叶,枝杈的形态画出,后面的花叶枝可根据前面的特征进行添加与加工。

画面的前景可以用点,线,面有规律的组合,或用一种花纹的重复组合。

三、教学拓展1出示用其它材料制成的花卉作品供学生欣赏。

2启发深长用纸和其它材料通过剪,折拼贴等方法制作成立体或半立体的花卉,美化教室。

教学参考资料1写生是以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法。

2参考书目:

《儿童写生教程》。

第7题最受尊敬的人领域造型、表现时1-2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谁是最受尊敬的人,并通过平时的观察抓住人物的特征。

2引导学生用绘画,拼贴等方法表现心目中最受尊敬的人。

3通过绘画创作,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尊敬之情。

教学评价建议1能否通过观察,了解最受尊敬的人的外貌特征。

2在肖像有绘画过程中,能否表现出人物的基本特征。

3能否大胆,自由地运用绘画,拼贴和立体制作等方法绘制肖像。

儿童人物画的欣赏与研究教学实施建议一、前准备二、堂教学1引导阶段:

1>引导学生思考:

谁是最受尊敬的人?

并能对其外貌特征进行描述。

2>教师请学生欣赏几幅不同风格的肖像画作品。

通过讨论,得出谁是最受尊敬的人,为什么?

出示范作,猜猜“这是谁”?

“为什么”?

“他为什么受尊敬?

”得出画肖像画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的道理。

2发展阶段带领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要画出最受尊敬的人,可以从他的职业特点入手,并能进行描述。

通过不同职业人物衣着的比较,抓住人物的外貌特征。

肖像画的风格多变,注重色彩与线条的表现力。

鼓励学生大胆,自由的绘画,并能运用拼贴,拓印等多种制作方法绘制作品。

欣赏名家的肖像作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3收拾与整理4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保持教室卫生。

三、后拓展1想象一下,还可以怎样画肖像画。

2还有谁受尊敬,可以画一下。

教学参考资料1凡。

高,毕加索简介2参考书目:

《外国美术简史》。

第8题今天我值日领域造型、表现时2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在学校,班级值日的情景。

2掌握值日时人物的各种动态变化,通过绘画表现值日的情景。

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创作能力,培养学生做事的责任感。

教学评价建议1能否通过回忆,观察,描述值日时人物的各种动态特征。

2在欣赏过程中,能否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

3在画的过程中,能否画出人物的基本动作。

4能否大胆自由地运用各种绘画材料,画出不同风格的作品。

教学实施建议一、前准备1引导学生回忆学校,班级的值日情景,并作简单的描述。

2教师几幅供学生欣赏用的不同绘画材料工具和不同风格所表现的学生正在值日的作品。

二、堂教学1引导阶段通过回忆,在学校,班级中你做过什么值日?

值日时做些什么事?

做值勤员时检查同学的各项行为规范,如明休息不奔跑,见到老师主动招呼有礼貌。

做值日生时擦黑板,扫地,排桌椅……得出无论做什么事都应尽心尽力去完成,要有责任心。

2发展阶段请几位学生前面演示值日时的各种动作,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动态,能用基本形概括出每个动作的特征。

出示几张同龄人的作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像,启发他们思考怎么做值日可以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如手脚并用,一手擦黑板,一手擦窗,脚还可以扫地,让机器人一起参与劳动,把自己变成个巨人站在校园里值勤等等。

引导学生组织画面,画面中的人物不用很多,动作不宜复杂,只要表现值日时的一个情景,抓住人物的动作特征即可。

三、教学拓展1欣赏同龄人的绘画作品2可以用水彩笔,颜料等各种绘画材料,采取不同的绘画形式如吹塑纸版画,黑白线条等表现画面的效果。

 

第9题有趣的鞋领域设计,应用,欣赏,评述时1-2时教学目标1欣赏并发解种材料制作的鞋子所具有的不同风格特征及民族特色。

2通过观察讨论,知道鞋子的外形特征与组成部分,学会用各种材料,使用各种方法设计制作一双有趣且有特色的鞋子。

3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试尝各种不同材料的运用。

教学评价建议1学生前的准备是否充分。

2学生能否运用各种材料制作不同造型的鞋子。

3整个教学活动中,是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4简单了解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尝试运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创作。

学生的造型能力与形象思维之间的联系。

6美术教学中,如何运用废旧材料美化教室的环境。

教学实施建议一、前准备1教师准备和学生前分别收集一些广告纸,旧的挂历纸,包装纸;零碎的布;旧毛线,钮扣;彩泥等等。

2学生前准备剪刀,胶水,水粉颜料,油画棒或水彩笔等。

3前教师收集虎头鞋,凉鞋等别致有特色的鞋子,制作几双不同造型,不同材料的鞋子做范例。

二、堂教学1引导阶段欣赏教师带的各种鞋子,引导学生通过“看”,“想”,“说”,了解不同造型的鞋子的共同特点及组成部分。

2发展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在欣赏与联想的基础上,对各种不同造型,不同材料的鞋子进行图形和色彩的分析,讨论。

训练学生敏锐的造型感觉,采用大胆的表现形式,独立完成一双有趣的,用料独特的鞋子作品。

1>以小组为单位,对各种不同材料的鞋子进行讨论,分析,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大胆联想,找出根据各种材料制作鞋子,注重在质地,图形或色彩上产生不同效果。

2>绘画制作鞋子时要注意鞋子的不同造型,制作效果的协调,鼓励学生制作出不同造型,不同材料的鞋子。

鞋子不必全部具有具象的图形,可以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感受,通赤直觉进行大胆随意的创作。

3>学生做作业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由学生自由选择制作方法。

使用彩色广告纸,彩泥里,可以利用其鲜艳,强烈的色彩感觉,突出表现鞋子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

三、教学拓展1可以使用各种广告纸,旧画报,采用碎纸粘贴的形式,产生马塞克式的效果制作鞋子的鞋底或鞋面。

2寻找各种不同颜色,图案的小布片,采用“剪”,“贴”,“缝”等方法,完成鞋子的创作。

3用折泥制作立体的鞋子造型,再用水粉颜料添加花纹,颜色。

4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一组鞋子的设计制作作品,并粘贴在废旧的纸板上,同时为版面确定主题,美化设计,进行展示,评比。

教学参考资料《中国民间工艺》《造型艺术》――综合材料篇《造型艺术》――泥工篇

第10题团包手工领域设计,应用,造型,表现时1-2时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利用皱纸团包的各种造型的作品,引导学生对立体造型艺术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2.学生根据想象,创造,将皱纸团包成各种简单的外形,并尝试将制作完成的皱纸团粘接组合成不同造型的小艺术品。

3.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家的雕塑作品,提高学生进行立体造型艺术设计制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造型艺术的理解能力。

教学评价建议1是否发解掌握各种立体造型的构建方法及简单的构建原理。

2能否熟练的运用“团”“包”的方法,制作一立体的纸作品。

3整个教学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立体造型艺术的闪趣。

4在美术教学中。

如何利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各种材料在组合使用效果的分析。

6如何运用各种材料,工具,进行美术的教学内容的拓展。

教学实施建议一、前准备1学生与教师一起收集平时制作纸工,美化教室时剩余的皱纸,彩色手工纸的边角料,废料,准备剪刀,胶水,小镊子等。

2前老师收集一些运用各种纸张制作的纸立体造型作品。

3教师和学生在收集艺术家创作的各种立体雕塑的图片或照片,便于在堂上交流,讨论。

二、堂教学1引导阶段通过欣赏艺术家创作的各种立体雕塑的图片或照片,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立体造型艺术,了解立体造型艺术基本的构建原理。

2发展阶段学生大胆想象,创造,用皱纸团包各种简单的造型,选择几个造型进行粘贴组合,采用“团”,“包”,的方法,每人制作一个纸立体造型或小组集体创作一组纸立体作品。

1>组织小组讨论,尝试,将皱纸揉,团,包丰各种造型的方法。

游戏:

比一比,赛一赛,哪组团包的造型最多。

2>利用皱纸团包各种造型时,引导深长注重抓住各种物体的外形特征,要求学生所选择的造型的外形应以简洁,形象为主。

3>利用制作好的各种皱纸团造型组合立体造型时,着重讲解粘贴:

各个皱纸团包造型间的大小变化。

粘贴接触面的大小,整个立体造型的重心位置以及细部的刻画。

三、教学拓展1集体采用皱纸团包的方法与彩泥设计组合成一组立体造型的作品,展示在自己的班级或专用教室内。

2学生用旧报纸制作的团包的纸立体作品,再根据学生个人的喜好,用水粉色或丙烯颜料,将其涂上不同的颜色。

教学参考资料《雕塑》《立体构成》《动物简笔画》

第11题巧巧手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时1-2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对身过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可利用的材料。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材料如石头,树叶等加工成各种画面。

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创新再造能力。

教学评价建议1是否在前仔细观察了想表现的事物,并找到了相应的材料。

2能否发挥想象求新求异,合理运用各种材料进行组合和创作造。

3能否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合理的回收和整理。

4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引导观察自然物的研究。

如何合理运用各种材料开发新的教学内容的研究。

教学实施建议一、前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可利用的材料,如树叶,豆类,铅笔屑等。

2带领学生观察这些材料,并能对各种的外形,颜色等特征进行简单描述,并想象其表现那些事物。

二、堂教学1引导阶段引导深长观察所收集的材料,根据其外形,颜色等,讨论用那些材料可以表现出什么事物。

启发学生可以利用材料天然的颜色和造型进行创作,教师可以示范几种基本的制作方法,如剪,折,贴,卷,插等。

教师还可通过示范单项材料制作和多项材料组合的方法,鼓励学生求新求异。

2.发展阶段”奇思妙想阶段”,启发学生学会基本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能力,利用或打破材料的原有形态和色彩,充分发挥其作用,进行组合或创造,制作构思奇妙,造型美观的作品。

“情感升华阶段”,引导学生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利用身边的材料求异,才会设计出好的作品。

3收拾与整理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三、后拓展1通过交流,自查作品中的表现材料的方法,看看能找到更好的材料的方法吗?

2我们是否可以用更多的材料和方法表现各种画面。

教学参考资料参考书目:

《生活美劳DI》全套十本,吉林美术出版社,1999年。

第12题变废为宝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时1-2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各种废旧材料。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废旧材料加工成各种物品。

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评价建议1是否在前仔细观察了物体的颜色,外形收集了相关废旧材料。

2能否合理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组合和创造,制作立体造型。

3能否体会到变废为宝和保护环境的乐趣。

4能否在活动结束后进行合理的回收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