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3736556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 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docx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讲解

 

7 *李商隐诗两首

[学生用书P36])

 

诗海拾贝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赏析】 这首诗是终生不得志的李商隐,闻蝉之声而兴,以蝉之高洁自警,喟叹身世之沦落飘零的一首咏物诗。

前半部分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部分直抒胸臆,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

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地阐发主题: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思考】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语林撷英

一、文本名句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锦瑟》)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

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嵬(其二)》]

二、李商隐名句

1.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二首(其一)》]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

3.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晚晴》)

4.不知人万里,时有燕双高。

(《迎寄韩鲁州》)

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

7.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隋宫》)

8.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

[学生用书P36])

 

1.字音

锦瑟(sè)    弦柱(xián)    惘然(wǎng)

马嵬(wéi)未卜(bǔ)宵柝(tuò)

晓筹(chóu)驻马(zhù)

2.一词多义

(1)及

(2)更

(3)然

3.古今异义

①一弦一柱思华年

古义:

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今义:

指青少年时代。

②望帝春心托杜鹃

古义:

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

今义:

指思慕异性的心情。

[作者卡片]

姓 名

李商隐

生卒年

约813—约858

字号称谓

字义山,号玉谿生

籍 贯

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相关材料

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后因令狐

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首诗,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传世。

代表作有《无题》《隋宫》《夜雨寄北》等。

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背景呈现]

(1)《锦瑟》

这首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诗”,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

李商隐的诗语言清丽,感情哀怨,境界朦胧,解读极为不易。

古来解此诗者有几十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马嵬(其二)》

这首诗为咏史诗。

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行至马嵬坡,六军不进,逼玄宗赐死杨贵妃及其亲属,史称“马嵬之变”。

诗开首即说“海外”,指传说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有方士说在海外仙山找到了她,并带回金钗之类的饰物给唐玄宗看的故事。

[知识链接]

咏史诗:

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

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1.简要描述《锦瑟》中间两联的大意。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嵬(其二)》一诗的诗眼是哪两句?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颔联:

像庄周那样,我在清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飞舞的蝴蝶;像古蜀国的望帝,把那幽怨的心事,寄托在杜鹃鸟的悲鸣中。

颈联:

大海茫无际涯,明月照在苍碧的水面,鲛人的眼泪化成万千明珠;蓝田山的美玉,沉埋在泥土里,天晴日暖,生出袅袅轻烟。

2.这首诗的诗眼是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如何”二字开启了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深思李、杨悲剧的根源,使人联想到李隆基晚年的荒淫好色、怠于政事、任用奸臣、远离忠贤,以致酿成自己的爱情悲剧。

[学生用书P37])

 

1.《锦瑟》这首诗的首联有何特点?

[名师指津] 这首诗的首联总起,引领下文,以下都是追忆美好的青春。

先指出手法,再分析如何写,最后从结构上指出其作用。

[我的理解] 诗人在开头运用起兴之笔,锦瑟的五十根弦,象征诗人将近五十年的人生。

瑟之发音,清幽哀怨,故借用之以示伤感。

“一弦一柱”则兴寄遥深,感情凝重。

“思华年”为全篇主旨,以下文字皆因此生发出来。

2.《锦瑟》这首诗的尾联两句向来为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处所在。

[名师指津] 诗歌的尾联拢束全篇,明确提出“此情”二字,与开端的“华年”相呼应。

[我的理解] 这首诗的尾联以感叹作结。

“此情可待成追忆”,表明诗人到老还很珍重这份“感情”,无需“追忆”,分明已然在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言当时身处其境,已是凄迷难辨,而今思之更如水中月、镜中花,捉摸不透了。

全诗在无限怅惘的情绪中结束,言尽而意不止。

3.《锦瑟》是李商隐诗歌中最为难解的一首,它的用典较多,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在表现人物感情上有何作用。

[名师指津] 在《锦瑟》这首诗歌里诗人多处用典,每一个典故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又各不相同,作答时,要结合课文中的注释进行分析。

[我的理解] 

诗歌原文

典故

对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

庄生晓梦迷蝴蝶

庄周梦蝶

既是美好的梦境,又是虚幻之境,借此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妙情境

望帝春心托杜鹃

杜宇啼春

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之情

沧海月明珠有泪

月明珠泪

月明珠泪,构成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了复杂的怅惘情怀

蓝田日暖玉生烟

蓝田玉烟

借此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

4.《马嵬(其二)》一诗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时间的,前者指眼前,后者指以往。

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

眼前又遇到了什么情况?

[名师指津] 诗人写这两句诗是有深意的,“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转眼间已是“此日”的“六军同驻马”,强烈的反差不得不令我们深思。

[我的理解] 以往:

玄宗以自己和杨贵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驻马”不前的原因便是“六军”要求“赐”死杨贵妃。

5.《马嵬(其二)》的尾联用莫愁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名师指津] 对于这首诗尾联典故作用的分析,要结合诗歌的主旨,指出其中的批判意义。

[我的理解] 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男儿能够保住既能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恰与当皇帝四十多年的唐玄宗却保不住自己的宠妃形成对比,令人深思其中的批判意义,点明了这首诗的题旨。

6.《马嵬(其二)》这首诗的章法结构是怎样的?

[名师指津] 从叙述的角度整理出诗人的思路,再概括出这首诗的倒叙手法,分析时结合具体内容层层剖析。

[我的理解] 这首诗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邈,对于这首诗的主旨,历来意见不一。

对此你有何认识?

[名师指津] 对这首诗主旨的探究,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要有理有据。

[我的理解] (观点一)咏瑟说。

这首诗的内容是咏“瑟”这种乐器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四句分别写了瑟的“适”“怨”“清”“和”四种乐调。

(观点二)悼亡诗。

诗人在孤独凄凉中思念亡妻,躬自哀悼。

这从当时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可以看出。

(观点三)伤亡诗。

此诗的主旨是“怅触人生,情怀历乱”。

它向读者传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感受、感悟和迷惘之情。

诗歌约写于诗人晚年,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

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年华流逝、抱负成空。

锦  瑟

马嵬(其二)

妙用象征“三要点”

►写法指导

《锦瑟》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象征与比喻有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比喻重在“形”的相似,象征重在“神”的相似。

《锦瑟》一诗的“锦瑟”“蝴蝶”“杜鹃”“珠”“玉”等,它们表现的情调可以猜想出来,但一追究其具体所指,就如坠入五里云雾了,给人以意蕴深厚的朦胧美。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阐发深刻的道理。

运用象征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立意要明确。

文章赞扬什么,或批评什么,一定要鲜明,要贯穿全文。

2.描绘要具体。

只有对象征体作具体的描绘,才能使人透过“形”看到“神”,如果“形”描绘得不具体,那么所颂扬的精神和意志,就只能是抽象的概念,作者的“意”也就不能形象地表达出来。

3.类比要恰当。

所借之物和所咏之寓,或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合乎情理。

这就要找准类比点,展开联想。

►随堂练笔

借助一种物象,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一段文字,来表达某种情感,200字左右。

 

►范文示例

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

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发开来的枝丫,长到一定程度,犹如小树干那么粗壮。

樟树不招虫。

原来樟树的本身,树的内里,就有一种拒虫的气味。

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气味,人们就称它为香气。

更难得的是,樟树将这种拒虫的香气,永久保持,至死不变,即使当它枝枯叶谢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的时候,它的香气也永远不变,永不消失。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樟树的高就高在这里,贵也贵在这里。

上海宋庆龄故居的庭前,有两棵树,有两棵阴凉大、不招虫的樟树。

 

[学生用书P39])

 

怀才不遇李商隐

李商隐一生襟抱未曾开。

先因文章才学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推荐为官,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

令人感慨的是:

李商隐对“牛党”的排斥虽怨而不怒,与“李党”王茂元的女儿王氏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更令人深思的是李商隐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却终成晚唐诗坛一大家,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篇。

[适用话题]

朦胧诗人李商隐

——《唐之韵》

李商隐是唐代有独特成就并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的诗人。

他最突出的贡献,是进一步扩大了七言诗的表现力。

七律自初唐定型以后,一直被用作应酬手段,往往都内容贫乏。

到杜甫才把这种诗型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上。

杜甫的七律诗句紧缩凝练,气势开合动荡,音调雄浑响亮。

后人学杜甫,主要就是学他的七律。

李商隐的七律则用回环往复的咏叹来渲染某种情绪,而很少讲述具体的事实,叫人难于把握。

他喜欢用典,但又只是用来制造气氛,牵引情调,就是知道了典故的出处,也还是很难搞清他到底想说什么。

他的这种律诗意象华美,属对精工,缠绵婉转,意味深长,叫人感到不容易读懂而又总觉得像是读出来了一点什么新意。

李商隐的诗题材相当广泛,政治诗和咏史诗都有很高的成就。

当然,既是朦胧诗人,写的诗就都会有几分朦胧,如这首《瑶池》: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据《穆天子传》说,周穆王驾着八匹骏马,一天能走三万里。

他去打猎时,看见百姓在风雪中挨饿受冻,就写了一首《黄竹》诗表示哀怜。

他到瑶池去会见西王母,临别时,西王母约他三年后再来。

这首诗看字面的意思是说,老百姓挨饿受冻,到处发出哀歌的时候,瑶池西王母正打开华美的门窗,准备迎接周穆王的到来。

既然周穆王的八匹骏马一天能走三万里,又为什么不来赴约呢?

接下来,我们得进行一点逻辑推理,“穆王何事不重来”呢?

很简单,他早已经死了。

周穆王既然能会见西王母,自然是神仙一流的人物,他也会死,就说明什么人都得死,谁也逃不过这一关。

原来这是讽刺晚唐一些皇帝服丹药,求长生的。

这首诗说,老百姓在受苦受难时,皇帝却在服食丹药求长生。

可是就连周穆王这样的神仙皇帝,不是也死了吗?

绕个大弯才知道,原来这是政治讽刺诗。

这自然是朦胧诗。

不过,最能够代表他的风格,最令后人击节叹赏的,还是他那些无题诗。

那些七律,也可能是写爱情的,也可能是感叹身世的,也可能是兼而有之的。

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难于捉摸,叫人怎么读也不敢说完全读懂了。

他最难读懂的诗大概就数《锦瑟》吧: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应当是悼亡诗。

妻子死时,李商隐三十九岁,正在长安做官。

从其他诗里看得出来,他妻子是在长安死的。

当时长安埋葬死人,都是在终南山,而终南山的余脉就是蓝田山。

因此他妻子必定是埋在终南山,甚至可能就是蓝田山。

这是夏秋之间的事。

这年冬,他就到四川去给人当幕僚。

这首诗,就是第二年春在四川怀念亡妻时写的。

锦瑟应当是他妻子弹奏过的,如今人亡物在,睹物思人,因此借以起兴。

锦瑟为什么是二十五根弦,二十五个弦柱呢?

这五十弦柱妻子都曾摸过,都会使人想起逝去的美好年华。

然而,夫妻相处的岁月像庄子说的蝴蝶梦一样短暂而又空虚。

如今诗人远在四川,寄人篱下,身世凄凉,只能像望帝化作杜鹃那样惨叫,却无法回到长安去守着妻子的坟墓。

由于自己不得志,总是东奔西走,不能和妻子长年相守,致使妻子经常对月伤心哭泣,泪珠儿流成沧海,终于抑郁地死去,像一块玉一样埋在蓝田山,终究会化作烟尘。

这种伤感的心情,岂是死别以后去回忆时才产生的,当年生离之时就早已存在了。

我们以李商隐的《乐游原》作结。

诗歌共四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知道这首诗的人很多。

大概李商隐的本意,是感慨夕阳西下时红霞满天的美景虽好,但转眼就会消逝,也就是说,美好的东西与他没多少缘分。

不过读者却有权认为,轰轰烈烈二百多年的唐王朝,这个红太阳终于要落山了。

【思考】

1.《瑶池》反映了晚唐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这一首政治讽刺诗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的七律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老百姓在受苦受难时,皇帝却在服食丹药求长生。

②想象丰富,借古讽今,含蓄蕴藉。

2.①用回环往复的咏叹渲染某种情绪,但却很少讲述具体的事实;②多使用典故,但又只是用来制造气氛,牵引情调;③意象华美,属对精工,缠绵婉转,意味深长。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

 

一、基础考查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宵柝(tuò)      惘然(wǎng)

省亲(shěng)夜雪初霁(jì)

B.谙熟(ān)锦瑟(sè)

琵琶(pɑ)力能扛鼎(káng)

C.怆然(chuàng)马嵬(wéi)

晌午(shǎng)拾级而上(shè)

D.堆砌(qì)管弦(xián)

蹊跷(qiào)蓦然回首(mò)

解析:

选C。

A.“省”读“xǐng”;B.“扛”读“gāng”;D.“跷”读“qiɑo”。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

迷惘,茫然

B.一弦一柱思华年华年:

青春年华,这里指一生

C.海外徒闻更九州徒:

D.如何四纪为天子四纪:

四十年

解析:

选D。

四纪:

四十八年,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锦瑟无端五十弦B.望帝春心托杜鹃

C.沧海月明珠有泪D.当时七夕笑牵牛

解析:

选B。

春心:

古义指伤春之心,比喻对失去了的美好事物的怀念;今义指思慕异性的心情。

4.下面对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对偶)

B.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对偶、借代)

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对偶)

D.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拟人)

解析:

选B。

运用了对偶和借喻的修辞手法。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赠  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5.怎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句把盛开的飞扬的柳花比作满天飞舞的雪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春柳的繁盛,把春柳的繁华写到了极致。

然而繁华已极,就意味着离凋谢不远了,表现了作者的爱惜之情。

答案:

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这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作者的爱惜之情写到极致。

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写春柳,通过对春柳“风流”“婀娜”的轻盈体态、柳花飞似“雪”的繁华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

侧面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答案:

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端  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7.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他词?

请简述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端居》是诗人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端居”,即闲居之意。

首句所写是诗人在盼远方来信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叹息,怅然若失。

次句写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敌”字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寥凄寒意境,而又不得不承受的那种难以言状的心灵深处的凄怆。

答案:

不能换成“对”或其他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他词难以收到这种表达效果。

8.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移情入景,使客观景物人性化,带上浓厚的主观色彩。

答案:

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次韵乐文卿北园

陈与义

故园归计堕虚空,啼鸟惊心处处同。

四壁一身长客梦,百忧双鬓更春风。

梅花不是人间白,日色争如酒面红。

且复高吟置余事,此生能费几诗筒。

9.诗中三、四两句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四壁一身”是说身无长物,“长客”是说长期漂泊,“百忧”是说内心思乡的痛苦,“双鬓”是说年华逝去。

答题要全面准确地解读诗句,概括诗人的形象特征。

答案:

描写了一个家徒四壁,虽思念家园但漂泊在外,同时内心痛苦又感叹岁月流逝的诗人形象。

10.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析诗句的情感,要结合全诗的内容整体把握,诗人内心是痛苦的,最后两句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慰而已。

答案: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只能故作旷达的心情。

有家而归不了,年华又老去,环境也已发生了改变,诗人内心痛苦,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放下心中种种的梦想,在诗歌中寄托自己的情怀。

三、语言表达

11.仿照画线的句子,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以“读李商隐”为内容仿写三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翻阅中国灿烂的文化长卷,先哲们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令我们有所感,有所悟。

读李商隐,我懂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一种缠绵的思念;读李商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李商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李商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